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健康是想出来的
2916000000003

第3章 养心就是养生

一、了解养生

养生即保养身心,通俗地说,就是保健。

养生即保养身心,通俗地说,就是保健,也有养生保健之说。养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我国传统医药学文献以及文学、历史、哲学和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非医药学典籍中都对“养生”有很多议论:有的称“养生”为摄生、厚生、遵生以及卫生,有称它为道生、保生、颐生以及颐养……其主旨都是在告诉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以保养身心,达到健康增寿的境界。

养生包罗万象,众说纷纭,传统养生流派也非常多,大体有:道家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儒家重视实用性、理性和自强不息;佛家推崇禅定、推拿、素食和饮茶;杂家注重动静结合。

养生包括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养生之道并不等同于养生之术:养生之道指的是养生的理论;养生之术指的是养生的方法。

古代养生之道,几乎涵盖医药、饮食、宗教、民俗以及武术等方面的养生理论,内容极其庞杂,但其内容不外乎以下4点:

1.顺应自然。讲求天人合一,重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正如《内经》上主张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称“道法自然”,就是指的要顺应自然规律。

2.形神兼养。一方面要注重形体养护,另一方面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主张“动则生阳”,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4.审因施养。主张“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即不拘泥于一法一式,而要因时、因地、因人施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古代养生之术则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施行,内容包含以下7个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其中涉及的内容以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居多。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以及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

3.气养。主要是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内容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等方面。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和体育健身等活动。主要是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涉及到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一般是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所以,中医学界常有“药膳”的说法。

7.术养。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是上述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养生方法。

不得不提及的是,古代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之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现代养生在理论上主张自我保健。

现代养生在继承古代养生诸多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实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完善的体系。关于养生的书籍也是林林总总,汗牛充栋。概括起来,现代养生大致包括如下范畴:心理养生、行为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以及饮食养生等。

现代养生在理论上主张自我保健。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由四个元素组成:父母遗传占15%;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各占10%及7%,共17%;医疗条件占8%;个人生活方式占60%。前两项为不可控因素,共占32%;在可控因素的68%中,个人的生活方式因素占60%,即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因此,健康的钥匙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要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

现代养生方法主张较多,不能尽数。流传最广的主张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也就是健康生活的四大基石。

二、养心就是养生

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养心就是养生。

所谓养心,就是从精神上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从而有效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以求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

我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著名文学家、养生学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难养生论》中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这里提及的养生五难,属于心理方面的有四难,也就是说,几乎全部都与心理有关。

可见,古代养生学家谈养生保健就是以心理保健为主,对心理保健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

有人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现代养生提倡自我保健,心身并养,但更注重养心。

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健康构成元素中,个人生活方式占60%,接近可控因素的九成。针对个人生活方式占的60%,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先生说:“在这60%当中,膳食占30%,心理占30%。对待这30%的心理因素,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然而,对健康起最关键作用的,恰恰是心理。”所以说,健康取决于心理健康。

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健康就是和谐,包括两种和谐,一是心理和谐,二是生理和谐。首先要心理和谐。心胸宽广了,心理就容易平衡;心理平衡了,生理就稳定;生理稳定后,病就没有了,即使偶尔生病,恢复起来也很快。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

有专家预计:养心将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很多养生大师都认为,过度的心理压力是疾病的根源。人要健康,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健康,甚至可以说,养心就是养生。心态要好。正因为如此,洪昭光先生说:“说得更严肃一些,其实一个人的一切就取决于心态,心态一变,整个世界就会在你眼中发生彻底的改变。换个角度想问题,你会觉得世界太美了,生活多么美好,多么值得你去创造、去欣赏、去享受。”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拥有了健康的金钥匙。

如何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答案就在于养心。

现代社会,压力形形色色,无处不在。社会大众主要面临三大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大,养心在养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从上小学甚至是上幼儿园起,就背负着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为了在同学们之间的激烈竞争中胜出,为了考上大学,不分白天黑夜,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埋头苦干。学生从学习中已经很难体会到快乐了。南方某市的一项调查显示:69.5%的青少年觉得工作和学习上的压力很大。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已经超出了人类所经历过的任何一个时代。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自己的工作,也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必然。因此,不仅学生时代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即使已经成年,参加工作之后,同样无法避免学习的压力。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异常激烈,对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高学历,还要有相当的工作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求职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即便是目前有了工作,人们也时时面临下岗的威胁。因此,许多人根本没有机会做他们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是找着工作就做,选择的余地很小。

有相关领域专家指出,整个就业人群中有将近50%在工作中并不愉快,90%的人正在从事与他们生活目标关系不大的工作,而且还在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所未有的巨大工作压力正在威胁着都市白领一族的健康。相关调查表明,85%的白领人士担心失业,认为自己的职业不稳定,缺乏职业安全感、归属感,对可能出现的失败感到紧张、忧虑。

社会在发展,人口在增长,我们不得不面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的难题,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抚养子女、赡养老人以及支付医疗保险等等。现实生活中,很难避免种种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越发复杂,情感交流也在日益减少。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宣泄。生活的多变给人们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情感受挫机会。很多人经常无奈地感叹,物质条件好了,精神压力也大了,开心一笑竟然也变成了一种奢求。心理学专家认为,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而心理承受能力却非常有限。

各种压力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常见生理方面的不良反应有头疼、颈痛、背痛、疲劳、失眠、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等。常见心理方面的不良反应有紧张、焦虑、愤怒、悲观、厌世、玩世不恭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更为严重的甚至可能表现出抑郁症征兆,孤僻、绝望,甚至想自杀。压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不得不承认,日积月累会造成心理障碍和生理机能失调,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正在吞噬着人们的幸福生活。

压力无处不在。既然无法逃避压力,那我们就一定要学会与压力相处。如何舒缓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呢?答案就在于养心。学习养心理论,掌握养心技巧,积极投身养心实践,适度转移和释放压力,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养生之道。

三、养心,您准备好了吗

养心不难,树立正确观念,掌握养心技巧是关键。

经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养心的重要性了。此时的您,可能已经十分迫切的想知道怎样养心了吧?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来看看,为了养心,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选择本书,您就已经完成了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读完开篇语和第一篇,树立心境决定健康的观念,您就完成了准备工作的第二步。

您现在所需要做的,其实已经很简单了,花上几个小时,继续读下去,深刻理解不良心境是健康的大敌,体会并实践本书教给的驾驭心境的技巧,最好有朋友一起讨论,在讨论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养心之道。相信,不久的将来,您也会成为养心高手。因为养心不难,树立正确观念,掌握养心技巧是关键。

您,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