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云斋随笔说通鉴之战国往事
29713700000014

第14章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二)

公孙鞅未获魏国任用,恰逢秦国的秦孝公励精图治,打出系列广告,在四方招贤纳士,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不管你是干啥的,只要你能拿出妙招儿让俺们秦国迅速强大富裕起来的,我不但要封你做大官,还要跟你一起分享秦国的土地。

远在魏国的公孙鞅听闻此事,感觉机会来了,于是轻装出发,西行入秦。

但公孙鞅此时尚无贤名,无由晋见,于是他便搞了个旁门左道,也就是用了些花差花差的代价,通过秦孝公的一个宠臣景监,得以和孝公见了个面,推销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改革理念,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成于人”了。

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很多侫臣、宠臣、谗臣之流整天与君主行玩乐、丧志之事,以逗主上开心来换取功名富贵,甚至败坏朝纲,祸乱风纪。但万事皆不绝对,有时这些人的无心之意或求利之举,却也会在客观上促成某些好事的发生。

比如这一次,景监把公孙鞅引见给秦孝公,肯定是收了公孙鞅不少好处的,才会为他搭桥牵线。

而且据《史记》中记载,公孙鞅第一次与秦孝公见面聊治国之道,天南地北的讲了一大通,结果居然把秦孝公聊睡着了。您瞧瞧,一看就是不感兴趣啊!要是下回见不着面了,那秦国岂不也错失公孙鞅,而强国一梦,又不知花落谁家了。

公孙鞅是个懂得权变的人,自然不会拘泥于道德和理念的约束,管他什么奸臣忠臣,嬖臣铮臣,能给我引见上大王就是好臣!所以他仍旧通过景监,还要再与孝公见面。这景监大概收的礼不是小数,拿人家的手有点儿短,虽然也埋怨公孙鞅,说你搞什么啊,我们大王又不神经衰弱,你把他说睡着了也没奖金发啊!不过说归说,他还是继续为公孙鞅连续引见了三次。

要说,这事儿也就是宠臣能干出来,一般的大臣早把君主惹烦了,直接一通乱棍儿打出去也不是没可能。直到第四次公孙鞅和秦孝公两人谈话,秦孝公才真正认可了公孙鞅的才能和执政理念,两人终于合上拍儿,这一谈就是好几天,对上眼儿了。

但是,对于公孙鞅的这个出身,史籍上都是给予负面评价的,《史记》中记载当时的一位名士赵良曾对他说:“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那意思说你老兄为了发达,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才得以晋见,这实在不是一个珍惜名誉的人该做的。

这是古人的道德观,咱们不去评价,但公孙鞅在战国乱世异军突起,竞雄图伟业,造不世之功,却的确是从一个宠臣开始的。

公孙鞅成于一个宠臣,那么败于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败于人”的人,就是秦国当朝太子,也是后来继位的秦惠文王的老师——公子虔。

关于公子虔,正史上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大概是秦孝公的兄弟,是太子驷即秦惠文王的傅,也就是老师。他在史书中出现仅有的几次,都是和公孙鞅有关的,算起来大致分两情情况:一种,是被公孙鞅欺负;另一种,是欺负公孙鞅。咱们来具体看看。

公子虔被公孙鞅欺负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孙鞅变法的初期,大约在公元前358年左右。

《通鉴》中写道:“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公孙鞅新法施行期间,太子驷触犯了律法,公孙鞅指出:新法实行的不好,主要就是上层人士带头不遵守。嗯,列位都听明白了,上层人士,这摆明了是要杀一儆百啊!杀一,这个一拿哪个?太子吗?不行。不是说了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那么问题出来了,学挖掘机哪家强呢?不对哈,台词错了,是抓谁当冤大头呢?算来算去,那只有太子的师傅了,就是公子虔、公孙贾等人。

其实,这事儿跟人家公子虔他们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我虽然是太子的老师,可我都是按照标准课本和教育部的讲课大纲上课,教的又没问题,他太子瞧你新法不顺眼,带头儿违反,这关我什么事儿?

