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学的新解说
2896600000061

第61章 认知与学习(11)

同时,机械记忆由于很难借助于以往知识经验的帮助,新信息无法得到先前经验的同化,因而一切都得进行全新的建构,无疑也增大了劳动量。而意义记忆的本质则在于借助先前经验的帮助,把孤立和散碎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有意义有关联的整体,把大量的信息浓缩成简约的、集团式的信息组块,使得许多东西在掌握住一点之后,能够借助联想链连带出一系列信息单元来,由此大大简化了识记材料的数量和信息量,记忆的效能也就相应的获得提高。另外,虽说许多识记材料本身是孤立的、无意义的信息单元,或者任务本身就是如实再现和复制某种客观事物的表面形态,无须进行所谓的意义分析,如汉字的写法、某人的面目特征,但是,适当地加以联想和组织,使原本没有联系的内容意义化,或者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也会如意义记忆那样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如联想法,谐音法等等。总之,在同样的情况下,意义记忆要明显优于机械记忆,这主要是借助于先前经验的帮助,减少识记对象中新信息的含量和数量,尽可能地以熟带生,使任务的难度和内容的复杂度得到相对降低,拉近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记忆的效能也就相应地获得提高。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几种常见的记忆方法依据的都是什么原理。

歌诀法:歌诀记忆法就是应用有节奏、有韵律的材料便于记忆的特点,把繁杂零散的记忆材料编成有节奏的、合辙押韵的歌诀进行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对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缩小了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同时,利用了歌诀特有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和音乐感的节奏,增强了记忆材料的趣味性和易感性。

谐音法:谐音法就是借助于字词读音上的相同或相似,把生疏、零碎、散乱、孤立、枯燥、单调、晦涩、无意义的内容编成新奇、有趣的话语,或者有意义的话语,至少是语法连贯的语句,从而变得容易记忆。

提纲网络记忆法:就是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综合,将其整化和简缩成提纲、要点的形式,然后再加以记忆的方法。编写提纲、提炼要点的过程,就是与材料进行深接触、对材料进行深加工的过程,多接触、多品味、多揣摩就容易产生更深的感觉印迹,也就更有利于记忆。而且,作为理解和加工结果的提纲,反映了材料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线索,是繁杂材料的简化和浓缩,具有直观、概括、条理化等特点,有效地减少了记忆的难度和任务量,对记忆是大有好处的。

奇特联想法:就是把散乱的、彼此孤立难记的知识,如一些彼此没有任何联系的单词,通过离奇、怪诞、夸张的联想,创造出以鲜明的物象来表征的故事或情节,把那些枯燥、孤立的信息连缀起来,从而产生强烈印象的记忆方法。奇特联想法也被称为荒谬记忆法,其实质是利用形象信息或物象较之文字信息来说,具有鲜明生动的特点,以及荒诞离奇的反常信息较之常规、普通的信息更容易引起注意、更容易留下深刻印象的特点,然后借助于我们的联想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把一些彼此孤立、无明显联系的信息单元,编撰成一些流动的画面、图像和故事,从而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总之,记忆的方法是非常多样的,不同的记忆法赖以存在的原理、规律是不同的,产生的功能和效用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各自的重要性和价值也就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些是极为关键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方法,必须使用这一方法,不按照方法的要求去做,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如,有意识记忆,重复等;有些则是次要的、枝节性的方法,用与不用都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如编字头歌,默读和朗读,等等。另一方面,虽然记忆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赖以存在的原理和规律,就可以发现真正专属于记忆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很多,有许多方法或原则对其他类型的学习活动也同样适用的,例如,更多地利用先前的经验、以熟带生,高标准、严要求,明确而具体的任务,以及充沛的精力状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自信与胜任的态度,喜欢与兴趣,全力以赴地努力而不是退缩和三心二意,等等,都是各种智力活动共同需要的因素和条件,其高效能的活动模式需要共同的因素状态。同时,有许多记忆方法是可以归结为同一类的,它们依循同一条原理和规则,是同一方法或原则的多种变式和具体类型。例如,歌诀法和韵律法是利用人对有节奏、有韵律、自然顺口的内容天然易感的特点,图示法、直观形象记忆、奇特联想法是利用了人对形象的记忆要优于对言语的记忆的特点,它们都是借助于人天然的感知特点和记忆强项来优化记忆的;理解记忆,意义记忆,纲要法,列表法,概括法,以及发掘特征和寻找规律等,是利用人的先前经验的同化和迁移作用,使材料整化、简化、清晰、明了,以减少材料数量和难度来改善记忆效果的;改错记忆,发掘特征,比较记忆,奇特联想等,都是为了使对象强烈、鲜明、新异,与背景或其他对象形成显著差别,从而容易产生强烈的印象等等。上述这些方法,都是从记忆材料入手的,把那些自然状态下不符合主体认知结构和记忆特点的内容,通过适当的加工、组织和改造,使其改头换面,具有某些新的特点和特征,以迎合主体的认知特点、记忆强项和先前的经验,增强其易感性、易记性,达到以顺带逆,以少带多,以易带难,以熟带生,以简带繁,以强带弱,以清晰带模糊,以整在带散乱,以规律带无序,以联系带孤立,以鲜明生动带平淡枯燥的效果。

