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24
2975400000024

第24章 11月(1)

11月1日冯玉祥创办的西北银行开业。

曹锟辞去大总统职务

11月2日曹锟辞去大总统职务********发生后,曹锟失去行动自由。一些未参加贿选的议员请段棋瑞、冯玉祥确定曹锟及贿选议员有罪,要求公开审判曹锟。张作霖也表示,曹锟不下台,奉军不停战。因此上月31日,冯玉祥限曹锟24小时内辞职。曹锟昨日完成了担任总统期间的最后一项工作,任命接替自己权力的摄政内阁后,于本日宣布辞去大总统职务,将总统印玺交******。12月,北京临时执政段祺瑞令:曹锟贿选窃位,祸国殃民,着内务部严行监视,静候公判,曹被囚禁,直到1926年4月北京再次发生政变时才获释,但不久又在吴佩孚催促下下野。

在天津的国会议员40余人讨论政治方针,出现两种意见:焦易常主张淘汰贿选议员;林长民认为旧约法、旧国会与民心趋向不一,应谋根本改造。

台湾文化协会在彰化举行第四届年会,参加会议者98人。

国际禁烟第一次会议禁止远东各国吸食鸦片

11月3日国际禁烟第一次会议禁止远东各国吸食鸦片日内瓦国际禁烟第一次会议讨论禁止远东各国吸食鸦片。中国代表施肇基发言说,鸦片非中国土产,虽取缔私运,但未获鸦片经营者诸国合作,尤因治外法权的原因不能监督,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限制进出口。此论遭到与会国,特别是印度和英国代表的反对,指责说世界鸦片多数产于中国。施肇基补充发言说,中国种烟主要原因是军人需款购买枪械,中央不易制裁,目前中国明达之土正在讨论改革事宜。

11月4日鄂、赣、闽、皖、苏、浙六省要员章太炎、褚辅成、汤漪等30余人在上海讨论时局,通过三条主张:(一)反对六省军阀以向冯玉祥、段祺瑞投诚的方式保全实力,继续为祸人民。(二)无论北方或西南出兵讨伐,解除曹、吴在长江的势力后,不许何方军队在六省驻防。(三)六省人民筹谋自治,废除巡阅使、督军、镇守使等名目。

11月5日被废清帝溥仪被逐出宫********后,有少数保皇党人乘机活动复辟清室,冯玉祥决定把中国的末代皇帝驱逐出皇宫。本月4日,黄郛摄政内阁会议根据冯玉祥的旨意,对1912年2月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进行修改,通过修改条件五条:(一)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二)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并另支出200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三)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即日移出宫禁,自由选择住居,但国民政府仍负保护责任。(四)清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五)清官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本日,北京国民军当局撤换驻在清官景山一带的卫兵及驻在神武门护城河营房的警察,由京师警备总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直隶士绅李石曾前往清宫,与清室内务大臣绍英交涉,要求溥仪即日废去尊号,交出宫殿和玉玺,并商改优待费。绍英当即报告溥仪。溥仪表示全部接受修改条件。下午3时,溥仪及其妻妾并少数太监、宫女,随同鹿、张、绍英等分乘五辆汽车出宫,移居后海德胜桥载沣的醇王府,由鹿派兵保护。鹿随即将所接收的国玺送******,由摄政内阁总理黄郛及陆军总长李书城点收,交第一科妥存。黄郛以溥仪自愿取消帝号,与国民平等享受共和政府法律待遇,特传谕警察厅通知市民于次日一律悬挂国旗,以示庆祝。

7日,黄郛令******组织清室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将所有接收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慎保管,待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使用。当天,鹿钟麟、张壁、李石曾与清室代表绍英、耆龄、载润、宝熙、罗振玉会商接收宫中古物及办理清室善后事宜,决设清室善后委员会,由委员会聘考古家审查宫中各物,辨别公私。同日,交收历代国玺23颗、皇后印五颗,遣散太监宫嫔千余名。溥仪至此离开清皇宫。1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查封故宫,13日查封完毕,估计宝物价值10亿元以上。13日当天,黄郛公布《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条例》,正式组成以李石曾为委员长的善后委员会。该会随即开始筹备点查清室物品事宜。

