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5
2970600000018

第18章 六月(1)

布莱恩辞职兰辛接任

6月9日。成廉·杰宁斯·布莱恩昨天辞去国务卿职务,这是第一个离开威尔逊总统内阁的成员。

布莱恩说,阻止战争是“我心中最重要的事业”。布莱恩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暗示说,他之所以要离开内阁,是因为他担心总统最近的政策将导致美国卷入欧洲的战争。威尔逊总统接受了布莱恩的辞职,但他个人对布莱恩的辞职深感遗憾。总统任命罗伯特·兰辛接替布莱恩的职位。兰辛是纽约州北部的一位民主党人,现任******法律顾问。

土耳其屠杀成千上万的亚美尼亚人

6月17日。“今天清白的人明天就可能犯罪。”土耳其内政部长塔拉特·帕夏批准可随意“放逐”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大多数为******教徒,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只占人口的少数。如果亚美尼亚人面临的命运真的仅仅是被放逐的痛苦,他们倒可以谢天谢地。可事实上,亚美尼亚人是被赶到一个隐秘的地点,迅即遭到杀害。

今天,德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向国内发回一份电报,描述了土耳其的策略。

许多亚美尼亚的家庭逃离土耳其,在一艘法国的巡洋舰上避难“奥斯曼法庭”,他在电报中写到,“借这次战争之机,在没有任何外交干涉的情况下,将国内敌人——基督教徒置于死地”。军队围捕“叛逆”的亚美尼亚人。把他们赶上大篷车,运到北部沙漠深处的荒野,在那里将他们枪杀。

亚美尼亚人已经当了几个世纪的替罪羊。19世纪90年代,30万亚美尼亚人被屠杀。去年1月,土耳其军队中的成百名亚美尼亚人被指控有间谍行动,被解除武装,处决。在墨西哥的战斗中卡兰萨被萨帕塔击败

6月25日。在持续不断的墨西哥争夺战中,卡兰萨将军所领导的军队没能将墨西哥城从萨帕塔将军手中夺过来。卡兰萨以为会轻而易举取胜,但却被敌方猛烈的炮火击退。如果再度进攻,估计会面临顽强的抵抗。

萨帕塔一度缺乏弹药,但现在已经得到补充。国外外交家为居住在墨西哥城的2.5万名外国人的命运担心。形势看起来比6月2日还要槽。那时威尔逊总统曾警告敌对集团很好解决他们的问题。不久可能会宣布一条更为严厉的行动方针。

农民领袖艾米利亚诺·萨帕塔德军因在阿贡纳战役中使用毒气而取胜

6月21日。德国步兵在使用毒气弹之后进行猛烈攻击,因此今天在阿贡纳战斗中取得有限的胜利。德军步兵在一英里半的战线上占领法军的数道战壕。巴黎的作战部长在承认德国获得初步胜利的同时,宣称丢掉的阵地已经收复。德军则声称打退了法军的反攻,并且俘虏法军623人。

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诞生

贝娄·索尔(1915~)美国小说家。1915年6月10日生于加拿大的魁北克,在蒙特利尔的犹太人居住区度过童年。索尔·贝娄9岁时(1924年)随父母迁居美国芝加哥。他父母是从俄国迁居来的犹太商人。他在芝加哥上完中学,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获得人类学与社会学学士学位。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他今后创作的影响十分明显。二次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服役。此后15年,他先后在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又在巴黎生活了一段时间。1962年回国后,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贝娄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晃来晃去的人》(1944)和《受害者》(1947)是他头两部长篇小说。《晃来晃去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等应征入伍的青年。在等待期间他没有工作,晃来晃去,无所事事,他原以为这是享受自由,但在荒谬的社会现实里,这种自由越来越成为他的精神枷锁。最后应征入伍时,他高兴地叫道:“入伍万岁!”这种自我嘲讽与精神价值失落相结合的情绪在《受害者》中得到进一步的描写,《受害者》的主人公犹太人阿萨·列文骚尔在妻子外出探亲的一周里,独自在纽约市生活。他遇见一个非犹太教的人阿尔比。两人互相指责,把自己归为“受害者”。其实两人都是荒诞世界的受害者。这两部作品都用现实主义手法发掘主人公在强大的现实力量面前的不安和困惑,看得出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但《受害者》更带有诗意和神秘感。

索尔·贝娄对这两部作品并不满意。他奋力写作《奥基·玛其历险记》。这部成名作发表于1953年,以流浪汉体的形式描写一个流浪汉似的青年。奥基·玛其出生在芝加哥一个贫苦人家,父亲早年抛弃母亲,留下她三个儿子艰苦度日。奥基12岁开始做工:散发戏报、旅馆打钟,在亲戚科布林家打杂。科布林太太想把女儿嫁给他,渴望自由、不受约束的奥基不愿意,在哥哥西蒙帮助下卖报。卖报少了钱被辞退,去一家商店卖礼物,又因贪污失去了工作。在他读高中期间,也过着不稳定的生活,一家马具商品店的主人看中他,要收他做养子,他宁可挨饿,不愿放弃自由。他再次在西蒙帮助下开煤店,几乎快结婚,却因帮助一女工做人工流产被女方误会。他也帮助过工会组织罢工,在一次斗争中被打伤,离开了工会。他去了墨西哥,见到流亡中的托洛茨基。回到芝加哥,他与一位同样想望自由的姑娘结婚,婚后一次出航,船被鱼雷炸沉,他在海上漂流得救。奥基随妻子前往意大利、法国,半路上见到战后的废墟,回顾自己以往的坎坷经历和可笑行径,渴望回到“新大陆”安顿下来。