(二)知觉

在谈知觉的概念之前,我们先谈一谈感觉。

所谓的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初级形式的认知活动,但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主体与外部世界连接的纽带和联系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各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及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点,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感觉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一种初级形式,是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感知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引起的主观反应,是客体的某种属性在主体心理场留下的直观映象,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感知系统所留下的现场痕迹。其生理机制是,刺激的物理能量通过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转化成主体的生理和心理能量。

任何感觉的产生,首先要有感觉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如一定的光刺激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图像。其次是由刺激引起的神经系统和脑内的神经生理活动,即初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最后产生感觉体验。也就是说,特定形式的物理刺激诱发了某种特定的神经冲动或身心状态的改变,而主体对这种改变或神经冲动的自我感知和体验,就是形形色色的感觉本身。

所谓的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知觉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整合后的反映,是个体对感觉信息进一步的加工和解释,是比感觉更高级的认知与反映形式。

但现实中,对感觉和知觉进行严格的分类有时是困难的,人们通常都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纯粹的、孤立的感觉是不多见的,一般都是两者融为一体的,统称为感知觉。

那么,人为什么能够对周围环境和作用于自身的事物产生知觉反应呢?

我们知道,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特性就是它的反映性,这种反映性使得它能够对周围的环境及其变化有着一定程度的识别和觉知,而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里,这种能够对周围环境及其变化有所感应的能力,对有机体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各个物种,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拥有自己特殊的认识周围环境并对其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人的感知能力,便是这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各个物种所共同具有的功能和本领,当然,知觉的方式、特点及其能力的强弱,则依不同的生物结构而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要接触无数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并与它们发生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观事物的各种特征属性,都会在这种接触和作用中得以暴露和显现,而这种接触和相互作用,也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知觉和反映它们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而这其中所依赖的,便是主体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因此,感觉和知觉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桥梁和通道,是一切高级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来源和基础。

知觉虽然与其他的认知活动一样,其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某种真相,但是,与通过思维等高级的认知方式所获得真相不同,知觉所探求的,偏重于事物的直观形象,其获得的过程和采用的方式也偏于直接、简单,常常是即刻产生、瞬时完成的,其加工和组织的过程也往往是意识不到的,并且似乎是自动的、无法控制的。正因为如此,知觉过程往往被人们看的过于简单,只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复印和克隆。其实,任何知觉的过程,都不仅仅是客体单向的作用,主体也不是被动的模仿和消极的反映,而是主体以其现有的结构倾向积极参与的建构过程,是主体以初级的感觉信息为基础,在相关经验的参与下,积极地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解释并予以归类的过程。换言之,主体结构的各种身心因素,例如,感知系统的特点,知识经验的水平,情绪状态,需要和价值观,心向、定势和心理预期等,都对主体能够产生怎样的知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知觉是一种积极的认识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感应过程。知觉既具有直接性,又具有间接性。于是,知觉便表现出下列特征和特性,即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下面,我们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知觉现象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

