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41

第41章 12月(3)

《畜群和大地》写于1886年,是一首清新永,脍炙人口,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芳香的抒情长诗。全诗文笔清丽,一气叫成、激荡着高昂的爱国主义感情。它由几乎相等的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描绘了畜牧劳动一幅幅秀丽的图画;后半部分展示了农业劳作一幕幕动人的场景。诗人以巨大的热情,高昂的基调,歌颂了祖国,赞美了阿尔巴尼亚美丽的自然风光,农夫及牧民的生活和劳动,颂扬了祖国同胞高尚的道德品质。“阿尔巴尼亚,你使我光荣,赋予我阿尔巴尼亚人的姓名。你使我心里充满希望、燃起烈火熊熊,呵,阿尔巴尼亚,你是我的心灵。尽管我流落在异国他乡,可心里从未忘怀你的爱情。”长诗一开头就以这些烨烨生辉的诗句,真切火炽的心声,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祖国赤子般的深情。诗人把人们带到气象万千、色彩斑斓,幻想般的境地里:“呵,阿尔巴尼亚的群山,呵,您——高高的橡树,百花争艳的广阔原野,我日夜把你铭记心头。您——美女般的峻岭,您——清澈明净的河流,丛莽,丘陵、峭壁、葱绿的森林和岩岫!……呵,锦绣斑斓的大地,你的形象在我的头脑里永世长流。”长诗就以这样一些富有阿尔巴尼亚风光特征的诗行,唤起人们对阿尔巴尼亚的热爱,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畜群和大地》不仅是歌唱阿尔巴尼亚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畜牧业、农业劳动的颂歌,而且还是赞美普通劳动者的不朽乐章,显示出民主精神。长诗在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在阿尔巴尼亚文学史上,第一次使祖国的山山水水和普通农民、牧民的生活,受到如此充满激情的描绘与歌颂。全诗充满田园牧歌情调,感情真切、炽烈。诗中有时是放纵浩歌,有时是委婉低吟。诗行完美和谐,语言纯洁丰富,诗句通过一系列感情色彩的调度,强烈的抑扬起伏,把诗人对祖国真切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弗拉舍里在长诗中采用了16音节的长诗行,读起来气势磅砌,恰似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

《夏天的花朵》是诗人的第二部重要作品,初版于1890年。全书共由25首短诗组成。有的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有的赞美祖国的语言,有的鞭笞抛弃祖国的叛徒;有的描绘色彩绚丽,跌宕多姿的山水风光,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憧憬。

《斯坎德培的一生》写成于1895年,发表于1898年。这是一部由20首歌组成的长达11000余行的长篇巨制。它通过错综复杂但又严整有序的故事情节,生动而真实地描绘山15世纪中叶阿尔巴尼亚人民英勇抗击土耳其侵略者的一幅幅威武不屈,气壮山河的斗争画卷,歌颂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光荣的战斗传统,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斯坎德培这一传奇式的英雄形象。

弗拉舍里被认为足阿尔巴尼亚文学的奠基者。他使阿尔巴尼亚诗歌摆脱了******派作家的不良影响,走上民族化的自由的道路,对阿尔巴尼亚新诗歌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早期留日学生的刊物《开智录》

早期留日学生刊物。半月刊。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等组织的爱国团体开智会主办。原为油印,不久后得孙中山资助,于1900年12月22日改为铅印出版。1901年3月停刊。以开民智为宗旨,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观念,并带有日益鲜明的革命反满倾向。

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刊物《译书汇编》

中国留日学生最早创办的刊物。1900年12月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编辑兼发行者初署坂崎斌,第2期改署胡英敏。实际是留日学生戢翼、杨廷栋、杨荫杭等主持编辑。初创时,以编译欧、美、日本等国政治、法律方面的著述为主,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刊物。所译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即《法意》)等名著,风行一时。第二年第9期起,改以“著述为主,编译为辅”,设《政治通论》、《政治》、《法律》等栏目。宣传反帝爱国,提倡学习西方,取法日本,有的文章还介绍欧洲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说。共出21期。1903年4月27日改名《政法学报》,1904年1月15日出版第7、8期合刊后停刊。

