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感知与识记,是主体与记忆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主客体相互作用原理,感知过程的实际状况及其感知的效果,就取决于识记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综合的身心状况,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相符和匹配的程度。和其他的心理活动一样,主客体之间越相符合、越相匹配,活动进行得就越容易、越顺利,活动的效能也就越高。针对记忆活动而言,活动的容易顺利及其高效能,意味着主体能够快速准确地记住并持久地保持所记忆的内容,意味着主体能够快捷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并高质量地达到记忆的目标,而这些正是我们所希求的高效记忆的特征。
因此,记忆效能的提升,感知效果的强化,一方面取决于记忆对象及其相关记忆任务的特点,另一方面就取决于主体认知结构及其身心背景的状况,二者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共同对识记的速度和记忆的持久性产生决定性影响。换言之,在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映象及其后效应,会因客体对象及其作用方式的不同,以及主体的结构状态及其应对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主客体各自的结构特征是怎样对感知与记忆的效果产生影响的。
(1)主客体各自结构的组织构造与特征及其对于记忆的意义。首先,我们先看一看记忆对象的特征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表征,以及不同的记忆对象及特征对记忆的效果产生什么影响。
不同的记忆对象和内容,有着它们自身独特的物理属性或自然属性,如记忆的对象是实物还是文字资料,是一串数字还是一系列音符等等,这些对象的具体特征都会在记忆的过程中,通过与主体能力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与主体所形成和建立的相互关系,对记忆的效能产生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
那么,记忆对象的自然属性或特征都包括哪些方面呢?
每一个记忆对象都有其特殊的类别、特征和属性,这种特殊性决定它们作用于主体的认知系统会产生特殊的作用效果。其中,有些特征的内容具有更强的易感性和易记性,更容易被主体把握,有些内容的特征则不容易被感知和记忆,因此,记忆对象的特征和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感知的效果和识记的难度。例如,对于某一需要记忆的内容来说,它究竟是观察到的外部事件,还是自我的亲身经历;是视觉信息,还是听觉刺激;是动作技能,还是思维程序;是直观实物,还是照片录像;是文字材料,还是图像信息。此外,这一内容的数量是多是少,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是纷乱、零碎的还是整化、系统的,是生动、具体的还是枯燥、抽象的,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还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是经过理解的有意义内容,还是机械识记的无意义对象,内容属于全新的范畴和领域,还是打拼多年自己所熟悉的职业或学科,以及更具体的,是数学的公式定理,还是外语单词的读音和写法,是历史史实还是对事件的评价,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政论、书评等等,所有这些有关记忆对象的特征和属性,都会对认知主体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进而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保持的效果。其中,有些特点的内容就注定比另一些特点的内容容易识记,也容易保持。例如,直观的往往比抽象的更容易记忆和保持,整化、系统的要优于零碎的,简单的要比复杂的更容易掌握,有意义的一行文字要比一串数字容易记忆等等。总之,不同的记忆对象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它们具体的客观属性是无限多样的,我们无法一一进行表征和描述,只能对一些常见的或共性的特征予以表征,而且一般还需有意无意地以主体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为参照来谈,例如,内容是多是少,是散乱的还是有序的,是枯燥抽象的,还是生动具体的等等,都是相对于主体的经验系统和认知能力来谈的。现实中,每一个实际的记忆对象,都可以从上述这些项目和方面进行考察。
另外,主体在从事记忆活动时,不是孤立地与分离出来的记忆材料打交道,而是在完成一项记忆任务。因此,对记忆效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就不仅仅是记忆材料本身的特征,还包括与记忆任务相关的各种相关规定。例如,记忆的速度限制,保持长短的规定,准确度的具体要求,任务的重要性和间接意义等,也作为记忆对象的外围特征和属性,作为客体规定性的一部分影响到感知和记忆的效果——有明确记忆时间规定的记忆任务,就会更快地被记住;要长时间保持的就比只要求短时间保持的会产生更深的记忆痕迹;要求精确掌握、“倒背如流”的内容,就会被记忆的更准确、更长久等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布置记忆任务时,不能简单笼统地下达指令,而应该有更细节更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要适当调高要求、增加难度,以期更充分地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主体结构需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表征和解析,以及这些方面对于记忆的意义。
主体结构的组织构造要比记忆对象复杂的多,对它的解析与表征一定要围绕着它在记忆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而展开,围绕着它与不同客体的功能关系来谈,否则,撇开它对记忆活动的特殊影响而孤立地去谈其结构特征,既漫无边际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下面,我们就针对那些对记忆效能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因素分别来谈。