(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主体在知觉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知觉特性,首先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即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次还取决于主体的加工组织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和存在形式,而由此表现出来的特征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特征属性不是杂乱的堆积,而是依照其固有的必然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一有着不同特征和属性的客体对象在不同的生物及知觉者那里,并不是必然的像照相那样都留下完全一样的图像,而是依知觉者的感知器官、大脑组织、经验结构等方面的不同而会产生不同的知觉图式和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无论从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青蛙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人类就会有很大的不同。生物进化的越好,知觉者感知机能发展的越完善,感知也就越发的敏锐,越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否则,只能部分地再现客观。

作为客观世界的一分子,人和其他生物一样,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存,必须具备对周围世界一定的反映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如实地反映某种客观真实,以便人能够随机地调整主观的运作,有效地应对千变万化的环境,人在知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知觉整体性正是这种反映能力的体现。面对某一知觉对象所施加的各种刺激作用,主体必须借助于其天赋的知觉组织能力,才可能在心理场中再造一个与客观对象相对应的完整的知觉图式,否则,虽说从客观上来说都是同一事物所施放的不同方面的刺激和信息,这些信息的整合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图式,但是主体如不具备相应的加工组织能力,那么,主体所感觉到的也只能是零星、混乱的单个刺激,而不会形成有意义的知觉单元。例如,对于婴儿来说,虽说客观对象完整地摆在那里,不断地施放着参差不齐但有规律的光波,婴儿也有健全的视觉器官,但是,视觉对象最初在他眼里,只能是一些散乱的线条和明暗不均的光点,是很难像成人一样形成的完整的有意义的知觉图像的。只有在知觉对像的反复刺激下,其天赋的知觉组织能力才会被慢慢开发,也才会渐渐形成完整的与客观对象相对应的知觉图式,随后这些对象作为视觉经验连同一起获得加工组织能力,共同作为后续知觉反应的主体内部条件。

也就是说,当人最初面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时,他所具有的只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进化中所形成的,并以特有的遗传信息熔铸在每一个体神经组织中的天赋能力,但主体此时还没有任何有关这个世界的经验图式,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感知能力。在人与客观世界相接触后,才真正开始了把天赋能力现实化的过程。当面对某一知觉对象时,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特征便开始与人的感知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其天赋的组织加工能力开始发挥作用,各个感觉分析器开始工作,于是,在主体内部自然出现对某些刺激信息不同程度的反应,于是最初的感觉出现了。与此同时,由于对象的单个属性和特征总是紧密的连在一起、高度相关地与人发生相互作用,主体的各感觉分析器所获得信息也自然的连在一起,这就为形成整体性知觉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由于对象的各种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导致了主体所获得的知觉映象的各单元之间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多次重复后就变得密不可分,最终形成了整体性的知觉图式。总之,人在知觉过程中所表现的知觉整体性,首先在于客观事物自身的整体性,由此才塑造出或者说才诱发出主体整体的知觉反应能力。

无论从人类所具有的整体的知觉能力的来源(通过进化获得),还是个体知觉整体性的产生和发展,客体对象自身的完整性都对主体知觉反应的完整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对于不具备整体知觉能力的个体来说,客体的整体性是不存在的,它们所施放的本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在这一主体面前也是散乱的无规律的,知觉场中的整体形象,是依托反映主体的组织加工才形成的。客体的完整只是外部世界的存在,它需要主体的组织再造,才能变成内部的完整形象。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主体面对完整的客观对象,能够在主体内部建构一个与之相应的完整图式,还表现在当主体只接受到客体部分信息的作用后,仍能在主观上弥补客观的缺失,从而照旧能形成完整的知觉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