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得到幸福,从主体方面来讲,必须使自我的结构展开,需要满足,目标实现,而这就需要主体具备相应的条件,必须使主体的运作迎合客观规律、符合客体规则。如果主体的个人条件具备的好、具备的充分,如具备良好的个性,出众的才能等,无疑为需要的满足和意愿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方便,这样的人无疑是幸福的,当然也是幸运的。而从客体方面来说,如果客体能够为主体需要的满足提供了对应物,为功能的表现提供了情境,为结构的展开提供了条件,那么,这样的客体、这样的环境,便是迎合主体的结构倾向、对主体有益有利的客体和环境,这样的客体和环境便是主体所渴求的,而能够遇到或处于这样的客体环境中,主体便是幸运的、幸福的。例如,我们生活在一个家境富裕、生活殷实的家庭里,无论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还是日常的饮食花销,都会较好地满足我们的需要,使我们更好地享受到各种物质上的满足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处于一个家境贫寒的环境中,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我们的生活质量都会大打折扣,相应的,我们的各种物质需要也更多地处于不满足状态中。因此,幸福一定是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现实产物,是主顺应客,客迎合主的自然结果。现实中,每个人都处在局部和相对的幸福中,很少有人能够获得终极的幸福,一个被称为成功或幸福的人,只是相对于周围的人们,在能够带来幸福和快乐事物的比例和质量上可能超出他人,仅此而已。另外,幸福成功与否有时纯粹是一种个人感觉,正像俗语所说的:鞋穿的舒服与否只有脚知道。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成功,既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同时,更为重要的应该是人的主观标准,一个整天处于烦恼煎熬中的企业家,在外人看来,往往只看到其豪宅、名车,看到其光亮的一面,但其实他可能并不比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能够更好地体验到人生的快乐。
至于谈到人生的苦与乐,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怎样看,其实都是以主体的需要和价值体系来评估的,迎合主体的需要和价值观的,无疑会给人带来快乐,反之,则会给人带来痛苦。因此,对于事业心强、积极肯干的人来说,快乐就蕴藏在拼命地工作与劳动中,让他们无所事事而安享舒适是最大的心理折磨,而对于求安逸、求舒适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在自找苦吃,因为他们把休息、安闲和坐享其成当成人生最大的享受;对于开朗乐群、喜欢热闹的人来说,整天周旋于同学朋友间聊天喝酒是人生最大的快事,而对于生性孤僻、喜欢清净的人来说,推杯换盏、呼朋唤友的生活对其无疑是一大苦差和累事等等。可见,由于人与人之间在人格特质、需要系统、价值理念、人生态度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人们在具体的生活理想、价值追求、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上的参差不齐,使得有些人以登山探险为乐,有些人以养鸟放鸽为乐,有些人以严寒中的冬泳为乐,有些人则以吟诗作赋为乐,如此等等。总之,每个人都有以之为乐的事物和对象,也都有其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也都在为此劳碌、奔波、探寻、奋斗。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人自身的结构倾向为依托,以自我价值为准则的。
总之,幸福与快乐是人们永远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权利,也都可以为此奋斗不已。但是,鉴于主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完满的幸福和永远的幸福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梦想,而且,即便是一些有限的幸福和局部的快乐,常常也不是轻易就能够获得,必须学会忍受痛苦和煎熬,人们必须学会适应挫折与跨越障碍,这是幸福与成功往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每一个生命必须承担的一种无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当幸福降临时懂得感恩,懂得享受,懂得精心地呵护,也才懂得珍惜似乎平凡的幸福,才懂得享受溶解在生活细节中的点点滴滴的快乐的因子,才懂得幸福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极的结果!
(三)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看人才观
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有其特有的结构倾向,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特性,在这些功能特性中,有些属于能力范畴,有些属于智力范畴,有些属于个性范畴,其中,能力范畴与我们的人才定位和人才选拔有重要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正常运转是靠千千万万的具有不同职能的子系统来共同支撑的,而各个职能部门又都包含着一系列的工作和岗位,这些工作和岗位作为一个系统有机的组成成分,它的存在对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但是,这些工作和岗位不会自行运转,而是靠一个个的人类群体或个体去承担、从事和驱动的,是人的智慧和活力才使得这些工作岗位活生生地运作起来,进而发挥出它们的角色功能。
于是,社会上便有了形形色色的职业、工作和岗位等待着人们去从事,人们也都需要寻找一份自己的职业、工作去谋生立业,这样,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人群便形成了相互依赖、互为依托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并且接纳着千百万人在各自的领域和职能部门里进行着各种特殊的工作和劳动;另一方面,人的生存与发展,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为其提供生存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场所,而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工作便是人们展现自我价值最好的人生舞台。
但是,每一项工作和职业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它的运作和完成都有一系列的客观要求,都需要主体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来进行特定的操作和运作,因而,任何一项工作和职业对于从事它的人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客观要求,都需要主体具备相应的条件。至于说主体是否胜任,能否符合要求,则要看主体的结构和特征,主体的经验和训练。主体的条件具备的越充分,越是能够胜任工作和职业的要求,越是能够高标准地完成相应的工作和任务。因此,工作和职业的客观要求与主体相应的功能本领的相符程度,决定了主体是否具备相应的才能以及具备的程度和水平,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或距离也是考察主体是否具有某种能力,是否能够胜任某种工作、职业,是否属于某方面人才的最重要的指标。
