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品德
2975700000011

第11章 卓然处世的品德(3)

网络上有这样一条报道,说是2008年的高考,一名女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按照分数线她只能上一个独立学院。一天,她去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但因为天降暴雨,她到达咨询会现场的时候,招生人员已经在撤展了。当时,这名女生看见一位矮个子老师正在费力地整理雨篷,她马上走过去帮助老师整理了起来。但就是她的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一旁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的注意。后来这位老师邀请这名女生参加新加坡一所大学的面试,那所大学最终录取了她,并且给了她20万元的奖学金。

看完这则报道之后,一位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她有一个刚刚7岁的女儿,才上小学1年级。母亲叫过女儿,将报道当作故事讲给她听,并对她说:“这位姐姐因为助人为乐而获得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你看助人为乐是不是很重要呢?既能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你说,这位姐姐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

女儿笑着点头说:“妈妈,我也要助人为乐!我一定会向这位姐姐学习的!”

母亲也笑了,她知道女儿尽管并不一定能透彻理解助人为乐的真正意义,但只要能从她小的时候开始就进行培养,她一定能够养成这一好品德,并能由此受益终生。

这位母亲用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范例,让女儿以此为榜样。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女儿也一定会让助人为乐这一品德在自己的心底生根发芽,她也一定能将这一好品德保持下去。

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只要有人能伸出援手拉一把,也许被帮助的人就能很快渡过难关。而受到帮助的人怀着感恩的心,又会在其他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同样给予爱心,这样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会就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对于所有人来说,乐于助人是大家都应该具备的品德。

有句俗语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试想自己都不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别人又怎么能帮助你呢?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让孩子从“帮助别人”这一行为中收获快乐,也收获未来的希望。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品德,将能使孩子的人生道路越来越宽广。

培养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远离自私自利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能更容易为他人着想,也就能更自然地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且,他还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得到快乐。这样的人也就自然而然地受人欢迎、受人尊重、受人爱戴。

而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的人,这样的人总是惦记着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失,也就永远不可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是说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不要自私,要懂得帮助人。否则,有能力却不及时给予他人帮助,只顾着自己的利益是否有失,这样的人也体会不到生活的快乐,还会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要远离自私自利。

建议二:提醒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

助人为乐的事情应该是不分大小的,无论多小的事情,人都应该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以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一些举手之劳、点滴小事,却恰恰反映出来一个人的善心。

放暑假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自己助人为乐的文章。9岁的贺楚从放假一开始,就经常站在家门口等着做好事。但是眼看着暑假就要结束了,贺楚的文章依然没有完成。

一天晚饭的时候,他对爸爸抱怨说:“想做好事都没得做。”爸爸笑着摇头:“好事有许多,可是你都错过了啊!”贺楚很疑惑。爸爸说:“小朋友摔倒了,你没去扶她;老奶奶东西掉了,你没有帮忙捡;邻居家的叔叔让你帮着拿东西,你说自己没空;妈妈让你帮着一起打扫楼道,你也摇头拒绝……你一定想说,这些都是小事吧?可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做好了,你才能算是一个有助人为乐精神的好孩子啊!老师是要你培养好品德,可不是让你为了做好事而去等好事。”

贺楚恍然大悟,他再也不去“等”了。后来的几天,他积极地帮助生活小区中需要帮助的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也终于写出了一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的文章。

孩子一看到“助人为乐”几个字,往往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小事不算是做好事。父母要及时纠正他的这种想法,无论多小的事,只有真诚地伸手帮忙去做了,一个人才能算是拥有好品德,“等好事”的行为绝不是助人为乐。

建议三:教育孩子,不能有目的地助人

助人为乐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高尚品德,但若是出于某种目的而去帮助别人,那样这种品德就变了味道,也就不能算作是高尚的品德了。

一天,7岁的夏宁搀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他的行为得到了老奶奶和周围行人的夸奖。从那以后,夏宁开始积极地做好事,因为做了好事他能得到表扬。但有一天,他帮助一位阿姨搬东西,阿姨最后也没说声“谢谢”就走了,没有得到表扬的夏宁很是不开心。

