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5
2970600000024

第24章 七月(4)

威尔斯·奥逊(1915~1985)美国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和制片人。生于威斯康星州基诺沙。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发明家,母亲是钢琴师。他少年时就表现出过人的天才,童年时受过非正式的教育。1923年母亲去世后随父亲四处奔波,曾在上海居住过相当一段时间。1927年父亲去世后,12岁的威尔斯被芝加哥的一位医生收养。1931年从伊利诺伊州的私立学校多德中学毕业后,去都柏林,他化名考入著名的盖特剧院开始演员生活。1934年返美,1937年创办自己的剧团水星剧院。1939年去好莱坞。1941~1942年,他为雷电华影片公司导演了经典影片《公民凯恩》(旧译《大国民》)和《****逊大族》。《公民凯恩》仅获奥斯卡最佳创作电影剧本金像奖,但纽约电影评论会授予最佳影片奖。该片吸取了经典美国电影的精华,从叙事结构到镜头结构均有重大创新,把美国电影推到一个新高度。之后,他与雷电华公司解约,参加影片演出,编导以及戏剧、广播、电视等工作。1948年和1952年,他曾分别把《麦克白》和《奥赛罗》改编为电影,并扮演了两部影片的主人公,是莎士比亚名著电影艺术化的成功尝试。《奥赛罗》获得1952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1966年,他把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改编为影片《夜半钟声》,这些作品都是1949年他自我流放到欧洲,在欧洲各国创作的。197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荣誉奖;1975年回美接受美国电影研究院授予的终身成就奖;1984年美国电影导演演员公会授予他最高荣誉:格利菲思奖,1985年10月10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威尔斯导演的主要影片还有:《提心吊胆的旅程》(1943,兼合作编剧、主演、合作导演)、《钟楼魔影》(1946,兼主演)、《欲海妖姬》(1948,兼编剧、主演)、《阿卡廷先生》(1955,西班牙、瑞士合拍,兼编剧、美工、服装设计及主演)、《邪恶的接触》(兼编剧、主演,1958);他主演和参加演出的影片主要有:《简娘》(1944)、《春闺泪痕》(1946)、《黑魔术》(1949)、《狐狸王子》(1949)、《第三者》(1949,英)、《黑玫瑰》(1950)、《拿破仑》(1955,法)、《无比敌》(1956,英)、《漫长的炎夏》(1958)、《大人物一代情侣》(1963,英)、《滑铁卢》(1970,意、苏联合拍)、《金银岛》(兼编剧,1972,英、法、德、西合拍)、《苦海余生》(1976,英、美合拍)等。

美国电影演员、导演怀尔德·科尼尔

怀尔德·科尼尔(1915~1989)美国电影演员、导演、制片人。生于纽约市,父母是匈牙利人和捷克人。他在欧洲度过幸福的童年和青少年。父亲后在纽约代理化妆品公司。他从小随父母到过欧洲各国,能流利地讲几种语言。1932年全家定居美国。次年进入纽约市学院预科班,靠推销玩具商品、做广告等各种杂活的收入交学费。1935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的奖学金。他原想当一名外科医生,由于对戏剧产生兴趣而放弃原来志愿。他在纽约百老汇登台主演几部戏剧后辍学。他曾是1936年柏林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会美国击剑队的主力队员,但因参加戏剧演出而退出击剑队。1940年劳伦斯·奥利佛和费雯丽在百老汇演出《罗米欧与朱丽叶》时,他受聘任击剑教练并扮演剧中人蒂巴特一角。在好莱坞排练数次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同他签了片约。他演了几个小角色后转入二十世纪福斯影片公司,1943年在《广寒春色》中任要角。1945年被借调给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在影片《一曲难忘》中出色地扮演钢琴家肖邦一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提名。从此在几部高成本故事片中扮演主角,包括《狂恋》(1945)、《百年好合》(1946)、《永恒的琥珀》(1947)等。20世纪50年代初,他改拍乙级打斗片,通常扮演暴徒、运动员等角色。1955年他自己成立西奥多拉制片公司,自己制片、自任导演。并与他第二个妻子、女演员琼·华莱士一起经营,一起拍片,获得成功。

