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7
2974900000023

第23章 八月(1)

俄国沙皇及其眷属迁出皇宫

8月15日。原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妻子亚历山德拉及其子女在警卫人员的监视下离开了彼得格勒皇村的皇宫。据传,他们将被押解到西伯利亚西部的托博尔斯克。监禁他们的布尔什维克军队担心正在攻打这座城市的反革命军队会来把他们劫走。自3月以来,沙皇夫妇、他们的四个女儿和那患血友病的儿子亚历克西斯一直处于监禁之中。跟随他们的还有几位仆人和侍女。究竟如何处理这家被废黜的皇族,临时政府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

被监禁的沙皇在皇宫公园中美国装备一名步兵要花156.30美元

8月19日。根据陆军部今晚透露的消息,为一名步兵装备齐武器、服装和食具共需要156.30美元。这笔开销令人吃惊。每一个士兵都要得到107件作战用品(包括100发步枪子弹)、50件各种服装和衣着用品,还有11件炊具。他的各种武器的价格如下:挖战壕工具,50美分;刺刀鞘,1.13美元;刺刀,2.15美元;钢盔,3美元;子弹带,4.08美元;手弹,5美元;防毒面具,12美元;步枪,19.50美元。着装费用中还包括3条毛毯(18.75美元)和一条睡袋(98美分)。

黑人军队驻扎休城引起一场骚乱

8月24日。驻扎在休斯敦的一个团的黑人部队今天引起了一场骚乱,使17人丧生。得克萨斯州并不打算把34名参与闹事的黑人送交军事法庭,而是准备在州法院对他们进行公开审判。该州还要求其余的黑人士兵立即从它的境内撤走。这支部队是三周前从新墨西哥州的德明开进休斯敦的。他们的上尉显然对他的士兵们颇为尊重,他说自从他们来到这里就一直感到很不舒服。

今天上午,一个白人警察殴打了一个黑人妇女。当一位在一旁喝酒的士兵出来制止时,这个警察不仅把他也毒打一顿还把他送进了监狱。一个下士听到这个消息,便来到那个警察跟前向他询问,结果下士也遭到毒打。消息传到其他土兵的耳朵里,他们便抓起枪,跑进城里,向白人居民开了火。在被打死的人当中还有一个15岁的小姑娘。

几个月前,参众两院中曾有几位来自南部的议员公开反对在他们的州里驻扎黑人军队。一些南方人解释说,他们并不反对南方的黑人士兵驻扎在他们那里,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提防来自美国其他地区的黑人,因为这些黑人不承认本地黑人所遵守的行为准则。

德国暴动水兵被判死刑

8月25日。德国舰队几个月以来即已骚动不安。膳食的匮乏、生活的单调以及繁重的舰务在水兵中间造成不满,到舰队司令部抱怨诉苦者络绎不绝。7月间各舰成立了“舰务管理委员会”,选入一些具有革命思想的水手,与独立社会民主党共同策划舰队总罢工、拒绝执行命令的行动。意大利军队攻克奥地利要塞

8月29日。今天意大利第二集团军占领了贝恩西扎高地。进入恰帕瓦诺山谷。奥地利军队的溃退削弱了托尔米诺防线。意大利人一旦控制了恰帕丽诺山谷,就能切断奥地利的交通线,从而进一步瓦解溃退奥军。在过去的一周里,沿着伊松佐前线向前推进的意大利军队共消灭了奥军8个师的兵力。意军的几个旅已经连续战斗了3天3夜。

和谈思潮在欧洲蔓延

8月29日。威尔逊总统在给本尼狄克教皇的回信中声称,只要当政的德国统治者们不下台,美国与德国之间就无和平可淡。他的这一主张在国内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同时在英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开展起来的和平运动遭到否定。英国社会主义者拉姆齐·麦克膺纳说威尔逊的主张意味着要打“一场消耗战”。麦克唐纳还敦促德国人民起来废除他们的政府以结束这场战争。

一位德国议会议员在不久前的一次议会发言中也提到了德国的和平运动,并对军人的政治检查表示不满。据报道,在奥地利昨多人对这场战争及伤亡人数的不断增长感到厌倦。

外交谈判对凡尔登前线阵地并未产生影响本尼狄克教皇一直在提倡和平主张,削减军备,通过调停解决领土争端。然而,就在此时美国参议院已经通过下一项决议,以阻止美国国会中出现的任何支持与德国求得和平的行动。