了解情况后,妈妈说:“你帮助别人这没错,但是,帮助别人可不是为了要别人表扬你呀!你若是带着这种目的去助人,你又怎么能得到快乐呢?你要记住,我们帮助别人应该是无私的。”夏宁想了一会儿,他决定按照妈妈说的去做,要做一个真正拥有良好品德的人。

有目的的助人,这却恰恰反映出人的自私。所以,夏宁的妈妈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是正确的。她让孩子丢掉了不正确的想法,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无私精神与良好品德。

建议四:帮助孩子学会理智地付出爱心

向处于困难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人表达爱心的方式。但是,爱心的表达也是需要有原则的,它也需要与正义联系在一起。若是明知道对方要做的事情是错误的,却还要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也同样不是助人为乐,而等于是“助纣为虐”了。

上小学3年级的儿子一天放学回家后告诉爸爸,说老师批评他了,因为他和外班同学打架。爸爸听后,忍了忍怒气问道:“你为什么要去打架?”儿子小声说:“同桌说他受了外班人的欺负,我不能看着朋友受委屈,所以我就帮他去打那个同学。我以为我是在助人为乐,但老师却说我这样做不对。”

爸爸想了想,说:“老师批评得对,你这样做的确有错,怎么可以随便就去打人呢?你帮助别人的精神是好的,但也要看情况,看对方到底需要怎样的帮助,只有好的、正确的事情你才能去帮,记住了吗?”儿子沉默了一阵后,点了点头。

孩子有时候也会分不清他“助人”这件事是否真的是在帮助别人,他的判断能力不强,所以他很容易就会帮错忙。所以,父母也要积极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让他学会分析,要能理智地付出爱心、给予帮助,以防止孩子陷入是非不明的困扰之中。

建议五:告诫孩子,乐于助人也要注意安全自护

乐于助人与安全自护,看起来本是不相关的事情。但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媒体上也经常报道,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孩子的单纯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对其实施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提醒他在做善事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持机智、讲究策略。要告诫他,即使是乐于助人也不能忘记安全自护。

金玉良言

父母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让孩子受到熏陶。无论是父母自身,还是名人的故事,孩子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就可以对助人为乐有更为具体、真实、理智的认知。总之,孩子应该具备助人为乐的好品德,因为这可以支持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宽。

真诚利他:一分真诚,让孩子得一分受用

一个人要表现最高的真诚,就必须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

——(印度)泰戈尔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英国)乔叟

虽然才上小学4年级,但严瑞却很喜欢看《三国演义》。当他看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的时候,就对爸爸感慨道:“刘备真有耐心啊!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第二次去又冒着大雪,诸葛亮还不在;第三次去,诸葛亮在睡觉,可刘备居然一直站在一边等。要是换做我,我可能也会像关羽张飞那样,想要直接绑了诸葛亮的。”

爸爸笑笑说:“这就是刘备的一大长处:真诚!诸葛亮之所以答应刘备出山,也是因为刘备的真诚打动了他。所以,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你看故事,也不能只带着娱乐的心去看,你也要能看出来这里的道理。刘备的真诚,正是你应该学习的好品德啊!”

严瑞翻着书,仔细思考着爸爸的话,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真诚”两个字,并对爸爸说:“我也要加强学习,争取也要具备真诚这一好品德!”

爸爸借故事对严瑞开展教育,既迎合了孩子的兴趣,又让孩子受到了教育,让他有所收获,这种教育方式值得父母学习。无论怎样,父母都应该要让孩子明白真诚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要让孩子能从小就学会真诚待人。

所谓真诚,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实和诚恳。无论是话语还是行动,只要真诚地表露,都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正如《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不真诚,就不可能打动别人。这句话就是在告诫人们,一定要真诚待人,要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处事。若是阳奉阴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迟早会露出马脚,并为人所唾弃。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都应该要发自内心,绝对不能勉强做出样子给人看。真诚表露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才能更好地处事。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真诚这一态度,将会关乎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只有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一切,那么无论他的生活、学习还是事业,就都能够成功且美满。

培养建议

建议一:教孩子要能放得下面子

面子的存在,多是怕人瞧不起自己,所以给自己扣上一个面具。或者是用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掩饰自己不想给人知道的缺陷;或者是要做给人看,换来别人的称赞。但是,有掩饰就势必会有虚假,一旦有虚假存在,就很难再保持真诚了。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要想表现真诚,就要能放下面子,不再追求虚荣。

