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藏民族关系史
2897700000014

第14章 解吐厮罗吐政权时期(2)

宋初,在河湟的地方割据势力中,主要有李立遵、温逋奇等集团势力。李立遵又叫李遵,又名郢成蔺逋叱,属宗哥族,是一位接受了汉族文化的藏传佛教徒,“蔺逋叱”疑为“仁波切”(对大喇嘛的尊称)的异写,表明他是一位宗教上层人物,后还俗娶妻,以佛教招抚众人,成为“族帐甚盛,胜兵六七万”的大族,主要活动于宗哥(今青海乐都县)一带。温逋奇,也称“温逋”,是本教徒“温布”的译音,是当时邈川(今青海民和县一带)吐蕃人的首领。这些首领的身份说明当时河湟地方势力与宗教各派相互依存,鉴于群众的宗教信仰,常以宗教为旗号,号召民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河西六谷部被西夏攻占,与凉州相邻的河湟吐蕃各部受到西夏的威胁,促使他们寻求政治与军事上的联合,以共同抵御强敌而自保,遂为河湟地区出现较大的部落联盟创造了条件,解吐厮罗吐政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二、角吐厮吐罗及其藏族政权

解吐厮罗吐(997—1065年),清人改译为“嘉勒斯赉”“置勒斯赉”。据《宋史·吐蕃传》,其本名欺南陵温钱符逋(“钱符逋”即藏语“钦波”,为“赞普”的异写),生于“高昌磨榆国”(高昌即今新疆吐鲁番地区,“磨榆”疑即“芒隅”或“玛尔域”的异写。芒隅,即今西藏自治区的阿里普兰至后藏昂仁、吉隆等地,地接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玛尔域,指今阿里地区狮泉河下游和克什米尔接壤的大片地区)。曾巩《隆平集》卷十二《彝狄》中载:“解吐厮罗吐,初名欺南陵温钱符逋,生磨榆国,盖吐蕃赞普之苗裔也。”看来,解吐厮罗吐是吐蕃达磨赞普之子俄松的后裔是不容置疑的。正因为他出身王裔,种姓高贵,又兼相貌奇伟,后来被河湟人称为“解吐厮罗吐”,“解吐”是“佛”和“王”的同用字,“厮罗吐”意为“儿子”,连起来是“佛子”或“王子”的意思。古籍中关于“王子”的解释不多,但也有释为“犹中国之称天子也”。

解吐厮罗吐12岁时,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被客居高昌磨榆的河州吐蕃人何郎业贤带到河湟地区,居住在河州剽贡窝心城(亦作多僧城,在今甘肃临夏境内)。

解吐厮罗吐的到来,引起河湟各势力集团首领的重视,纷纷欲以他作为号召统领各部的一面旗子。不久,由河州大姓耸昌厮均将他移置到移公城(今青海循化县积石镇),欲借解吐厮罗吐“佛子”的威望和高贵血统,订立文法,将河湟各吐蕃部落结成联盟。此后,又被李立遵、温逋奇等先后劫持到廓州(今青海化隆)、宗哥、邈川,被尊为赞普,建立吐蕃政权。据一些资料,与解吐厮罗吐同来的还有其兄扎实庸咙,后居河南(今青海省黄河以南的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甘南等地);其舅尚杨丹,后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境内的吐蕃大族首领。

11世纪二三十年代,解吐厮罗吐先后摆脱李立遵、温逋奇的控制,举部徙居青唐城(今西宁市),在其妻乔氏家族的支持下,独立建立起政权,确立青唐主地位,结束了河湟一带“族帐分散,不相君长”的局面,真正建立起以藏族为主体、以青唐为中心的多民族地方政权。解吐厮罗吐政权内立各种规章制度,设立仪仗,兴修宫殿;广建佛寺,传播佛教,用宗教信仰联系民众,以获得拥护和支持;通过盟誓,保持上层之间、上层同属下各首领之间的联系,以达到控制各部的目的,并注意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对外与宋通贡修好,联兵抗击西夏,势力逐渐扩及鄯、廓、洮、渭、岷、叠、宕等州。鼎盛时期,其管辖范围包括今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海北、黄南三州和今甘肃省的一部分地方。其地接北宋、西夏、回鹘,极盛时幅员三千余里,人口逾百万。政权共传6主,前后存在百余年。

