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命的真相:刘邦帝王之路
2923000000028

第28章

主意拿定,刘邦也就坦然下来。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刘邦选择此路的正确性:他以个人大无畏的勇气,化解了十万大军所面临的一场浩劫!两千多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为了本集团的利益,亦曾以大无畏的勇气,前往重庆与国民党领导人******谈判并取得成功,历史真是惊人地相似!

“鸿门宴”真实场景再现

按照与项伯的约定,次日一早,刘邦带着张良等人去鸿门军营向项羽谢罪,为了避免对方误会,刘邦此行仅带了百余名骑从。不消说,这些随从人员都是从部队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忠诚度高,业务能力强,由樊哙、夏侯婴、纪信等人带领,以防不测之时可以拼死一搏。

一行人赶到鸿门大营时,中军大帐之内早已摆好酒宴,项羽板着脸端坐正中。刘邦和张良被引至帐内,其余随从皆被挡驾于军门之外。

见到这位比自己年龄小了一倍的昔日战友,刘邦连忙跪拜施礼,满脸谦卑和委屈地说:“臣与将军合力攻伐暴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根本没想到能先入关破秦,得以在此地与将军再度相见!现在竟然有小人散布谣言,使将军与臣之间产生隔阂!”

刘邦善于演戏,众目睽睽之下,仅凭几句话,他就把自己置于一个十分无辜和冤屈的位置,而且言辞谦恭,言必称臣。这样一来,弄得项羽反倒有些过意不去,当着各路诸侯的面,竟然口不择言地说:“你欲称王关中这件事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讲的,不然,我怎么会如此生气?”

项羽说这番话明显是为了给自己开脱,他竟然当众把曹无伤告密之事给抖露出来,说明这人思想上真的不够成熟。双方相见,第一回合的交锋显然是能屈能伸的刘邦蠃了。不过,有人便据此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这实在过于苛求——一位年方廿五的青年,靠自己的本事打拼成为四十万诸侯联军的统帅,还能要求人家怎样!

两人当众把话说开,气氛也就缓和下来。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项羽邀请刘邦和张良入席就座。按照当时楚人尚东的礼仪,项羽及叔父项伯坐在朝东的主座上,范增朝南而坐,刘邦朝北而坐,张良朝西侍座。

这种宴席座次的尊卑顺序依次是:东向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最低级别的客人坐在入口处,也就是西向位置。张良乃韩国司徒,地位按说不低,他“西向侍座”,原因大概是项羽瞧不起他这个刘邦的跟班。当然,也可能是他故作谦逊,主动要求坐在这个靠门口的“侍座”位子,其用意是遇事时方便与外面的人员联络。

宴会开始了,由于宾主各怀心事,场面肯定说不上热烈,估计气氛还有几分沉闷和紧张,而最坐不住的那位就是范增。席间,这老头儿多次向项羽递眼色,示意他下令动手,并且按照事先的约定,举玉玦为号(发出信号),先后举了三次,无奈项羽始终装痴卖傻,置之不理。

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如此,乃符合他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乃真正的贵族血脉,处事以光明磊落为基准,他即便是真想诛杀刘邦,也会选择战场,而不是食堂!这就好比雄狮杀死一只绵羊不需要专门为绵羊设置圈套一样,项羽完全具有雄狮般的自信——试想一下,王离统率的三十万“长城军”,章邯统率的三十万“虎狼之师”,这些都是秦军的中坚,却分分钟被项羽吃掉!那时的项羽才有多少人马?不过六万而已!如今项羽统率四十万雄兵,他若想消灭刘邦,在哪儿不行?难道一定非得在今天这个诸侯聚会的宴席上去诛杀这个专程前来服软谢罪之人?对于这种龌龊之事,有着十足自信的青年统帅项羽,他当然耻于为之!

