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7
2894600000005

第5章 科技之光(1)

迈克尔逊

1907年获物理学奖,时年54岁。1853年12月19日生于德国斯特尔诺(Strelno,现属波兰),1931年5月9日死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Pasadena,CA.),享年78岁。国籍:德国;后加入美国国籍。教育:1873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学院,获学士学位。双亲:父,萨缪尔·迈克尔逊(Samuel Michelson),经商;母,罗莎莉(Rosalie Przlubska Michelson)。配偶:第一个妻子玛格丽特·海明威(Margaret Mclean Hemingway),1877年4月10日结婚;第二个妻子艾德娜·斯坦顿(Edna Stanton),1899年12月23日结婚。后裔:前妻有二子一女,后妻三女,共二子四女;长子阿尔伯特(Albert),次子特鲁曼(Truman);长女爱尔莎(Ilsa),次女玛德琳(Madeline),三女多萝丝(Dorothy),幼女比瑞丝(Beatrice)。经历;1875~1879年在美国海军学院任讲师;1879—1882年到德国和法国进修;1883~1889年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任凯斯应用科学学校物理学教授;1889~1892年任麻省克拉克大学的物理学教授;1892~1929年任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系主任。其他获奖介绍:1889年获Rumford奖章;1904年获Matteuci奖章;1907年获Copley奖章;1912年获Cresson奖章;1916年获美国科学院的Draper奖章等等。

主要著作:《光的速度》(Velocity of Light),Chicago:U.of Chicago Press,1902。《光波及其用途》(Light Waves and Their Uses),Chicago:U.of Chicago Press,1903,1961。《光学研究》(Studies in Optics),Chicago:U.of Chicago Press,1927,1962。

参考文献:B.Jaffe:《美国科学名人)(Men of Science in America),NewYork:Simon and Schuster,1944,356~382。《美国国家科学院名人录》

(Biographical Memoirs.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V01.19,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38,120~147。《科学家传记辞典》,V01.9,371~374(中译文见《近代物理学家传记》,70~89)。S.G.Brush:《迈克尔逊和他的干涉仪》(“Miehelson and His Interferometer”),Phys.Today,Apr.1974。D.M.Livingston:《迈克尔逊传》(The Master of Light:A Biography of Albert A.Michelson),New York:Scribner’s,1973。

评述:迈克尔逊“因为精密光学仪器和借助这些仪器所进行的光谱学和度量学研究等工作”,获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光速测量使他大获名声以外,他还与莫雷(Morley)教授合作,作了非常著名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否定了地球相对于固定不动的以太的运动。在寻找用合适的光波波长来计算米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谱线的精细结构(1891年),这一发现在现代原子理论中起了重要作用。1907年,他又研制出高分辨本领的光谱学仪器(迈克尔逊标准具),经过改进的衍射光栅和测距仪。

元素周期发现者门捷列夫逝世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年)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圣彼得堡逝世,享年72岁。

门捷列夫对化学的最重要贡献是建立元素周期分类法。1869年,他探索出化学元素的法则,对所有已知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成表,显示出元素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此一法则在元素周期表上为尚未发现的元素预留空位。

在工业基础上制造飞机

3月30日。加布里埃尔和查尔斯·沃森兄弟去年11月宣布法国开办第一家生产飞机的工厂。他们报告说他们装有50马力、8缸发动机的双冀飞机试飞成功。据沃森兄弟说这次飞行证明这一新型工业企业成功的可能性。

建在法国的比兰考特的沃森兄弟飞机制造厂生产力量十分单薄。确切地说,只有2名工人。一名原是造船工人,另一名是桌椅匠。他们专心致志地帮助兄弟俩造双翼飞机。沃森兄弟正在把他们的飞机卖给其他厂主,这些工厂加以修改以达到他们各自的要求。

