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10
2895000000003

第3章 世界历程(3)

阿道夫·洛佩斯(1910~1969)

阿道夫·洛佩斯·马特奥斯,墨西哥总统,1958~1964年在任,革命制度党领导人。1910年5月26日出生于墨西哥州的阿蒂萨潘·德·萨拉戈萨的一个牙科医生家庭。幼年丧父,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在国立自治大学攻读法律,在世界史、艺术和文学方面造诣较深,曾在托卢卡文学院任教授,1944~1946年任该校校长。1928年开始参加政治活动,任墨西哥州长的私人秘书。1929年参加国民革命党(后改称革命党、革命制度党),先后担任该党对外关系书记里瓦·帕拉西奥的秘书、托卢卡地区书记、联邦区********、全国执行委员会总书记等职。1946~1952年任联邦参议员。1952~1957年任劳工部长,其间善于调解各种劳工争端,参与起草美墨移民条约。1957年11月被革命制度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1958年7月大选获胜后于同年12月就任共和国总统。任内,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7%。加速土地改革进程,任期内共分配1000多万公顷土地,采用新的贷款形式,建立畜牧场、林场等;在经济方面,扩大国家成分,实行电力墨西哥化,限制矿业部门的外国资本(不得超过企业全部资本的49%),禁止外国人参与金融信贷业务;在政治方面,修改宪法,建立党的众议员制,即在野党只要在全国大选中获得2.5%的选票即可以在众议院占5个席位,并以此为基础,每增加0.5%选票即可增加一席,但最多不得超过20席;在对外政策方面,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重视同美国的关系,扩大同西欧国家的贸易关系,首次访问亚洲,同印度、日本、印尼等亚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抵制了美洲国家组织制裁古巴的决议,继续同古巴保持外交关系,通过谈判使美国于1963年8月把霸占近百年来的查米萨地区归还给墨西哥。1964年任满卸职。1969年9月22日在墨西哥城病逝。 保罗(1910~1964)

希腊国王,1947~1964年在任。1901年生于雅典。为康斯坦丁一世国王和索菲亚王后的第三个儿子。早年曾随父王远征小亚细亚,并出任海军军官。1924年希腊议会宣布废除君主制后,随兄乔治二世流亡中东、英国等地。并在海外期间学习工程学、哲学等。1935年回国。1940~1941年在军队总参谋部任职。1941年德国军队占领希腊后,随王室流亡埃及。1946年回国。1947年4月其兄乔治二世去世后继承王位。1951年兼任希腊陆军总司令。1964年3月去世。1938年结婚,有4个子女。大女儿索菲亚为西班牙国王卡洛斯的夫人。

佐伊塔基斯(1910~)

乔治·佐伊塔基斯,希腊摄政王。1967~1972年在位。主要在军队服役,曾参加过希腊现代所有重要的军事行动。1965年升为上将军衔。1967年4月21日参加军事政变,任军政权国防部副部长。同年底在希腊国王发动宫廷政变流产并流亡国外,后担任希腊摄政王。1972年被乔治·帕帕多普洛斯取代。1974年军人政权倒台后于1975年2月被捕入狱,并被判处终身监禁,且被开除军籍。

斯皮诺拉(1910~)

安东尼奥·塞巴斯蒂奥·德·斯皮诺拉,葡萄牙共和国总统,1974年5~9月在任。1910年4月11日生于埃斯特雷兹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曾是萨拉查总理的财政顾问。中学毕业后进入葡萄牙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陆军和国民卫队服役。1936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参加了佛朗哥的叛乱队伍。在二战期间,曾被派往法西斯德国接受军事训练,并以观察员身份随德国军队到苏德前线活动。1959年出任里斯本警备司令。1961年自愿要求去安哥拉,镇压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1968~1973年出任几内亚比绍总督兼驻几葡军总司令。1969年晋升为将军。1973年回国后提升为副总参谋长。1974年发表了著名的《葡萄牙及其未来》一书,阐述了自己对葡殖民政策的主张,因该书的公开出版而丢官,但其主张却得到军队中广大中下级军官的同情与支持。1974年4月,葡中下层军官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近半个世纪的法西斯****统治。斯在由军人组成的救国委员会的支持下,于同年5月出任共和国总统,并兼任武装部队运动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人。1974年9月,由于其新殖民主义的政策主张与时代发展潮流不符,并遭到左翼军人和国内左翼政党的强烈反对,被迫辞职下台。但其不甘心失败,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反扑。1975年3月,支持一部分右翼军人发动政变。政变流产后,出走并流亡巴西。1976年回国。其主要著作有《葡萄牙及其未来》、《民主和自决》、《武装力量和政治》、《在未来的道路上》等。