9月2日,停泊在威廉港的班轮摄政王路易波特号上的49名锅炉工未经许可即离船上岸。次日,400名水兵在锅炉工科比司的带领下离船,他们强行推开阻止其登岸的卫兵,并聚集在一家旅馆里召开抗议集会,然后才返回船上。

军事法庭指控事件首领犯了战时变节罪。法官认为被告企图发动一场舰队罢工,而对25岁的科比司及23岁的锅炉长莱西比奇叛处死刑。阿尔宾·科比司〖〗马克斯·莱西比奇。

陈力为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17.8.30~)中国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祖籍山西洪洞,生于山东济南。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1943年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进修,1946年回国,曾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南京有线电器材,公司副工程师。1949年后,历任南京有线电厂设计科科长,第二机械工业部某局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防部某研究院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机械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后改为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的开发研究、组织管理和推广应用工作。60年代初,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2路半导体载波机。曾先后主持设计研制成功6种不同型号的电子计算机,用于防空自动化系统、导弹预警系统和航天测控系统等重大国防工程。为促高军用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采用了自动故障诊断及定位技术和检错、自动纠错及冗余设计,有效地解决了多重出错的发现和处理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黄培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17.8.22~)中国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生于福建福州,195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5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武汉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湖南省科协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粉末冶金学会(APMl)国际联络委员会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所提出的粉末压制理论已成为国际粉末压制理论的重要学派。领导研制的用于核、航天、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都取得成功。主持的科研组提出的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引起国际的重视。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压制理论与新技术》等。

陶涛为中国核工业、新式武器装备作出了贡献

(1917.8.19~)中国化工材料专家。祖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女。194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在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参加新四军。1954年赴苏联,先后在乌克兰鲁别什诺也和莫斯科染料厂实习,次年回国。曾任吉林染料厂副厂长,化学工业部有机局、生产司、技术司、一局、二局副局(司)长,石油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技术委员会主任。是第31、32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组织化工系统的科技人员,开拓发展中国化工新材料。组织并参加了液氢精馏法制重水并联产高能燃料液氢科研开发获得成功;主持解决了工程技术关键问题,建成中国第一座氯氨法偏二甲肼生产厂。使化工新材料逐步形成了化学推进剂原料、稳定同位素、特种合成材料、军用橡胶制品等15大类,上万个品种,规格。为中国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新式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费多连科获苏联国家奖章

(1917~)苏联经济管理学家、化学工程学家

生于普列奥布拉任卡。1941年毕业于莫斯科精密化学工艺学院。1955年获经济科学傅土学位。1962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64年为院士。大学毕业后曾在红军军事化工管理局工作。1949年到莫斯科精密化学工艺学院任教,1951年任该院经济教研室主任,1953年任副院长,1956年任教授。1962~1963年任苏联科学院经济科学部副秘书,1971年任秘书。1963年后任苏联科学院经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是《经济和数学方法》杂志主编,苏联科学院国民经济化学工业经济问题学术委员会主席,经济研究、计划工作和管理中应用数学方法与电子计算机学术委员会主席。

费多连科主要研究苏联国民经济问题,特别是化学工业经济问题,国民经济职能最佳发挥,在计划和管理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

费多连科著作很多,主要有:《有机合成工业的经济问题》(1967)、《综合材料工业的经济》(1967)、《论经济最佳职能体系的制定》(1972)、《社会主义经济最佳职能问题》(1972)、《综合国民经济计划》(1974)、《全面化学化和经济》(1975)、《经济中的数学和控制论》(1975)、《最佳计划的模式体系》(1975)等。

费多连科于1970年获苏联国家奖金。曾获1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劳动红旗勋章。

米彻姆·罗伯特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

(1917~1997)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康涅狄格州。自幼失去父亲,无家可归,少年时历尽磨难,在美国各地流浪,干过各种各样的杂活,其中包括货船的锅炉工、夜总会门卫和算命先生的随从等。1940年结婚生子后生活开始安定,在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厂作一名汽锤工,并对表演发生兴趣。1942年加入长滩戏剧公会,业余时间多半用于为该会排演剧目。次年开始不声不响地打入电影界,在一系列极受儿童欢迎的西部连集片《霍伯朗·卡塞蒂》中饰演壮汉角色,也在多种战争片、喜剧片和剧情片中担任配角。仅1943年一年,他参加演出的影片就达18部之多。

