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2918200000006

第6章 有本领的父母会处世(1)

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在世界上,总要和周围的一切人建立联系,产生关系。而人世间最基本的关系,不外乎是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而夫妇关系又是所有关系的基础,从而家庭集合又成为所有社会集合的缩影。所以,请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一同演绎礼让、宽容、仁爱,同时互相尊重、彼此信赖、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成为一个善于分享、良好合作的家庭团体。这不仅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更为孩子今后走入任何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懂得宽容的智慧

宽容是一种心境,是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良药。宽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会给我们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如果说宽容是不计较,是不埋怨,不如说只有深刻的理解,才有真正的宽容。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体谅别人,那么,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拥有春暖花开般的人生。

『经典事例』

19世纪末,印度诞生了一位伟人——甘地。他是印度的国父,曾带领国家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他的“非暴力反抗”主张,曾激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意识,并影响了国际性的和平运动。

这位伟大领袖曾在少年时,接受过一次“宽容的洗礼”。甘地从小害羞、敏感、自尊心强。一段时间,甘地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烟。当甘地意识到自己越陷越深时,他感到羞耻、恐慌和无助。

终于有一天,甘地鼓足勇气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写在本子上递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什么都没说,但却老泪纵横。这时,甘地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从此,甘地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再也没有误入歧途。

『教育感悟』

甘地曾回忆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挽救了我。”他感受到父亲当时的信任与慈爱远远胜过责骂和棒打,并彻彻底底地洗涤了他心灵的污秽。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才使甘地成为一个反对暴力的政治领袖,他想用宽容感化世界人民的心灵。直到他被暗枪击中的那一瞬间,他还用手势向众人表示“宽容凶手,并为他祝福!”

是啊!当被伤害时,没有怨恨,没有恐惧,没有彷徨,只有谅解,这种心境对别人而言是多么值得敬佩,但对自己而言是多么的坦然和安宁!

其实,宽容不仅仅是在原谅别人,而是在体谅自己。生活中,无论是谁的错,只要我们生气、计较、抱怨,我们就一定不快乐。原本以为“爱”是要付出的,难道“恨”不需要付出吗?可能代价会更大啊!所以,请谅解身边的每一个人,谅解父母、兄弟、朋友、孩子……因为,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身体力行』

要培养孩子宽容心,父母首先要有宽容之心,要以身示教。

1. 在了解中学会理解他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是每个人都会让我们满心欢喜,也不是每件事会尽如人意。很多时候不是谁故意要伤害谁,谁故意要把事情搞砸,而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了解、缺乏默契。即使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当我们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后,说不定也会生起深深的同情心。所以,面对任何人、任何事,我们不要着急做结论,而是用时间去了解,了解之后是理解,是不埋怨、不抱怨。

2. 学会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从而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交友方式、与人合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没有天生就合得来的两个人,一切都需要磨合。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等到互相讨厌、互相伤害的时候再去原谅,而是学着尊重对方,尊重对方的思想、选择和生活习惯。只要对方的行为没有侵犯到他人的权利,请我们不要去干涉,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不要强求他一定要怎样做……只要我们学会了尊重,就避免了伤害,就是最大的宽容。

3.学会对“不快”一笑而过。

也许生活中,通过了解后的宽容比较容易做到,而往往和陌生人之间的邂逅让我们很难平静。比如,我们好心起身让座位,却没有收到一句“谢谢”;有人踩了我们一脚,却没听到“对不起”……瞬间,我们心中会不会有怨?

但想想看,我们提供帮助又不是为了一句“谢谢”,人家不会说“对不起”,是没有人教给他。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也可以微笑着说:“对不起,您踩到我了。”结果会怎样?对方一定会说:“对不起!”所以,做什么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宽容的心。

4.家庭成员彼此宽容。

在家庭中,各成员间也应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才可以让孩子受到熏陶。孩子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品质。

『教子参考』

宽容是一种心境,做父母的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雅量外,请注意以下几点:

1. 让多孩子与同伴交往,帮孩子理解“差异性”。

宽容心一般是在交往中培养起来的,多让孩子和小伙伴相处,相处中孩子们会尝试着自我调节、彼此融合。如果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优缺点,请父母给与理智的引导,告诉孩子这种差异很正常,并鼓励孩子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多改正自己的缺点。当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改正缺点上的时候,就没有精力去挑别人的毛病了。

