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13
2921500000015

第15章 宗教哲学(1)

斯通

1984年获经济学奖,时年71岁。1913年8月30日生于英格兰的伦敦,1991年去世,享年78岁。国籍;英国。教育:193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1938年获该校文学硕士学位;1957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双亲:父,吉尔伯特·斯通(Gilbert Stone);母,姓名不详。配偶:温妮芙瑞德(Winifred Mary Jenkins),1936年结婚,1940年离婚;1941年与费奥多娜(Feodora Leontinoff)结婚;1956年费奥多娜去世,1960年又与乔凡娜(Ceovanna Saffi Croft-Marray)结婚。后裔:一个女儿,姓名不详。经历:1936~1939年在CEHeath公司任经济研究员;1939~1945年在英国战时内阁中央统计局工作;1945~1980年在剑桥大学工作,其中1945~1955年任应用经济系系主任,1955~1980年任P利克讲座财务会计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978年被封为爵士。

主要著作:《国民收入与支出》(National lncome and Expenditure),Ox-ford UPress,1944(with JEMeade);Bowes &; Bowes,1977(with GStone)(此书有萧高励译的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20~1938年英国消费者支出行为的衡量》(The Measure-ment of Consumers Expenditure and Be-haviour in the United Kingdom,1920-1938), Cambridge UPress,1954,1966。《社会科学中的数学和其他论文》(Mathematics in the Social Sciencesand Other Essays),Chapman &; Hall,1966。《经济中的数学模型和其他沦文)(Mathematical Models of the Economyand Other Essays),Chapman &; Hall,1970。《人口统计和模型的建立》(Demographic Accounting and ModelBuilding),Paris: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71。

参考文献:(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603~604。《科学》,37卷2期,73。New York Times Biographical Service,15(1984),1397~1398。Science, 227(1985),20~22。(当代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856~867。“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创立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传记全书》,305~325。

评述:斯通“因为对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完善经验经济分析的墓础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斯通根据JR希克斯提出的“社会核算”的思想,具体编制了英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这一模式为当时英国政府有效地利用战时资源,战胜纳粹德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是当今世界通行的两大核算体系之一,联合国于1968年采用了它,目前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编制了各自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其理论根据和模式均采用斯通的《国民收入与支出》一书。该书所提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微观经济簿记原理与宏观经济概念和模型相结合,综合运用统计、会计和数学方法,系统地测算某一时期内一国(地区、部门)的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包括这些活动的结果,各类重要的总量指标及有关的组成要素。它表示一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及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该体系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的基础,为制订一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和经济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统计数据。因此,瑞典科学院在颁奖时称之为“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思韦茨

(1853~1913)美国历史学家。1853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多尔契斯特,1913年10月22日卒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曾在马萨诸塞州的公立学校学习。1866年到威斯康星参加沃希科希《时代》的编辑部工作。后来去耶鲁大学攻读历史学和经济学。1876年~1886年担任《威斯康星州日报》主编。1886年以后担任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的秘书。他写了许多著作,其中主要包括1902年出版的马凯特神父的传记,1902年出版的布恩的传记。以及编写出版了美国西部早期历史的文件汇编。

里科

法国哲学家。1913年2月27日生于法朗兹。就学于伦尼斯大学,巴黎大学;1935年通过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50年获文学博士。1935年与勒加斯结婚;有5个孩子。1933~1939年执教于多所公立中学,1945~1948加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1948~1956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史教授。1956年后任巴黎一楠泰尔大学哲学教授,1970年后任芝加哥大学哲学史纽文讲座教授。客座教授:1964年,康涅狄格纽哈芬耶鲁大学;1965年,蒙特利尔大学,1964年,巴塞尔大学,1968年,蒙特利尔大学,1969年,芝加哥大学;1970后,哥伦布俄亥俄州立大学,1973年,芝加哥第保罗大学;1975年,苏黎世大学,1975年,波士顿大学。曾是国际哲学会会贝。

著述

I.哲学

《雅斯贝尔斯和存在主义哲学》与杜法纳合著,巴黎,塞尔出版社1947年法文版。

《马塞尔和雅斯贝尔斯》巴黎,坦布斯出版社1947年法文版。

《意志哲学》(Freedom and Na-ture:The Voluntary and thelnvol-untary)巴黎,奥比出版社1950年法文版,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66年英文版。

《历史和真理》(HistoryandTruth)巴黎,塞尔出版社1955年法文版,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65年英文版。

《易错的人》(Fallible Man)巴黎,奥比出版社1960年法文版,芝加哥,雷格内里出版社1966年英文版。

《恶的象征》巴黎和纽约,奥比出版社1967后法文版。

《存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本质》巴黎,1960年法文版。

《弗洛伊德和哲学》(Freud,andPhilosophy:An EssayOnInter-prction)巴黎,塞尔出版社1965年法文版,康涅狄格纽哈芬,耶鲁大学出版社1970年英文版。

