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
2898100000002

第2章 序二

青年逻辑工作者戴春勤老师的新作《启迪智慧的金钥匙——逻辑思维方法纵横谈》(以下简称《纵横谈》)即将付梓。此前,我受出版社之托,审读加工了全稿。近日,作者邀我为这篇新作写篇序,似乎不好推辞:既然审读了全稿,为之作序,也在情理之中。那就不揣冒昧,发点议论,见笑大方了。

这本书可以说是解读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如何理解和应用问题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形式逻辑现代化”(且不论这一提法的准确与合理性如何)为中心论题的逻辑科普和通俗读物的出版曾一度很活跃,笔者所在的甘肃人民出版社也在当时出版了《形式逻辑基础知识》、《说故事,讲逻辑》、《大众逻辑学》等通俗读物。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至本世纪初叶,关于“形式逻辑现代化”的研讨和科普读物的出版大大降温,进而走向低谷。这一时期国内逻辑学界的主流学术活动和著述热情转移到语用学、符号学方面去了。十几年来,形式逻辑几成被遗忘的角落。在这种情势下,戴春勤老师潜心研究,奋笔写出了具有学术特色的形式逻辑普及读物《纵横谈》,实属难能可贵。这本书既取以往“趣味逻辑”、“故事逻辑”之长,安排了信息量较大、引人入胜的故事案例;又竭力避其所短,增设了“理论探讨”一层结构,使《纵横谈》既保持了科普读物的风格,又具备了学术性的特点。对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特别是对大中专学生和广大社会知识青少年来说,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逻辑思维科学具有全人类性。和语言学一样,是人人都需要的工具性学问。世界上有三大哲学传统,即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佛教哲学。相应的也有三大逻辑传统,这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即形式逻辑;古印度逻辑,即因明学;古代中国的名辩逻辑。中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教授13年前曾总结道:“世界三大哲学传统,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生活的差异,因而各有特点。这是人所共知的。例如,中国长于整体思维,西方长于分析思维,而印度则以否定思维为特点。但这是从总体上来讲的。西方亦有重视整体的思想家,中国亦有重视分析的思想家。然而,中西印的哲学传统各有特点,仍是应肯定的。”①就逻辑思维方法而言,亦各有特点,它与关系至为密切的世界三大哲学传统的特点不可能没有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是仅仅凭借人们惯于从形式上所做的“对号入座”式来简单化地寻找三大逻辑传统的思维方法之特点与三大哲学传统特点的对应关系,这样做无助于达到逻辑思维方法之研究追求的最终目标——求真——的实现,也不大可能找到二者真正的内在联系。而是要靠逻辑教学与科研工作者扎实的科研攻关精神,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既关注一般,更关注特殊。正如张岱年教授指出的:“西方也有重视整体的思想家,中国也有重视分析的思想家。”比如,古印度逻辑——因明学一一经大唐高僧玄奘16年之久的游学、研习和传播,中国竟成为因明学的第二故乡。印度逻辑——因明学——的思维方法中也融进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例如,因明的三支做法与三段论就十分相似。

细心的读者,不妨关注一下《纵横谈》第一章第二节“如何推断结论?”中安排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关于巧解圆珠笔漏油难题的,一个是关于日本东芝电气公司接受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这两则案例都是主体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成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解决生产难题的科研典型。其逻辑思维方法颇具创新思维的特点。我们从中能够体味到主体灵活运用分析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气息。这些年国内犯罪学研究也在思维方法上有很大突破,不再是“一根

①张岱年:《中国古代哲学精华·序》,1~2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筋”式地几十年一贯制——大家都去研究“有人为什么会犯罪?”“社会上为什么有犯罪?”这个主题,而是反过来思考:有人为什么不犯罪?社会上为什么绝大多数成员不去犯罪?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或者说是批判性思维。中国逻辑学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尽可以兼收并蓄中西印三大逻辑传统的真谛,同时又充分发挥中国逻辑的优势,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其实,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家已经在不断地做着这样的工作。

总之,《纵横谈》是一本普及逻辑方法的通俗学术著作,我们仔细琢磨其中的故事案例及其逻辑分析和理论探讨,不难领悟到本书传递给我们的逻辑思维方法的信息所蕴含的知识价值所在。而这,正是本书作者所期望的。

刘延寿

2005年1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