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生态环境
2897300000018

第18章 西部生态环境评价(5)

(4)酸雨污染。根据多年的监测资料,已得到较一致的认识,即四川盆地区域是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区域。这包括几层意思:一是酸雨发生历史最早,是我国最早监测的酸雨区;二是酸雨强度大,PH最低达3.0,四川省酸雨PH平均值为3.87(1998年1季度),全省降水PH值平均为4.20;三是发生频率高,据1998年1季度对10个城市监测,全省酸雨频率达48.3%,其中乐山和宜宾两市的酸雨率达100%;四是酸雨污染范围逐步扩展,仅四川省就已达10万平方公里。西南地区的酸雨区(涪陵一重庆一贵阳)在全国最具典型意义,危害最严重。五是酸雨的致酸物质主要为硫化物,即与二氧化硫的污染有密切关系,降水中二氧化硫占阴离子总量的80%~90%,表明酸雨为硫酸型。

为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南地区的大气污染主要与能源的消费有关;而能源消费中,主要又与燃煤有关,燃煤消费中主要与工业消费有关,生活用煤次之。因此,控制大气污染,主要是控制工业煤(包括火电、工业锅炉等)的污染。

【第五节】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综合分析

西部地区整体的区域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制约着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和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与危机。而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与危机的实质,是对其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必然结果。

一、西部地区林业生产和结构不合理影响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西部地区单一的以木材为主产品的林业生产经营与建设模式,使森林不能形成发挥其自然生态环境功能的良好的群落结构,并且对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其他方面产生了影响。如在林业科研上,由于生产单位不能充分认识到以生态林业建设为目的的科研成果的重要性,致使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转化利用;在林业教育上,为了迎合生产部门的需要,以木材永续利用为理论基础,对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考虑不够;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上,主要是调查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并以此作为规划设计的基础。对森林中除木材以外的叶、花、枝、果、根、树皮、树液资源,林内动物和微生物资源,森林环境资源以及这些资源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基本上不调查,致使森林的利用价值极低,只相当于森林价值的1/12。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生产的社会化,助长了以破坏森林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和掠夺木材为主的“砍光风”。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由于对树种和植被类型选择不当,群落密度过大和群落生产力过高,造成了严重的林地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如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大面积发展速生高肥耗的人工杉木林和桉树林,造成土壤肥力的严重下降,以致林地资源不断衰退。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干化”这一严重的土壤退化形式已成为这一地区人工植被建设的严重障碍,所造成的植被根际土壤水分长时间持续严重亏缺,土壤表层板结,土壤紧实度增大,严重制约了森林植被的重建与恢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植被恢复条件下,仍沿用在这些地区很难成功的常规造林之法,结果出现了大面积的“小老头林”。在这些低质量的林区内都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但不能发挥生态作用,而且还引起了严重的以“土壤干化”为主的生态问题。为了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必须从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着手,以彻底解决工程科技含量低、施工质量差的实际问题。并从林业生产指导思想、林业生产方式、林业生产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以使西部地区林业生产适应其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二、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特点和影响

西部地区不同地区和区域,其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与危机的范围、特点、程度、影响各不相同。最主要的就是西部地区所谓的“六大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与危机区”。

1.江河源头区。

江河源头主要指黄河、长江的源头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川西北高原和甘南高原的部分地区,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国高寒地区的主要牧业生产区,广泛分布着高寒草甸、寒漠草甸和部分沼泽。由于其地域性的物种简单,土层浅薄,草丛低矮,不耐践踏,自然生态环境极易遭到破坏。如甘南高原长期在沿河两岸的过度放牧,致使草场退化、沙化面积达17%左右,水土流失面积达20.3%,龙羊峡库区目前正面临着2000平方公里沙丘的包围和侵袭。

2.三江流域区。

三江流域区系指横断山地区,处于我国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包括藏东、川西和滇西北地区,流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地理、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山、谷、原相间,呈南北方向平行分布,山高谷深,地势陡险;在谷地和山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的高山、亚高山针叶林。近些年,由于大量水源涵养林被滥伐、偷砍,造成了区域内部蓄水能力的下降和水土流失的加剧,构成了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地区区域性水患频繁的重大隐患。

3.黄土高原区。

黄土高原总面积58万平方公里,其主体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整个高原境内土层深厚(一般在50米以上),地表切割破碎,沟壑纵横,雨量集中,植被稀疏。再加上连年的过度垦殖,使其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平均侵蚀模数2500吨/每平方公里,对下游的年输沙量达16亿吨,占到黄河总输沙量的80%。近年来,这一区域已经成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重灾区之一。

4.贵州高原区。

这一地区主要是指贵州省的西部、北部和川东南丘陵低山地带,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以高原、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坡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因多年来的过伐、过垦、过牧,使这一地区水土流失呈不断加剧的趋势。仅贵州省1964年、1985年、1995年的水土流失面积就分别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0%、30%和45%,潜藏着巨大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危机。

5.蒙新风沙区。

该区主要包括内蒙高原、新疆大部(除南部山地)、甘肃北部和宁夏的中北部,面积250万平方公里以上。这一地区东部是众多的低缓丘陵、干谷、沙漠等呈波状分布;西部呈显著的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特征,表现出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该区干旱多风,气候恶劣,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与危机严重。由于人类的过牧、采樵、过垦等行为的加剧,产生了水源涵养林破坏、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及绿州农业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

6.城市工矿区。

在西部地区,城市工矿区呈非连续点状、带状分布。大气、水质污染较严重的大城市有重庆、西安、兰州、成都、贵阳、银川等,大气污染综合指数一般达3.5~6.8,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低则5左右,高者达200以上,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三、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无论是对我国还是周边及亚欧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资源地位和自然生态环境稳定与平衡的地位。

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地理位置重要。其区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影响与辐射的点多面大。同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与资源后备基地。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对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有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与出山地,是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地和天然屏障。可以说,如果没有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安全与稳定,就没有我国整体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安全与稳定,就没有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安全与稳定;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与危机,就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与危机,也就是我国周边国家与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与危机。

西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我国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稳定与保护状况,对我国华东、华南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有直接的影响。其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和辐射到与其相邻的周边国家、地区,特别是大江、大河下游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

青藏高原是一块雄居四邻的高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严寒,空气稀薄,土层浅疏,植被稀矮,物种独特,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寒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结构特征,其物质、能量转化速度较慢,形成了相对封闭的高寒生态圈。同时,我国的黄河、长江和南亚、西亚等周边地区的一些重要河流的发祥地或上源地区皆出于此。所以,高寒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青藏高原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且还关系我国第二级、第三级台阶地区乃至西亚、南亚等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自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将是十分困难的,对本区及全国经济增加的“隐成本”将是无法估量的。高寒生态圈的维护和改善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责任。

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与危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云南省而言,水土流失已相当严重,流失面积达1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年流失量高达5.2亿吨表土,为全国水土流失量的10%;全省沙漠化面积达8万多公顷,有的地方石漠化现象突出。由于云南省地处长江、澜沧江、怒江、红河、珠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的上游或源头,水土流失不仅危害本省,导致该省地表土外流,土地肥力下降,而且殃及这些水系的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因此影响十分深远和严重。贵州省水土流失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4%;甘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9.04%;新疆的荒漠化面积则居全国之首,全区荒漠化面积达79.5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7.71%。目前,整个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