小说以一连串失意事件嘲讽了主人公的自由理想。他幻想摆脱社会的约束,不受外界控制,又害怕失去什么。《晃来晃去的人》和《受害者》基调阴郁低沉,而《奥基·玛其》轻快流畅,主人公坎坷半生终于与社会妥协,自我讽喻之中透露出微弱的曙光。贝娄自己对这部作品感到满意,说他写这部小说时“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可以甩开膀子表达我的感情冲动了”。贝娄认为:“一个作家在自己天然的、深不可测的直觉大门打开时,就走上了正确的路子。”

《雨王汉德孙》(1959)也是用离奇的情节探索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和出路。汉德孙继承了百万家产,但不满足于富裕的生活,到非洲去寻找他的生活意义。到了非洲之后,他有心做好事,但常常以坏事收场。例如,他为当地居民清除蛙害,不料破坏了水源。他的努力使人崇敬,又显得滑稽可笑,作者称他为“具有优秀品质的荒谬的探索者”。但是,主人公努力使自己有益于当地居民,为社会造福,无疑是贝娄积极的思想主张。

《雨王汉德孙》和《赫索格》(1964)都以主人公开始稳定的生活结束,不过《赫索格》更能表现索尔·贝娄“心灵的两个方面”:郁闷的一面和生气勃勃的一面。《赫索格》涉及许多社会问题,但是作者不对这些问题作直接的客观描述,而是通过主人公写信、内心独白和反思加以表述,重点放在小说同名主人公的灵魂如何受难。

历史学教授赫索格第二次离婚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他出现了使人不可理解的行为,例如讲课讲到一半,突然停下来写自己的心得;又如他给五十几个人写了发不出去的信,信的对象包括社会知名人士、亲戚朋友、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活着的和死去的,甚至写给上帝和他自己。平时他通过回忆与联想叙述了家庭和他自己的情况,花店女主人希望和他建立家庭,他害怕她,离开纽约,到了朋友家,心里不安,又返回纽约。有一次他飞到芝加哥,拿着手枪去探望女儿,还想伺机报复。他见到女儿的继父待她很好,打消了杀人的念头。他接女儿出去游玩,出了车祸之后他独自跑到乡间,住进一幢古老的房子,原想投入大自然怀抱,不想花店女主人闻讯赶来,他又忙着消理打扫,准备晚饭。最后他躺在沙发上,过一会他会向塔特尔太太(帮忙收拾屋子的友人)叫喊:“塔特尔太太,洒点水,把灰尘压下去,水槽缀有水。”可是现在还不叫她。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也没有。

这部小说一方面说明敏感善良的高级知识分子如何不适应纷乱的现代社会,濒精精神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又企图在纷乱的现状中排除异化的情绪。他通过写信和反思涉及到人类与战争、失业、犯罪、环境污染,人道精神的失落。人的异化等等社会问题。最后主人公似乎找到了宁静,作者暗示这种宁静是短暂的,不知是孕育着希望还是新的纷乱的开始。作者认为纷乱也不可怕,因为人就是为“做自己灵魂的主人而与非个人化作斗争”。

《赫索格》运用大量回忆、推测、联想、意识流。感觉和反思等手段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运动,这种流动来自现实世界对人的压迫,又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应。作者通过这种辐射的折光表现了当代人的苦闷、困惑和受难。

《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继续对人类命运进行探索。犹太学者赛姆勒二次大战期间从纳粹德国手下死里逃生,来到美国,他目睹美国六、七十年代社会豪取强夺、贪得无厌、放纵****等现象,心中十分不安。经历过战争恶梦的赛姆勒回顾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感西方文明的崩溃。

《洪堡的礼物》(1976)以作家西特林回忆的形式开展描写。在他的回忆中,洪堡是30年代有名的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是神圣的,他妄想用艺术来改造社会。西特林对他十分崇拜,也受到洪堡的提携。但时过境迁,在西特林成名时,洪堡已经落伍。他的时代已经结束,洪堡得不到大学的聘任,得了精神病,乃至流落街头,死于一个小客栈。正在这个时期,西特林以洪堡为原型写剧本,为了提高上演率,他任凭导演删改,把洪堡形象改得面目全非。他深感内疚,但这并不妨碍他与上流社会结交并与下流社会勾搭。一次在街头遇见洪堡,他躲在一边,不敢与他见面。西特林挥霍无度而破产,流落西班牙。他靠洪堡留给他的两个剧本赚钱,渡过难关。后来他出钱埋葬了洪堡,决心开始新的生活。