公孙鞅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话不能这么讲,他本来也没打算跟公子虔讲理,这个典型就是抓个份量足够的倒霉蛋儿,好给新法的施行立个大大的威!所以你是公子虔也好,母子虔也好,都不影响公孙鞅对他施以重刑。

果然施刑以后,秦人大受震动,都小心翼翼的不敢违法了——“明日,秦人皆趋令”,人家连太子的老师都没惯着,咱可别触这个霉头。

第二次在《通鉴》中没有具体提及,但《史记》中还有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音异,意为割除)之。”好么,这次不知道是太子又犯错了还是公子虔自己不小心,又犯在公孙鞅手里。公孙鞅也没客气,直接给他判了劓刑,就是割鼻子。毁人头面,废人五官,这真是奇耻大辱,公子虔和公孙鞅真正是结下了血海深仇,用什么也化解不了了。据记载,这之后公子虔闭门不出,长达八年之久。

到了公元前338年,公子虔终于熬出了头儿,欺负了公孙鞅一次。要不说有用的欺负,一次就足够。公子虔仅用了一次,就连本带利的收回来了,搞得公孙鞅家破人亡。

这一年秦孝公去世,当年的太子驷继位为王,这就是秦惠文王。新君初立,公子虔作为太子的老师马上出山,首先做的一件事儿就是告公孙鞅谋反。

秦惠文王估计对公孙鞅当年做的事儿,也就是拿他当靶子那档子事儿也是愤恨不已,而且这家伙还两度祸害他老师,正憋着一口恶气呢!当下也不问为啥,直接派兵抓人。公孙鞅见势不妙,无奈出逃,后来兵败被杀,全家灭门。

公孙鞅变法不易。在民众中间立威相对简单,在贵族之中号令却相当艰难,所以他要选择一个突破口来杀一儆百,这绝对是正确的。但是,他选错了对象。他不该选择以后会成为国君的太子下手,并且中间没有任何的沟通和协调,因此没有取得太子对他施行法令的充分理解和支持,结果当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的时候,他也难逃被一起拍扁的命运。而且,你欺负公子虔一次也就罢了,可你不能就可一个人儿欺负是不是?两次交恶,仇深难解,终至不死不休。

结局我们都看到了。我相信,当年公孙鞅在以刑法之名折磨公子虔的时候,绝对想象不到会有那么一天,就是这个被他割去鼻子的人,同样对他举起了快刀,就这样手起刀落,断送了他一生的光辉荣耀与一族人的身家性命。

(二)

起于刑,亡于刑。

公孙鞅在改革和治理国家中向来以刑法严苛出名,是推行乱世重典的突出代表。

如前文所说,在推行新法初期,太子触犯了法律,他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重刑,只不过第一次的这个重刑到底是什么没有记载,咱们也说不清。当时太子还有一个老师叫公孙贾,也被他在脸上刻字,原话说:黥其师公孙贾。古代人是非常要脸面的,在脸上刻字,以及后来把公子虔的鼻子割掉,这都是在上层人士中比砍头还要屈辱的刑罚,绝对是拼一死也要复仇的。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对待下层违反改革政策的人,公孙鞅就更不客气了。《通鉴》中说:“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意思说公孙鞅在秦国做国相时,制定和执行法律极其严酷,他曾经在渭水边审讯和处决犯人,一切做完以后,鲜血把整条渭水都染得通红。其当了十年国相,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用平缓的治国策略,可能会确保国内的相对稳定,但想把秦国建设成为天下豪强,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做到的。而秦国的雄起,正是因为执法的严酷,强迫人们去遵守和服从。

因此,《通鉴》中评价说:新法“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施行新法十年后,秦国国内路不拾遗,山林没有盗贼,人民勇于对外作战而不敢内部私斗,无论乡野还是城镇都得到了非常好的监管和治理。

然而,过于严酷的法律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特别是刑罚的始作甬者公孙鞅,招致了从下至上、从平民到贵族绝大部分人的反对和抗议。所有人都知道他对秦国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谁都承认他为秦国崛起立下的不朽功绩,但是,却并不影响所有人都对他的厌恶、愤怒和憎恨。就连司马迁也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意思说公孙鞅这个人,天性就是个残忍狠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