【第三节】角吐厮吐罗政权与宋朝的关系

一、角吐厮吐罗在位时期

解吐厮罗吐走上政治舞台后,从其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十分重视与宋朝的关系。

早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解吐厮罗吐已拥有雄兵数十万,遂抛开李立遵、温逋奇的控制,积极与宋王朝修好,以求共同防御西夏。次年,派使者向宋朝献马582匹。

宋明道元年(1032年),宋朝正式封解吐厮罗吐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解吐厮罗吐建都青唐后,与宋王朝的外交关系更为密切,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当时的宋王朝面对日益崛起的西夏王朝,力求稳定边地,减少“边患”,希望河湟吐蕃成为牵制西夏的一股力量。因此,在对待解吐厮罗吐政权方面,采取了十分积极的态度,尽量加封赐赏河湟吐蕃首领,期待他们为皇朝效劳。特别是看到解吐厮罗吐实力增强、成为河湟诸部的公认首领时,对他极为看重,通过封赐,使其统治地区隶属于宋朝,并且封爵不断升级。景佑社二年(1035年)十二月,宋朝封解吐厮罗吐为“保顺军节度使观察留守”,“月俸大彩三十匹,角茶三十斤,散茶一百斤”,由秦州就近拨付。宝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又加封解吐厮罗吐为“保顺军节度使”,“岁给丝绢千匹,角茶千斤,散茶一千五百斤”。

翌年二月,宋仁宗派左侍禁鲁经持其诏书和两万匹丝绸,出使解吐厮罗吐住地青唐城,相约共攻西夏。此后,宋仁宗又下过类似诏书,许诺封赐。

而当时的解吐厮罗吐听命于宋,并不时拿出实际行动。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年),屯田员外郎刘涣代表宋王朝出使河湟,到青唐城后,受到解吐厮罗吐的热情接待。史称“涣至,解吐厮罗吐迎导供帐甚厚,介骑士为先驱,引涣到庭”,解吐厮罗吐头戴紫罗毡冠,身穿金线花袍,腰围黄金带,足登丝履,召集文武官员和各大首领作陪,设宴犒劳刘涣。席间,互相追述汉藏的友好关系,解吐厮罗吐以唐蕃联姻故事,沿用吐蕃赞普对唐朝皇帝的称呼,将宋朝皇帝称为“阿舅天子”。刘涣传达宋廷旨意,希望解吐厮罗吐尽忠宋室,率兵击夏。解吐厮罗吐表示要“誓死捍边”,并上“誓书及西州地图”。

随着解吐厮罗吐势力的增强和在维护边疆地位的提高,宋朝对解吐厮罗吐本人及其诸部首领的封赐不断,并提高对解吐厮罗吐使者的接待规格。据《宋会要辑稿》,嘉佑社八年(1063年),宋朝又赐解吐厮罗吐金束带,盘球晕锦衣,银器200两、白绢20匹,角茶、散茶各百斤。解吐厮罗吐本人,一生屡受宋朝封官,一再晋职,先后有西蕃邈川大首领、保顺河西等军节度使、洮州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尉使持节洮州凉州诸军事、洮州凉州史刺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威郡开国公,以及常乐郡公、武威郡王等,食邑九千户,实封二千四百户。

二、董毡在位时期宋朝对河湟等地的治理

治平二年(1065年)冬天,解吐厮罗吐逝世,享年69岁。解吐厮罗吐死后,由其第三子董毡继位。宋朝皇帝循例对其继承者封爵。董毡继立青唐主后,其兄瞎毡和磨毡角一度拥兵分立,与董毡相争。宋朝对其家庭纷争十分关注,多次下诏安抚,要他们“义须和协”、“和为一家”、“蕃汉两家往来”、“式遏边虞”,不可给西夏以可乘之机。

董毡本人,随父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早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被宋朝授给会州刺史。他执政后,基本执行了解吐厮罗吐所制定的内外施政措施,他十分珍惜父辈与宋朝建立的友好关系,经常遣使入贡宋室,长期联宋抗夏,深受宋王朝赞赏。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宋朝加封他为太保,“即年赏赐大彩一百匹,角茶二百斤,散茶三百斤”,赏“其妻银器五十两,衣着百匹”。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宋朝封董毡之母为安康郡太君,封其子都军主蔺逋叱为锦州刺史。后来,宋王朝又加封董毡为太保,“进太傅”。其继承人阿里骨、瞎征、陇拶等,世代均由宋朝封官任职。