第一,我们先看一看主体天赋的认知能力和特点对记忆的影响。对于人这一特殊物种而言,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物种特殊的大脑神经结构及其所决定的认知系统,这种特殊的认知系统决定了人所具有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特点,也决定了人在认知与记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共有的认知方式与记忆特点。例如,瞬时记忆大概能保持1秒;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保存时间为15—30秒,以听觉代码为主;长时记忆则有十分巨大储存量,保持的时间也非常长等等。另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直观形象就比抽象概念容易接受,自己的亲身体验就比间接获得的信息能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视觉信息就比听觉信息有更强的作用,内容少就比内容多容易记忆,简单的就比复杂的容易记忆,规整有序的就比杂乱零碎的容易把握,以及具有新颖的,独特的,反差大的,对比强烈的,特征突出的、具有高的可辨别性等特点的内容,容易吸引主体的注意力,容易产生深刻的感知,也更容易形成鲜明的印迹等等。这是人类一些共性的记忆特点,是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人擅长动作记忆,有人长于听觉记忆;有的人有着特殊的形象记忆能力,有的人则对数字信息有着特别的感知和记忆力;有的人无论是记忆的速度,还是记忆的持久性都高于其他人,甚至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等。也就是说,不同的对象对于特定的主体来说,其可接受性是不一样的,有些结构特性的内容容易被主体接受和记忆,有些则不容易被接受和记忆,这是由对象的结构特征与主体特定的关系决定的。其中,越是迎合主体认知和记忆长项的内容,越是符合主体的感知特点和认知风格的内容,越会产生良好的感知和记忆效能。当然,无论是对于人的整个物种来说,还是对人的个体来说,其天赋的认知能力究竟有哪些特点和强项,对不同的对象在感知和反应上还有哪些差异,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第二,我们再看一看主体后天的经验系统对记忆的影响。学习与认知,是主体以其特有的认知结构而与认知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认知结构重要组成成分的知识和经验,自然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实际的认知活动中,进而对活动的具体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理解新的知识或者解决某种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不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不具备特定的思维方法和加工技术,认知理解和问题解决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记忆活动似乎就不一样了,虽然它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但许多情况下只是对记忆内容的简单复制和再现,我们只需像摄影或照相一样“拍摄”下来如实再现就行了,并不需要理解其意义,只需进行所谓的机械记忆就可以了。事实真的这样简单吗?怎样理解知识经验在记忆中的作用呢?记忆活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建构过程,要实现对事物的记忆,先得在知觉场中搭建事物的结构图式,先得准确感知事物的“面貌”,先得了解事物哪怕是外表的组织构造,然后才谈得上对它的保持和延续,才谈得上把其融进主体认知结构中而成为经验库中的一部分。而感知和建构的过程,没有经验的参与是绝对行不通的。这里且不说对事物深层的认知或意义的把握要依靠知识经验的参与,就是对内容简单的识别或大致的描述都需要经验的参与,而且,感知能力如视觉或听觉能力本身,也是经验充实和训练的结果。人之初只是一种混沌的感知能力,在这种感知能力面前,有序的客观世界也是模糊纷乱的,只是在随后的相互作用中,人依靠其结构所决定的最基本的天赋的反映能力,借助于外部世界自身有序的规则和图式的刺激和诱导,才形成后天分化有序的感知能力。现实中我们所使用的似乎是遗传天赋而来的感知能力,其实都是由经验和训练充实的,是有着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做背景的。这样的话,即便是我们看到的一些简单的没有意义的线条、光色,或者一副全新的图景,不知道其意义,不知其归属,也无法进行描述,似乎没有经验参与其中,但仍然利用了由经验充实和训练出来的感知能力,一定或多或少地有知识经验参与其中,例如,知道是一些杂乱的线条和点,是一些不规范的几何图像,层次不太分明等等,这些都是经验参与的证据,否则,就是不可思议的了。
至于说到对记忆内容的加工组织,说到对事物意义的把握,说到对知识经验的有意识利用,先前知识经验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同样看一个舞蹈,而且似乎都精力集中地看清楚了,但外行其实只能看到一个大概,而内行则能看得信息更多也更清楚一些,而舞蹈评委能够更详细更准确地把握和评价;同样看一副真实的棋局,象棋大师观看几秒钟能记住大约90%,而新手则只能记住大约40%等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都是知识经验在识记中发挥的同化作用。经验的参与使得我们有意无意地把经验库中许多现成的预制件搬运到新的认知建构中,减少了新的认知建构中的加工量,减少了记忆对象中信息的数量,也减轻了感知和记忆的难度,因而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图式和构造,减少了重复的次数,提高了记忆的速度。同时,也因为有熟悉的经验体系做背景,能够使新内容更容易找到扎根落地的锚地,与其他内容建立更多的钩挂联系,更有利于内容的储存和提取。所有这些,都使得丰富而适宜的知识经验,对记忆会产生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内容整在、有规律就好记,散乱、无规律就难记;熟悉领域的内容就好记,完全陌生领域的内容则难记;理解的内容就好记,不理解的内容就难记;有意义的内容就好记,无意义的内容就难记;纳入到一定的知识系统中的内容容易记,孤立、单一的内容则难记;更多地与已往知识挂钩的内容容易记,很少得到先前经验支持的内容则难记等等。总之,记忆的对象与主体的知识经验越多地发生联系,越多地获得支持、解释和梳理,越多地被主体的先前经验同化,与主体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差距越小,越能产生好的记忆效能。
另一方面,主体的知识和经验对记忆的影响,还表现在主体在记忆活动所形成和采纳的记忆的方法和策略,这同样是后天经验的重要部分。这些方法和策略,可能是自发形成的,是主体天赋结构大致自然的展开,也可能是后天的自我摸索或从外部刻意学习来的,但不管来源如何,它们都储备在主体的经验库中,都会在适宜的记忆实践中被激活,进而参与到新的记忆活动中。其中,有效的、符合记忆规律和自身特点的策略,能够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而不当的记忆方法,则可能事倍功半。当然,这些方法和技能,可能被有意识应用,也可能被无意识应用,但是,适时适宜地有意识应用,一定会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