他主演或参加演出的主要影片还有:《一千零一夜》(1945)、《罗宾汉之子》(1946)、《客栈》(1948)、《戏中之王》(1952)、《金鹰宝藏》(1953)、《大乐队》(1954)、《热血》(1956)、《君士坦丁和十字勋章》(1961,意)、《喜剧演员浮沉记》(1969)、《骑手》(1978);他导演、制片兼演出的影片有:《风暴恐惧》(1956)、《魔鬼发卡》(1957)、《火海鸳鸯》(1958)、《兰西罗特和吉尼弗》(1963,英)、《公然掠夺》(1966,美、南非合拍)、《血溅滩》(1967)、《不毛之地》(1970,英)、《鲨窟宝藏》(1975)、《第五个剑客》(1979,奥)等。

美国电影演员、导演威尔逊·理查德诞生

威尔逊·理查德(1915~1991)美国电影导演、电影演员、电影剧作家、制片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麦基斯波特。攻读于丹佛大学,曾在丹佛和纽约任电台广播员。1937~1938年当舞台经理,并加入奥逊·威尔斯的水星剧院,任演员、舞台经理、助监等。曾在《公民凯恩》中扮演角色;1946年任《欲海秋姬》助监兼演员;其后任环球公司制片人,监制了《金剑》(1954)和《爸和妈基特尔在家里》(1954)之后专任导演。

他导演的主要影片有:《带枪的人》(1955,兼合作编剧)、《大笔赃物》(1957)、《艾尔·卡彭》(1959,旧译《盖世黑霸王》)、《付钱或处死》(1960,兼制片人)、《喧闹之墙》(1963)、《三个姑娘在雅典》(1968,兼制片人)等。

前苏联电影导演马米耶多夫诞生

马米耶多夫·贾瓦什尔·穆沙(1915~)前苏联摄影师和电影导演,土库曼共和国功勋艺术家,阿塞拜缰共和国功勋艺术家。1937年毕业于阿什哈巴德摄影艺术学校。1939年在阿什哈巴德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苏联爱国者》(与A·索洛得阔夫合作),以后又拍摄了《骑师之子》(1940)以及纪录片《土库曼的天空》(1947)、《苏维埃土库曼》(1946)等。1949~1960年在巴库电影制片厂工作,拍摄了P·卡尔曼导演的纪录片《里海石油工人的故事》(1953)和《海的征服者》(1954),(两部影片均与其他摄影师合作拍摄)。由于参加这两部影片的拍摄工作,马米耶多夫与其他电影创作人员一起于1960年被授了列宁奖金。从1960年开始,他在中央科普电影制片厂工作,导演的科普影片有《他们的劳动建立了功勋》(1962)、《粱赞一年》(1962),《沙漠、湖水、山峰》(1967);作为摄影师拍摄的影片有《奇妙的火焰》(1962)、《国际收割机展览》(1967)等。

前苏联戏剧评论家卡拉干诺夫诞生

卡拉干诺夫·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1915~)前苏联电影理论家,文学、戏剧评论家。1956年加入共产党。1939年毕业于莫斯科历史、哲学、文学学院,1944年成为《共青团真理报》编委,1944~1947年担任苏联对外文化协会副主席,1945~1948年担任《苏联文学》杂志英文版责任编辑,1949~1956年在《戏剧》杂志社工作,1956~1960年先后担任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和总编辑,1960~1964年担任该出版社社长。1964年起,担任苏联电影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副主席,1965年以后担任影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他曾写过大量文学、戏剧、电影评论和理论文章。他的专著有《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论现实主义》、《性格和环境》、《剧作家的生活》、《苏联电影:问题和探索》、《不仅反映,而且创造》等。多年来卡拉干诺夫注意于对前苏联电影创作倾向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反对西方现代派电影理论。他的观点对苏联电影创作具有一定影响。