溥仪被逐出宫一事引起很大反响。驻京使团领袖公使荷兰公使欧登科及英使麻克类、日使芳泽,就修正清室优待条例,溥仪迁出皇宫事,向北京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居天津的前清遗老推铁良、罗振玉等人京就修改清室优待条例及溥仪出宫事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议。段祺瑞致电冯玉祥,亦就此事提出责问,又致电摄政内阁,说“清室逊政,非征服比,优待条件,全球共闻”,如此强迫,“何以昭大信于天下”,请“从长议之”。胡适写信给外交总长王正廷,反对冯玉祥派军队将清废帝驱逐出宫。信中说:“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此信于11月9日在北京《晨报》上发表后,舆论大哗,人们纷纷指责胡适,连他的好朋友也表示不赞成他的态度。孙中山赞成驱逐溥仪的举动。黄郛针对京内外反对修改清室优待条件事通电全国,说:北京为政治策源地,宫禁适居都会中心。今国家名为共和,而首都中心不能树立国旗,依然沿用帝号,为中外耻笑,故当百政刷新之会,得“两主”同意,修正条例;在溥仪方面,既得自由向学之机,复苏作茧自缚之困,以后造就既深,可以公民资格,为民国出力,此即修改条例的深意所在。

摄政内阁******秘书处前往接收前公府收支处时,发现原职人员已不知去向,一切关防戳记、文卷、账册、款项均已散佚,故函请冯玉祥查询被关押在西山陆军检阅使署的前公府收支处长李彦青有关收支处事宜。

11月6日摄政内阁令,自1920年7月29日至1924年11月2日所有因政治行为褫夺官勋通缉各员一律撤销。又宣布:开放故宫为公共博物与图书展览场所。

安徽旅长高世读等在蚌埠宣告脱离马联甲,拥护段祺瑞,在皖苏交界处东葛站拆毁津浦路,截断南京与徐州间交通。

11月7日北京政府外交部呈请在恰克图设立领事馆,次日经黄郛批准。

11月8日张作霖在驻奉日、英、德三国领事,及鲍贵卿和直奉开战后由日本抵奉的卢永祥等人的陪同下,率卫队,步兵队,总司令部,分乘五列专车,煊赫人关。

上海国立自治学院院长张君劢发表题为《此次********中之见闻》的演说,指出:此次战争内幕中有日本与英美势力在暗争。

广州发生市选风波

11月9日广州发生市选风波本日,广州大本营代大元帅胡汉民宣布举行市长选举,以当月17日为造选举人名册截止日期。因在市选条例规定的选举人中未将农民列入,本月23日,广州市郊枷余名农民举行游行,抗议将农民排除在“市选”之外。其后,****组织广东民族解放协会发表对于市选的宣言,指出农民被列为“化外之民”,工界选举又完全为只包括少数工会的广东总工会把持,知识界则由极少数学生组织的民权社强迫各学校一致选举伍朝枢为市长,整个市选完全失去了普通选举的意义。他们要求在选举人中列入农民,反对包办、收买,主张自由投票,直接选举等。30日,初选揭晓,在伍朝枢、谢英伯、林云陔、胡毅生等参与竞选者中,胡毅生因有邹鲁及几个工会的暗中帮助,得票最多。12月16日,广州工界与市民召开反对市选大会,推代表携市选黑幕呈词前往天津,向已到天津的孙中山陈述意见。孙即电命廖仲恺等查办,并派孙科由津返粤,制止市长复选的进行。广州市选最后无果而终。

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本日,孙中山在应冯玉祥等邀请,准备离粤北上之时,为阐明对时局的看法和国民党的政治主张,发表《北上宣言》。该宣言首先重申本年9月18日《北伐宣言》所持立场和国民党所从事的国民革命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出的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铲除军阀及其赖以生存的帝国聿义在华势力,谋求中国独立自由的政治主张,随后指出:此次直系军阀的失败证明凡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者无不败,凡国民结合以推动国民革命之进行者无不胜;此后,当划一国民革命的新时代,使武力与帝国主义结合的现象永在国内绝迹;代之而起的现象,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成为国民的武力。又指出:欲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其途径有两个:(一)使时局发展能适应国民的需要。(二)使国民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需要。为此,宣言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作为解决时局,谋求中国统一与建设的根本办法。在国民会议召集以前,先召集预备会议,决定国民会议的基础条件及召集日期、选举方法等事宜。预备会议由现代实业团体、商会、教育会、大学,各省学生联合会、工会、农会,共同反对曹吴各军、政党等九种社会团体的代表组成。国民会议的组织方法,其团体代表与预备会议相同,惟其代表须由各团体成员直接选举,人数比预备会议多。全国各军得以同一方法选出代表列席国民会议。在国民会议开会以前,所有各省的******完全赦免,并保障各地方的团体及人民有选举自由,有提出议案及宣传讨论的自由。宣言最后对国民提出忠告:国民的命运,在于国民自决。国民党愿意得到国民援助,通过奋斗,完全达到中国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北伐宣言》的发表推动了国民会议运动的蓬勃开展。

