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923000000058

第58章

自公元前195年高帝刘邦驾崩,到公元前188年惠帝刘盈去世,吕雉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经过七年时间的苦心经营,朝政局面已然今非昔比:吕雉公然称制,京师中几支部队的指挥权悉数落入吕氏子弟及其亲信之手。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吕雉便底气十足地从后台走向前台,开始实施振兴吕氏家族的宏大计划,广封吕氏子弟,从而给若干年后的“长安政变”埋下伏笔。

吕太后临朝称制

在曹参去世前后,张良、樊哙、傅宽、周昌等一干老臣,相继死去。为便于辅佐皇室,防止一人独揽朝廷政务大权,吕太后宣布废去相国称号,设左右丞相,并遵照先帝刘邦的遗嘱,任用王陵为右丞相(第一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第二丞相);任命周勃为太尉。陈平原来的郎中令一职,则由周吕侯吕泽生前的下属冯无择担任。

黑道大哥出身的王陵是个老粗,不善治理政务;而油头滑脑的陈平为避免做出头的椽子,则学着曹参的样儿——“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左右两位丞相在政治上均无建树,这正好符合吕雉的意愿。

又过了一两年,即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八月,惠帝刘盈于郁闷中死去。在为刘盈发丧之际,作为母亲的吕雉却干嚎无泪。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张良之子张辟强见此情景,便找到左丞相陈平,对其说与此事:“太后只有孝惠一子,如今孝惠驾崩,太后却只哭不悲,您知道其中的缘故吗?”陈平摇头。张辟强道:“皇帝驾崩,没有留下壮年的儿子,太后担忧君等老臣另有他谋,无法安心发丧,故哭而无泪。如今之计,君等可请拜吕台、吕产为将,分别统领南北禁军,并让吕氏诸子弟入宫任职,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也可以避灾免祸。”

其实,如今朝中的权力本来就是由吕雉一人掌握,张辟强的建议,无非是想借一班老臣之口,让吕氏子弟堂而皇之地占据国家要害部门的职务而已。陈平是个聪明人,马上将张辟强的意见转告给其他同僚,大家都不敢反对,便一起奏请太后。吕雉果然高兴,于是,“其哭乃哀。”

孝惠帝刘盈与他的外甥女小张皇后,只是名份上的夫妻,而且直至刘盈死时,小张皇后仍不满十二岁,显然不会生下孩子。故而在刘盈驾崩之后,吕太后将刘盈与其他后宫美人所生的一个男孩,诈称小张皇后之子,立为太子,并将该美人杀掉灭口。刘盈丧事完毕,这位小太子即皇帝位,号为少帝。由于少帝还只是一名幼儿,吕雉便以太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宣布大赦天下,从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权独揽。

这里向大家说明一下: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命令称为“制书”或“诏书”,这是皇帝的特权。所谓吕雉“太后称制”,其实质就是她本人直接行施皇帝之权,有别于后世那些垂帘听政而需要借助皇帝名义制诏的太后,因此,吕雉实质上是中国的第一位女皇。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吕雉立有“本纪”,给予帝王规格的待遇,也正是着眼于此。相反,孝惠帝刘盈因为是傀儡皇帝,一生毫无作为,故其虽然当了七年皇帝,司马迁连“本纪”都未给他开立。

吕氏子弟大分封

少帝即位,吕雉大权独揽,但她心中并不十分踏实。虽然因为兵权尽在手中掌握,在京城长安这一小范围的“内朝”,吕太后可谓底气十足,然而,纵观天下,四方戍守将官如灌婴等人,多为刘邦时代所置,并非与吕氏同心。况且,刘氏宗室封王者有七八位之多,几乎占据了汉帝国的大半版图,一旦群起发难,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抵销来自“外朝”的这种无形压力,吕雉决定广封吕氏为王,以形成与刘氏宗室势均力敌的势态。

实施这个方案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刘邦当年在白马之盟时,曾与诸侯群臣有过一个“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约。然而,吕雉是个不信邪的女人,群臣把先帝的话奉为金科玉律,而她却知道自己的男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相信一切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敢于向自家老公捣鼓出来的那个所谓“白马之盟”发起挑战。

