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923000000052

第52章

在场的群臣都没能够料到这位蒯通特别有种,他朗声答道:“是的,我是曾经这样教过他。可惜韩信这小子不用我的计策,所以才遭到灭族的下场!他若采纳我计,陛下又如何能够将他灭族?”

刘邦听了大怒,喝令武士:“将其烹之!”

蒯通大呼冤枉。刘邦气乎乎地责问道:“你小子教唆韩信造反,烹你何冤?”

蒯通于是理直气壮地为自己分辩道:“秦朝末年,纲常败坏,关东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有本事、腿快者,便能够率先得鹿。跖的狗吠尧,不是因为尧不是好人,而是狗为其主,非主即吠。当年,我作为韩信的部下,只知韩信,不知陛下。况且,天下欲成就陛下之业的英难数不胜数,他们只不过是能力不够、时运不济罢了。陛下难道能够将这些人全都烹杀吗?”

蒯通的这番话十分雄辩,刘邦听后也觉得颇有道理,再加上佩服这小子的胆量和坦荡,于是下令松绑,赦其无罪。就这样,蒯通依靠急智和辩才,为自己争取了一条活路,真正堪称儒生之中的典范!

二、梁王彭越的下场

彭越出身于巨野渔霸,其经历、性格与刘邦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假使二者不是君臣关系的话,两人很可能会成为惺惺相惜的朋友。然而,造化弄人,彭越偏偏就做了刘邦的臣子。那么,彭越的“英雄”也就成为刘邦的忌惮。

遭遇“欲加之罪”

吕后在萧何的协助之下,以“淮阴侯谋反”这个并不确凿的罪名斩杀了韩信,为老刘家铲除了一个心腹之患。下一个倒霉的,便轮到梁王彭越。

公道地说,这位彭越,其实算得上是个乖巧之人,自打被刘邦封为梁王之后,他曾于高帝九年、高帝十年,数次远赴长安朝见皇帝。至于距梁国稍近的陪都洛阳,去的次数则更多。之所以如此殷情,同他自己的出身和处世观念有关:此人出道之初,就以善于自保著称,一般不会主动招惹事端。楚汉相争结束之后,他从一名巨野渔霸一跃成为南面称孤的诸侯王,其内心世界是相当满足的。再加上年纪大了,也知道再不可能折腾出什么新鲜名堂,也就只求永保梁王尊位,安享富贵人生并福荫子孙。除此以外,别无他求。

然而,也许是命中注定,彭越越是小心谨慎地把握着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老天也就越是给他出难题。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冬季,驻守北疆的代、赵两国军事总督陈豨发动叛乱,天下震动,刘邦御驾亲征,并传檄天下诸侯发兵相助。彭越在这类事情上,素有“两龙方斗,且待之”的禀性,便称病不往,只是派出一名偏将,率领一支人数不多的部队前往邯郸应付一下。身处危急关头的刘邦,对彭越这种做法十分不满,特地派使前往定陶责备彭越,自此,君臣之间开始出现裂隙。

梁王彭越见皇帝动怒,心中恐慌,准备亲自面见皇帝谢罪,其部将扈辄劝阻说:“大王您最初称病不去,现在皇帝责备下来您又去,一去必定会被他们擒获,不如干脆发兵反汉算了!”

其实,扈辄的这个建议颇有见地,试想,前有臧荼、韩信等异姓诸侯王败亡的先例,眼下既然皇帝与你梁王之间已经出现隔阂,还抱持什么幻想呢?真不如趁着北疆大乱、皇帝首尾不能相顾之际,起兵反汉,趁乱扩大疆域,也好捞个日后谈判的资本。最不济,也比坐等皇帝平息叛乱之后,再回过头来从容收拾自己要强!可惜彭越犯了与韩信同样的错误,他始终认不清刘邦的本质,仍对皇帝存有幻想,便一口拒绝了扈辄的建议。不过,彭越也不敢再去面见刘邦,索情继续装病,静观时变。

