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20
2975200000031

第31章 12月(3)

挪威著名作家克努特·哈姆生(1859-1952)于1917年完成了他的作品《土地的生长》,192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该作品由三部曲组成,表达了作者盛赞田园生活,鄙弃工业城市社会。宣扬离群索居的人生哲理。书中主人公伊沙克是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典型的农民形象,作者借他之口向社会呐喊,主张回到大自然中去,回到原始文化中去。按哈姆生的观点,人的真诚和纯朴在现代文明中丧失殆尽,它们只存在于原始文化中。此外,哈姆生的作品还有(饥饿)。这是他的成名作,它开创了挪威小说史的新时期。对整个斯堪的纳维亚文坛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维克多利亚》也是哈姆生的一部重要的描写爱情的小说,作品情节曲折动人,感人肺腑.被列入世界爱情小说各著之一。这也使哈姆生在世界文坛上赢得了声誉。

****遮将阜姆割让给意大利

12月31日,****遮终于承认他对阜姆的长期占领宣告失败。意大利战士诗人****遮住1919年9月接管了阜姆,以免这一亚得里亚港口城市会象和平大会决定的那样成为“自由城”。起初意大利政府不愿对这位众所周知的英雄采取行动。然而意大利急欲承认与南斯拉夫签订的拉巴洛条约,因此不得不对****遮采取行动。

吉朗共和国成立

1920年由伊朗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库切克汗领导的森林军攻占了吉朗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于6月5日在腊什特宣告成立吉朗省的独立政府,建立吉朗共和国,并组成了以库切克汗为首的临时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它的政权机关采取了苏维埃的形式,武装部队也称为“红军”,省的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由人民委员会领导。他们提出了驱逐英帝国主义,推翻王室,反对反动的大封建主,在伊朗建立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共和国的武装部队曾把英国侵略军从吉朗省和邻近地区赶走,并把逃亡大地主的土地收归国有。吉朗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和行动,得到了共产党的支持。但由于刚刚建立的共产党犯有“左”倾主义错误,与库切克汗屡屡发生冲突,并于1920年7月退出共和国政府,与国王内阁的代表进行秘密谈判。是年7月31日,又成立了推行极端错误的“左”派政策的新政府。1920年9月,伊朗共产党粉碎了“左”倾机会主义集团,从而有了恢复和领导统一战线的可能。1921年5月8日,根据共产党的倡议,吉朗宣布为苏维埃共和国,库切克汗又加入了新成立的政府。但此刻伊朗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12月3日政变后成立的伊朗政府和掌握实权的哥萨克师中校礼萨·汗,全力以赴地摧毀吉朗共和国。而共和国内部又发生分裂,库切克汗集团不仅反对进行土地改革,还与伊朗反动势力勾结,甚至在英帝国主义者的挑唆下,于1921年9月29月杀害了以哈伊达尔汗为首的一批共产党领导人。11月2日礼萨·汗的政府军占领了腊什特,库切克汗带领一小支队伍避入山区,后来冻死在一个山隘上。

二十五点纲领的提出

1920年2月24日,希特勒在霍夫勃劳豪斯啤酒店能容纳2000人的大厅里,向参加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前身)集会的人发表了演说。演说时,希特勒第一次阐明了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纲领。纲领是希特勒等三人拟定的,它内容混杂,带有极大的蛊惑性。纲领提出给农民以土地;工人可分享大企业的利润;把大企业廉价转租给小商人;处死卖国贼、奸商和高利贷者并消灭犹太人。纲领还提出要创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废除凡尔赛和约等。1920年4月德意志工人党改组为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后,二十五点纲领成为该党的正式纲领。