2.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

孩子在成长中,父母应鼓励他去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孩子会体会和理解很多人组合在一起做一件事情的不容易。当然,孩子可能会和小伙伴有矛盾、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父母就要及时疏导,告诉孩子要想把事情做成,就要懂得退让和顾全大局。在这些人与人、事与事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孩子的宽容心就会逐渐形成。

3.帮助孩子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

在孩子的世界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和伙伴们玩。玩的过程肯定会有矛盾,会产生不愉快。但孩子可能无法辨别是非对错,这时,父母应提醒孩子: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受一下。相信,敏锐而单纯的孩子自己就会找到答案。只要父母能在孩子每次遇到问题时帮他换位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习惯,就会渐渐懂得宽容,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好孩子。

4.教孩子善待他人。

让孩子明白,他人是自己的影子,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孩子一旦学会善待他人,就学会了宽容别人,因为孩子已经有了一颗友善的心、宽容的心。那么,自然地孩子也就懂得了宽容他人了。

『教育名言』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法国)福莱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法国)维克多·雨果

喜欢与他人分享

分享是什么?是共同分担之后的共同感受。正如走在沙漠里的10个人,如果只有一个人有水喝,其他9个人不但没有解渴的感受,说不定会因“水”而发生惨剧。而如果每人都喝一口水,10个人就都能感受到甘露和喜悦。人不能孤立地活在世界上,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样东西绝对是某一个人的财产。供与求原本就是一个分享的循环,当我们把很多东西都当做分享的媒介时,人生就会轻松快乐很多!

『经典事例』

郑板桥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而对于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德行,希望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

郑板桥曾把儿子小宝放在弟弟郑墨家,并嘱咐弟弟要把小宝和仆人的儿女平等对待,有什么糖果饼干要分给所有的孩子吃,千万不要只让小宝独享。

后来,郑板桥把儿子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当时正值灾荒,郑板桥也很清贫。一天,小宝哭着问妈妈要吃的,妈妈把一个窝头给了他,他高兴地边吃边走到门外。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小宝发现了小女孩饥饿的眼神,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教育感悟』

小宝把窝头分给小女孩的那一刻就诠释了“分享”的意义,分享是需要一颗善良和同情的心。而今,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不至于揭不开锅,当我们有多余的财富、美好的心情时,是否体会过分享的喜悦?

一位犹太教信徒在只能休息的安息日去打高尔夫,起初,他还因自己的行为没人看见而庆幸。上帝知道后,就让他发挥得特别好。这个人因自己完美的表现而异常喜悦,但渐渐就难过起来,因为他无法把好成绩告诉任何人,不能跟任何人分享。这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

看来,不是拥有就是快乐,而分享才是快乐的真正源泉。

『身体力行』

作为父母,首先我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我们才能把快乐分享给孩子:

1.不把财物看得太重。

生活中,我们能和他人分享什么呢?是物质?还是精神?古代启蒙经典《弟子规》说:“财物轻,怨何生?”意思是,如果把财物看淡一点,又何尝有怨言呢?对啊,想想看,当遇到让我们有怨言的事情,是不是大部分都和财物有关?

所以,请平时就学着分享。当朋友、亲人需要时,伸手帮一把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还可以用多余的钱去捐助希望工程,也可以帮西北山区打一口水井,可以把我们认为过时的衣服洗干净,寄给偏远地区的人们……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才会真实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2.乐于分享,共同成长。

如果我们有很好的工作经验、人生智慧……会不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会不会怕同事学会了而超过我们?会不会怕人家比我们更幸福?如果真有这种担心,就已经落入痛苦中了。一个人如果优秀到无人可及,那是寂寞的开始;一位老师如果只希望自己班的学生好,那他早已忘记教育的意义;一个富人如果只顾自己发财,那就不要埋怨穷人们会群起攻之……因为,一个人所有的拥有都来源于社会,只有与社会共同分享,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3.无时无刻不想到分享。

空气、阳光、土地、河流……一切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都无私地供我们分享,它们何时向我们索求过?当我们把物品与人分享时,都希望大家能好好爱惜,而山河大地又何尝不希望被珍惜?如果说这个东西是我的,要是没有生产制造,您有钱也拥有不了;如果说那个成绩是我的,要是没有亲人、老师、朋友的培养和帮助,您何尝会有如此的能力……所以,没有什么东西绝对是我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分享。请打开心扉,感受共同分享的快乐!