不料,二人所议之事传到梁国太仆的耳中,太仆自以为掌握了梁王隐私,行事日渐骄横,以致激怒彭越。彭越扬言要治其死罪,太仆怕了,设法逃出梁地,去向皇帝刘邦告密。

其时刘邦已击败陈豨叛军,暂住洛阳,他听了梁太仆关于梁王彭越与其部将扈辄合谋造反的报告,并不过于吃惊,但也不是十分相信。因为通过此前臧荼、韩信等人的所谓造反事件,刘邦基本上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所有诸侯的实力都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绝大多数诸侯王其实都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与皇帝为敌,所谓诸侯王被告造反,无非是其下属发泄私愤或欲进身求封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过,即使刘邦心中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欢迎这类举报,因为唯其如此,自己才能牢牢抓住那些异姓诸侯王的把柄,在政治斗争中充分掌握主动权。

正是基于对彭越的充分了解,刘邦举重若轻,仅派遣一使团,以探望慰问生病的梁王为名前往定陶,轻而易举就将一世枭雄彭越带回洛阳。同时被抓的还有那位属将扈辄。到了洛阳以后,梁王被直接投入监狱,刘邦并不与之相见。

所谓的梁王彭越谋反案,其内容十分简单,两次开堂审理,案情便水落石出。负责此案的廷尉宣义明知彭越无罪,但他揣测皇帝的意思之后,以“彭越不听扈辄之言,无意叛汉;但彭越不诛扈辄,足见其对汉室心怀不满,反形已具”定案,并上奏皇帝。

刘邦本来就对异姓诸侯王心怀猜忌,如今,天赐良机,岂肯错失?但如果就以这个与彭越并不十分搭边的罪名,去诛杀这位开国元勋,情理上也说不过去。于是,刘邦批准以“谋反罪”定案,下诏将彭越废为庶人,流放到蜀郡青衣县(今四川名山北部)。

最可怜的要数扈辄,忠心为主却碰上了彭越这个优柔寡断的主子,结果被皇帝下诏剁为肉酱,并夷灭三族。

彭越命中的克星——吕后

身为堂堂梁王的彭越,仅因这点破事儿就被曾经的老朋友废为庶人,而且还要流放到荒蛮的巴蜀之地,其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然而,比这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当彭越随着押送他的官兵一路西行,途经关中地区的郑地(今陕西华县)时,恰巧与从长安前往洛阳的吕后车队相遇。彭越自认为与吕后相熟,并且自己确实冤枉,因此见到吕后就像遇到救星,老泪纵横地向她哭诉,称自己忠于汉室,绝无反意,如今年老体衰,肯求回到故乡昌邑,了却残生。

吕后是何等阴险狠毒之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她“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可知这妇人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眼下听彭越如是说,她计上心来,便好言相劝,并一口答应彭越的请求,然后让他跟随自己一起去洛阳面见皇帝。

到了洛阳,吕后交待彭越暂住等候,自己先到皇帝那里为他打点。刘邦早已获报吕后将彭越带回洛阳之事,正为吕后的擅自行事而生气,大骂她是妇心之仁!及至夫妻见面,没想到吕后开口却说:“彭越乃一代枭雄,如今将他流放蜀地,岂不是自留后患?不如干脆杀了他!所以我才冒着风险,一路小心地把他带了回来。”

刘邦这才恍然大悟。其实皇帝自己也早有杀彭越之意,但碍于理由不够充分,这才将他流放蜀郡。现经吕后提醒,不禁有些犯愁:“朕已赦其死罪,如何反悔?”吕后冷笑道:“只要陛下同意诛杀彭越,剩下的事情就交由妾来操办,不劳陛下费心。”于是,吕后就找来彭越的一个舍人,教唆他告发彭越,称其回到洛阳以后再度谋反。

上次审理彭越谋反案的廷尉宣义,由于吕后擅自带回彭越之事,此间已被刘邦撤职。这次负责审理彭越案子的新任廷尉名叫王恬,他通过此案一连串的反复,摸透了皇帝和皇后必欲置彭越于死地而后快的心思。所以,审案仅仅只是走个过场,就干脆利索地以“彭越谋反属实”定案,奏请皇帝按律处死彭越,夷灭三族。此事本来就是刘邦玩弄的一个把戏,焉能不批?不仅准奏,还特别下诏:“有敢收视彭梁尸首者,辄捕之!”

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三月,梁王彭越伏诛,三族被灭。一世枭雄就这样步韩信之后尘,死于一女子之手,着实可叹!

