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非常激动,坐立不安,或者慢慢腾腾,拖拖拉拉,别人都明显注意到了;
6.很累,浑身无力;
7.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或者因为刚刚做过或者没有做过的事情深感内疚;
8.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清晰的考虑问题,无法做出决定。
如果您对自己是否患上抑郁症有疑问,最好找心理学家咨询一下,附录六列出了一个抑郁自评量表,可以辅助您进行自我判断。
如果患上抑郁症,应尽快找心理学家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治疗。另外,自我调适对尽早康复也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适:
1.学会调整情绪。在遇到压力时,一定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相信这不是对自己的一次打击,相反,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高;
2.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每一次危机背后都会有一次机遇,要懂得在困难面前思考分析,不把时间浪费在犹豫和自责上;
3.学会合理评价自己,懂得自我赞赏。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意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扬长避短。
另外,当出现持续性的抑郁情绪时,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及时调整,避免发展成抑郁症,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更应该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学会放弃一些不合实际的幻想,要脚踏实地生活,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贪求。
五、癔症
癔症或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癔症没有神经系统或相应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平衡失调造成的。
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
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该病也比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
这类人通常会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也可以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该病多发生在16~36岁之间的青年中,且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案例。
患者梁某,女,21岁,某市大专生。梁某从小好胜心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高考两次落榜,对她的打击很大,第三次虽然勉强榜上有名,但看到昔日那些不如自己的很多同学都考上了比自己好的学校,内心又深受刺激,愤愤不平,继而郁郁寡欢。虽然她也踏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但她的内心深处却极其不平衡,感觉到很压抑,行为逐渐变得很让人费解,无所适从。
有一次,她的一位好友责怪她两句,她就把那位同学的书都摔到了地上,还宣称与之绝交,消气之后,她又主动要求与之和好,弄得那位同学哭笑不得。还有一次,她高高兴兴地帮一位男同乡洗被子,因为一件小事,她又大发雷霆,把已经洗好的被子扔到了楼下。然后又抓起同学辛辛苦苦从楼下提上来的水泼了个底朝天,这些让在场的人惊诧不已。
近来,每逢她感到压抑、心情不爽时,晚上睡觉就会发出惊恐的喃喃声,把同寝室的同学吓醒,喊她摇她都不起作用,还嚷嚷说“胸闷”、“憋气”;如果不拉她,她就四肢打挺,自己无法坐起,继续说梦话。
其实,梁某患的是轻度情感爆发型歇斯底里,情感上突然爆发和喜怒无常是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飞得越高,摔得越痛”,高考的落榜和学校不理想,使梁某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她无法发泄心中的苦闷,于是就冲着同学和老乡“出气”,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两方面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
对癔症有突出疗效的是心理暗示治疗。
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内脏机能失调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
癔症的精神症状也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出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可能也会出现很多幼稚性动作和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已经有很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在临床上,要对癔症作出正确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
一般来说,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的再次发生。
此外,癔症所出现的诸如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各种表现,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非常有帮助。
有关研究表明,导致癔症的直接病因往往是心理因素,如委屈、气愤、惊恐、羞辱、窘迫以及悲伤等精神刺激。另外,不良的心理暗示、不当联想等不健康心理作用,都可能导致癔症。
对癔症的治疗,有效方法仍然是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当然,对癔症有突出疗效的是心理暗示治疗。因为癔症患者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一点。
六、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对躯体状况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由于对躯体症状的错误解释而害怕患有或罹患某种疾病。
疑病症发病前往往有精神紧张刺激的前提。
疑病症患者固执地相信或担心自己患有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反复就医,虽然经过反复的医学检查,阴性、医生的解释、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都不能打消其顾虑,常常伴随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老范今年58岁,自从几个月前,一向身体健壮的同事老康因为突然头痛发生脑溢血而去世后,他就总感觉心悸、头晕、出汗,还老觉得胸口堵得慌,经常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于是,一个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中萦绕:自己一定也是得了脑血管病了,这个病实在是太可怕了!随后,他就开始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四处求医。几乎跑遍了所在城市的各大医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医生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没有问题。但老范却认为自己的病太复杂了,一直没有找对大夫。后来,终于在某心理卫生中心的帮助下,他才认识到自己的脑血管病完全是想出来的。
老范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疑病症。本病比较少见,患者中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多在4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在50岁左右发病。
疑病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性格基础有关。这种人往往主观多疑、敏感执拗、谨小慎微,过分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身体上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如轻微的疼痛、发胀等都极为敏感。他们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如有一丁点儿差错就疑虑重重,就会相信自己患了某种重病。于是四处求医,在医生确诊没病后仍旧继续怀疑,以致达到不相信事实的地步。
疑病症发病前往往有精神紧张刺激的前提。或者是因为某亲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而心有余悸;或者是因为自己患某种疾病而紧张恐惧,担心同时患有另外的疾病;或者是因为工作、家庭、人际关系而苦恼;或者是在身体生病之后,在心理上常常自我暗示或无端想象,怀疑自己又生病了;或者是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误解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或者是因为医生言语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少疑病症是医源性的,也就是由于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所造成的。反复检查和长期不能确诊,错误的诊断治疗,错误的观念,如认为****和遗精会伤身体等,都是造成疑病症状的因素。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
疑病症的表现有4类:
1.疑病感觉。往往为身体上出现的正常的微小的变化而感到不安,进而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或过分关注。描述较含糊不清,部位不恒定。
2.疑病观念。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患者自己也确信实际上并不存在疾病,但仍然要求做各种检查,要医生同情,尽管检查正常,但医生的解释并不足以消除其疑病观念,仍然固执地认为检查可能有误。于是担心忧虑、惶惶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