特里亚农条约的签订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在凡尔赛特里亚农宫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匈牙利和约》(特里亚农条约)。该条约是根据圣日耳曼条约样本制定的,共有14部分364条,附议定书和声明书各一件。条约领土条款规定:将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东部划归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巴契卡和巴纳特东部划归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归捷克斯洛伐克;布尔根兰省划归奥地利,匈牙利放弃阜姆港的一切权利,交予协约国。条约军事条款与圣日耳曼条约有关部分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允许匈牙利陆军限额为3.5万人,这是因为匈牙利代表团一再表示“布尔什维主义的危险”,协约国作了一定让步。条约规定取消义务兵役制,实行募兵制,禁止输入武器、弹药和各种军用材料,所有前奥匈帝国的军舰全部交与协约国或拆卸。为了履行条约所规定的军事条款,设立协约国国际委员会进行监督。赔款条款只规定匈牙利应承担赔款义务,赔款的总额和期限未作明确规定,交由赔款委员会最后确定。其他部分基本上和圣日耳曼条约的内容相一致。特里亚农条约也是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一个右机组成部分。

马林使华

1920年7月,共产国际在彼得堡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号召进行欧洲革命,要求把俄国革命的基本经验和俄国革命的别II传播到西方国家中去,并提出支援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帮助他们建立共产党。由此共产国际开始重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工作,于1921年春派马林来华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1921年4月,马林由莫斯科启程,6月上旬到达上海。

马林,荷兰人,1900年开始投身工人运动,1902年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党,后赴荷属爪哇从事革命运动,被驱逐出境后辗转到莫斯科。马林受派到达上海后,先同北京的俄国代表与共产国际伊尔库茨克局建立了联系,并通过他们先后在上海、北京同李达、李汉俊、李大钊、张国焘等人商谈建党问题。经过多次商谈,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一大上,马林发表了讲话,建议****应特别注意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等。****一大后,马林力劝陈独秀自广州回上海主持党的工作。1921年9月,陈独秀辞去广州政府的职务,回上海专做****工作。12月10日,马林离上海,经武汉、长沙,于12月23日抵达桂林,会见孙中山。在桂林,双方就中国革命、俄国革命、孙中山与苏俄合作、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多次交谈。根据双方讨论问题的要点,马林在离开桂林之前起草了一份备忘录,题目是《中国的复兴与对华关系》,主要内容有:第一,华盛顿会议表明,主要强国之间的战争推迟了,它们当前的合作将使中国和俄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因此,中俄有必要实行合作和联防;第二,在中国,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具有真正独立性质的中央集权政府不单是中国一国的问题,而是具有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国际意义;第三,要建立这样的政府,就必须进行“纯粹民族主义”的宣传,只有通过这种宣传,国民党才能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完成其革命使命”的政党;第四,国民党不能指望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帮助,甚至争取他们中立,苏俄则坚决支持所谓落后国为政治独立而斗争;第五,中国革命政府应当同苏俄合作,尽快与苏俄达成明确的协议,以增强国家的地位,这样,就会使中国人民以有别于看待其他军阀头目的眼光来看待南方的革命运动。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开始后,马林离开桂林前往广州考察,并同国民党领导人陈炯明、汪精卫、廖仲恺等进行了接触。1922年4月2日,马林返回上海,召集****领导人开会。在会上,马林提出了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改变国民党的策略,并应继续在工人中建立自己的活动和组织中心。马林的建议遭到****多数人的反对。4月24日,马林离开中国返回莫斯科。7月17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情况的详细报告,着重阐述孙中山和国民党的状况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马林的报告对共产国际产生了极大影响。共产国际执委会和红色工会国际执行局联合发出委任书,委任马林“代表共产国际和红色工会国际在中国南方同党**********联系,并代表我们同南方国民革命运动领导人合作”。1922年8月,马林受共产国际派遣,作为苏俄特使越飞的助手,与越飞一道赴华。马林到中国后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说服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根据马林的建议,****中央于1922年8月底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马林以服从共产国际为由,使会议作出了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议。由于马林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同陈独秀发生了争论,难于同****领导人合作,而且在中东路问题上与苏联领导人存在着分歧,1922年底,马林被共产国际召回了苏俄,此后不久,苏俄改派鲍罗廷和魏金斯基来华指导工作。

创办八王寺汽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