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之1900
2894900000036

第36章 10月(2)

唐才常(1867~1900)字骇丞、伯平,号佛尘,自号子。清湖南浏阳人。早年就读于长沙校经书院、岳麓书院及武昌两湖书院,究心经世致用之学,注意中西历史研究。通佛学,尚公文经学。1897年与谭嗣同等提倡新学,编辑《湘学报》、《湘报》、创南学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1900年7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会,任总干事。后赴汉口,创设自立军,拟“勤王讨贼”,事泄被害。著有《觉颠冥斋内言》等。今人编有《唐才常集》。

米亚斯尼科娃,瓦尔瓦拉·谢尔盖耶芙娜苏联女演员

瓦尔瓦拉(1900~)苏联电影、戏剧女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演员。1922年毕业于列宁格勒语言学院戏剧系。1922~1925年任国家实验剧院演员。1925~1927年任列宁格勒大话剧院演员。她扮演的第一个电影角色是《巴黎一鞋匠》(1928)中的奥丽加。20~30年代她扮演了许多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少女的角色。在瓦西里耶夫兄弟导演的影片中,她扮演的角色有:《睡美人》(1930)中的薇拉,《私事》(1932)中的安娜·什杜科瓦娅,《沃洛恰耶夫的日子》(1937)中的玛莎,《保卫察里津》(1942)中的卡佳。她扮演的较成功的角色是《夏伯阳》中的女机枪手安卡。

阿姆斯特朗,路易斯〔丹尼尔〕美国音乐家

路易斯(1990~1971)美国音乐家、歌唱家、小号手、电影演员。生于纽奥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首席爵士音乐演奏家之一。最早在乔·奥利夫等乐队吹短号和唱歌,他唱的《你知道这对纽奥良小姐意味着什么?》、《梦中一曲》等黑人歌曲,曾于1925年灌制唱片,广泛传唱。1930年他成立自己的爵士乐队,一直到七十年代初,始终与乐队一起表演。

他一生留在二十二部音乐歌舞片中演出。在《美术家和模特儿》(1937)、《大西洋城》(1944)、《好莱坞酒店》(1944)、《卡奈基音乐厅》(1947)、《一支歌曲的诞生》(1948)、《新郎来了》(1951)、《喂,多利》(1969)等片中都是特邀演出。在《纽奥良》(1947)、《格伦·米勒的故事》(1954)、《上等社会》(1956)、《五分钱》(1959)等片中,他用的是本名。

他曾多次带领他的乐队出国访问,进行世界性的巡回演出,从而得到了非官方的“美国亲善大使”称号。他在银幕上的小号表演,带有伤感音调,却配以他那热情亲切的笑容,受到广大爵士乐爱好者和银幕观众的欢迎。

科普兰·艾伦美国作曲家

科普兰(1900~)美国作曲家。生于纽约。他是作曲家鲁宾·戈德马克和纳迪亚·布兰杰的学生。1928~1931年曾在美国举行过多次演奏会,并为芭蕾舞剧《比利小于》(1938)、《牧马人》(1942)、《阿巴拉契亚之春》(1944)作曲。

科普兰是美国现代音乐的开拓者。著有《我们的新音乐》(1941)、《如何听赏音乐》(1939初版,1957年再版)等著作。

他曾膺好莱坞之请,为影片谱写音乐。1949年因《女继承人》(又译《深闺梦回》)一片获得第二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剧情片音乐金像奖。此外,他还因1939年的《****关头》、1940年的《我们的小镇》(又译《花好月圆》),1943年的《苏军血战记》(又译《北极星》)三次获得最佳电影音乐金像奖的提名。

他的其他电影音乐作品还有:《城市》(1935)、《红袖倾城》(1947,根据他的组曲)、《小红马》(1949)、《有点野》(1961)等。

海因茨·沃尔夫冈德国电影导演

海因茨(190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戏剧和电影演员、导演。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比尔森。1917年起在德国爱森纳赫开始登台演出,后在维也纳、汉堡、柏林等地当演员,曾在莱因哈特手下工作。作为德国共产党党员曾是当年柏林剧院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1933年离开德国,经奥地利去瑞士,1934~1948年在苏黎世的演员之家当演员和导演。1948年与人共同在维也纳创建了

进步的新剧院,为该院领导人,1956年新剧院在反对势力的压力下被迫解散。于是他到柏林的德国剧院工作,又曾任柏林的人民舞台的临督、柏林国立表演学校校长。1963~1969年任德国剧院监督。作为导演曾把高尔基的作品搬上舞台,作为演员曾扮演过李耳王等角色。他最成功的银幕角色是《马门教授》(1961)中的主人公。他曾三次获得民主德国的国家奖。他是民主德国戏剧工作者联合会的主席和艺术科学院的成员。