当然,吕雉在实施这个方案时,行事极为谨慎,可谓步步为营。她先是翻出陈年旧帐,将御史大夫赵尧,以“高祖时定赵王如意之计”的罪名,革除职务,废为庶人,赶出京城,让广阿侯任敖接替御史大夫之职。关于任敖其人,本书前文已有讲过,此人早年在沛县时,曾以老拳揍过调戏吕雉的狱吏,亦系吕雉亲信。

在搬掉赵尧之后,吕太后又接连废除了柏至侯许盎、棘丘侯襄、深泽侯赵将夕、赤泉侯杨喜等四人的封邑和爵位。此四位皆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他们究竟所犯何罪,史书上语焉不详,仅以“有罪”二字笼统概括,估计大概也是因言获罪吧。总之,吕雉这种大废功臣的行为,其实质意图就是挑战白马盟约中“非功臣不得为侯”的底线,杀鸡儆猴,向老臣示威,以此试探老臣们的反应。

做完这一连串的动作之后,吕雉见老臣们没有太大的抵触行为,于是得寸进尺。在一次朝会上,她试探性地向王陵、陈平、周勃等老臣,抛出封立诸吕为王的议题。王陵乃耿直之人,实话实说道:“当初高帝刑白马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若立吕氏为王,有违盟约。”

吕雉闻言不悦,板下脸来再问陈平、周勃等人。周勃此间已历练成为一名能见风使舵的政客,便抢着回答:“高帝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称制,封昆弟诸吕为王,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雉听完大喜。

罢朝之后,憋了一肚子火气的王陵责问陈平、周勃:“当初与高帝喋血盟誓,诸君难道不在场吗?而今高帝驾崩,太后做了女主,欲封吕氏为王,诸位为讨好她而违背盟约,他日有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周勃、陈平二位讪笑着说道:“眼下和太后当面争论,我们不如阁下;日后保全汉家社稷,佐助刘氏安定天下,阁下却不如我们。”王陵无言以对。

其实,史料记载的这番对话殊不可信!在笔者看来,可能是由于陈平、周勃在以后的倒吕斗争中曾立下大功,后世史官便据此附会,编造出了这番对话。如若不然,陈平、周勃这两位机警的政客,谁敢阳奉阴违地背着吕太后,在这种场合说出自己他日将与吕氏为敌的话来?

王陵公开表态反对诸吕封王,令吕雉心中相当不爽,但王陵早年曾是刘邦的“大哥”,位居“元功十八人”之列,在刘邦彭城兵败之际又曾拼死保护刘盈、鲁元姐弟脱险,有恩于吕雉;并且,他现在还担任汉帝国第一丞相之职,有别于许盎、杨喜等二、三流角色,因此,对他不能说废就废。吕雉乃心生一计,于汉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十一月,下诏改拜王陵为少帝太傅,其右丞相之职由陈平接任;陈平空缺下来的左丞相之位,则由吕雉早年的相好辟阳侯审食其担任。

经过这次职务调整,陈平名义上升为第一丞相,而实际上,丞相衙门的实权却由第二丞相审食其一手掌握。吕雉通过审食其之手,把相府的大权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陈平则名副其实地成了摆设。

更冤的还是王陵,他被调整后的职务是少帝太傅,名义上位居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等“三公”之上,但由于皇帝尚是一名咿呀学语的娃娃,他需要的是奶妈而不是师傅!王陵比刘邦的年纪还大,此间起码也年过七十,让这么一位古稀老头去做那位婴儿皇帝的“太傅”,傻子都能知道这是太后有意排挤他出局。王陵一气之下,索性以老病为由,辞免太傅职务,归家养老,直至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死去,整整七年不曾朝见吕太后,可见他对吕雉的成见之深!