威廉·科德,绰号“水牛比尔”,于23日在纽约的麦迪森广场花园同莽骑兵一起表演。

一个被绑架的男孩 以25000美元被赎回

12月20日。奥马哈的卡达希包装公司的老板,百万富翁爱德华·A·卡达希的15岁的儿子在其父付给25 000美元的黄金作赎金后,被绑架者放回,安然无恙。俄马哈市所有的警察、刑警队及私人侦探搜寻小爱德华的这出持续两天的戏就此收场了。但是,绑架者仍然逍遥法外。

温布尔登网球场举行的女子网球赛。草 地网球锦标赛始于1877年。1873年英国少校沃尔特·温菲尔德发明了这项现代式的比赛,使草地聚会上寻欢作乐的贵族们得到消遣。

清末君主立宪思潮

君主立宪思潮是20世纪初年的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它所反映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它的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的产物。20世纪初年,伴随着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基本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迅猛发展,君主立宪思想逐步兴盛起来。从思想渊源来看,它是戊戌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它的出现还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紧密相关,与中国政局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1年到1905年,为君主立宪思潮的兴起阶段。

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立宪法议》一文,把世界上的政体分为三种:君主****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民主立宪政体。他认为君主****使君民尖锐对立,民极苦而君臣亦极危;民主立宪制施政方略变易太多,选举总统竞争太烈,于国不利;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体。它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政体的弊病,还可以“永绝乱萌”。而立宪与****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宪法。他认为,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变法第一件大事。他依据日本明治初元宣布立宪而20年之后才实施宪法的经验,认为中国至少也需要用10年或15年的时间预备立宪,并具体规划了立宪的步骤。《立宪法议》一文,论证了立宪政体代替****政体的历史必然性,提出“预备立宪”的命题。这是一篇君主立宪思潮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国内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张謇也进行立宪宣传。1901年,他的《变法平议》一书问世。主张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参照君主立宪国家之做法,在和平状态下实行改革,他提出了设议政院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

为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新民丛报》发表《各国立宪史论》,介绍各国立宪历史,大造立宪舆论。上海出版《新学大丛书》,收集了有关宪法的书籍,包括宪法溯源、宪法通议、宪法论、各国宪法论略、日本宪法创始述、英国宪法沿革考、德意志宪法沿革考、普鲁士宪法沿革考、法兰西宪法沿革考等。不少留日学生刊物也大力宣传君主立宪。

这些立宪言论和行动,形成强大的变革封建君主****制度的政治潮流,对清朝统治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后,清朝统治集团内出现君主立宪派。驻日使臣李盛铎、两广总督陶模、商务大臣盛宣怀、驻法公使孙宝琦等都上书清廷,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宝琦强烈要求效法日本及英、德,实行君主立宪,引起朝野轰动。他建议设立上下议院,以政务处为上议院,都察院为下议院。孙的言论代表了满族新贵和汉族官僚中开明派的立宪愿望,社会反响强烈,连慈禧太后也动心了。铁良、端方、载振、徐世昌等也纷纷主张立宪。随后,云贵总督丁振铎、署两广总督岑春煊、两湖总督张之洞、署两江总督周馥、贵州巡抚林绍年等上书立宪,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派遣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吸取经验。朝野立宪呼声高涨。

第二阶段,从1905年到1909年为君主立宪思潮的发展阶段。

1904年和1905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和俄国革命,给君主立宪思潮以巨大推动。日俄战争中,日本胜俄国,被认为是立宪国战胜****国。给中国士大夫阶层以巨大的刺激和影响。一时间立宪呼声传遍全国,立宪救国的社会思潮汹涌澎湃。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在舆论宣传上,宣传立宪的刊物日益增加,除《新民丛报》外,1903年以前创刊的《中外日报》、《外交报》、《政艺通报》、《大公报》、《时敏报》、《羊城日报》、《广益丛报》、《政法学报》等报刊,在日俄战争前后都进行了立宪的宣传。创刊于日俄战争期间的《香港商报》、《东方杂志》、《扬子江》、《时报》、《京话日报》、《扬子江白话报》等刊物也都大力宣传立宪。革命党人办的刊物如《萃新报》、《东浙杂志》、《浙源汇报》等,也把改良政俗,改良教育,养成国民资格,实行君主立宪,看成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其次,清政府被迫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和立宪思潮猛烈冲击下,清政府为挽救自己的统治,做出顺应立宪思想潮流的姿态。1904年6月,清政府开放党禁,除康有为、梁启超外,戊戌党人全获赦免。1905年7月2日,袁世凯、周馥、张之洞联衔上奏,要求12年后实行立宪政体,并奏请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于是,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回国后,清廷于1906年9月1日宣布“以预备仿行宪政”。

