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 教安全
2975600000019

第19章 社会生活的安全(4)

35.防******:强化孩子的防范意识

对孩子进行性安全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有些父母害怕和孩子谈及这个问题,也有些父母认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父母也一定要提高警觉性,并强化孩子的防范意识。

一个5岁的男孩和8岁的姐姐,因为父母工作忙,被寄养在叔叔的家里。叔叔平时和两个孩子非常亲近,喜欢抚摸他们,亲他们的脸。一次,他带男孩去动物园,看到猴子交配。回家后,叔叔就要求男孩和自己模仿那个游戏,以后,只要和男孩单独相处,叔叔总会要求他玩儿类似的游戏。

男孩对此非常反感,很怕见到叔叔,他曾试着告诉妈妈:“叔叔很奇怪, 我不喜欢他,可不可以不让他照顾我们。”可妈妈只是应付着说:“不要乱说,叔叔是一个幽默的人,他很疼你们,我不在的时候,你们要听他的话。”

结果,男孩再也不敢告诉妈妈,变得越来越沉默,脾气也越来越暴躁,常常喜欢发呆。女孩也经常遭到叔叔的侵犯,也因此变得孤僻,晚上有时还会做恶梦被惊醒。她多次想告诉妈妈,可是她不知怎么说,而且叔叔威胁过她“如果告诉父母,就把她丢掉”。

直到有一天,老师发现了女孩的变化,在倾心交谈后,才弄清楚女孩的状况。第二天,警察去家里做调查,最终把那位叔叔绳之以法。

事后,父母惊讶于那位叔叔的禽兽行为,也深陷于后悔之中。

发生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性侵犯事件令人寒心,叔叔的行为令人发指。更可悲的是,孩子的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却没有留意到孩子的性格变化。甚至当孩子向父母倾诉时,母亲却不理解,只是一味地让他们听叔叔的话,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

像这种儿童******事件绝对不是个例,父母也不要认为这种事件只发生在成年人身上。据有关资料显示:10.2%的16岁以下儿童有过被******经历,男孩女孩都有被性侵犯的可能。对孩子进行******的人89%是孩子认识的人,而且几乎所有的孩子被威胁不能告诉别人。儿童******的范围一般包括:看********,触摸孩子的性器官,强迫孩子去做性行为,等等。

儿童被******的后果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轻的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创伤,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生活,诱发性障碍,还有可能对他人实施性侵犯。英国某研究机构曾对843名性侵犯者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135人在未成年时曾是受害者。可见,儿童时期遭受的性侵犯经历有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成为侵犯者。

因此,性教育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必要,父母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父母也要多观察孩子的变化,让孩子对这些行为勇敢地说“不”。

培养建议

建议一:坦然开口,对孩子进行早期性教育

一些父母认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有些早,或者认为“难以启齿”。其实,父母要正视这个问题,孩子的性教育绝对不只是单纯的性知识传授,父母还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妈妈在李蕾很小的时候就告诉她:“自己是身体的主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在给她洗澡的时候,妈妈会教他认识身体,并告诉她不要随意暴露自己的****,更不能让别人触摸那些地方,即使是熟人,也不能碰。妈妈还特意带她去看“计划生育图片展”,让他了解男女性器官的部位,以及胎儿在母体里慢慢长大的过程……

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并非了如指掌,因此,父母平时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当面对不好回答的问题时,父母可以借鉴李蕾的妈妈的做法,带孩子去看有关这些方面的展览,增加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建议二、多留意孩子身体、行为上的变化

孩子受到性侵犯后,一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或者难以向父母开口。但身体、情绪、行为上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父母多关注自己的孩子。

一个10岁的男孩喜欢抚摸自己性器官,已经持续3年,父母用尽各种方法都不能改变他的这个坏习惯。后来,父母带他求助于心理医生,最后才知道,男孩在3年前曾被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过,所以形成了这个习惯。

遭受性侵犯的孩子在身体上一般会有以下变化:走路或坐下有困难,生殖器或者直肠出血,内衣撕破或者有血迹,****或者****出血,会阴部、大腿内侧、屁股和乳房出现红肿、咬痕或是指甲印,甚至怀孕,等等。

行为和情绪会有以下变化:行为幼儿化,吸手指、尿湿裤子、被子;情绪暴躁,容易生气;性格变得孤僻,不能集中注意力;对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地方产生恐惧;频繁洗手或洗澡等。父母要留意孩子的这些变化。当然,发生以上这些情况也不排除有其他因素的可能。