见项羽压根儿没有诛杀刘邦的意思,范增急了,起身出帐找到项庄。此人乃项羽堂弟,勇猛过人,此刻他正按照范增事前的布置,领着一批亲信将士在帐外待命。

范增告诉项庄:“君王为人太仁慈,这样吧:你进去为众人敬酒,然后借舞剑助兴为名靠近沛公,寻机将其刺死。不然的话,日后你们都将被此人所擒!”

于是,项庄领命进帐,先说了一番祝酒辞,向大家敬酒。敬酒完毕,项庄请示项羽说:“君王与诸侯饮酒,军中没有娱乐,请准许我舞剑为大家助兴。”项羽是性情中人,未及多想就随口说道:“好!”

项庄拔剑起舞,座中的项伯看出其意在于刺杀沛公,也赶紧起身离席,边拔剑边对项庄说:“一人舞剑乏味,我俩对舞吧。”说罢,便与项庄舞在了一起。在舞剑的过程中,项庄时时侍机刺杀刘邦,项伯每每用身体遮护,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这种场景,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端倪。为防不测,张良悄悄走出大帐,来到军门外面去找樊哙、夏侯婴等人。

见到张良,樊哙急切地问:“里边的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正于席前舞剑,他的用意在于寻机刺杀沛公!”樊哙说:“这太危险了!让我进去,与他同归于尽!”说罢,一手按剑,一手持盾,冲进军门。

从军门到大帐还有一段距离,两侧并排站立着交叉持戟的武士。看见有人闯帐,那些武士急忙喝止,不准入内。樊哙本是一员刚猛武将,这会儿又在气头上,力气大得惊人,他用盾牌护住身体,猛力向前冲撞。那些阻挡他的武士被撞得东倒西歪,樊哙随即旋风般地直闯而入。

闯到宴会大帐门口,樊哙举起盾牌掀开门帘,依门而立,怒目直视端坐宴席正中的项羽。这时的樊哙,门帘还披搭在他的肩上,头发竖立,眼眶似乎快要瞪裂开来。

宴席上的人们突然见此情景,都不由得一愣,项庄、项伯也停止了舞剑,项羽更是下意识地立即将原本跪坐的姿势改为具有警戒性的半跪姿势,手按剑柄,厉声喝问:“来客何为者(你是干什么的)?!”

紧随樊哙进帐的张良连忙抢着介绍:“他是沛公的参乘(侍从副官)樊哙。”

项羽听完介绍,也许是欣赏樊哙这副酷相的缘故,他非但没有责怪樊哙的无礼,反而开口称赞:“真是壮士!赐他饮酒!”侍者立即端上满满一斗酒。在这期间,樊哙也冷静了一些,他先向项羽跪拜致谢,尔后接过酒斗,仰起脖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将这斗酒喝干。

项羽见此人颇有几分豪气,便又吩咐道:“赐他猪腿!”

也许是有意欲令此人出点洋相,侍者端上来的竟然是一根生猪腿。屠夫出身的樊哙毫不在乎,他将手中的盾牌倒扣于地,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剑切肉,大口吞咽,猪腿须臾而尽。

在座宾客对樊哙的这副吃相无不感到惊讶,项羽心中亦是欣赏,客气地问:“壮士还能再饮酒吗?”

项羽的这句话让樊哙找到了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立马开始他那通载之史册的精彩演说:

“臣连死都不怕,饮酒算什么!那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不可胜数,用刑唯恐不够,所以天下人起来反叛他。怀王与诸将有约在先:‘先破秦攻入咸阳者称王关中’。如今沛公率先攻入咸阳,秋毫不犯,封闭宫室,驻军霸上,以此等待大王到来。之所以派军守住关隘,是为了防止盗贼及非常事件发生。沛公如此劳苦功高,大王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馋言,欲杀有功之人。这是步亡秦之后尘,我个人认为大王这种做法实在不该!”

真可谓激怒中出智慧!樊哙的这番慷慨陈辞不可谓不精彩雄辩,再配以他的容貌形象和持盾闯帐、大块吃肉的气势,简直就是雷霆万钧,天衣无缝,当场便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笔者在前文中讲过,这位杀狗卖肉出身的樊哙颇有政治秉赋,不可小觑,他是吕雉的妹夫,刘邦的连襟。此时,樊哙在鸿门宴上的精彩表现,再次证明此人不愧是相师吕公精心挑选的又一位乘龙快婿!

