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53

第53章 丹青写春秋杏坛育才俊

(2004年12月)

大凡幸福的人,都是那些一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最终有所成就的人。这样的人由于心中拥有执着的理想,即使历经坎坷、充满艰辛甚至遭遇意想不到的苦难和厄运,也能处变不惊,气定神闲,矢志不渝地去奋斗,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我的老师——原庆阳师专美术系副教授刘方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先生一九三三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肖金镇刘家庄村。在自小接受的启蒙教育中,诗文辞赋开启了他的心智,画谱绣像愉悦了他的性灵,母亲栩栩如生的剪纸和父亲道劲有力的书法更是对他的人生志趣发挥了熏陶渐染的作用。此外,从青少年时代起,陇东的地理文化就开始塑造他的心灵,无论是子午岭的原始森林和马莲河的清澈流水,还是陇东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成为他的审美对象,化作他的创作素材,奠定了他的艺术风格。

先生早年在庆阳师范学校就读时,多蒙著名花鸟画家张梦骥先生的教诲,从中受益颇多。考入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后,他专修美术,从师于吕斯百、刘文清、韩天眷、张阶平等著名教授,如鱼得水,才艺日进,掌握了绘画技巧,开阔了艺术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纯正的审美理念。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一边从事美术教育、一边坚持绘画创作的艺术生涯,笔耕不辍、佳作频出,杏坛执教、桃李芬芳。“****”期间,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在破除“四旧”的恶风浊浪中,他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强烈的冲击,他被扣上了“资产阶级大画家”的帽子,他潜心创作的画作被付诸一炬,他的画笔无法落在纸上。但是,面对挫折和失意,他并未颓丧消沉,而是秉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要旨,坚持从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思考中,深入体会绘画艺术的真谛。改革开放后,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迎来了第二次艺术青春,他厚积薄发,将自己对人生、艺术的种种感悟一一倾注于笔端,自此,其风格日趋沉稳,其画名蜚声遐迩,其教泽遍及陇原。

先生平生淡泊名利,宽厚为怀,德艺双馨。他的人品决定了他的画品、书品,可谓画如其人、书如其人。他的山水花鸟之作意趣盎然、气韵生动、秀而不媚、清而不寒;他的黄土风情之作平安厚重、粗犷豪放、应特象形、趣味横生;他的书法、金石之作运笔纵横、任情恣性,温润秀婉、蕴藉风流。欣赏他的作品,他的性情、为人、学养和品格就会跃然纸上,深深地感染人、陶冶人。

回顾先生的艺术生涯,他的脚印、他的情怀、他的贡献都与陇原大地息息相关。我想,是董志塬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他的艺术生命,而他也以赤子之心和匠心独具的笔墨回报了陇东人民的养育之恩。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艺术之根就深,他的艺术之树就青,他的艺术之花就艳。

自沐先生教恩以来,他的人品、学问、才情和风范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成为我素怀敬慕之心的师长之一。值先生多年心血付梓之际,众学友嘱我作文为序,虽怀惶恐,却也欣然命笔。不知短篇拙文,能否表达众学友对先生的敬意?

是为序。

(此文系甘肃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刘方花鸟画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