搬掉王陵这块最大的绊脚石以后,朝中几乎再无人敢公然反对吕雉“欲王诸吕”的政治步伐。吕太后于是先从死人着手——追封其父吕文为吕宣王,追封其兄吕泽为悼武王。她将这些仅具有象征意义的追封,做为“诸吕封王”的第一个步骤,以此试探群臣及天下的反应。

接下来,吕太后开始册封刘邦时代的功臣——封郎中令冯无择为博城侯(此人乃吕泽当年的部下);封齐王刘肥的儿子刘章为朱虚侯,但同时又将吕禄之女嫁给刘章为妻。这些铺垫工作做完之后,吕雉便对诸吕进行实质性的册封:其姐之子吕平被封为扶柳侯,吕氏子弟吕种被封为沛侯。

时间进入汉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四月,鲁元公主病故,吕太后给自己的女儿赐谥为鲁元太后,鲁元公主之子张偃被封为鲁王,其封国就是当年齐王刘肥献出的城阳郡。

为了掩人耳目,吕雉是在广封刘氏宗室的前提下,再对诸吕子弟实行分封的。她先将惠帝刘盈与其他后宫美人所生之子一一分封:刘强封淮阳王,刘不疑封常山王,刘山封襄城侯,刘朝封轵侯,刘武封壶关侯。然后,吕雉授意陈平、审食其、周勃、郦商等老臣联名上书,请封吕泽长子郦侯吕台为吕王,将原属齐国的济南郡划为吕王封国。至此,高帝刘邦当年所订立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盟约,彻底宣告失效。

打破禁忌之后,吕太后便开始肆无忌惮地广封诸吕宗室。几经更迭,到吕雉去世时,吕氏家族封王者已有:梁王吕产(吕雉侄)、吕王吕种(吕雉侄)、赵王吕禄(吕雉侄)、燕王吕通(吕雉侄孙)等四王。另外,鲁王张偃乃吕雉外孙,也是她一手扶植起来的。

吕氏家族除了封王者外,封侯者也大有人在:吕媭封临光侯,吕胜封赘其侯,吕更始封滕侯,吕忿封吕成侯,吕莹封祝兹侯。此外,吕媭的儿子樊伉承袭舞阳侯封爵,女婿刘泽先是被封营陵侯,后又改封为琅琊王;张敖与元配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张侈和张寿,则分别被封为新都侯及乐昌侯。这些人都与吕雉有着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也都是靠着吕雉才得以飞黄腾达。

高帝刘邦在世时,一共封立九位刘姓诸侯王,他们是:楚王刘交、吴王刘濞、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代王刘恒、燕王刘建。其中,除刘交、刘濞之外,均是刘邦与其他后宫美人所生之子。

到了吕雉当权的时代,刘姓诸侯国表面上仍然是九个,但王位主人却今非昔比,昔日老牌刘氏诸侯王,保留下来的仅有楚王刘交、淮南王刘长、代王刘恒、吴王刘濞、齐王刘襄(刘肥之子)等五位。新封的四位刘姓诸侯王,都与吕雉关系不同寻常,如琅琊王刘泽是吕雉的姨侄女婿(吕媭之婿);淮阳王刘强、济川王刘太、常山王刘朝则都是吕雉之孙,这些人都受吕雉控制。

除了新增加的诸侯国以外,故赵、梁、燕、淮阳四国,其王位也早已易主。其中,赵王换成了吕禄,梁王换成了吕产,燕王换成了吕通,淮阳王换成了刘强。王位易主,那么故赵王、故梁王、故燕王、故淮阳王等人,他们又到哪去了呢?

前文讲过,吕雉害死故赵王刘如意之后,将淮阳王刘友徒徙为赵王,并把吕氏宗族的一位女儿配为其王后。刘友不喜欢这位吕氏王后,而宠爱其他后宫美人。这位吕氏王后便向吕雉进馋言,称刘友妄言“等吕太后百年之后将消灭吕氏宗族”云云。吕雉大怒,将刘友召至京城,围困于赵邸,致其活活饿死,最后草葬于民冢。

刘友死后,吕雉迁徙梁王刘恢为赵王,将空出来的梁王位子封赐吕产。这位刘恢也是由吕雉做主,娶了吕家女儿为王后,两人感情同样不睦,刘恢另宠爱姬,结果该爱姬被吕家王后所毒杀,刘恢于悲愤中自杀。吕雉闻报,以刘恢因女人而弃宗庙为由,将其王位废掉。

故燕王刘建是刘邦的小儿子,他本是死于疾病,但吕雉却教唆自己安插在燕国的亲信,杀掉了刘建的儿子。如此一来,燕国王位没有继承人,吕雉便册封吕泽的孙子吕通做了燕王。

赵、梁、淮阳、燕四国的诸侯王或继承人都被吕雉一一收拾,那么,楚、吴、齐、代、淮南这五个刘姓诸侯国何以能够保全呢?

