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天祝卷
2896000000037

第37章 广播影视

一、机构设置

1951年2月,自治区以一部“长江牌”直流收音机建起收音站。1956年3月,天祝县广播站成立,1976年4月6日,县广播事业管理局成立,1982年改名为县广播事业局。1978年9月,天祝县电视差转台建成,覆盖半径15公里。1989年,建成毛毛山微波台;1995年,建成“天祝人民广播电台”,1998年,“天祝人民广播电台”和“天祝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合并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2002年1月,天祝县电影公司整建制划归县广播电视局管理,5月,县广播电视局更名为天祝县广播电影电视局。至2005年,局属科级单位有广播电台、电视台、毛毛山微波台、网络中心。

二、设施建设与服务

1995年,建成县城区域性有线电视网,当年发展用户2000户。1996年,建成天堂、东大滩、赛什斯、石门、西大滩等5座卫星地面收转站,转发中央一套电视节目。同年,建成安远、钱宝、朵什、祁连、赛什斯5个乡镇有线电视网,发展用户700户;扩大城区有线电视网,延长改造主干线路10公里。1998年,建成毛毛山多路微波农村有线电视系统工程,传输12路电视节目,覆盖安远、抓喜秀龙、打柴沟、华藏寺、钱宝、石门等乡镇,发展用户6000户。同年,在县城有线电视传输网中开通了中央台四套加密频道,县城有线电视节目由12套增加至16套。1999年,建成华藏寺至炭山岭74公里长的光纤同轴电缆混合网(HFC)工程,传输18套电视节目、1套广播节目,覆盖华藏寺、炭山岭、石门及天祝煤矿、天祝建材厂等,当年发展入网用户3000余户。同年县电视台节目点对点微波传送至毛毛山向全县发射。2000年,加装了毛毛山多路微波管理系统,2005年,建设了华藏寺至炭山岭广电光纤技术改造及延伸工程,架设炭山岭至赛什斯46公里长的光纤传输主干线。2006年底,全县广播混合覆盖人口21.14万人,混合覆盖率91.5%。电视混合覆盖人口21.6万人,综合覆盖率93.8%,有线电视网络通达13个乡镇71个行政村210个自然村,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8000多户。

三、广播节目设置

天祝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除播出藏汉语《天祝新闻》外,开设有《社会之窗》、《农牧区之声》、《走向市场》、《相约周末》、《报摘新闻》、《华锐纵横》、《小说连播》、《雪域文艺》等专题专栏节目。2001年,增设《一周要闻》。服务类节目有《节目预告》、《天气预报》、《广告》等。

天祝县藏语广播事业起步于50年代。90年代末,县电台成立了藏语部,实行采编播一体化,每周播出4次5小时。2001年,实施“西新工程”新闻类节目设置《天祝新闻》、《新闻译报》、《今日雪域》等栏目,对象性节目设置《教育园地》,知识性、服务性节目设置《科技之光》、《健康之声》,文艺节目有《每周一歌》。2003年,开办了《科学与生活》、《道德与法制》、《华锐风情》等栏目。

四、电视节目设置

天祝县1992年开办电视节目,转播央视一套、甘肃电视台一套电视节目外,开设少量的自办节目,每天播出2小时。1995年7月,天祝县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设置有《华锐纵横》、《天祝经济》、《华锐风情》、《科技天地》、《生活平台》、《一周要闻》、《荧屏导视》、《点歌台》、《每周一歌》、《雪域文艺》、《周末大观园》等栏目。藏语电视节目每周播出1次45分钟。2003年开设互动点播频道。2004年,设置《今日华锐》、《百姓生活》两个专栏节目。

2001年4月,对藏语节目进行全面改版,除播出藏语《天祝新闻》外,新创办藏语《华锐风情》、《雪域文艺》两个栏目,2004年设置《雪域风》栏目。

五、电影放映、发行

1953年,甘肃省牧区文化服务第三队来天祝,巡回公映影片。1958年,省牧区文化服务第三队划归天祝,改名为天祝县电影一队,1959年1月,组建了县电影二队,1978年全县有30个放映单位,共放映电影5889场。1989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县财政差额补贴,1992年,停止财政补贴。1990年5月,公司迁至新县城华藏寺,共有职工20人。1995年8月,天祝影剧院建成投入使用,年放映电影250多场次。2001年12月,电影公司整体出售给私人经营。2002年1月,整建制划转县广播电视局管理,负责全县的电影放映,同时参与多种经营。2003年,开始实施2131工程,即在21世纪一个村一月看一场电影,至2006年底,共放映电影8000多场(次)。天祝县被评为全国、全省农村电影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