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即位后,为制服西夏,招抚河湟等地蕃部为宋所用,迎合革新派王安石等人的主张,重点经营开发秦渭地区,具体采纳王韶的《平戎策》和《和戎六事》,提出实施复河湟、断西夏右臂的战略方针,认为宋朝要欲西陲安宁,必先威令制服河湟,欲服河湟,须以恩信招抚沿边诸族,只有招抚沿边诸族,才能威服解吐厮罗吐政权,进而挟制河西。其具体方案是:

(一)招抚秦渭河陇地区的吐蕃为宋所用。朝廷仿效汉护羌校尉,选择熟悉羌人情况、心虑轩豁、通材明敏之士,“令朝夕出入于其间,往来巡行,察其疾苦,平其冤滥,治其郁结”,让他们倾心向慕、欣然归服,激励而用之,这样“则十数万之兵不出疆场而可集矣”。

(二)用汉文化教化熏陶吐蕃人。派有文武才略的官员去与吐蕃首领一起生活,“辅以汉法”,学习汉人管理国家的办法,治理蕃部,使之习用汉法,渐同汉俗,在制服西夏中真正起到肘腋的作用。

(三)训练蕃兵,守边抗夏。借鉴郛鹿延、环庆两路蕃兵为宋守边抗夏的办法,建议朝廷派有文才武略的官员训练泾源、秦凤两路蕃兵,“固其部族,合其心力,使劝勉奋励,乐为吾用”。

(四)加强对蕃兵的管理。将泾原、秦凤两路蕃兵分为10部,每部置巡检一人,“以蕃官有才能识略、为众所服者统之,而以汉官一员都大提举以总之”。

(五)汉蕃杂居,以汉制蕃。在沿边蕃部招募汉人弓箭手耕种闲田散地,使汉蕃杂居,并用汉人弓箭手控制蕃部,防止叛离宋朝。

(六)垦荒种田,增加收入。认为从古渭州一带至洮、河、兰、鄯之间,土地肥沃,应开垦种植五谷,其利远不止威伏羌戎。

熙宁年间的熙河战役后,董毡改善与宋朝的关系,主动入贡修好,宋朝也为旷日持久战事的军费负担所困扰,对董毡的修好立即表示欢迎,下诏授董毡为都首领、青宜结鬼章为廓州刺史、阿里骨为松州刺史,对其他首领亦给予封爵。此后,宋朝为了改善与河湟吐蕃民族的关系,不断向主要首领赐赠衣着、银器、彩绢、茶叶等,并将董毡的“保顺军节度使”改为“西平军节度使”。解吐厮罗吐政权也不时派使向宋朝贡献马匹、衣物,其中元丰二年(1079年),以景青宜党令支为首的一批使团,向宋贡物中仅马就有463匹,他们在京城活动3个多月,受到宋神宗的接见,标志着解吐厮罗吐政权与北宋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此后,董毡多次向宋朝通贡修好,宋朝对其“求修城器具”、“援兵”之类的要求,只要不太过分,都基本上给予满足。元丰四年(1081年)宋朝因董毡出兵配合攻夏有功,将他由常乐郡公晋封武威郡王,对其属下,有的封为团练使,有的授刺史职。这种友好关系一直保持到董毡晚年。

三、阿里骨、瞎征等与宋朝的关系

阿里骨(1040—1096年)是董毡的得力助手,熙宁十年(1077年),宋朝授他为“松州刺史”,元丰五年(1082年)改授“肃州防御使”,一直与宋友善,他继位青唐主后,因不是解吐厮罗吐血统,出于稳固政权的目的,更希望得到宋朝在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便派使进贡,表章中“情辞忠智兼尽”,宋神宗“嘉美无已”,说“顾中国食禄士大夫存心公家者不过如此”。