古人云,三寸之舌重于九鼎之宝,一言之辩雄于百万之师。此言不虚!樊哙的这番雄论一经出口,全场哑然。项羽一时也无言以对,沉默半晌,只得客气地对樊哙说:“请坐!”樊哙于是挨在张良旁边坐下。

项羽给樊哙赐坐后,大家各就各位,现场一度紧张的气氛有所缓解,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宴席吃起来总是让人感到别扭。刘邦唯恐再生出什么事端,便以如厕为由走出大帐,并随口召唤樊哙跟随。刘邦出帐后不久,张良也跟了出来。在这个期间,三人察看了一下地形并迅速拟定了逃跑计划。

可能有读者会感到疑惑:刘邦等人作为诸侯军重点监视的对象,身处四十万人的军营之中,环境陌生,他们如何能够走脱?这事全亏了那间厕所。

笔者曾细致考证:原来,秦汉时代的厕所,一般都是用木头搭建,分上下双层结构,中间作为横担分隔部分的木头之间,距离较大,人蹲立在横担木头上出恭,粪便就从木头之间的空隙坠落入下层的粪池。野战军营的厕所,出于营区环境卫生及修建快捷简便的需要,一般都搭建在营房的外围边缘,并尽量选择诸如沟壑、河道等有坡度凹陷的地段,如此,粪便就直接坠落在山坡的低洼处,能省去掏挖粪池之劳。正是这种结构简陋的厕所,为刘邦等人逃路提供了条件。

在商议好逃跑计划之后,刘邦曾一度优柔寡断,他犹豫不决地说:“眼下就这么走了,未向项王告辞,要是项王怪罪下来,那该怎么办呢?”

樊哙这时又表现出了过人的果断和见识,他催促说:“干大事就别顾及枝末细节,行大礼就不讲究繁琐谦让。如今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待宰的鱼肉!还告辞什么?”一番雄辩终于使刘邦下定了逃跑的决心。

临行前,刘邦让张良留下来代替自己辞谢项羽。张良问:“大王来时可曾带有什么礼物?”

刘邦说:“我带来白璧一双,打算献给项王;玉斗一双,准备献给亚父(范增)。碰上他们发怒,还没敢拿出来,您帮我献给他们吧。”

张良说:“好的,我一定办到!”

当时,项羽驻军鸿门,刘邦驻军霸上,从大路走,两军相距四十余里,而从骊山下去,还有一条经过芷阳的小路通往霸上。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小道回我军大营不过二十里路,您估摸我已回到军中之后,再入帐答谢。”

为了掩人耳目,麻痹对方,刘邦将所带来的那百余骑从及车马仍旧留在原处,自己只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人,从厕所横担蹲木之间的空隙钻下去,跳进堆满粪便的洼地里,再顺着沟壑沿骊山脚下的小道,一路狂奔,逃离鸿门军营。回到军中之后,气急败坏的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曹无伤”。

刘邦这次之所以能够从项羽军的眼皮底下逃脱,有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军营的地势高,而厕所后面的荒滩地势低,且杂草荆棘茂密,营中士兵根本无法看到厕所后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刘邦带来的车马骑从始终停留在原地,谁能料到十万大军的统帅、堂堂的准秦王刘季,他竟然会从污秽不堪的厕所里逃跑呢?