『教子参考』

如果想让孩子获得真实的快乐,请这样培养他:

1.培养孩子与家人分享食物的习惯。

孩子都对食物很敏感,作为父母,应该从食物中帮助孩子建立分享的意识。比如,买回来的水果,请孩子帮助分发,从爷爷奶奶到爸爸妈妈,再到哥哥姐姐,最后到他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学会了长幼有序,而且还养成了分享的习惯。

2.让孩子在交换中学会分享。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玩具。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有分享意识,一般都是看到伙伴的玩具时也希望能玩。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玩具,请求玩他人的玩具。这样,不仅可以使孩子在交换中享受快乐,也可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主动性。

3.当孩子尚且不愿分享时,不要过分指责。

孩子一般对自己的物品很在乎,这种在乎如同成人对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据调查,孩子在2岁时是不懂得与别人分享玩具的,此时,父母不要因孩子“小气”而责备或打骂,而应该主动与孩子玩耍,慢慢再引导他分享。如果孩子长大些,有明确不愿分享的态度,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来感受别人的需要,渐渐让孩子扩大心胸,感受分享的乐趣。

『教育名言』

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美国)马克·吐温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爱尔兰)萧伯纳

善于与他人双赢合作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叫“合作”。合作无处不在,家庭中、工作中、生活中,只要与人接触就会产生合作。良好的合作更是社会和谐之本。而孩子从哪里学会合作?从家庭、从父母之间的相处中学会合作。那么,就请每一位父母呈现给孩子良好的合作方式,给孩子一个长久的生存能力吧!

『经典事例』

这不是一个关于名人的故事,但是一个老师真实的经历,她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用实践证明了良好合作的力量。

这位老师曾和10名8岁左右的学生一起住校,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当然,老师会帮助孩子们,但小小的洗衣房里,经常不是这个孩子撒了水,就是那个孩子把洗衣粉放多了,要么就是谁和谁又为小事争执起来了,而老师也是帮了这个帮那个,总是衣服还没洗完,孩子们已乱成一团,而老师也筋疲力尽。

经过屡次的混乱,老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终于有一天,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所有的脏衣服都放在一起,然后一人接一盆水,摆成一排,每人都坐在自己的盆子前。老师说:“第一位同学洗领子,洗完后传给第二位,第二位洗袖子……”这样,每人只负责每一件衣服的一部分,孩子们所有的脏衣服都按这样的“流水线”洗干净了。从此,孩子们不但很期待洗衣服,而且也为能为自己和同学洗衣服而自豪。

于是,洗衣房里开始呈现出一个有序的、友善的、积极的洗衣队伍。

『教育感悟』

一位老师的平常经历,不由地让我们感到她很有智慧。但她也是从彷徨、无助中摸索出来的,从孩子们各干各的到集合起来合作,从混乱到有序,从急躁到平静,从厌烦到期待……看看,良好的合作会产生出无限的力量。

其实,不是只有这种共同的分担叫合作,而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合作、互相依赖的关系。比如:夫妻双方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同事之间一起合作,共同实现各自的成功梦想;师生之间互相合作,不仅为国家培养接班人,也提升了老师的道德学问;医患双方相互合作,不仅使病人康复出院,也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

合作,是每一个不可避免的交往方式,既然不可避免,就希望合作愉快。

『身体力行』

人生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角色,都要与不同的伙伴合作,那怎样才能做好呢?

1.学着服从,学会随顺。

一个随和的人往往容易和大众相处,与人合作起来也比较自然,而处处强调自己意愿的人就不太容易融入团体。“随和”就是放弃自己的固执而随顺他人,这并不代表没头脑没主见,而是提出建议后的让步。这反而给大家去体会的机会,在探索中或许能发现更好的方法。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个结束,而最可贵的就是在此过程中的心平气和。

2.及时沟通,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