他演出的影片还有:《诺斯费拉杜—恐惧的交响曲》(1922)、《金色的梦》(1932)、《轻骑兵维布》(1938,瑞土)、《维也纳喜剧演员》(1954,奥地利)、《加斯帕罗内》(1956,奥地利)、《蝙蝠飞行队》(1958)、《运动场上的裸体人》(1974)等。

作家马克·吐温重返家园

10月15日。马克·吐温,包括《傻子国外旅行记》在内的多本好书的作者,结束了9年的国外生活,今日乘大西洋运输公司的“米尼哈哈”号返回纽约。他看上去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该作家在码头上受到朋友、同事、报刊记者的欢迎。

马克·吐温,原名赛缪尔·克莱门斯

欧洲、印度和非洲旅行的经过,并发表了简短的政治评论。他还提到了他的传记(100年后发表)。关于他的计划,他说:“我绝不能谈我的计划,我没有计划,所以我不想讲”。

俞平伯著有《红楼梦研究》等书

俞平伯(1900~1990)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此后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学院、任教多年,讲授中国文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曾加入北京大学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新文学团体。并与朱自清、郑振铎等创办我国新文坛第一个诗刊《诗》月刊。系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早年著有新诗集《冬夜》、《西还》、《忆》等;旧体诗集《古愧树屋词》和《遥夜闺思引》;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古槐梦遇》和《燕郊集》。后从事《红楼梦》研究。著有《红楼梦研究》、《读词偶得》、《清真词释》等。另有《俞平伯选集》。

张闻天著有《逃之者》等书

张闻天(1900~1976)又名洛甫。上海南汇人。1916年到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读书开始写诗。曾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担负《少年世界》的校勘出版事务。1922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勤工俭学,回国后曾参加文学研究会,发表长篇小说《旅途》。1925年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一直从事****党的领导工作。1949年后,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等。著有《逃亡者》、《恋爱了》、《飘零的黄叶》、《旅途》,译有《伪善者》、《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张闻天早期译剧集》等。

埃萨·德·克罗兹,若泽·马里亚葡萄牙作家

克罗兹(1845~1900)葡萄牙作家。1845年11月15日生于波武阿——迪瓦尔律,1900年8月16日在巴黎逝世。他是法官的私生子,从小由祖父母领养,五岁进寄宿学校住读。受歧视的童年生活给他性格打上很深的烙印。这些情况在他的作品中一些带自传色彩的人物身上有所反映。

埃萨在科英布拉大学学习法律时,曾同进步诗人肯塔尔等过从甚密,被称为科英布拉派,在创建葡萄牙现代文学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1866年,他去里斯本任开业律师,但主要兴趣在文学。1866~1867年间在《葡萄牙新闻报》上发表了许多浪漫主义的连载作品,后收进《粗野的散文》(1905)集。

70年代初,在社会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科英布拉派在里斯本创办文学与社会评论杂志《投枪》,还举办“民主讨论会”,鼓吹社会改革,提倡民主、自由和现实主义,反对当时统治文坛的浪漫主义,主张葡萄牙文化归属于欧洲文化,称“七十年一代”派。埃萨是该派最杰出代表,在关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71)的演说中,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并对浪漫主义加以嘲弄。埃萨此后改做行政工作。1872年后担任领事职务,从此大部分时间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度过。他的创作成熟期(1874~1888)在英国,几部最重要的小说则是在法国写成。

埃萨从一个崇尚浪漫派的唯美主义作家开始创作生涯。早期作品讲究词藻,创造了葡萄牙现代文学最优美的文体;然而,他也是葡萄牙现实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理论家和实践家,关注社会题材,描写葡萄牙封建社会的没落,揭露上流社会和教士的腐化生活。长篇小说《阿马罗神甫的罪恶》(1874)写青年教士阿马罗到小城莱里亚担任教区神甫,他的老师迪亚斯神甫介绍他到寡妇胡安内娜家住宿,阿马罗诱惑了房东的女儿阿玛丽亚,却发现寡妇是迪亚斯神甫的情妇,师徒两人互相包庇。阿玛丽亚怀孕后被阿马罗遗弃,死于难产。阿马罗毫无留恋地离开了小城,到首都里斯本谋得一个教职,过着志得意满的生活。《堂兄巴济利奥》(1878)描写里斯本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是《包法利夫人》的仿作。主人公路易莎愚昧无知,缺乏道德修养,为了物质利益才与丈夫结合。她丈夫的堂兄巴济利奥勾引了她。他们有一封情书落入女仆手中,女仆以此要挟路易莎,巴济利奥又弃她而去巴黎。最后她在恐惧。悔恨和绝望中死去。《遗物》(1887)则是关于浪子回头的故事。

