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7
2894600000022

第22章 绘画艺术

安东尼·布伦特

(1907~1983)英国艺术史家。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院长(1947~1974),皇家绘画顾问。布伦特为艺术史作为一个学科在英国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许多领域有著作,但最有成就的是对16、17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艺术和雕塑的研究,特别是有关普桑的研究。他的书有《1450~1600的意大利艺术理论》、《1500~1700的法国艺术和建筑》等。

[意]翁贝托·波丘尼屋外的喧闹1911

伊利亚·波洛托维斯基

(1907~1981)俄罗斯出生的画家。1923年移居美国并在1929年加入美国籍。从1933年开始,他用构成主义者的抽象方法作画,40年代成为受到蒙德里安影响的美国艺术家团体的成员。他是美国抽象艺术家联盟的创始人之一,曾为纽约威廉姆斯堡住宅计划创作了大型抽象壁画,这是被定购的第一件抽象壁画作品。他也是剧作家和实验电影人。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1876~1907)德国女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之一。在巴黎学习的时候受到高更和野兽派艺术的影响,作品形状和色彩都十分单纯。归国后和桥社、蓝骑士团体接触很多。她是诗人里尔克的朋友,为后者画过肖像。

玛丽·马丁

(1907~1969)英国画家和雕塑家。她原名玛丽·巴尔福德(Mary Balmford),和肯尼斯·马丁1930年结婚后改名玛丽·马丁。主要画风景和静物,40年代转向几何形的抽象风格。

乔治·李基

(1907~)美国艺术家。曾在牛津大学、芝加哥设计学院学习。他最初学习绘画,1965年以后转向了活动艺术。作品完全运用不锈钢板,制造如同花、草、树木等形状的抽象雕塑。它们依据动态平衡原理,在受到微风吹拂的时候,会有不同的颤动或旋转。1970年以后用铝板作圆形、三角形或是四边形的抽象雕塑。

克劳德·罗杰斯

(1907~1979)英国画家。他曾是伦敦画派的成员。1937年参与创建由斯顿路画派,成为该派传统主要提倡者。曾在斯莱德美术学校任教多年。

弗利克斯·托普尔斯基

(1907~1989)波兰出生的英国画家。他主要画大型壁画,代表作有白金汉宫的《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作品喜欢使用生动、有力的旋转线条。

毕加索开创新画风

毕加索的创作《亚威农的少女们》为绘画艺术带来革命性的变迁。这幅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美学与协调理论,以5个怪异的女人像,配上扭曲、骇人的变形图案,开创了被人称之为“立体主义”的绘画新风格。近代画家中,除毕加索之外,琼安·格里斯、乔治·布拉格、费南多·拉杰与安德列、德兰均是此一风格的典型代表。

立体派艺术兴起。立体派又称“立体主义”或“立方主义”,是20世纪初法国画坛近代美术中的一个流派,在1908年巴黎的“独立画展”上开始出现,不久,宣告成立立体画派。立体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毕加索和勃拉克。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的少女们》被认为是最早包含了强烈的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立体派艺术画家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看成是破坏了的碎片组合,都是不完整的事物和形体,他们打破了过去绘画的传统,不顾传统绘画艺术在造型上的特点,要求在同一平面的画面上,把物体各个方面的体积都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派画家不能不首先从画家的主观意识中,把原来物体的自然形态打破,使其变成若干不成形体的碎片,然后根据画家的主观意图将这些碎片整理,拼凑起来,使成为一张抽象的立体主义绘画。所以,在立体主义作品中,找不出一点可称为真实地反映客观物体的具体形象。立体主义作为艺术运动在1914年便已失去活力,但主体派艺术画家在形成上的探索对现代工业美术,装饰美术,建筑艺术有不小的影响。

