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新解说
2896600000078

第78章 行为的动力系统(10)

要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综合考虑活动和任务的顺利进行与高效完成,客观上需要主体哪些因素参与,需要这些因素调整到怎样的参数状态,需要主体以怎样的方式来操作和运作。显然,不同性质和难度的问题与任务,不同的活动标准与目标要求,需要主体不同的操作和运作,需要不同的因素状态和动机水平,最佳的身心活动状态,只能根据具体活动的性质和要求,进行即时而具体的确定和调整。但是,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规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的,这就是:客观所需的,与任务活动相匹配的身心状态和动机强度,最有利于活动的高效进行。因此,什么因素对活动有动力和助力作用,这些因素处于怎样的状态、水平和量值,或者说,这些因素具有怎样的强度对行为活动更有利,不能主观上凭空去推断,一切都要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二者的功能关系,根据行为活动的实际需要来加以认定。心理学中关于动机强度(焦虑水平、激动水平)与活动效能的关系,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所反映的规律,本质上也是要探究这方面的规律。但是,动机强度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复合性的测量指标,本质上反映了有机体对活动的能量投入和精力贯注的大小,常常是由比较复杂的原因引起的,而绝不仅仅是拿小白鼠剥夺食物的时间来控制的那样简单的原因,尤其是对于人来说,无论是从动机的来源及其内涵,还是具体的动机状态更是显得复杂,它既可以是由单一因素引发的特殊心向,也可以是由复合因素所诱发出的综合心态,这种因素状态作为行为活动重要的参与和决定力量,将影响到行为活动的进行状态,进而影响到行为活动的效能和结果。而在这方面所显示的规律,其实远比上述规律所表征的情况复杂得多。

一般来说,良好的行为运行状态,高效能的行为活动,是需要共同的心理条件和背景的。例如,我们对某一对象或活动,兴趣越强、越痴迷越好,有助于主体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其中;越热爱、越喜欢越好,有助于主体以良好的心态从事该活动;决心越大越好,有助于主体不打折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遗余力地完成任务;热情越高、信心越足越好,有助于主体以昂扬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投身于相应的活动中,避免了厌倦、畏缩和退避;定的标准越高越好(相对的),努力程度越大越好,有助于主体调动更多的能量和动力,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相应的任务和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也就是说,我们越是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想干、想从事的活动,充满自信并有着高度自我效能感的活动,抱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的活动,有着急切的心情和快速、快捷意识的活动,准备全力以赴迎战和冲击困难的活动,通常会充分激发和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心理潜能,保证活动快捷、顺利、顽强、高效的强势运行状态,从而产生尽可能好的活动效能。而这些心理条件,大都是该因素状态处于高强度时所表现出的特征。当然,有些因素处于过高的强度状态,只是一种空洞的意向,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有时则是一种资源过甚和浪费,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具体来说,对于简单的问题,主体可以轻松容易地去解决,所需要的精力贯注和能量消耗自然就少,因此,一般只需要低的动机强度就能完成;而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和任务,没有主体高的唤醒和投入就不能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一般需要高的动机强度。但是,难度大小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说法,现实生活中,问题、任务的难度是十分具体的,也是十分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生理上的难度,又有心理上的难度;既有动力上的难度,又有技术上的难度。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客体任务与问题的各种规定性与主体的动力成分和能力成分发生相互作用时显现出来的,是由二者的结构特征及关系的差异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问题与任务,对主体都有特殊的客观要求,如果主体符合这些要求,活动便能顺利的进行,符合的越好,活动进行的越顺利,效能也就越高。但是,现实中主体的条件和状况都各不相同,与客观要求相比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和距离,这就造成了主体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和障碍,总要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和努力,所以,几乎对于任何问题和任务,障碍和阻力都是难免的,困难也是难免的,但是障碍的性质和困难的程度则因人因事而异。因此,面对困难和问题,仅仅谈加大动机投入就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似乎显得武断,根据任务的性质和困难的种类与等级,采取适宜的加工手段和操作程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唤醒水平和能量投入,应该更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但是,采取什么水平的动机强度,最利于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是不是高强度的动机对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利,确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不同性质和难度的活动对动机状态的具体要求。首先,不同性质与难度的任务和问题,需要主体不同的因素状态和动机水平;其次,难度的类型和评价标准是多样的,它们对主体的各因素状态及其综合的动机强度的要求是非常特异的;其三,各种动机因素都可以影响到动机强度,有些内容引起的动机强度越高越好,只有某些内容引起的动机强度对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操作过程常常并不需要高强度的劳动和大的能量消耗,也不需要高技术的支持,从事它的困难主要因为其违背人的心理趋向,是主体厌恶、害怕和排斥的,以主体的本心和自然的反应趋向,不可能去从事这些活动。如果非要主体去从事的话,需要硬着头皮、咬紧牙关,需要忍受心理的不适,而且其所违背的心理倾向越重要,违背的程度越高,主体所需要面对的心理冲突越大,所体验到的心理焦虑和感觉到的心理难度也就越大。因此,对于这种违背人的心理倾向的活动,只有增大动力,增加筹码,加强顺应性的力量,才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人自觉自愿地去从事该活动,否则,就不足以对抗相逆倾向的反向作用。而且,该活动越是违背人的心理倾向,活动的心理难度也就越大,越需要增大与活动相一致的动力投入,增加活动的附加价值和筹码,以唤起更高的行为动机,加大活动的顺应性力量,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