第三,立宪团体纷纷建立。预备立宪开始之后,为促使清政府早日立宪,扩大立宪派的力量,立宪派把精力放在组党结社上,各种立宪团体纷纷建立,如预备立宪公会、政闻社、宪政讲习会、宪政公会、自治学社等。这些团体大都有自己的报刊,如宪政研究会有《宪政常识》月刊,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有《预备立宪公报》,在北京有《宪志日刊》,政闻社有《政论》月刊,吉林自治会有《公民报》,贵州自治学社有《自治学社杂志》等,大造立宪舆论。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所仿效的是日本式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即实行日本式的“宪法钦定”和“大权政治”。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实现议会制君主立宪方案,为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第一,主张实行三权分立,要求建立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即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内阁,实行司法独立。第二,认为国会是“立法之府”和“政府之严师”,可以参与立法,还可以发表政见,监督政府。国会有监督政府行政及预算、决算、财政的权利。他们主张建立国会,政府机关由选举而成立,政府官吏的任免权,掌握在人民手中。第三,速开国会的动力在国民。因此,他们呼吁人民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为此,从1907年冬到1908年夏,他们又发动了国会请愿运动。

第三阶段,从1909年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为立宪思潮的高涨阶段。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3岁的溥仪继位,改元宣统,由载沣摄政。1909年1月2日罢免了出卖维新事业的袁世凯。3月6日清廷发布上谕,重申要“实行预备立宪”。并举行各省谘议局议员的选举。

1909年3月后,各省陆续举行谘议局议员选举。10月14日,除新疆外,各省谘议局第一届会议同时开幕。在立宪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大都当上了各省谘议局的议长、副议长。如张謇(江苏)、汤化龙(湖北)、吴景廉、袁金铠(奉天)、陈黻宸、沈钧儒(浙江)、谭延闾(湖南)、蒲殿俊、肖湘、罗纶(四川)、刘崇佑(福建)、丘逢甲(广东)、乐嘉藻、谭西庚(贵州)、庆山(吉林)等都是著名的立宪派领袖人物。立宪活动有了合法的活动场所,立宪思潮迅速高涨。除立宪派的舆论宣传活动继续发展外,立宪思潮高涨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1910年1月至10月,立宪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群众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在中国宪政史上是空前的。为配合请愿活动,1910年5月徐佛苏写了《国会请愿同志意见书》,梁启超创办的《国风报》发表了《立宪九年筹备案恭跋》、《宪政浅说》、《中国国会制度私议》、《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论政府阻挠国会之非》等文章,全面阐述了立宪派关于立宪和国会问题的主张及速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的必要性。清廷为拖延召开国会,提出三个借口:一是资政院可代替国会;二是人民知识程度不足;三是预立宪各事尚未完全等。立宪派揭露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给请愿运动以理论上的指导。

其次,全国性的立宪政党的成立。1910年11月5日,国会请愿同志议决组织政党,推举孙洪伊等4人为起草员,拟定党纲、党规。1911年5月中旬,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决定成立宪友会。6月4日,宪友会正式成立。宪友会以发展民权、完成宪政为目的,确定:尊重君主立宪政体,督促责任内阁等政纲,鲜明地表达了立宪派的政治主张。此外,辛亥俱乐部、政学会、帝国宪政实进会3个较小的立宪政党也相继成立。

正当立宪派为争取早开国会和建立责任内阁而奔走呼号,哀哀请愿的时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闻风响应,纷纷宣布独立。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等将领联名通电,实行兵谏,要求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制。通电提出12条政纲,主要有:大清皇帝万世一系;立开国会,于本年之内召集;改定宪法由国会起草议决,以君主名义宣布,但君主不得否决之;宪法改正提案权专属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由皇帝敕任;国务大臣由内阁总理大臣推任,但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及国务大臣;关于增加人民负担及媾和等国际条约,由国会议决,以君主名义缔结等12条政纲,集中概括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政治要求个与清政府二元制君主立宪方案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当君主立宪思潮达到高潮时,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立宪思潮很快就被更加高涨的革命思想所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