忠义之士栾布

彭越被杀,其身体被剁为肉酱,遍赐诸侯;首级则被悬于洛阳闹市示众,由此便又引得另一位历史人物出场。

此人叫栾布,乃彭越少年时期的哥们。栾布早年曾在齐国的酒馆做伙计,后又被贩卖到燕国为奴。陈胜起义,韩广自立为燕王时,栾布在韩广之将臧荼手下任都尉。后来,臧荼当上燕王,又因叛汉被杀,栾布则被朝廷下狱,准备连坐处死。彭越闻讯,就向刘邦说情,将其保释出狱,并委任其为梁国大夫。彭越被诛之后,栾布慷慨为其鸣冤。刘邦嘉其忠勇,拜其为都尉,曾事先后侍奉高帝、惠帝、吕后,到孝文帝时期,已官至燕相,被封为俞侯,乃汉初重臣。

下面就来说说栾布为彭越鸣冤之事的经过:

梁王彭越被告谋反期间,栾布正奉彭越之命出使齐国。等他赶到洛阳时,彭越的首级已被悬市示众。栾布不顾皇帝“不准收视”的禁令,对着彭越首级设祭哭拜,被守吏当场擒获。

刘邦听说有人胆敢公然祭拜彭越首级,或许是心虚加好奇的缘故,便亲自审问。在搞清栾布的底细之后,刘邦令武士将栾布烹杀。栾布面无惧色地对刘邦说:“请容我讲一句话,再烹不迟!”刘邦准许。

栾布以豁出去的口吻,大声愤激地说道:“想当年陛下败走于彭城,困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王之所以不能西进,全赖彭王在梁地联汉抗楚。当是时,彭王向楚则汉破,从汉则楚破,尤其是垓下之战,若无彭王参与,项王未必会败。后来天下大定,彭王剖符受封,欲传之万世。可陈豨叛汉,正值彭王有病不能前往,陛下便因此怀疑彭王谋反,将其诛身灭族,悬首醢肉!臣担心自此以后,功臣将人人自危,被逼而反。如今彭王已死,臣亦生不如死,请烹杀吧!”

刘邦诛杀彭越,其内心原本就有愧疚,如今,栾布字字血泪的控诉,更是戮到了他的痛处,于是马上令人给栾布松绑,并拜其为都尉。栾布顺便请求收葬彭越首级,刘邦依允。

诛杀梁王彭越以后,刘邦将梁地一分为二,东北之地仍为梁国,西南之地取名淮阳,然后,再次搞了个“举贤”的把戏,下诏“王侯将相,可举能为梁王、淮阳王者”。此诏一出,早已学得精明的诸位王侯将相,争相推举皇室宗亲为王。刘邦于是顺水推舟,册封皇子刘恢为梁王,皇子刘友为淮阳王。

至此,诸侯王中已有楚王+6

-``刘交、齐王刘肥、荆王刘贾、代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等刘氏宗亲,占诸侯王半数以上。

三、淮南王黥布叛乱始末

与韩信、彭越相似,刑徒出身的黥布在称王以后,本来已经志得意满,打算终生安享太平,并传位于子孙。然而,刘邦夫妇接连以“谋反”的罪名诛杀韩信、彭越这两位与自己同功一体的异姓诸侯王。所谓“兔死狐悲,唇亡齿寒”,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淮南王黥布的反叛。

被逼而反

黥布与韩信、彭越,三人同功一体,是汉初凭战功而被封诸侯王的所谓“兴汉三雄”之一。

最初,当刘邦以“巡狩”云梦为由,于陈地擒拿韩信之后,黥布心中便有所警觉,但他心怀侥幸,认为刘邦此举也许是对当年韩信讨封齐王的一种报复罢了。于是,他殷情取悦刘邦,连续数年去洛阳、长安朝见圣驾,以期与皇帝搞好关系,长保荣华富贵。

然而,等韩信、臧荼、韩王信、彭越等诸侯王相继被杀,张敖被废,天下诸侯王一个个陆续换成了刘氏宗亲时,黥布心中难免就犯起了嘀咕,其中,尤以梁王彭越蒙冤被诛一事对黥布的刺激为甚。当彭越的肉酱被使者带到淮南国时,黥布刚刚打猎归来,正所谓“兔死狐悲,唇亡齿寒”,对于这份肉酱,不唯黥布,换成任何一个人,绝对都会浮想联翩。“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当年韩信在陈地被擒时,黥布亲耳听到他发出的一番感叹,如今竟然一一应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