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成立

1890年,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成立并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获得石油开采权。7年后,英国在远东国家贩卖各种日用商品的一些小公司合并成立了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20世纪初,由于开采石油能获取巨额利润,世界上出现了一段“石油狂潮”。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从1903年起进一步扩大了勘探、开采和加工能力。为了同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集团进行竞争,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建立了联系,并创立了共同的子公司——亚细亚石油公司。同时,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又在婆罗洲取得了一些石油租让地并继续同其他国家的石油公司建立联系。1907年,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同英国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合并。总公司设在英国的伦敦和荷兰的海牙。两个母公司变成了持股公司,是行政管理机构,不经营实际业务。业务主要由于公司经营,它们的所有资产都转移给两个新成立的执行公司。一个属荷兰(巴达维亚石油公司);一个属英国(盎格鲁—萨克逊石油公司)。合并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占有60%的股票,英国壳牌运输与贸易公司占40%。后来,由于在业务经营上依赖英国政府的支持,英国的公司逐渐占了上风。荷兰的公司主要从事石油开采和加工,英国的公司则主要从事产品的运输和保管,销售和分配。随着公司的发展,这种职务上的差别日趋缩小。目前,英荷壳牌石油公司主要为英国的洛希尔—萨谬尔—奥本海默大财团所控制,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三大工业公司。

泛函分析的发展

泛函分析发端于本世纪初,在20~30年代走向成熟。这门学科的特点是:分析的课题、代数的方法、几何的观点,再加上广泛的应用,堪称20世纪一门最具综合性的基础学科。泛函分析综合了函数论、几何和代数的观点,研究无穷维向量空间上的函数、算子和极限理论。1906年弗雷歇的博士论文用抽象形式表达了函数空间。1907年施密特(1876~1959)把希尔伯特研究积分方程时使函数等同于富氏系数集的思想,抽象为一般的L2并导出正交系,希尔伯特空间的名称由此产生。继希尔伯特、海令哲开创希尔伯特空间的研究,匈牙利的黎兹在1910年,从研究积分方程导出Lp空间,它不是希尔伯特空间,但可以有范数。在此基础上,波兰数学家巴拿赫,(1892~1945)提出完整的赋范空间概念(在1923年),影响很大,后人称之为巴拿赫空间。泛函分析的另一重点是研究函数空间上的线性算子理论。巴拿赫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定理,并用于解决积分方程、三角级数等问题,居高临下,使分析学达到新阶段。冯·诺伊曼关于希尔伯特空间上对称算子的研究更把算子理论推向一个光辉的顶点。并且发现,量子力学所用的数学工具,恰恰是这种算子的谱理论。至此,泛函分析也基本上得到确立。目前,泛函分析已经应用到矩量问题、统计力学,偏微分方程的存在唯一定理和不动点理论之中,在变分法和连续紧群的表示论中也起着作用,并且它的应用领域还在进一步扩大。

11月8日,阿瑟·柯恩教授成功制造一种传真电报,能够将照片的图像传至远处。

巴黎的《画报》和伦敦的《明镜日报》立刻购买传真图片的专利。本日,第一张照片从巴黎传真到伦敦。这张5.5×7.5公分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照片,经海底电缆传真,约耗时12分钟,次日立即放大刊出。

吕米埃兄弟发明三色照片制作工艺

6月10日。摄影界的先驱奥古斯特和吕米埃兄弟说他们研制出一种制作彩色照片的可行方法。这种在法国他们家开办的工厂里研制出来的方法是以利用被拍照的景象的三种分离的影像为基础的。三种影像中的每一种,被使用适当的滤色器,来制作基本红、绿、蓝中的一种颜色的底片,然后将微粒网屏放在三色底版上,当网屏被加在上面,并使灯光照射它们时,出现的是全色图象。

虽然彩色照片早在1861年就被制作出来,当时詹姆斯·麦克斯威尔在伦敦皇家协会实地表演这一首创的制片工艺;但它们的应用还受到局限,因为,用来制作全色照片的工艺太昂贵和繁琐。吕米埃兄弟说他们的技术能使彩色摄影普及。

然而,他们开发的先进摄影技术在当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1895年吕米埃兄弟开始用一架轻便手提式摄像机拍电影。这台机器与托马斯·爱迪生研制的型号相比具有显著优越性,以后的五年中,吕米埃兄弟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它们中的大部分再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户外活动。他们的观众后来被把喜剧和戏剧的精华引入电影的制片人夺去。