可能有读者会问:刘邦如厕去了那么长的时间,项羽他们难道就不会起疑心?事实确实如此。在刘邦借口如厕出去之后不久,项羽心里有些不踏实,曾打发手下的都尉陈平出帐查看。陈平出来后没有看见刘邦,而是遇到了张良。张良说沛公还在如厕,陈平见刘邦带来的骑从仍在原地,也就信以为真。两人闲聊了一会儿,陈平回去向项羽复命。

因为参加宴会的诸侯将领很多,场面热闹,人们进出频繁,一时半会儿不见几个人,不会太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项羽还要不断接受诸侯将领们的敬酒,所以听了陈平的汇报,便不在意,继续与众人宴乐。亚父范增倒是时刻惦记着刘邦,但他每次询问,手下士卒均报告说刘邦的骑从车马未动,料想刘邦也无法徒步走出鸿门大营,只好怀着满腹心事勉强应酬众人。

时间一点点过去,张良估摸着刘邦差不多已经回到霸上,这才走进大帐,向项羽辞谢说:“沛公不胜酒力,不能亲自向大王告辞,特委托张良将白璧一双拜献于大王足下;玉斗一双,拜献于大将军(指范增)足下。”

项羽听后感到不解,忙问道:“沛公何在?”

张良说:“沛公听说大王有责罚他的意思,就独自脱身离去,现已回到霸上军营了。”

可以想象,项羽在听了这番话之后,该是多么惊讶!但事已至此,再加上当时可能酒也喝得有些高,项羽并未深究,他接过玉璧放在座前,沉思片刻,一时却想不出什么头绪,酒劲涌上头来,便起身离开大帐。

范增则不然,眼看着诛杀刘邦的计谋化为泡影,老头子心里十分窝火,他将玉斗扔在地上,拔剑砍碎,长叹一声,骂道:“唉,这小子难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我们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啊!”听语气,范增是在项羽离开现场之后,才击碎玉斗并冲着各路诸侯说出这番话来的。

平心而论,笔者认为范增这会儿埋怨项羽,把刘邦逃跑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他,这种做法很不公允!其实,若真的要去追究责任,恰恰是他范增难辞其咎!这老头儿固然颇有见识,但他缺乏临场发挥的急智,口才也不行,否则,鸿门宴上刘邦死定了!

大家知道,项羽并不是那种吃斋念佛不杀生之人,自出道以来,诛殷通,斩宋义,屠襄城,坑降卒,他杀的人还少吗?说杀人如麻都不夸张!可是,面对这么一位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战争对手的沛公刘季,他为何总是优柔寡断,迟迟做不了决断呢?关于这个问题,古往今来的人们,要么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要么说他“有勇无谋”……其实,这些都没能够说到问题的实质,要想解释在诛杀刘邦这件事情上的反常现象,得从人性的角度去重新认识项羽。

项羽不蠢,他的才智可以说亘古少有,秦末汉初时期他一生所打的那七十多场胜仗就是雄辩的证据。同时,项羽杀人,而且十分残暴!但是,项羽杀人需要一个充足的理由,甚至需要一种特殊的现场气氛,即首先要点燃他胸中的怒火,然后,你就能看到他充满豪气地去杀人!这便是项羽作为青年盖世英雄的一种特质。

纵观“鸿门宴”前后,有谁给过项羽诛杀刘邦的充足理由?有谁曾在一个特定场合去点燃项羽胸中的愤怒之火?函谷关被阻,曹无伤告密,这算得上是一个理由,项羽怒气冲天,但却很快被项伯的另一番说辞给冲淡了。范增预言刘邦将会是未来的劲敌,这也算是理由,可是,对项羽来说,这个理由的力度不大。作为青年英雄,项羽做事主要是凭靠豪气,快意恩仇,而不会像刘邦、张良、范增这些中老年人,凡事主要凭经验和世故。如果没有人去点燃项羽胸中的那把愤怒之火,他即使明知刘邦是日后的劲敌,也会对那些遥远未来的事情置之不理。这是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范增不明就里,只顾着在项羽身后一个劲儿喊着“杀杀杀”,他老人家也不想想,面对眼前这位俯首贴耳、谦恭卑懦的“老大哥”,身为居位诸侯盟主之尊的热血英雄,项羽他怎么下得了这个手啊!

假若范增具有临场发挥的急智和一副雄辩口才,情况则另当别论。依笔者之见,鸿门宴上最少有两个机会可以煽动起项羽的杀人豪气或复仇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