长江八省联防拥段

长江八省联防拥段本日,原属直系的长江一带各省军阀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刘镇华、杜锡硅、周荫人、蔡成勋、马联甲、李济臣、李炳之等自南京联名发出拥护段棋瑞出山以维大局的通电。12日,齐燮元在南京召开苏、浙、皖、赣、鄂、豫、陕、闽八省与海军联防会议,议决:保境安民;不承认摄政内阁;一致拥段。次日,又联名通电表示:中央政府中断,在正式政府未成立之前,北京所发“伪令”,概不承认。由此形成了八省联盟与北方对抗的局面。

15日,齐燮元等人迎接逃抵南京的吴佩孚。吴赞成各省同盟,反对拥段,聿张成立“护宪军政府”,并于17日发出有长江十省督军在内共21人联名的组织护宪军政府通电。此时,北方的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正密切注视长江各省及吴佩孚的举动,于18日、20日两次开会讨论对南方政策,决定讨伐“护宪军政府”,但为贯彻和平起见,派代表南下上海、洛阳,向齐燮元、吴佩孚等疏通,并请段先行人京主持一切,以后应付方针悉听段的指挥。

南方齐燮元等对吴佩孚“护宪军政府”本不热心,吴佩孚17日的通电署名者多未经本人同意。面对北方声讨之局,齐燮元于18日召开同盟紧急会议,随后先由江苏省长韩国钧发出反对“护宪军政府”通电,再由大家联名重发拥段通电。21日,齐燮元等接到段祺瑞入京消息,再开同盟会议,议决:(一)由齐燮元领衔联电祝贺段祺瑞就任执政。(二)段就职后联防各省一致服从执政府。(三)对“护宪军政府”暂取搁置态度。(四)致电段棋瑞,阻止任何方面军队南下,如有侵犯十省境界者,同盟一致对付。

尽管如此,八省及海军联盟内部并没有严密的组织,亦未规定同盟互助义务。它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以齐燮元为核心,借同盟名义,向北方政府表示独立与自卫要求的空洞机构。因此,当齐燮元由于渐失对部下有效的控制权并受到各方指责,不得不准备下野之时,这个出现仅10余天的“大同盟”便销声匿迹了。

11月11日《台湾民报》再发特号,揭露上年12月16日日本总督滥捕台胞内幕。此特号行销1万份。

11月12日奉军李景林在天津将王承斌收编吴佩孚溃军组成的第三师全部缴械,王承斌退避英租界。同日,冯玉祥收容的吴佩孚两个旅和奉摄政内阁令继阎治堂接任师长的第二十师孙积孚部全部被奉军吴光新解散改编。

孙中山北上

11月13日孙中山北上冯玉祥发动********后,于当月25日、本月1日、6日连发三份电报,请孙中山入京,并派专使南下迎接。孙中山接受邀请,命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并于前日发表《北上宣言》。本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永丰舰北上,随行者有邵元冲、李烈钧等。17日,孙中山抵上海,受到上万人的欢迎;当日,接见各界人士,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21日,孙中山离上海,绕道日本,先后在长琦、神户接见新闻记者、留学生,并出席东京、大阪、神户等地国民党人组织的欢迎会,继续宣传和平统一,召开国民会议,表示反对不平等条约的决心。12月4日,抵达天津,受到盛大欢迎。当天下午,孙中山赴曹园访张作霖;晚上肝病复发。至31日,孙中山抱病人京,在北京车站各界群众10万余人的欢迎会上发表书面讲话。随后,下榻北京饭店,发表《人京宣言》。

此期间,段祺瑞已先行人京组成临时政府,并提出召开善后会议主张,邀请孙中山参加善后会议。孙中山提出善后会议应容纳人民团体代表,并且凡涉及军事财政的最后决定权应归于国民会议。段祺瑞不赞成。孙中山因此拒绝参加善后会议。

11月14日黄郛宴请驻京公使团,公使团因对摄政内阁地位尚不能确认,加以拒绝。

11月15日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通电拥戴段祺瑞为临时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