毕希纳

1907年获化学奖,时年47岁。1860年5月20日生于德国慕尼黑,1917年8月13日死于罗马尼亚福克沙尼(Focsani),享年57岁。国籍:德国。教育:1888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博士学位。双亲:父,恩斯特·毕希纳(Ernst Buchner),农民;母,弗里德里克(Friederike Martin Buchner)。配偶:洛特(Lotte Stahl),1900年结婚。后裔:二子一女,名不详。经历:1889~1893年任教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893~1896年任教于德国基尔大学;1896~1898年任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1898~1908年任德国柏林农学院教授;1908~1911年任德国布雷斯劳大学教授;1911~1917年任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氧对发酵的影响》,1885(第一篇论文)。《酒化酶发酵》(Die Zymassegarung[Zymosis]),Munich:R.0ldenbourg,1903(with H.Buchner and M.Hahn)。《无细胞发酵》(“Cell-free Fermentation”),Nobel Lectures,Chemistry(1901~1922),103~120。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性辞典)(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Scientists),London:A.and C.Black,1969,87~88。《科学家传记辞典》,V01.2,1970,560~563。《科技名人词典》,508。《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152~153。《化学思想史》,481。《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302。

评述:爱德华·毕希纳因为“研究生物化学并发现无细胞发酵”,获19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在受控温度下,他用沙研磨酵母细胞,制备出一种能把蔗糖发酵成乙醇的无细胞提取物。他称活性酶产生剂为酒化酶。研究表明,活泼的酵母细胞不是发酵要素。他把酵母细胞的生命活力和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推动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开创了微生物代谢作用新的一页,标志着现代酶化学的开端。他还探讨了经典有机化学的一些问题。

1888年,合成了二碘乙酰胺。并与德国有机化学家库尔提乌斯合作,研究了脂肪族偶氮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与苯反应,获取了环庚三烯和环已烷羧酸的合成。

拉弗兰

1907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62岁。1845年6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22年5月18日死于巴黎,享年77岁。国籍:法国。教育:1867年获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经历:1870~1896年任法国军队医生;

1897~1922年任巴斯德(Pasteur)研究所研究员。其他获奖介绍:1884年获Breant奖金;1912年获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主要著作:《论疟疾发热与疟原微生物》(Traitédes.Fièves Palustres avec La Déioa des Microbes du Paludisme),Paris:O.Doin,1884。《疟疾及其血内寄生虫》(Du Paludisme el de Son Hematozoaire),Paris:G,Masson,1891。《人类与动物的血内寄生虫》(Les Hematozoaires df L’Homme et des Animaux),Paris:Rueff,1895。《锥虫与锥虫病》(Trypanosome et Trypanosomiases),Paris:Masson,1912。《论军队卫生》,1898。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辞典》,1973(Vo1.8),65~66。《拉弗兰教授》(“Le Professeur Laveran”),Bulletin de la Societ de Pathologie Exotiqae,15(1922)。373~378。《科技名人词典》,735。《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266~270。

评述:拉弗兰“因为研究原生动物的致病作用”获19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拉弗兰毕生从事寄生虫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他对疟疾病原学作了研究,证明疟疾病由寄生性疟原虫引起;经过热带非洲实地考察,发现了睡眠症病原和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由于上述杰出贡献,拉弗兰被誉为“公共卫生的拓荒者”。

托德

1907年10月2日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英国生物化学家。

托德1928年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在进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之前靠卡内基奖学金在格拉斯哥又度过了一年时间。他获得了法兰克福(1931)和牛津(1933)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34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医学系,在那里他开始了关于硫胺素(维生素B1)的工作。他在伦敦利斯特预防医学研究所继续这项研究。解决了硫胺素的结构与合成问题。

1938年托德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的化学教授并继续对维生素E和B12。进行研究。他还从大麻树脂中萃取出大麻醇化合物因而从大麻中分离出了有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