一般来说,如果某一个体能够容易、出色、高标准地完成某一工作,说明该个体便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另一方面,如果某一个体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那么,他便能容易、出色、高标准地完成和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以这一原则来确定和选拔人才的。例如,如果某人能够快速地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公式、定理等,能够轻松地解答各种复杂的数学题,说明主体结构的某些部分适宜于数学方面的操作,具有相应的数学才能,反之,如果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非常困难,那么他便不具有数学方面的才能;在体育上也是如此,每一个项目都对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主体进行这样那样的操作,如果主体能够比较容易地、高标准地完成了动作的要求,说明主体便具有该项目的素质和才能,反之,便不具有这一方面的才能。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总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它的特殊性,都有它特有的规律和特点,相应的客观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主体心理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也各有特点。无论什么人,只要其从事这一工作,就必须按照工作和职业的客观要求去做,这是工作和职业的特点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的。而对于某一特定的个体而言,其身心结构是相对固定的,由其身心结构所决定的功能特性的社会意义和功能价值也大致是固定的,并且属于某些特定的范畴和区域。也就是说,某一个体特有的身心结构及其所决定的功能特性,一般来说只适宜于某些特定的领域和职业,只能在某些行业和某些工作种类中占有优势,只能在某些行业、工作、专业、活动中表现出色,而不可能面面俱到,人通常不具有全方位的适应性。
正因为如此,对于社会而言,如何选拔适宜于特定工作岗位的人才去从事其所擅长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相应部门的高效能运转意义重大,一个富有远见的国家或政府都会十分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而对于个人而言,能否发现自己的特长,开掘自己相关的潜能,进而找到符合自己特长、能够使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表现的工作、职业,对自己一生的成败、一生的幸福都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对于社会而言,它所提供的工作和职业急需能够胜任的优秀人才去驾驭它、从事它,而对于个人而言,也急需寻找到适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和角色一展身手,二者是相互需要、相互寻求、双向选择的动态关系,如果二者能够幸运地碰面,那将是一种和谐的双赢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客体常常找不到合适的主体,而主体往往穷其一生也找不到自己适宜的角色,这不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剧。能否找到一种合理的办法,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悲剧的发生,是摆在每一社会及其成员面前的一个沉重的话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为此,对于一个健康而完善的社会,努力构建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尽量避免由于体制、文化的原因而对人才造成的压制和埋没,是摆在每一位政治家和社会学家们面前的基本课题和任务,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对整个社会的良性、高效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确立人才的具体标准以及选拔人才的技术性操作,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对相关的工作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它们的特殊规定和特殊的“道”,而这些都有待于社会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各个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综合地协调并精心地制定。但是,心理学、教育学的责任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特殊作用。例如,心理学可以提供一般的检测原则和人才标准,这就是上面我们谈到的,要通过主体从事相关工作时的具体表现,来间接衡量人与职业要求的吻合程度,以确定他是否能够胜任某种工作和职业,以及相关才能的水平和等级。其本质是在行为与主客体关系的函数中,从可观察到的行为变量,以及已知的客体变量中推测主体结构的具体数值,并参照相应的客观标准,对主体结构中的某些方面进行评估。
至于说到人才的一般标准,虽然技术性因素始终是衡量和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条件,但是,真正的人才却应该是具有情感、个性和价值取向的活生生的人。换言之,人才绝不仅仅是能够从事某种工作和活动的智能机器,而是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具有良好个性品质,并且二者相得益彰、彼此协调发展的全面的人。因为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完成,除了会遇到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和障碍外,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其他问题和其他困难,如动力上的缺乏,情绪上的干扰等,这些分心和干扰因素若处理得不好,就会强烈地影响我们从事工作时的状态,进而影响我们工作的效能。因此,一个真正的人才除了必要的专业技术外,其人格特征一般来说也表现出一个成就事业人的特殊风格,例如:热爱,痴迷,专注,忘我,殉道者的信念和热情,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久性等等,都是任何行业成功者共有的心理品质,是除了专业能力和条件之外必备的心理能力,这些心理品质和能力保证了行动者能够具有足够的动力和能源支撑,也保证了行动者具有足够的抗干扰、抗懈怠的能力,去迎战行动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和挫折,应付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干扰以及难以避免的懈怠、退缩。总之,如果仅有专业的技术能力,而没有这些因素的支持,就难以应付行动中出现的各种直接、间接的问题,正常的技术行动也会被严重干扰和阻滞。当然,除了有着共性的心理品质外,不同的领域还具有不同的特殊性。导演,作家,诗人,音乐家,政治家等,都有各自特殊的人格特质和风格,而这些特质和风格也是我们鉴别相关人才的辅助标准。
(四)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谈潜能开发
谈到人的潜能,人们最常引用的就是来自国外的一项研究资料,它从脑科学的角度宣称,人的大脑有大约一百五十多亿个细胞,能够装得下美国最大的图书馆藏书量的几倍,目前人们只使用了自身潜能的百分之几,还有很大的潜能有待开发等等。这项研究的可信度有多高,能不能这样分析和判断问题且当别论,但是人的潜能开发的问题,绝对是最吸引人也最令人浮想联翩的话题了,它对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人性的终极理解和把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们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简单地谈一谈人的潜能开发问题。
我们知道,人的身心结构是地球上的所有物种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物结构,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有着我们目前所知道的最高级的智慧能力,这是上帝的特别垂青,也是人类自身艰难漫长的自我演化和进化的结果。但是,对于人类的个体而言,其现实的各种功能本领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逐步获得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方面会以各种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而个体也会以其特有的结构面对这种影响,具体的作用效果以及人的最终发展水平和状况取决于二者的合力。每一个现实中的人,就是在这种复杂的交互作用中逐渐成熟、发展、壮大,并最终完成其特殊的生命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