建议三、鼓励孩子说出事实的真相

据调查,98%的儿童说自己受******都是真实的。但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或者怕父母不相信自己,或者受到骚扰者的威胁,答应要保密等原因,就没有告诉父母。这就需要父母提高警觉性,尤其是孩子要诉说什么的时候,父母要认真地听,鼓励他把事情的经过描述清楚。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冷静,不要激动、紧张,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

建议四、告诉孩子,对******行为要大胆说“不”

面对******,父母要告诉孩子,勇敢地说“不”,尤其是在面临侵害时,一定要敢于反抗和拒绝。

上海市某重点中学初中1年级的一名女生,每天乘坐公交车上学。因为这个时间正是上下班的高峰期,每天女孩上车时都会被人流簇拥着挤上车。

一天早上,女孩等车时,被身后一名中年男子抱上了车。因为人多,女孩没有想太多,可是男子却借机占女孩的便宜。由于没地方躲,女孩只好忍气吞声。第二天,男子上演同样的镜头,变本加厉,女孩还是没敢做声。

第三天,男子幽灵般地再次出现,做出同样的行为,女孩终于忍无可忍,大声嚷道:“你想干什么?把你的手管好。”顿时,全车的目光都投降那名男子。这时,旁边的一位阿姨说:“小姑娘,站到我前面来。”从那以后,那个男子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在公共场合,当孩子觉得受到侵犯时,父母一定要让他大声呼喊或者斥责对方,赢得别人的帮助,以维护自己的身体和权益。此外,父母最好避免孩子和别人在密闭的空间里独处,或者在别人家里过夜,以减小******的概率。

建议五:孩子遭受性侵犯后,父母要及时抚慰

孩子不幸遭受到性侵犯后,一些父母抱着“家丑不可外扬”或者保护孩子声誉的想法,就对此事不再追究,试图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冲淡孩子的不幸。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这很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和学习上都受到影响。而当父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后,孩子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抚慰的时间。

所以,面对这种不幸,父母一定及时给与孩子心灵上的抚慰,可以多抚摸孩子,跟他多沟通交流,让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帮他走出******的阴影。如果这种方法不起作用,父母可以带孩子到医院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治疗宜早不宜迟。

金玉良言

一般父母只认为女孩容易遭受******,其实,男孩子也是******的对象。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忽略对男孩的性安全教育。总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要让孩子时刻牢记“我的身体属于我自己,其他人不能骚扰,更不能侵犯”,让他有保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36.寻衅滋事:要远离,不让孩子凑“热闹”

儒家经典《弟子规》言:“斗闹场,绝勿近。”意思是说,打斗吵闹的场合,最好不要参与。如今像一些网吧、赌场、夜总会、迪厅等聚众场所都是容易发生争吵打闹的不良场所,也是一些是非之地。因此,对心智还没有成熟的孩子来说,一定要与这些地方保持距离。

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曾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枪击事件,几十名青少年由打架斗殴演变成枪战,导致5人严重受伤,1人脑死亡。

据说,当时一群孩子们聚集在动物园门口处,最初只是争吵。突然,一个孩子朝对方扔了一个饮料瓶子,恰好砸在了一个孩子的头上。顿时,双方火气都被顶上来了,纷纷掏出饮料瓶子砸向对方。

形势越演越烈,一名男孩率先掏出了手枪吓唬对方,而对方也不甘示弱,掏出手枪。僵持之下,一名男孩扣动了扳机,最后演化成一场血战。据调查,枪战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两名男孩意见不和,这些参与的孩子们最大的不超过16岁,最小的仅11岁。

以上这起青少年打架事件发生在美国,虽然中国的孩子不会发生类似的枪击事件,但类似的青少年打架斗殴事件却屡见不鲜,而且这些打架事件大多是由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发的争吵,而争吵逐渐演变成打架,最后只能以悲剧收场。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比较少,处理问题不够理智,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别人动手。还有一些孩子为了所谓的“哥们儿义气”,当朋友遇到困难或被欺负了,拔刀相助,和对方大大出手,最后导致两败俱伤。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它只能让对方在表面上服从,内心却积压怨恨,时间久了,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只有让对方心服、口服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培养建议

建议一: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让他学会和平解决问题

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处理问题,所以采用最直接的、带攻击性的办法来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讲道理、寻求父母或者老师帮助等。同时,父母要告诉孩子,打人会伤害别人,也有可能发生意外,只有愚钝、粗暴的人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