布拉特利(1910~)

特里格弗·马丁·布拉特利,挪威首相,1971年3月~1972年10月、1973年10月~1976年1月两次在任。1910年1月11日出生于内特尔岛,父亲是个修鞋工。少年时上过几年学,当过童工、渔业工人、建筑工人、店员和编辑。1928~1933年在挪威工党青年团担任重要职务。1934~1940年任工党青年团书记,兼任工党青年团主办的报刊杂志编辑。1938、1949年曾分别赴英国和美国进行短期考察。1942~1945年德军占领挪威时曾被囚禁于集中营。挪威解放后,1945~1946年任工党青年团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职。1945年担任工党书记,同年担任工党副主席。1965~1975年任工党主席。1950~1981年当选国会议员。1950~1951年任议会财政委员会主席。1951年11月~1955年1月、1956年12月~1960年4月任两届财政大臣。1960年4月~1964年1月又先后任两届交通大臣。1964~1971年、1972~1973年为工党议会党团主席。1971年3月~1972年10月,1973年10月~1976年1月先后两次出任挪威首相。在挪威政坛和国际舞台上有着较高的声誉。1967年曾任挪威议会选举改革委员会的成员。1935~1939年出席日内瓦会议。1956~1957年和1964年任北欧理事会理事。1965~1969年是北欧理事会主席团成员,是挪威代表团团长。1954年、1961年、1963年三次出任北欧理事会议会议员。1977年出席联合国大会。著有《春天未到》、《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什么》、《青年人和社会》等等。

坎普曼(1910~1976)

维格·坎普曼,丹麦首相,1960年2月~1962年9月在任。社会民主党领导人。1910年7月21日出生。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934年起在民政部门工作。1944~1946年担任政府就业委员会副秘书长。1946~1947年任税务部顾问。1947年起任经济秘书处主任。1950年担任过一个月的财政大臣。1953~1960年再度出任财政大臣。1953~1963年当选为议会议员。1960~1962年任社会民主党主席。1960年2月~1962年9月担任政府首相。在任期间,丹麦决定加入欧洲共同体。辞去首相职务后曾任国家行政机构合理化委员会主席。1962年起任国家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1963年任哥本哈根建筑协会副会长。他也是一位经济学专家。1976年因病去世。

伊沙克(1910~1970)

敦·尤素福·宾·伊沙克,新加坡第一任总统,1965年12月~1970年11月在任。1910年8月12日生于马来亚吡叻州。1927年进入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1929~1932年主办《运动员》刊物和《马来亚新闻》,任副经理兼代主笔。1939年任《马来前锋报》总编辑兼董事经理。1959年7月任新加坡公务员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被英国女王委任为新加坡自治邦元首。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立共和国,伊沙克任总统,直到1970年11月23日去世。

阮友寿(1910~1996)

阮友寿,越南国家代主席,1980年3月~1981年6月在任。1910年7月生于西贡—堤岸。早年在法国巴黎学习法律,回国后在西贡当律师。1947年参加西贡—堤岸知识分子的爱国运动。1950年参加组织西贡—堤岸各界人民代表团,任“要求民主自由权利和民生权利、反对迫害镇压斗争的代表团”团长。同年3月19日参加反美示威游行的领导工作,后被法国殖民当局逮捕,监禁在西贡,6月流放到莱州。1952年获释后,继续参加爱国运动。1954年8月参加组织西贡—堤岸保卫和平运动,任该运动副主席。同年11月再次被捕,1961年越狱后投奔解放区。在1962年、1964年两次在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大会上当选为**********主席团主席。1969年6月~1976年6月任越南南方共和临时革命政府顾问委员会主席。1970年率南方共和人民代表团参加了印度支那人民最高级会议。1975年11月任出席关于越南统一问题的政治协商会议的越南南方代表团副团长,1976年4月当选第六届国会代表,同年7月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副主席。1980年3月~1981年6月任越南国家代主席。