一名9岁的男孩,家境并不算富裕,但他看其他同学都穿得好,自己若是穿普通衣服,面子上挂不住。于是他不停地向家里要钱摆阔,对人总是吹嘘自己家里多么有钱。

后来,家里渐渐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开始去偷。而同学们也发现了他在撒谎,于是逐渐疏远了他。最后,这个男孩进了少管所接受劳教。

追求表面的荣耀、心理的光彩,这就是虚荣心,而面子高于一切就是虚荣的“最高境界”。这名男孩就是因为变得虚荣而失去了真诚的心,人生才走上了岔路。所以,父母要教孩子能放得下面子,要丢弃虚荣心,也不要自己小瞧自己,要心怀坦荡,这才是真诚的表现。

建议二:让孩子将真诚融入到各个方面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真诚都应该是自然流露的。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表现真诚不是在做选择题,不能选一个“正确”的方面去表现。真诚应该是融入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它是一种态度,可以体现在人的任何言行举止之中。

爸爸妈妈经常教育7岁的田超待人要真诚,田超也很听话,见人就打招呼,待人有礼貌。有一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几个小伙伴到田超家里去玩,后来大家吵了起来,不欢而散。

妈妈回来后,田超委屈地向妈妈“告状”,说别人如何如何不对。妈妈听后却说:“你自己是不是也有错呢?你该真诚对待他们呀!”田超说:“我都让他们来家里玩了,那还不真诚吗?”妈妈摇摇头:“真诚不只要你对人打招呼、邀请他们来玩这么简单啊!它还表现在你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任何事情都要真诚,当然也包括友好相处,包括认错道歉。”田超不情愿地看着妈妈,妈妈笑笑说:“也许那件事不一定就是你的错,但你要是先真诚地去反省,做一下弥补,道个歉也没什么,大家还是好朋友!”

后来,田超去跟伙伴们道歉,大家也都觉得不好意思,他们“一笑泯恩仇”,又如以前一样亲密无间了。从那以后,田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保持真诚,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孩子有时候因为想得很简单,做得也就不到位。正如田超的妈妈所说,真诚是需要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孝心、问候、道歉、帮忙、宽容……等等,父母要让孩子将真诚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让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将真诚地、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

建议三:告诫孩子,真诚付出应当不求回报

孩子有时候会觉得:我对人真诚,那么他人是不是也该对我的付出做一个等价交换呢?父母要帮助孩子扭转这种思想,要让他知道,付出真诚需要一颗真心,而且真诚的付出也应当是不求回报的。

10岁的郭燕转学到了一所新学校,第一周的学习很快过去了。周末的时候郭燕对妈妈说:“我觉得班里有几个同学很排斥我,老师也很严肃,我觉得好难融进去。”

妈妈却劝她说:“不用总想着别人是不是喜欢你,只要你能真诚对待你的同学就好,不要在心里与别人对立。你想,若是你总觉得大家不喜欢你,那么你也就不会去喜欢大家,时间长了,对你也没有好处,而且你自己也会很累啊!所以,真诚对待所有人就好了,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郭燕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后来她在妈妈的鼓励下,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所有的同学。慢慢地,她和许多都学都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

其实,很多时候,许多人都会像郭燕这样,由自己的内心而起,作出“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判断。尽管这种心理表面看来是在保护自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渴望对方回报的不真诚的表现。所以,父母要告诫孩子,真诚付出应该是不求回报的。只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愉快。

建议四:提醒孩子,真诚也不是讨好

真诚待人与刻意讨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发自内心地与人交好,真诚换来的将是高尚的友谊,以及美好的生活与人际交往;而后者,则是一种带有不良目的的媚态,讨好别人的行为,是在贬低自己,这样得来的绝不是友谊,也许还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伤害。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对人真诚是好事,但绝对不能破坏原则。无原则地去讨好他人,也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真诚,既要放下面子,也要顾及到“面子”,绝不能丢弃自尊,应该自爱自重。

金玉良言

环境的熏陶也是最能改变人的,接受不同的环境熏陶的人,要么为人喜欢,要么为人厌恶。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与真诚的人做朋友,大家都真诚起来,孩子自然也就能培养出这一好品德。总之,培养孩子真诚待人,对他当前和未来的生活与事业都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