亚维农少女

此画是毕加索立体派风格的第一件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以变形手法用几何形结构描绘出五个少女,他看过黑人木雕展览之后把左边两位少女改成黑人面具形象,与其他几名少女形成鲜明对比,有人也将这幅画划分为毕加索的“黑人时期”。画中人物真实的形体被破坏了,然后用立体主义观点重新组合成人物结构,她们已变成现代女性的象征。这幅画最初没有标题,毕加索完成这幅画之后,他的朋友、作家安德烈·萨勒蒙即兴提到了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条移民居住的亚维农街,因而取名。取这条街名,是根据毕加索青年时在这条街上见到的妓女形象(这条街以妓女林立而闻名),但创作这幅画的构思是复杂的:创作此画时,毕加索心情极佳,他曾看到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和马蒂斯的《奢华、愉悦与欢乐》两幅代表作。他想以一个永恒的女性形象为题材,创作一幅能代表他这段立体派时期的作品。毕加索为创作此画,用炭笔、铅笔、色粉、水彩和油画,画了30多幅草图、小稿和人物速写。

毕加索第一幅用立体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品《亚威农的少女》

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方法,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的环境描绘,而表现少女的正面、侧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种结构美,这幅画一直留在画家身边,直到1937年才公开展出。

胖姑娘

前面坐着一个胖姑娘,她身后站着一个较瘦的女人,在蓝色透光的背景衬托下,那粗重的轮廓线显得特别突出。这种色彩单纯庄严的造型手法,颇似中世纪彩色玻璃镶嵌画技法。

鲁奥是野兽派中独具风格的画家。一般说来,野兽派画家更关心的是色彩的表现力,不大涉及运用主题去唤起内在的紧张,或者达到某种特定的表现目的。他们的主题都是传统的,有风影、静物、人物和肖像。但他们大胆运用非描绘性的色彩,这样,色彩就呈现一种表现的寓意,将主题加以变体。而鲁奥不同。在野兽派中,几乎唯有他关心经过反复考虑的表现主义的主题。此图就是他反复运用的主题——女裸体。作者不是歌颂女裸体的美,而是表现她们的丑态。

桦树林

此图是用流畅豪放的线条勾勒出来的,施色方法与点彩派画法有些相似,天蓝、浅黄、土红色彩混合的闪烁和振荡,充分表现出秋季阳光明媚的桦树林风光。

克里斯蒂安·罗尔夫斯(1849年~1938年)是德国北部的表现主义画家。生于利森的尼思多夫。1870年在魏玛美术学院学习。1881年设立自己的画室。1910年至1912年,到慕尼黑和蒂罗尔访问,并游历了德国南部和中部一些古城。1925年在基尔大学任教。1957年,他在德国博物馆展出的412幅作品被指责为颓废派而遭没收,并被免去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之职。罗尔夫斯的作品主要表现个人的感受和情绪,构图简洁洗练,线条流畅豪放,色彩鲜明、强烈。

拿花坐着的少女

一个少女亦裸裸地坐在画面中央,左手拿着一朵鲜花,处在遐想之中,周围摆着瓶花和瓷器,整个画面色彩明快艳丽,充分表现出青春活力。

贝克尔在1905年后又熟悉了高更和塞尚的作品,尤其是对高更的人物轮廓线和沉着和谐的色彩很感兴趣。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显然她已经懂得了高更艺术的内涵。人物的动态,色彩的概括及构图的处理,都与高更的作品有些雷同。

持山茶花的自画像

贝克尔的作品具有德国北部纯朴的地方风格,是从德国抒情自然主义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概括的色彩、简化的构图、浪漫的情调以及装饰效果等,都属于高更印象派时期的特点。

花圃中的女人

在此画中,诺尔德用与点彩派相似的表现手法,用红、黄、绿、白色组成一幅鲜艳夺目的构图。一个身着白长衫的靓女站在百花盛开的花圃里,若有所思地侧着头赏花,表达出田园诗般的意境,给人一种愉悦感。

埃米尔·诺尔德(原名汉森Hansen,1867年~1956年),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生于德国通登的诺尔德。1884年~1888年在弗伦斯堡的索尔曼雕刻学校学习。1888年在卡尔斯鲁厄美术学校学习。1892年在瑞士的圣加伦职业学校任教。1898年~1900年在巴黎朱利安美术学校进修。1909年移居柏林,改姓为诺尔德。1906年加入“桥社”。1913年~1914年参加一个人种学考察团访问了俄国、朝鲜、日本、中国和南太平洋群岛。1931年被选为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1937年被禁止工作。1943年他在柏林的画室被毁。1946年被任命为教授。