使米彻姆成名的影片是《军人魂》(1945),并以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金像奖提名,他在片中生动地塑造了沃克上尉的形象。之后不久他应征入伍,接受为期8个月的新兵训练,1946年重返银幕,并很快成为以悍冷漠著称的走红明星。他体格健壮,一次拳击比赛受伤使他长期患失眠,因此总是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被当时某些女观众认为是性感的化身。本人性格也与其塑造的银幕形象相近,一副漫不经心的处世态度。他的两个儿子詹姆斯和克里斯托弗也先后登上银幕。

他主演和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轰炸东京记》(1944)、《欲海春光》(1946)、《交叉火力》(旧译《杀人犯》,1947)、《绝处逢生》(1947)、《月亮的血》(1948)、《小红马》(1~949)、《天使面孔》(1953)、《大江东去》(1954)、《金枪手》(1955)、《海底敌人》(1957)、《百战长空》(1958)、《愤怒的群山》(1959)、《我最后一次见到阿奇》(1961)、《碧血长天》(1962)、《莫斯先生》(1965)、《西部新天地》(1967)、《龙虎盟》(1967)、《瑞安的女儿》(1970)、《归家》(1971)、《上帝的愤怒》(1972)、《神探马如龙》(1975)、《中途岛战役》(1976)、《荷京喋血》(1977,香港)、《杀人计中计》(1979)、《英风盖世》(1982)、《战争风云》(1983,电视剧)、《玛丽亚的情人》(1984)、《大使》(1984)、《阴谋》(1985)、《诺斯先生》(1988)等。

科尔曼·南希出演过《奴隶们》等片

(1917~)美国电影女演员。生于华盛顿州埃弗雷特。她在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四十年代的影片中扮演女主角或二号要角。1941年参加广播节目和舞台剧演出,并在百老汇初次登台。在影片里她通常演胆怯的,神经质的姑娘,曾在她的第一部影片《金石盟》(1942)和《危险的旅程》(1942,即《血路》)中与美国现任总统里根合演,扮演主要角色。结婚后不久退出影坛。后来重返舞台,偶尔也演一些影片,1968年,美国进步导演赫伯特·比伯曼重返电影岗位,导演,以黑奴人权为题材的《奴隶们》一片,科尔曼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她参加演出的其他主要影片还有:《三姊妹》(1942)、《虎口余生》(1942),《黑暗之边缘》(又译《自由之火》,1943)、《我们的时代》(1944)、《虔诚》(1946,又译《魂牵梦萦》)、《她姐姐的秘密》(1946)、《暴力》(1947)、《伊莱克特拉守制》(1948)、《从丹吉尔来的人》(1953)等。

南希·科尔曼(右2)《虔诚》,1946美国影电演员科格伦·朱纳

(1917~)美国电影演员。生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原名小弗兰克·科格伦。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是好莱坞著名的雀斑脸童星和少年演员。婴儿时期第一次上银幕。四岁时在影片《富人的贫困》(1921)中捞演利特丽斯’乔伊斯的儿子而出名。三十年代扮演少年角色,银幕生涯开始走下坡路。四十年代初退出电影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服役,获得海军少校军衔。1966年重上银幕,在《沙砾》一片中扮演过一个小角色,后在洛杉机港务局任特别事件联合协调员。

他演出的其他影片有:《剪短发》(1922),《纽约宠儿》(1923)、《离婚原因》(1923)、《伟大的爱情》(1925)、《昨天的道路》(1925)、《焰火》(1926)、《话朱纳·科格伦(右)《滑动,凯利,滑动》,1927筒》(1926)、《最后的边界》(1926)、《合成橡胶轮胎》(1927)、《滑动,凯利,滑动》(1927)、《美国飞箭号》(1927)、《让她走,加利赫》(1928)、《有标记的钱》(1928)、《姑娘拒绝了》(1930)、《河的尽头》(1930)、《联合车站》(1932)、《流浪孩子》(1932)、《消防队员救了我的孩子》(1932)、《跑道》(1933)、《赛马场血案》(1936)、《向导姑娘》(1938)、《会见克里斯琴博士》(1939)、《亨利·奥尔德里奇竞选总统》(1941)、《马维尔队长历险记》(1941,连集片)等。

该画是作者观看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后的即兴之作。从剧院归家后,他激情澎湃,废寝忘食,一连工作了48个小时,一气呵成,完成了这张优美迷人的作品。他用骚动不安的构图、神秘莫测的光影完美地再现了诗歌原作和瓦格纳的歌剧所具有的神秘、浪漫、激情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