埃萨后来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如以前,例如,《豪门拉米雷斯》(1900)和《城与山》(1901,死后发表),批判的调子销声匿迹,一切改革的热忱都被弃置脑后。对于资产阶级社会,他从讽刺揭露开始,却以妥协调和结束他的文学生涯。1900年8月16****客死于巴黎,在他死后,葡萄牙政府在里斯本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沃尔夫,托玛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沃尔夫(1900~1938)美国小说家。1900年10月3日生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城,1938年9月15日卒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

沃尔夫的父亲中荷兰移民后裔,年轻时曾幻想当石雕艺术家,但结果只成了一名墓碑雕刻匠,由于渴望无法满足,他不时纵酒以一抒悒郁之气。母亲是苏格兰移民后裔,勤劳而俭啬,一心聚敛钱财,曾离开丈夫独自经营旅店。沃尔夫是六个孩中最小的一个,父母的性格冲突带给他痛苦,然而他却继承了父亲的艺术气质和母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自幼聪明过人,上学以前就翻阅了父亲的全部藏书,背涌诗歌的本领使亲友邻里啧啧称羡。1913年,他进入阿什维尔市的北州中学,他的聪慧好学受到好教师玛格丽特·罗伯兹的赞赏,另眼相看,精心指导,使他充实了文学和历史知识,并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沃尔夫称这位老师是他“精神上的母亲”。1916年,沃尔夫考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成了全家唯一的大学生。他在校时成绩优异并热心戏剧创作与演出。1920年,他大学毕业后又进哈佛大学深造,在贝克教授主持的戏剧创作班学习,1922年得硕士学位。但他写的戏过于冗长,不适合演出,当剧作家的理想未能实现。1923~1930年,他在纽约大学教英语,同时进行小说创作。在此期间他曾到欧洲旅游。1925年,他在从欧洲返回美国的船上遇到舞台设汁家艾林·伯恩斯坦夫人,这位比他年长19岁的夫人成为他的情侣和文学事业的坚定赞助者。他写出了大量的小说手稿,这些作品因结构散漫、篇幅冗长而遭到几家出版社的拒绝。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主任编辑珀金斯慧眼识英雄,认为沃尔夫写了“一本了不起的书”。他不惜费大量精力,亲自对沃尔夫的手稿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削和剪裁。1929年,沃尔夫第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出版,受到文坛的普遍赞誉。沃尔夫就是小说主人公尤金·甘德的生活原型,书中人与事多取材于作者的家乡。小说记叙一位敏感的少年艺术家的心理历程:他的孤独、痛苦、渴望和爱情,小说从他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作者把内心的感情纤毫毕现地袒露在读者面前,以极强的主观色彩和炽烈的感情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时间与河流》(1935)是续篇,写尤金在事业上雄心勃勃的追求,结尾处写到他与舞台设计家在归船上的邂逅。1936年,沃尔夫在演讲稿《一部小说的由来》中坦率地叙述了珀金斯对他的巨大帮助,并无限感激地称他为“再生的父亲”,不料他真诚的自白竞授人以柄,为批评家们提供了贬低他的材料。著名批评家德沃托说他的小说是“珀金斯的装配线加工制造出来的”,这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为了证明白己离开珀金斯照样能出书,他终止了与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关系。1938年,他去西部旅行时患病,数月后不治身死。哈泼出版社编辑爱德华·阿断威尔将他遗下的大量手稿整理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蛛网与岩石》(1939)和《你不可能再回家》(1940)。两书中的主人公叫乔治·韦伯,其生活原型仍是作者本人。

沃尔夫的小说反映了本世纪最初30年间美国青年在探求精神支柱过程中的复杂心情,内容包罗万象,表现手法丰富多采,作者把抒情和叙事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运用意识流枝巧和象征手法,例如用石雕天使嘴上的浅笑象征艺术家的憧憬,以蛛网象征家世、环境和经验的束缚,以岩石象征给人以稳定感的因素。沃尔夫生前已受到文学界的极大重视,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路易斯曾预言他将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可惜他的早逝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如此,沃尔夫已经以他的四部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美国人口达到7600万

10月30日。1900年,美国正式人口达到76 295 220人。其中74 627 907人居住在45个州内,其余5 667 313人包括因公居住国外或以下7个地区的居民:阿拉斯加、亚利桑那、哥伦比亚特区、夏威夷、印第安准州、新墨西哥和俄克拉何马。由于以纳税为依据,人口统计没有把不纳税的,居住在印第安准州的145 282印第安人统计在内。与1890年美国的63 069 756人相比这次普查的人口比上次多13 225 464人,增加了20%。1900年人口普查运用了最先进的统计机器,这种机器克服了以往人口统计中粗略估计的习惯,这样的人口统计比过去的统计更准确,更经济,更迅速。

纽约人口数量居各州之首,为7 268 009人;内华达州人口最少,为42 334人;俄克拉何马人口在准州中名列第一,人口为398 245人,其次是印第安准州,人口为391 9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