宋朝承认他的青唐主地位,称赞他“材谋俊伟,器识宏深,翼戴本朝,长雄诸部,粤自先正,服勤王家。玉帛走乎中原,旌麾固于吾圉。

兴言济美之嗣,蚤有数忠之闻……可起复冠军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司空、使持节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充河西军节度、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西蕃邈川首领,封宁塞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一百户”。

并且依赐董毡向例,每年支赐阿里骨茶、绢、衣、带等,巩固了贡赐关系。史籍中,宋朝给阿里骨的类似诏书和贡赐记载很多,说明汉藏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以友好交往为主线。当然,阿里骨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也曾改变董毡依宋抗夏自保的对外政策,在元佑社二年(1087年),企图利用西夏力量收复熙宁年间被宋朝占去的熙河六州失地,扩展其统治地域,被宋朝奉议郎游师雄率兵击败,这次军事行动的失利,使解吐厮罗吐政权由盛转衰,从此一蹶不振。河、洮二州战役失败后,阿里骨省悟到只有依宋,才能自保,遂于元佑社三年(1088年)派人携带真金、生金、犀角等珍贵贡品,上表宋朝谢罪,重新与宋结好。自此,双方又互通来使,贡物赐封,史不绝书,河湟吐蕃民族与中原汉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解吐厮罗吐、董毡时期一样,十分频繁。

绍圣三年(1096年),阿里骨病卒,其子瞎征继嗣。阿里骨在世时,宋朝封瞎征为“鄯州防御使”,执政后,宋朝循例承认其地位,曾于绍圣四年(1097年)、元符二年(1099年)赐封爵位,仍为西蕃邈川首领河西军节度使、冠军大将军、检校太保,并授金紫光禄大夫。但瞎征“性嗜杀,部曲睽贰”,上层内部矛盾重重,属下多叛离附宋,政权分崩离析。元符二年(1099年),宋朝总管王愍和王赡率兵进取湟水流域,瞎征在众叛亲离之下,挈妻子及亲信数十人趋宗哥投降宋军,后被移居熙州。

此后,青唐大酋钱符罗结等拥立解吐厮罗吐之兄扎实庸咙之孙溪巴温的儿子陇拶为青唐主,“但号令不能出,强臣不能制,亦为一傀儡耳”。百姓对他失去信心,大批属下首领和僧人不断归宋,在位不到一年,在宋军压境下归降宋朝。自此,解吐厮罗吐政权完结,河湟地区结束了300多年的战乱,复归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四、角吐厮吐罗政权与宋朝关系的性质从宋朝与解吐厮罗吐政权的关系看,解吐厮罗吐所建立的政权仅仅是一个地方性政权,并不是独立的国家。它一直臣属于宋,接受宋朝中央王朝的封爵,接受汉族的“冠带礼义”,并“世受国恩”,以能得到中央赏封的地方职衔为荣,这从历代青唐主的封号、官衔得到证明。宋朝还常常向青唐主颁发诏书,用这种办法行使对解吐厮罗吐政权的控制。诏书的内容,一般先肯定对宋朝的忠顺,然后指令按宋朝意图承办某一事务,最后许诺褒奖办法和条件。在《宋大诏令集》《宋会要辑稿》等汉文史籍中,载有不少类似诏书。如康定元年(1040年)二月,宋仁宗给解吐厮罗吐的一道诏书说:

朕以昊贼(指西夏)猖獗,侵惊边隅。卿(指解吐厮罗吐)累世称藩,资忠效顺,高牙臣节,保我西陲;愤兹丑羌,尝议讨伐。所宜早兴师旅,往袭空城,乘彼未还,据其根本,公子竭力,殄灭凶渠。今也其时,机不可失。得诏到日,率领手下兵马,径往贼界,同力翦除。如能成功,当授卿银夏等州节制。宜令腹心人以起发日,关报缘边经略安抚司,以凭举兵应援。仍赐对衣、(金)带、绢二万匹。

从诏书的内容可清楚看出,宋与解吐厮罗吐是明显的君臣关系。正是这种臣属关系,宋朝才能颁诏下令,行使间接的统治权。同时,不少资料表明,和吐蕃本土相比较,由于地理特点,解吐厮罗吐政权下的河湟地区少有封闭性,在数百年间,这里的吐蕃部族长期与汉族杂处,始终处在民族融合的状态中。在这一民族走廊上,各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水乳交融的民族亲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