这部小说通过两代作家的不同命运,表现了精神价值在物质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主人公虽然都是犹太裔作家,主题仍然是当代知识分子的困惑和苦难。

索尔·贝娄善于从感性出发开展高层次的理念活动的描写。他的手法常常是现实主义的,间或借用现代派手法,来表现富于当代意识的内容。他不赞成把自己归为犹太作家,认为自己表现的是美国社会的主题,关心的是人类的命运,用他的话说,“艺术家、哲学家、教士和政治家关心的是人类的充分发展——他的成年期”,他要用“有血有肉的思想”做一个“寓有想象力的历史学家”,因为这样的作家“比社会科学家更接近当代的社会现实”。

1976年贝娄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表示:“我不想让这一沉重的金属桂冠把我压下水去”,“我正在成功地踩水呢。我知道,像斯坦倍克这样的人也许会认为,这是在与死神接吻,但我已抱定决心,选择我自己接吻死神的方式,我不需要任何人把死神放在我身上。”

贝娄的其它作品还有《且惜今期》(1956),《莫斯比的回忆》(1968),《往返耶路撒冷》(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1)等。近作《心死》(1987)再次以滑稽与严肃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困境。

佐治亚州长为弗兰克减刑

6月21日。佐治亚州长约翰·M·斯莱顿将杀人凶手莱奥·弗兰克的死刑减为无期徒刑。今天,1万名佐治亚暴民起来抗议,攻击守卫斯莱顿家的州军队,并焚烧了这位州长的模拟像。弗兰克是因勒死佐治亚州一名叫玛丽埃塔的妇女而被处以死刑的。斯莱顿说,他为弗兰克减刑的根据是所谓证据自相矛盾。在这之前,他收到全国范围内10万人的呼吁,呼吁他采取宽大态度。还有几家报纸将这一案什的审理过程称为排犹行动。暴民一直在威胁弗兰克的生命,斯莱顿保证说,弗兰克会得到很好的保卫。

英国开始对小亚细亚海岸线展开封锁。

东线战场的俄国开始崩溃,德奥联军攻占普热米斯。

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场,英军在汤森少将的指挥下,推进至底格里斯河,并攻占阿马拉。

德皇下令德国潜艇中止对客轮的攻击。

中、俄、蒙古签订恰克图条约,容许外蒙古自治。

美国国务卿威廉·布莱安因对威尔逊总统的外交政策不满而辞职。

英军攻占德国殖民地喀麦隆。

塞尔维亚入侵阿尔巴尼亚,攻占首都地拉那。

土耳其趁列强忙于应付欧战之际,屠戮其境内的亚艾尼亚人。

西线战场上,德军于阿戈纳发动攻势。

东线战场上,德奥联军攻占利姆堡;俄军撤退。

德国工业界领袖与德皇会晤,一致同意德国的战争目标:吞并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及乌克兰地区。

在墨西哥,卡兰萨将军的部队意图攻占墨西哥城,被萨巴塔的部队击退。

德国《前进报》因刊载社会民主党的和平宣言而遭政府查禁。

墨西哥总统胡韦塔在美墨边境被捕。

德国击沉邮轮亚美尼亚号,20名美国人遇难。

在西线战场,第二次阿图瓦之战结束,法军未能收复威尔米瑞基。

德国新机种“福克”E型投入战场,德国空战能力大增,取得制空权。

德国齐柏林飞艇轰炸伦敦,引起大火,但伤亡很少。

德皇声明潜艇不再袭击客船。

比利时:英军中校沃内福德在根特将齐柏林飞艇击落。

费城:“促进和平联盟”在独立大厅宣告成立。威廉·H·塔夫脱当选为主席。

旧金山: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圣·桑首次演奏《为加利福尼亚欢呼》。

20万人的意大利军队攻打伊松佐河岸高地上的奥地利防御工事。

德克萨斯:韦尔塔在接近边界进被捕,被控制告阴谋反对墨西哥。

西线:阿图瓦第2次战役结束,法国未能夺取维米山脉。

生:

扫罗·贝洛,美国作家。

多恩·巴奈,美国网球运动员,第一个格兰得斯兰杯获胜者。

外务大臣陆东签订《公断专约》

6月1日中国驻荷兰公使唐在复与荷兰外务大臣陆东在海牙签订《公断专约》,规定:“缔约国允将两国间将来或有之争端为外交上所未能议结者交付常川公断法院公断。”

北京政府自辟江苏浦口为商埠。

奉天省警察厅发布禁止抵制日货之通告,宣称“断不可有排斥外货举动”。

外交总长陆征祥、外交次长曹汝霖以中日交涉,各省官民函电交责,特通电各省自请罢职。陆电称:“自念此次交涉虽非一人之咎,惟仍恋栈在此,则徒滋口实。”曹电宣称:“此次中日交涉和平了结,并完全承认日本之要求,一出于大总统之独断,一出于各部长之公意……敢不惟命是听。”

6月2日教育会联合会代表推举陈宝泉等创办全国师范教育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