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军官担任巴拿马运河区总督
1月23日,负责监督巴拿马运河工程的美国陆军工程师乔治·戈瑟尔被任命为运河区的总督。
1903年,美国与巴拿马订立的海约翰·海兰条约中,美国被授权永久管理十英里(十六公里)宽的巴拿马运河区的使用权。
1880年,戈瑟尔自西点军校毕业后,在美国陆军工兵部队服役,曾执行过田纳西水坝等多项美国内河航运工程计划。1907年,被总统罗斯福选派为地峡运河委员会总工程师,开始负责监督管理巴拿马运河工程。
维洛莱宁著有《农村精神生活观》等
(1914~)约翰尼斯·维洛莱宁,芬兰总理,1964年9月一1966年5月在任。芬兰中间党领导人。1914年1月31日生于维堡的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农林系,1943~1944年在该校任教。1951年获农林博士学位。年轻时就加入农民党(后改名为中间党)。1946~1964年成为该党副主席,1965年起任主席。1945年起当选为议会议员。1944~1948年任内政部移民事务司长。1950~1951年任内政部长。1952~1953年任吉科宁总理的秘书。1953~1954年和1968~1970年两次出任教育部长。1954~1958年三次出任外交部长。1957~1958年任联合国芬兰代表团主席。1958年后四次出任政府副总理。1960~1982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兼芬兰股份银行中央联盟管理委员会主席。1961~1963年任农业部长。1964~1966年任总理。1966~1969年和1979~1983年任议会议长。1972~1975年担任财政部长,1976年9月~1979年5月任农林部长。在政府和议会任职期间,对内主张发展农林业、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对外奉行“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对苏友好,保持和平中立。曾获少校军衔、芬兰白玫瑰骑士勋章等。著有《惟一的选择——政治的中间力量》、《农村精神生活观》等书。
施特劳乌布著有《生物化学》等书
(1914~)施特劳乌布·费伦茨·布鲁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1988年6月29日~1989年10月20日在任。1914年1月5日生于纳吉瓦劳德。曾在塞盖德大学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学习。1933年开始在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森特—捷尔季的指导下从事生物化学研究工作。1937—193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941年任剑桥大学客座教授,1945—1949年任塞盖德大学生物化学教授。1946年起为匈牙利科学院通讯院土,1949年起为院士。1948年和1958年因科研成绩突出两度获科苏特奖金。1948~1970年任布达佩斯医科大学教授、医学化学研究所所长。1958~1962年任匈牙利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59年兼任匈牙利科学院生物化学所所长。1962~1967年任科学院生物学部秘书,1967~1973年任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1970~1978年任匈牙利科学院塞盖德生物中心主任、塞盖德生物酶学研究所所长,匈牙利原子能委员会副主席。曾任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理事。1976~1978年任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副主席。1978年3月~1985年9月任匈牙利全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1985年任匈牙利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当选为匈牙利国民议会代表。1985年6月~1988年6月任国民议会居民区发展和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1988年6月~1989年10月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主席。主要著作有《生物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酶、分子、生命现象》等。
旷伏兆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1914.1.27~1996.6.4)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生于江西永新心田村。1929年起任文雅乡工会委员,县模范团大队长。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6军团第17师连政治指导员、营长,龙桑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山西省方山********,山西省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第2支队副支队长。冀中军区警备旅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及冀中区“五一”反“扫荡”。后任晋察冀军区第10分区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地区领导军民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坚持抗日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6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纵队政治委员、第67军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政治委员、第19兵团政治委员,参加1951年夏秋季防御战役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1958年回国,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毕业后,任地质部副部长。空军副政治委员,铁道兵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1987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6年6月4日在北京病逝。
理查兹获化学奖
1914年获化学奖,时年46岁。1868年1月3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日尔曼镇,1928年4月2日死于麻省的坎布里奇,享年60岁。国籍:美国。教育:1885年毕业于哈佛福特学院,获理科学士学位;1886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188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双亲:父,威廉(WilliamT.Richards),画家;母,安娜(AnnaMat-lack Richards),诗人。配偶:米里亚姆(MiriamStuartThayer),1896年5月28日结婚。后裔:一子二女,子威廉(WilliamTheodore);长女格瑞丝(GraceThayer),幼女格琳诺(Greenough Thay-er)。经历:1894~1928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01年晋升为化学教授;1919~1921年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长。其他获奖介绍:1910年获Davy奖章;1911年获化学学会Faraday奖章;1912年获Willard Gibbs奖章;1916年获Franklin奖章;1922年获法国Lavoisier奖章;1922年获法国巴黎Le Blanc奖章。