第二,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活动的局部或片段可能并没有大的技术难度,也没有激烈的劳动消耗,它的特点是时间长,见效慢,需要人具有持久的耐力和韧劲,能够耗得起,坚持得住,打得了持久战,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胜利地完成任务。对于这种难度类型的任务,一般也是动机强度越高越好,只有具备足够的动机强度,才能维持持久的热情,才能战胜因战线拉的过长而产生的倦怠、疲惫、麻木、消沉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以维持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所必需的起码的动力支持。当然,这里的动机强度高,绝不是指一时的激情状态和短暂爆发的强劲势头,而是由各种远景性动机所决定的具有持久耐力和稳定性高的相对饱满、旺盛的心理状态。

第三,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其技术成分的含量并不高,完成它主要需要的是苦功和“蛮力”,是大剂量的劳动,是体力和精力的大消耗,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活动。主体从事这种活动会感觉到很累,会感觉到受不了、吃不消,会伴随很大的痛苦体验。对于这种活动,主体必须投注更多的资源和能量,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劳动,必须激发出更高的活动动机和更强的行动意志,否则,就无法胜任这种高消耗、大难度的活动,同时也无法承受大消耗所带来的痛苦,无法制止人们面对高难度任务而自然产生的退缩和回避。因此,唤起尽可能高的动机强度,激发出尽可能大的动力投入,就成了我们应对这种劳动密集型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成了我们战胜这种类型困难必需的精神投入,也成了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基本保证。所以,越是遇到高难度的工作和活动,越需要我们高的动机投入,越需要有强劲的活动意识,越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越需要活动有更高的诱因价值,对主体有更大的吸引力。如此,才可能在行动中实际地唤起主体强大的能量投入,激发出冲击困难的冲力和干劲,进而使问题得以真正的解决,障碍得以真正的跨越。总之,只有高强度的行为动机,才能真正激发出人的身心潜能,为我们战胜大的困难提供强大的能源和力量,反之,低强度的动机,只能使我们在困难面前软弱无力,无法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有些类型的活动或任务,技术含量很高,需要精巧的操作和复杂的运算,从事它仅有工作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属于技术密集型的活动。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固然首先需要相关的经验与技术支持,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条件,但是,大的动机投入同样也是必需的和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对于技术上的难题,主体解决起来肯定要吃力、费劲,思考起来肯定要体验到高焦虑和高紧张,操作的过程也必然带来大的心理消耗,而人是一种避难趋易的动物,承受焦虑和困难的程度是有限的,消极、退缩和懈怠也是难免的。因此,面对特定的问题和困难,主体通常不会全力以赴去冲击,相反,却会自动地调整自我的运作和心力投入,使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轻的吃力和焦虑水平,这样,主体就能以一种自我感觉相对适宜的焦虑和紧张水平去运行,而这种能让主体感觉到比较舒适的努力程度和操作水平,与主体实际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主体的潜能激发,主体经验技术的发挥程度,与主体的努力程度和唤醒水平有着很大的相关:同样水平的技术与能力条件下,加大努力,忍受高焦虑,拼命去思考,会更有利于潜能的开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试图低投入、少努力,漫不经心就能冲破障碍、解决难题,是不可想象的。而要使人能够忍受高的焦虑、紧张和痛苦,从而以快捷、强劲的行动去冲击困难,绝对需要主体强制自己,需要大的意志努力,而这没有高的动机投入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因此,技术性难题的解决,除了必需和直接的技术能力外,强大的动力支持是决不可少的。

但是,另外一些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情况。对于有些技术性难题,高的动机强度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妨碍问题的解决,并且问题越困难,所需要的最适宜的动机强度越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动机的投入就不像各种动力性难题那样简单了,动力性的难题,由于其技术操作上已完全具备条件,操作技术上已不再构成问题,制约主体活动效能和任务完成水平的,主要是动力和倾向上的障碍。因此,要使主体能够顺利、高效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加大努力、强化动机因素就成了客观所需,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解决它们最重要、最直接的是相关的技术操作是否正确、是否得当,动机和动力因素只是间接的影响因素,是通过主体面对问题时的心态来发挥作用的。技术储备不够,拥有再强的动机也无济于事,相反,技术上过硬,只要有稍许动机就能完成任务。所以,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仅仅有动力和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相应技术的配合,是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操作上的精密微调,需要理智和意志的精巧配合和精心调控,需要苦干加巧干,而绝不仅仅是粗糙的、方向性的强意念以及竭尽全力的强动机就能解决问题。

总之,对于各种劳动密集型的活动,对于受制于动力和倾向的活动,强化活动的动机,增加活动的顺应性成分,提升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以唤起高强度的动机状态,对于活动的高效进行是绝对有好处的;而对于各种技术密集型的活动,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需要根据技术难题的特点和要求,并结合个体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特性,保持适宜的动机水平。而片面、孤立地强化动机因素,却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的支持,对问题的解决有时不但无益,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我们已经谈过,对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动机水平,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主观上凭空而论,一切应根据活动的客观要求,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实际所需。对于各种类型的所谓动力性难题,由于问题的性质和客观要求常常违背主体的自然倾向,使得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和效率的提升,常常受限、止步或搁浅于主体的避难倾向所带来动力不足和努力程度不够,这些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高效能完成,客观上自然需要主体大的动力投入和高的动机强度,以唤起主体澎湃的动力和强大的能量支持。而对于各种技术性难题,对解决问题最关键的首先是主体的技术与能力水平,是主体的各种操作是否符合客观要求和规定,即相对于客观标准来说,操作的准确性、正确率、速度等,而这主要取决于日常相关的经验和训练,取决于主体相关的能力水平,而仅仅靠提高主体的动机强度是没有直接意义和价值的。

也就是说,一切根据客观要求,根据主客体相匹配、相协调的原则,决定主体最适宜的实际输出和实际运作:客观需要什么,主体便提供什么,需要多少,便提供多少;反之,便是多余的,甚至是有负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