前苏联演员卡道夺尼料夫诞生

卡道奇尼科夫·巴威尔·彼得罗维奇(1915~)前苏联电影、戏剧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3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院,并成为该剧院演员至1944年。1935年从影,在影片《成年》中粉演米哈西。以后,他在三部影片《雅可夫·斯维尔德洛夫》(1940)、《教育诗》(1955),《序曲》(1956)中扮演高尔基。此外,还演出了一些喜剧片,《安东·伊万诺维奇生气了》(1941)、《驯虎女郎》(1955)、《蜜月》(1956),他创造的著名形象是影片《侦察员的功勋》(1947)中的少校费多托夫和影片《真正的人》(1948)中的飞行员阿历克赛,因此分别获1948、1949年斯大林奖金。这两个形象体现了当代苏维埃人的英勇气质和大无畏精神。以后,他还拍摄了《蔚蓝的道路》(1948)、《他们有祖国》(1950)、《远离莫斯科的地方》(1950)、《伊凡雷帝》(上下集,1945、1948)、《随风而去》(1960)、《海鸥不到的地方》,(1965)、《领土》(1970)、《未完成的机械钢琴曲》(1975)、《西伯利亚颂》(1977)等。1965年还与卡赞斯基联合导演了影片《连队的音乐家》。1975年在他60岁生日时获“各民族友谊勋章”。1984年他导演了影片《我永不忘记》。

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日让诺夫诞生

日让诺未·格奥尔基·斯捷潘诺维奇(1915~)前苏联电影、戏剧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193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游艺—杂技学校武术班,193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戏剧学校表演系。1934年,年轻的日让诺夫在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名片《夏伯阳》中扮演过政委富尔曼诺夫的传令兵。以后多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20世纪50年代起才长期从事电影演出,主要影片有:《相信改正了错误的人》(1959)、《第三支火箭》(1963)、《寂静》(1964)、《舰队的毁灭》(1966)、《我敬爱的人》(1967)、《看好你的汽车》(1966)等。1968年,他在惊险片《间谍的错误》中扮演20世纪30年代为外国情报机构服务的间谍扎洛阔夫,接着演出了续集《间谍的命运》,1983年又演出了影片的第三集《间谍的归来》,表现间谍觉悟后反戈一击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他演出的主要影片有《热雪》,扮演在保卫期大林格勒的战役中建立了功勋的苏联将军,《全体乘员》,扮演一个苏联飞机驾驶员,在执行任务中表现了大无畏精神。日让诺夫戏路宽广,多年来在银幕和舞台上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前苏联人民艺术家格列包夫诞生

格列包夫·彼得·彼得罗维奇(1915~)前联电影、戏剧演员,苏联人民艺术家。曾就读筑路技校,1940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院训练班毕业,1941年成为该剧院演员。1955年初上银幕,在短广告片《我什么也不记得》中饰演角色。1957~1958年在c·格拉西莫夫导演的三集影片《静静的顿河》(据M·肖洛霍夫作品改纲)中,扮演主人公格利高里。他真实地揭示了主人公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1959~1960年,又在根据肖洛霍夫另一部作品改编的三集影片《被开垦的处女地》中捞演波罗夫则夫。他塑造了一个冷酷而又残忍地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形象。1961年他在影片《波罗的海天空》中扮演了一个勇敢的少校飞行员。此外,他参加演出一些古典歌剧改编作品,如《莫扎特和萨利耶里》(1962)、《约兰塔》(1963)、《沙皇的未婚妻》(1965)。1965年他还演出了影片《孤独》。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表现18世纪俄国农民起义的影片《叶美连·普加乔夫》的拍摄,扮演一个哥萨克军官。1982年,又在影片《男子汉》中扮演主人公的父亲——一个体现了人民道德精神的老农民。1985年获友谊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