1981年在第七届国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会主席。1987年6月当选为国务委员会副主席。阮友寿还是越南祖国战线中央主席团主席。1969年和1973年曾访问中国。1996年12月去世。

大平正芳(1910~1980)

大平正芳,日本内阁总理大臣,1978年12月~1980年6月在任。1910年3月12日生于香川县。1936年东京商科大学(现一桥大学)毕业后入大藏省,历任横浜税务署长、仙台税务监督局关税部长、“兴亚院”驻中国张家口事务官、“兴亚院”经济部调查官。战后历任大藏省主计局事务官、东京财务局关税部长、大藏大臣秘书官、工资局第三课长等职。1952年首次当选众议员,以后连续11次当选。因长期辅佐池田勇人,深受其赏识。1960年7月出任池田内阁官房长官,同年12月任第二次池田内阁外相。1964年第一次佐藤内阁时期出任自民党政调会长,其间与佐藤派实力人物田中角荣交往甚密。1968年出任第二次佐藤内阁通产相。1971年4月继前尾繁三郎之后担任“宏池会”(旧池田派)会长,成为“大平派”首领。1972年7月积极支持田中竞选自民党总裁,田中上台后出任外相、大藏相。1974年出任三木内阁大藏相。1976年福田内阁时期出任自民党干事长。1978年12月在田中派大力支持下击败福田,当选为自民党总裁,并出任首相组阁。对内强调以“信赖与合作”、“对话政治”平衡处理党内外关系。经济政策上强调“稳定增长”,主张增加税收,重建财政,提出“建设田园城市”,但在引进大型间接税等税制改革问题上受挫。在防卫问题上提出金融、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战略”。对外强调“日美命运共同体”,执行“全方位外交”。为巩固和发展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提出“环太平洋合作计划”。对苏强调调整日苏关系是日本外交的“重要方面”,主张应解决领土争端,反对苏入侵阿富汗。在对华关系上长期主张中日友好,积极支持中日复交和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2年曾陪田中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4年初来北京签订中日贸易协定,并为缔结中日航空协定做出贡献。出任首相后强调加强中日友好关系,密切经济交流与合作,并在1979年12月率日本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签署了《日中文化交流协定》,并首次确定向中国提供550亿日元贷款。1980年5月参议院选举前,自民党内部派系对立激化,由于福田、三木两派议员拒绝出席众议院总会,使社会党提出的内阁不信任案得以通过,被迫解散众议院,举行战后首次众参议院同时选举。6月12日在紧张的竞选中不幸猝逝,终年70岁。1974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名誉法学博士称号。信仰佛教真言宗。

马卡帕加尔(1910~1997)

迪奥斯达多·P·马卡帕加尔,菲律宾共和国第五任总统,1961年12月30日~1965年12月30日在任。自由党领导人。1910年9月28日出生于邦板牙省圣·尼克拉斯村的贫民家庭。1936年毕业于桑托·托马斯大学法律系,并在全国律师统考中获第一名。1947年和1957年先后获法律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外交部法律处长。

1947~1952年任首都律师协会主席、大学法律系助教、教授。1949年从政,任众议员。1950年任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51年代表菲律宾在华盛顿签署“菲美共同防御条约”。1949~1957年连续被众议院新闻俱乐部评选为“十名最杰出的众议员”之一。1957年和1961年以自由党候选人身份分别竞选副总统和总统获胜。任期内提出经济发展方案,制定《农业土地改革法典》,宣布取消外汇管制,开展反贪污受贿运动。废除《美菲总关系条约》。在美侵越战争中,向越派遣菲军队帮助美军。提出对沙巴的领土要求。发起成立亚洲开发银行。将由美承认的(1946年)7月4日菲律宾独立日改为阿吉纳尔多将军宣告第一个菲律宾共和国成立的(1898)6月12日。1971~1972年任制宪会议主席。1969年创建自由工会并任主席。马科斯的激烈批评者,曾因“造谣”罪名被软禁。曾于1975年12月访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