山路

这幅画上的天空、山巅、树木及道路都是用单一明亮的色彩涂绘的,由于各种蓝、红色调的强烈对比,使画面产生一种鲜明夺目的艺术效果。

1905年至1907年间,德兰创作了一系列肖像画、风景画和街景画,其中包括1906年创作的伦敦风景画连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也是由明亮强烈的色彩对比所组成的。色彩闪烁发亮,被视为作品中的主要装饰成分,而物象轮廓处于次要地位。这种创作方法是德兰对野兽派绘画的一大贡献。此图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

奢华1号

此图是几年前画的一幅《豪奢、静寂、愉悦》相关连的三幅作品之一(同年画的《奢华2号》,208.6×139厘米,哥本哈根国家艺术博物馆藏)。画家以试验的手法,用平面的色彩来创造新的绘画空间。这一稿本描绘三个准备下水沐浴的裸女。画家以流畅的线条勾画出轮廓,人物色彩平涂,不加任何明暗虚实处理,湖岸、湖水、远山以及天空都只勾出外轮廓,用不同色彩加以区别,产生一种鲜明的艺术效果。

蓝色的裸体

《蓝色的裸体》一画是马蒂斯追术单纯与平衡的一种实验,让蓝色与紫色相互谐调,使色彩更稀薄而明亮,并用简单的阴影,粗犷的轮廓线,此种随意性的色彩表现正和他于下一年画的《红色的和谐》构成色彩探索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当时作此实验用以反对他曾一度崇拜的西涅克,当然,西涅克也憎恶这位曾经钟情于他的艺术而后又否定他的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1869年~1954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勒·卡图镇。原在巴黎学习法律,1889年进圣昆丹律师事务所。21岁时因病住院,偶读了一本达庇的《绘画论》,使他立下终身从事绘画的志向。为了考入著名的巴黎美术学校,他于1891年先入学巴黎朱理安学院,翌年,却进入一所装饰美术学校的夜校部,直到1895年才获准免考进入美术学校的莫罗画室。马蒂斯的野兽派画风虽植根于后期印象派,但从根本上看,他接受莫罗的艺术思想促使他敢于大胆扬弃传统画法,走自己的路。

开火

这幅《开火》真实地表现了西部拓荒者和当地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当时美国东部地区较为发达,人们对西部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通过杂志了解那里的一切,于是雷明顿成为这方面最著名的插图画家。

1881年,雷明顿首次游历了西部地区,当时美国的西部开发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西部广袤的土地、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俗民情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画家,而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动态,画面生动真实,为今日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女儿的肖像

夕阳下,小山丘的轮廓柔和流畅,河水平静如镜,女儿清晰而优美的形体与背景形成对照。涅斯且罗夫将女儿高雅、美丽的气质表现得完美无比。

除宗教题材外,涅斯且罗夫还从事肖像画创作,并显示了卓越的才能。在十月革命前,他主要的肖像画作品有《高尔基肖像》(1901)和《女儿的肖像》,后一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十月革命后,涅斯且罗夫主要进行肖像画创作。他善于采取全身或半身的构图,将对象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情绪特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他在苏维埃时期完成的肖像画大多是文艺界、科学界的名流,其中《巴甫洛夫院士》获1941年苏联国家奖金,他本人于1942年被授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

弗里茨·沃特鲁巴

(1907~1975)奥地利雕塑家。早年在维也纳工艺美术学校求学,并于1937年至1945年在瑞士和巴黎居住。1945年回到祖国。他直接在石头上雕刻,追求粗糙的质感。作品半抽象的风格受到布朗库西*的启发,具有人体的形状,不过缺乏后者处理上的精致。他的雕塑许多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以暗示一种纪念性和原始主义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