此外,父母要禁止孩子看一些含暴力的动漫书、电视剧、电影,也不能让孩子玩儿这类电子游戏,以减少暴力书刊、暴力影视、暴力游戏对他心灵上的腐蚀。

建议二:不让孩子围观、甚至参与打群架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打架是违法的行为,有了矛盾应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坚决不能打架。同时,父母还要叮嘱孩子,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遇到打群架的情况,不能围观,更不能“参战”,应该赶快离开。即使“参战方”是认识的人,也要理性对待,切不可碍于情面出手相助。如果这种恶性事件发生在校园内,应该赶快通知老师;如果是校园外,可以拨打110报警电话。

建议三:不让孩子进入社会不良场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的好坏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如果孩子多和正直的人在一起,那么他学会的就是正直。相反,如果孩子总出入酒吧、迪厅、夜总会、洗浴中心、网吧等场所,接触一些社会的不良人群。那么,他就和可能感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因此,父母要禁止孩子进入这些场所。

某迪厅门口,3名中学生下了车,其中一名男孩拿着电话,说:“你在哪呢?快点儿来,我们都在等你呢!”几分钟后,只见两名女孩也聚集到门口,几个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迪厅,找到预定好的座位坐下。

不一会儿,5个人在震耳欲聋的音乐和酒精的作用下,很快地摇摆起来。其中一名男孩很不自然,当问及他为什么来这个地方时,他很无奈:“我还是学生,很不喜欢这种地方,但是同学今天过生日,人家都订好了在这里,没办法。”

5名中学生到迪厅庆祝生日,其中一名学生还是被迫无奈才去的。可见,这名学生没有一个很好交友的原则,更缺少一定的是非观念。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些场所会污染人的心灵,污染严重了,就可能和一些坏人同流合污,所以一定要远离这些是非之地,多与有德行的人交往。

金玉良言

要保证孩子的安全,父母要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从两个方面要求孩子,一是不让他打架斗殴,不要意气用事,不能采用武力解决问题;二是远离是非之地,禁止他进入不良场所和一些混乱的环境,当发现别人聚众打架时,要远离,并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37.抵制迷信:尽早教孩子崇尚科学

在今天,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然而,社会上仍存在一些不法分子,将一些迷信活动披上“科学”的外衣到处招摇撞骗。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应该教他从小抵制迷信,鼓励他从崇尚科学,用科学战胜愚昧,用理智战胜盲从,培养他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12岁的黄亮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中年男子拦下,男子神秘兮兮地对他说:“小伙子,你必须在今晚12点前烧掉114元钱,否则3天内‘你要死’,知道吗?这是老天的安排。照我的话做,老天会保佑你的。”

黄亮上下打量着这名男子,男子看黄亮止住了脚步,继续说:“除了烧掉这114元钱外,还有一个办法,你可以把一半钱交给我,我替你消灾解难,还可以替你省一半钱。”听到这,黄亮已经听出了男子骗钱的伎俩,径直走了。男子被识破后,仍然不死心,对黄亮大喊:“记得啊!114,需要帮忙的话,你可以到这来找我。”

黄亮走后,知道这件事不是真的,但是心里一直忘不掉“114”这几个不详的数字。经过3天精神上的折磨,黄亮不但没有死,反而通过这次磨练,又多了几分抵制迷信的信心。

路边男子妖言惑众,试图骗取黄亮的钱,而黄亮识破了男子骗钱的把戏后,拒绝了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占卜、算卦、看相、风水等活动,且先不论这些有没有一定理论根据。但近些年来,街头、路边蔓延开来的算命、观风水、看手相、测字的路边地摊儿却非常不可信。这些人利用人们好奇心,运用一些伎俩,使人们上当受骗。尤其是对于好奇心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千万不要陷入迷信的“泥潭”,都应该向黄亮一样,对这种行为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父母在教孩子抵制迷信之前,先要明白什么是迷信?“迷”是不明白,“信”是相信,意思就是凡事没有把某件事搞清楚,就盲目相信了,是迷信;反过来,对某件事物不了解,就盲目批判、否定,也是迷信。比如,拿中国传统经典《易经》来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通过象、数、理的推演,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相,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领域的影响非常广泛,可谓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可是大多数现代人却把他当成一种算命的工具,这难道不是一种迷信?

那什么是科学?科学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的研究方法,它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本身不是迷信,但是有人自以为科学是无所不能的,能解释一切事情,无论什么都依赖科学,其实,这也是一种迷信。

孩子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模仿能力比较强,这段时间正是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而迷信的思想不仅会妨碍孩子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可能诱发心理疾病。因此,父母一定要为孩子设置一道思想上的防护网,让他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培养他求真务实的态度。

培养建议

建议一:父母一定要抵制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