《胡塞尔:对他的现象学的分析》(Husserl:AnAnalysisOf HiSPhenomcnology)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

《为什么有哲学》与他人合作,蒙特利尔,圣马里出版社1968年法文版。

《里科与马塞尔的交谈》(TragilWisdomandBeyond,IncludingConversationsbetween paul Rilcocurand Gabriel Marcel)巴黎,奥比出版社1969年法文版;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73年英文版。

《解释的冲突》(The Conflict ofInterpretations: Essais Whermene-utique)巴黎,塞尔出版社1969年法文版;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74年英文版。

《政治和社会文选》(Pollticaland Social Essays)阿森斯,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隐喻的规则》(The Rule ofMetaphor:Multi-diseipl, naryStudtes in the Creation Of MeaninginLanguage)巴黎,塞尔出版社1975年法文版。多伦多,多伦多大学出版社1977年英文版。

《阐释理论》(InterpretationTheory:Discourse and the Surplusof Meaning)沃恩堡,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出版社1976年版。

《里科的哲学》(Teh PhilosophyOf Paul Ricoenr: An Anthologt OfHis Work)里根和斯图尔特(Da-vid Stewart)编辑,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78年版。

《当代哲学主流》(Main Trendsin Philosophy)纽约,霍尔姆与梅厄出版社1979年版。

Ⅱ.其他

《德国哲学史》(编辑),布雷协尔(E.Brehier)著,巴黎,弗林出版社1954年法文版。

《入及其理智》(编辑),塞夫纳兹(Pierre Thevenaz)著,巴黎,巴肯尼尔出版社1956年法文版。

《宗教,无神论和信仰》(Reli-gion,Atheism,and Faith)与麦卡阿尔泰尔(MaeIntyre)合编,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年版。

《苏格拉底之死》翻译,瓜尔迪尼(R.Guardini)著,巴黎,塞尔出版社1956年法文版。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HansGeorg Gada met)著,与萨克里(E.Saere)合译,巴黎,塞尔出版社1976年法文版。

研究著作:

《解释学的现象学》(HermeneutiePhenomenology:The Philosophy OfPaul Ricoeur)由伊德(Don lhde)著,伊利诺埃文斯顿,西北大学出版社1971年版,《里科解释学的扩展》(Extension OfRicoeur"SHerme-neutios)由布儒瓦(PattickL,Bout-geois)著,海牙,内伊霍夫出版社1975年版;《保罗·里科哲学研究》(含书目提要)(StudiesinthePhilosophyOfPaul Ricour)由C.E.里根(Charles E.Reagan)编辑,阿森斯,俄亥俄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文学批评小的信仰问题》(TheQuestion Of Belief in Literary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Hermeneutical Theory Of Paul Rico-eur)由格哈特(Mary Gcrhart)若,斯图亚特,海因泽出版社1979年版,《意义的剩余》(Tile Surplus ofM-caning:Ontology andEschatologyin thePhilosophyOfPaul Ricoeur),由范刘温(Thcodoor Marius VanLeeuwen)著,阿姆斯特丹,罗多比出版社1981年版。

里科的大部分生涯都致力于移植结构主义和解释学思想来创立称誉为批判解释学的理论。言语和语言问题,不但从基础本体论出发,如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而且通过当代认识论,尤其是语义学,得到了正确的认识。然而,从它们本身看,二者都不能准确地描述与说明解释的实际过程和整个言语的意义。

里科强烈批评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撇开方法讨论,而直接进入无限存在的本体论。正像他曾经指出的,“人们不是问:认识主体基于什么条件理解本文或历史?而是问:什么样的存在构成了理解?”尽管里科承认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与全部理解的期待性之间关系的基本主张,但是里科声称,海德格尔没有正确看到基于事物本身的期待与来自于幻想,流行观念的期待之间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向基础本休论的飞跃,排除了“从本体论向有关人文科学地位的认识论问题的任何回归。”

相应地,里科针对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显而易见的主观主义,坚持解释理论必须保留一定的客观性。通过把本文规定为既不属于作者也不属于读者的中介。里科认为,足够差距的存在使解释方法的形成成为可能。然而,语言的语义学方法本身与本体论方法一样,出现了许多问题。一定的还原法是不可避免的。结构的任何确定必须预定语言的封闭性,以便把本文(text)确立为对象,从而抑制语言的历史动态特征,有利于语言的共时性。更重要的是,结构分析无法提供下列首要问题的答案:“如果不是包含着整个分析过程和把叙述过程还原到传递运动还原到活生生的传统中的理解,像人对人讲故事那样,那么分析者在故事本身的本文小寻找叙述者与听者的指号的动机是什么呢?”,因而,虽然,种纯粹的结构方法在语言的层次上(如语音学层次,在那里是一个有,限与封闭的整体)是合理的,用到“表示层次等级中一种断裂,一种转变”的句子层次,就要求方法作出变化以适应作为事件与言语行为的句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