楚王刘交,乃刘邦之弟,他与嫂嫂吕雉的关系向来不错,并且,刘交出身儒生,处事中庸,对吕雉的事业和野心妨碍不大,故吕雉未对这位小叔下手。

吴王刘濞,他是刘邦二哥刘仲之子,吕雉当年在沛丰刘家做媳妇时期看着他长大,婶侄关系相处的还不错,所以,吕雉也能够容忍这位侄儿。

齐王刘肥,前文讲过,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他在长安差点被吕雉毒死,后靠割献城阳郡并尊小妹鲁元公主为齐太后,才得以脱险回国。刘肥死后,其长子刘襄继承王位,凭着小心防范,虽性命无虞,但齐国七郡却先后被吕雉割走四郡,以作为新封立的吕氏诸王的封国,也算是损失惨重。

代王刘恒,在第三任赵王刘恢自杀以后,吕雉曾欲迁徙他为赵王。刘恒坚决请辞,说愿为大汉守卫北疆,吕雉这才以吕禄为赵王。其实,刘恒为人机警谨慎,鉴于赵国前后三位兄弟的下场,他选择留在代国,意在非常情况出现时,便于远遁匈奴避祸。

剩下的就是淮南国。淮南王刘长,其母乃是当年刘邦北征匈奴路过赵地东垣时,被临幸的那位“东垣美人”赵姬。赵姬当时受贯高谋逆案牵连,被关入狱中。因为有孕在身,赵姬几次申诉皆无答复,在生下这个儿子之后,便于狱中羞愤自杀。狱吏辗转将此儿交与刘邦,刘邦为其取名刘长,并托付给吕雉抚养。吕雉因为赵姬已死,不存在争风吃醋问题,便对刘长视如己出,母子感情不错,所以也没有必要对他进行迫害。

汉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吕雉在收拾了几个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刘氏诸侯王之后,便把矛头指向了那个娃娃皇帝。

这事说起来应属于小皇帝自寻死路:此间,少帝大约已有五六岁年纪,他偶然听说自己并非张皇后亲生,而自己的生身母亲早已被太皇太后奶奶杀害。小孩子口无遮拦,便对身边的人说:“太皇太后怎能杀我母亲并且欺骗我?我现在还小,等我长大了一定要报仇!”

少帝的话辗转传到吕雉耳中,她心中有鬼,果真担心这孩子长大以后会向吕氏发难。为除后患难,吕雉便将少帝关进永巷牢中,对外宣称皇帝得了重病,杜绝外界的一切接触,然后,她在朝会上对群臣说:“自古以来,凡主宰天下者皆奉天承命,使百姓欢心,方能天下大治。如今皇帝染疾在身,精神错乱,无法继嗣宗庙,统治天下,应该换掉他。”

群臣迫于吕雉之威,皆齐声拥护:“太皇太后为天下百姓着想,为宗庙社稷负责,臣等顿首奉诏!”于是,吕雉宣布废除少帝名号,不久,又寻机派人将其暗杀。

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五月丙辰之日,吕雉再立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常山王刘义为皇帝,并将其更名为刘弘。梁王吕产因为一直未赴梁国就国,吕雉便再任命他为皇帝太傅,位居“三公”之上。赵王吕禄也未赴国就藩,吕雉令其在京城长安典军;吕禄之父吕释之则被追封为赵昭王。

经过吕雉数年的苦心经营之后,吕氏诸侯藩国的数量及势力范围,与刘氏诸侯藩国基本上是势均力敌,不过,京城长安内的重要职位和军事力量,则几乎完全掌握在诸吕手中。刘汉江山,一时岌岌可危!

三、吕氏集团的覆灭

太皇太后吕雉大肆侵夺刘邦诸子封国,大力扩张吕氏势力范围的行径,严重违背了高帝刘邦的遗命,刘氏宗族和功臣诸将对吕氏积怨日深。

迫于吕雉的淫威,刘氏宗族及一班老臣不得不将对吕氏的怨恨情绪深埋心底,但在他们心中,却无不盼望吕雉早日归天。因为一旦吕太后驾崩,天下形势则势必将演变出另外一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