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黄河北去
2897800000011

第11章 从白银实际看西部地区城镇化问题(3)

在时空布局上,应呈现出一个或几个地区优先发展、逐步推进的态势。即使是发达国家美国的城镇化进程,首先也是起源于东北部地区,然后向中西部、西部、南部扩展;世界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巴西城市化的布局也是由东北部的沿海港口城市一东部矿区城市一东南部城市逐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同样经历着由东南沿海一中部内陆城市一西部矿产型城市的发展过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应当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利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如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成渝昆经济开发区等地区优先发展城镇化,进而逐步扩散,向周边地区辐射。把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与抢抓历史机遇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西部地区城镇化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

在产业布局上,要突出特色,优先发展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把各类稀缺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产业关联度大、经济效益好的行业和部门,壮大区域内的主导产业部门。西部地区应在名、优、特等各类农产品加工和制造产业、各类矿产资源加工产业和多种制造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国防产业及旅游产业等方面重点投资,因地制宜,建成富有特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城市群,以带动西部地区相关产业和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三)在机制运行上,应走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共同驱动的路子

城镇化的发展外力来源于市场的利益诱导和政府的行政推动。政府推动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见效快,弊端是投资主体比较单一,政府责任大,既要负责市政建设,又要承担企业的运行。市场引导型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民间资本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自发聚集起来投资,但前提条件是市场经济体系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实力雄厚。“两条腿走路”,可以走得又稳又快。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应当借助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的共同作用,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积极性。要正视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自身积累严重不足的现实。西部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要强化机遇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扶持老、少、边、困地区的历史机遇,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通过行政的力量,调动和集结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在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等方面重点突破,提高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探索引进区域内外民间资本的市场机制,通过利益驱动,使民间资本聚集城镇,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壮大二、三产业。政府应在规范市场游戏规则,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做好服务,确保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四)在发展模式上,应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子

大城市的优势在于规模效益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大,不足之处在于安置劳动力的成本高,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交通拥挤、城市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混乱等“城市病”现象。小城镇的优势在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低,适应快,安置劳动力的投资成本也低,同时也便于城乡两个市场的连接和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工业资源;不足之处在于小城镇是城乡分割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布局分散、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过度发展会得“农村病”。

西部地区地域差异性很大,经济基础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任何一种单一的发展模式都很难担负起城镇化的重任。应采取“多元化”模式,走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一要完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在做“强”上下功夫。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区域中心城市要强化其经济、金融、信息、贸易、教育、文化等服务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二要积极发展中小型城市,重点在做“大”、做“特”上下功夫。西部地级城市的规模普遍偏小,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发展的空间很大,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聚集财力,聚集人口,先把城市做“大”;还要依据区域的资源禀赋,突出特色,增强城市的区域竞争力,把城市做“特”。三要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强化服务功能,重点在做“优”上下功夫。西部地广人稀,要注意不使小城镇过于分散。

五、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的主要措施

一般而言,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加快城镇化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城镇的选址、规模、特色、定位等,要受到历史、地理、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面对城镇化,我们不能无所作为,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人为限制、阻碍城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落后制度。城镇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能搞简单的“乡改镇,县改市”,一改了之;也不能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发展,应当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更新思想观念

一要克服轻视“三农”问题的思想。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整体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就要摆脱就“三农”谈“三农”的惯性思维,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看农村,认真落实党的******精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二要克服形式主义。切实克服不做实际工作,热衷于“县改市、乡改镇”名称变更的严重错误做法,建立严格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申报审批制度,把各级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干实事上来。否则,“改”出来的城镇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三要克服急于求成、一哄而上、相互攀比的做法。应清醒地认识到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长期性、艰巨性,做好长期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四要克服等、靠、要的错误思想。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争取国家一定的财力、物力及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但立足点一定要放在自我发展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消除“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被动心态,确立“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

(二)重视科学规划

长期以来,城镇的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市(镇)区规划而忽视市(镇)域规划,造成城镇发展和区域发展相脱节。特别是小城镇的规划只注重本镇近期的经济增长,而忽略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只注重规划的制定而忽视规划的执行。首先,规划要有全局性。要把城镇的规划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制定市(镇)域体系规划。通过区域条件综合分析,找准市(镇)在区域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作用、经济关联范围、聚集辐射的能力等,准确定位,制定市(镇)区的科学规划。其次,规划要突出特色。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小城镇,规划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城镇的建设,重在需要,不应追求“小而全,大而全”。一些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只有二三百人,连生活用水一类最起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镇区规划中却要建设文化广场。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只能造成资源浪费,制约城镇化进程。城镇规划只有突出特色,达到优势互补,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雷同现象。再次,规划要有前瞻性。城镇规划必须适度超前,城镇化已经作为我国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制订规划必须对未来发展的潜力进行准确分析和科学预测,这样才不致出现重复建设、滥用耕地、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第四,规划要尊重规律。城镇的布局,应尊重自然;城镇的定位,应符合客观实际;城镇的特色,应充分利用好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

(三)培育支撑产业

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当地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镇整体功能的发挥;西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滞后,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要的。但超越当地经济的承受能力,过度地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就会不切实际地争资金、抢项目、铺摊子,往往形成城镇的“空壳”现象,并不利于城镇化发展。所以一定要树立城镇的发展必须依赖产业支撑的理念,把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实力,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来切入。一要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主导产业的成长。城镇的发展,一定要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各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优势、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等指标,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二要根据资源禀赋、区位和经济优势,有重点地支持一批支柱产业,强化龙头企业,以企业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三要积极扶持接续产业,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适时地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西部地区多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结构调整的任务尤为突出,接续产业的培育,潜导产业的重心确立,关系城镇的正常新陈代谢。

(四)拓宽融资渠道

城镇化发展中的众多问题,落脚点还是资金问题。城镇化不仅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需要保证城镇居民就业的巨额生产发展资金。要充分发挥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加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由国家财政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建设任务,如市区道路、绿化、供电、煤气、自来水供应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甚至于没有直接经济收益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城镇发展基金,专门用于城镇发展。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凡是可能盈利的项目,如房屋、工厂、商场等,要吸纳社会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投资。三要加大金融机构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国家应调整金融投资政策,为西部地区安排一部分中长期贷款扶持项目,由政府给予贴息,支持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四要建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城市土地、公共设施的使用权益,改革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城市建设。五要各行各业通力协作。一些重大项目如电网改造、西气东输、邮政电信、公路建设等方面的项目,要最大限度地给予过境城镇以连带和辐射,“借”力帮助城镇的发展。

(五)力求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就是为了规范人们行为,降低运行成本。要以能否促进城镇化发展为标准,敢闯那些被实践证明确实有用的政策“禁区”,敢闯前人没有涉足的“盲区”,敢闯矛盾错综复杂的“难区”,从西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大胆的制度革新。在管理制度上,实行权力下放的改革。强化城镇政府的统筹功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条块分割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实现资源的整合。在城建管理上,县、镇两级可推广城建、建管、工商联合办公的方式,减少摩擦,提高成效;在土地制度上,可对进城农民土地作价,由政府逐年支付,或以股份参与城镇投资,参股分红,或参与社保,通过土地换保障的办法,解除其后顾之忧,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在保障制度上,让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取消对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对象的指标限制,促进农民定居城镇。在行政职能的设计上,市级重点管辖好城市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其余的建设和管理任务应交由区一级承担;县(市、区)一级,应当强化同级城建部门的职能,撤销设在县(市、区)所在地的城关镇,设立街道办事处,明确其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