主要著作:《氢和氧原子量的相对值》(“The Relative Values of the AtomicWeigh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Arts and Sciences,23(1887),149(withJ.Cooke,Jr)。《钠和氯的原子量的修正》(“A Revision of the Atomic Weights ofSodium and Chlorine"),J.Chem.Soc,27(1905),459(withR.C.Wells)。《辐射产生的铅的原子量》(“The AtomicWeight ofLead ofRadioactive Origin”),J.Chem.Soc,36(1914):1329。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V01.11,1975,416~418。《回忆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Richards Memorial Lecture”),上Chem Soc,(1930),1930~1968。周嘉华、王德胜等:“为测定元素原子量而立功的理查兹”,《化学家传》,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43~24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199~202。《化学简史》,354、366、368、388。《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02。
评述:西奥多·威廉·理查兹“因为精确测定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获191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原子量测量方面,他引进了两种新方法:一种是使用联合干燥和装瓶设备;另一种是设计出浊度计,能更精确地测定滴定终点。使用这些方法,他测定了30几种元素的原子量,包括那些基本元素如氧、银、氯、溴、碘、钾、钠、氮、硫等。此外,他还对晶体的生长、气体的膨胀、分子力、热化学、电化学、热力学和光谱等领域进行过研究,特别是在热化学和热力学的领域里,取得了杰出的研究成果。
日本小说家深泽七郎
(1914~)日本小说家。1914年1月29日生于山梨县东八代郡。
他父亲经营印刷业。从传记上看,家庭对他的文学生涯并无直接影响。1926年深泽七郎人山梨县立日川中学读书,二年级时读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当时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故事给他那少年心灵以强烈刺激。他在后来的创作中从没写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多半即因此故。他还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深受感动。13岁时,他开始迷上吉他,中学毕业后在东京的药房和面包店里当学徒时也未放弃。他弹吉的水平很高,举办过多场演奏会。弹吉他和写小说都是他的天赋。他的许多小说题材都是在漫长的巡回演出旅途中门渐积累,结晶而成的。
他的文学活动起步较晚,1954年在音乐厅演出之余,他才开始跟人学写小说,那时他已经40岁了。所幸的是他的音乐天赋帮助了他,他想让他喜欢的曲子也能变成小说。1956年他写出《山小调考》。获中央公论新人奖。这部作品以日本东北某地的民间传说为素材,讲年轻人把老人背到深山遗弃的故事。女主人公阿林生活在古老的共同体中。她把自己即将被遗弃的命运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她本人已成了隐忍服从的美德的化身。然而儿子辰平却怎么也不能接受这种现实,把母亲丢到深山之后,他按撩不住心头的悲伤,一步一回头,向老母亲张望。小说唤醒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心底潜伏的古老传统文化意识,在文坛。上引起激烈争鸣。此后,深泽七郎几乎年年都有新作问世。1957年他发表了小说《月光中的亚平宁山脉》,内容是讲住院治疗的妻子出院时,“我”为了离婚去看望她。她变得几乎让“我”认不出了,就像遥远的天体,像月光下的亚平宁山脉一样。同年发表的《东北的神武们》写东北农家两兄弟的悲惨生活。1958年,长篇小说《笛吹川》问世,内中描绘了16世纪在封建武士阶级压迫下一农民家族的命运,小说发表后颇受好评,并且还在文坛上引起一场论争。1959年深泽七郎以大都市为背景,写出描绘都市生活者孤独与悲哀的《绚烂的椅子》。1960年又写出轰动一时的《风流梦谭》。作品描写东京发生革命,天皇一族被诛杀,“我”也准备自杀。这本属一个虚构的梦,然而作品发表后,右翼分子十分不满,并制造了暴力事件,使深泽七郎不得不中止创作。
1961年他开始发表连载小说《庶民列传》,生动地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生活。1964年又发表长篇小说《千秋乐》和《甲州摇篮曲》。前者以脱衣舞场后台为背景,描写了艺人的悲欢,后者描绘了从明冶末年至战后农民的痛苦遭,是《笛吹川》的现代版。这以后深泽七郎还写出了《妖术的过去》(1968)、《无妙记》。(1969)、《旦角》(1970)、《陆奥的偶人们》(1979)等。
深泽七郎的创作布在日本当文坛上独树一帜,这是与他那独特的艺术生涯分不开的。他的创作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生活积累时期,能将音乐旋律变化融入小说创作中,再加上他对现实朴素直观的认识方式,这些都构成了他的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与魅力。
雅沃罗夫·佩约·克拉乔洛夫写出剧本《雷鸣》
(1878~1914)保加利亚诗人。1878年1月11日生于契尔潘城,1914年10月29日卒于索非亚。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在普罗夫迪夫上中学时,积极投入保加利亚早期社会主义运动。当过电报员,曾参加马其顿民族解放斗争,主编《事业》和《不自由,毋宁死》报。1903年后脱离社会活动,担任过索非亚国立图书馆管理员和人民剧院编剧。先后两次去法国南锡和巴黎进修文学和戏剧后自杀身死。
雅沃罗夫短暂一生的道路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从1895年起开始文学活动,其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03年以前,在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社会题材,深刻地揭示了剥削制度给农民带来的片难和农民白发的抗议,号召知识分子用自由的曙光去照亮人民前进的道路。如《在田地里》(1896)真实地写出了庄稼人的悲惨命运,他们经过一天的繁重劳动后回到家时,等待他们的是官方派来的收租人,农民们浑身发抖、低声耳语:“他只是没有从赤贫人们身上剁下衬衫!”“他只没有从母亲胸口抢走那些小孩!”《冰雹》(1900)表现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无力自救的惨境。而《致一位悲观主义者》(1898),《五月》(1898)等诗,则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力量和光辉未来的信念。这些作品大多发表在激进刊物上,后收集在《诗集》(1901)一书中,奠定了他在保加利亚文坛上的不朽地位。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不少歌颂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和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前者如《流放的囚徒》(1902)、《海杜特之歌》(1903),后者如《火热的青春》(1898)。《卡里奥帕》(1900)等。
1903年后,随着农民起义被镇压,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遭受挫折,雅沃罗夫经历了深刻的思想危机,陷入悲观之中。于是在他的诗作中个人主义和象征主义取代了现实主义,反映个人孤独和悲观心情,诗集《不眠之夜》(1907)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象征主义的特点,这些诗多以象征和寓意的手法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充斥着黑夜、死亡、幽灵、落日、幻梦等抽象概念,见不到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
雅沃罗夫的诗作题材广泛,感情奔放,语言形象、质朴,富有表现力,并以自由诗体开创一代诗风,将保加利亚诗歌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
除诗歌外,雅沃罗夫还写了一部关于马其顿革命家高采德尔切夫的传记,回忆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散文集《海杜特的理想》(1909),剧本《在维托沙山麓》(1911)和《雷鸣》(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