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7
2894600000012

第12章 文学类(5)

鲁曼的代表作《统治泉水的人》在他生前完成,死后于太子港(1944)和巴黎(1946)相继出版,现已译成多种文字(我国有两种译本),被认为是黑人文学的经典著作。小说以海地的红岗村为背景。主人公马纽埃尔是一对老黑人夫妇的独生子,到古巴去谋生,在当地甘蔗园劳动15年后回乡。为了使全村摆脱干旱和贫困,他决心到山区去寻找水源。他和同村因分田地产生不和的季尔维伦家族的少女阿娜伊斯相爱,两人不辞艰苦,终于在一座树木茂盛的山中发现了一个水源。他们在泉边结成夫妇。然而引泉水需要农民们重新团结起来才行。马纽埃尔夫妇耐心地做农民们的思想工作。但一天夜里,就在他回家的路上,被嫉妒他的季尔维伦刺伤。马纽埃尔挣扎着爬回家里,临死前要母亲答应不把此事通报政府。马纽埃尔的死和他要求和解的遗言使农民们深受感动,大家从此和睦相处。在阿娜伊斯的指引下,农民们集体挖了一条大河,水泉一直通到红岗村。放水的那一天,阿娜伊斯告诉婆婆,马纽埃尔没有死,她的肚子里跳动着一个新生命!这部小说扎根于现实生活,阐杨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思想,充满了诗意。

作为诗人,鲁曼遗留下一部诗集《乌木》,于1945年出版。在《黑人的新誓言》一诗中,诗人历数殖民主义者的暴行之后宣誓道:“不,弟兄们,同志们/我们决不再作祈祷/我们反抗的怒潮就像暴风雨中飞禽的叫声震荡在池沼的腐水之上/我们不再唱那些忧愁绝望的宗教歌/我们胸膛里唱出另一支歌曲/我们展开我们的红旗/那是由正义的战士们用血染红的。/我们在这旗帜下前进/我们在这旗帜下前进/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

麦克伦南·休

(1907~?)加拿大小说家、散文家。1907年生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布雷敦角岛格勒斯湾镇的一个笃信长老派教义的家庭。父亲是位医生,母亲爱好音乐美术。休·麦克伦南在哈利法克斯市长大,1929年毕业于达尔豪斯大学,获罗德兹奖学金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并游历欧洲;之后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古典文学。1935年获得古典文学研究的博士学位后回蒙特利尔,开始在下加拿大学院任教,长达十年之久。自1951年起在麦吉尔大学英文系讲授英语文学,直至1979年作为名誉教授退休。

麦克伦南在普林斯顿学习的日子便开始创作小说,但由于小说采用了国际性场景和题材而未获成功。1936年与美国女作家多萝西·邓肯结婚后,麦克伦南接受了妻子的劝导,将小说创作转向自己所熟悉的加拿大社会和题材,很快成为加拿大民族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说《气压上升》(1941),以其童年时代的亲身经历,描写了1917年发生在哈利法克斯市的大爆炸事件。《两种孤凄》(1945)对魁北克的社会变迁作了生动的艺术性描写。《悬崖绝壁》(1948)以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为背景,描绘了小镇人民的生活及其对美国的态度。《夏夜漫谈》(1959)和《斯芬克斯归来》(1967)均以蒙特利尔为背景,前者描写了本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政治大动荡时期加拿大的社会环境,个人强烈追求人生价值和爱情理想的激情;后者则集中反映了60年代中期加拿大的英语区与法语区之间出现的紧张关系。《届时的种种声音》(1980)是一部类似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的幻想小说,描写50年后蒙特利尔遭受一场原子战争劫难之后的惨景。

作为散文家,麦克伦南在创作生涯里一直抒写一种沉思随感式的个人随笔,更为自由地表达出他对历史的憧憬和现代文明的思考。这些散文被先后收入四个集子:《横越国土》(1949)、《三十又三》(1954)、《苏格兰人的回归及其他》(1960)和《加拿大的七条河》(1961)。

麦克伦南的小说和散文植根于加拿大深厚的社会生活土壤,面对现实,勇于探索各种社会问题,大胆揭示复杂的人生,为开创具有浓郁特色的加拿大民族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一位典型的加拿大作家,“他向自己的人民解释了一个迅速成熟的社会,正像狄更斯和巴尔扎克在一百年前向英国人民和法国人民解释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法社会。”(乔治·伍德科克语)。他曾破纪录地先后五次获得加拿大文学最高奖赏——总督奖,1953年被选入加拿大皇家学会,1967年获加拿大勋章。1979年退休后与第二个妻子弗朗西约·沃克尔居住在魁北克的北哈特利。

麦克尼斯·路易斯

(1907~1963)英国诗人。1907年9月12日生于贝尔法斯特,1963年9月3日在伦敦逝世。父亲是盎格鲁—爱尔兰教的主教,母亲在1914年死于肺结核。他10岁那年父亲再婚。此后他被送到英国学校读书。在多塞特郡的谢波预备学校和马堡大学,他发现了一个比教长住宅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于是他抛弃了爱尔兰口音、他的教名以及他父亲的信仰。然而在英格兰,他无法忘掉自己是爱尔兰人,并且始终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书本伴随着他的童年。他7岁开始写诗。1926至1930年在牛津大学默顿学院求学时,已读了伊迪丝·西特韦尔和T·S·艾略特的作品。他厌恶读死书,但天生聪颖,1928年获优等生考试第一名。此后极力向牛津大学一学者的女儿玛丽求婚。他的第一部诗集《盲目的烟火》(1928)便是为她而作。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和玛丽结了婚。从此到1936年在伯明翰大学任古典文学讲师。他不愿教书,也无意作学问。他与同事多兹建立起很深的友谊,其结晶便是他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1936),这是现代最好的一部古希腊戏剧的诗体英译本。《迂回之路》(1932)是他的一本不成功的小说。这时期的诗作大都表现疑惑、怀旧之情以及对自由的向往,超然之意甚浓。《诗集》(1935)确立了他作为30年代“新诗”派成员的地位。

1935年,妻子抛弃他和一岁的儿子,同一个美国学生私奔,第二年与他正式离婚。此事对他打击甚大。他写了不少关于失妻的诗,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超过他那些有关婚姻幸福的诗。

1936年多兹到牛津大学任教,麦克尼斯深感孤单,便来到伦敦大学贝德福学院任希腊语讲师,直到1940年。这期间他开始写剧本,较著名的是《画外》(1937)。

井上靖

(1907~?)日本作家。1907年5月6日生于北海道旭川。父亲是军医。他自幼酷爱文学,是在文学的幻想和追求中度过少年时代的。以后,当他还在旧制高等学校就读时,就已开始了文学创作的最初准备和启蒙期的试笔。在京都大学读哲学时,以冬木荒之介和译木信乃等笔名,多次应《新青年》、《每日周刊》的征文,中选获奖。毕业前夕发表剧本《明治之月》(1935),被搬上舞台。大学毕业后,曾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编辑和记者长达15年之久,最后提升为书籍部副部长。为了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于1951年辞职。长期的记者生活,开拓了他的生活领域,锻炼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和创作素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做了思想上、生活上和艺术上的准备。

井上靖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出版过多部诗集:《北国》(1958)、《地中海》(1962)、《运河》(1967)、《丝绸之路诗集》(1982)、《干河道》(1984),写过剧本、电影脚本和美术评论等。但小说家的声誉遮掩了他在诗歌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井上靖以写作短篇见长,他的成名作《斗牛》(1949)、《比良山的石楠花》(1950)和《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1951)等堪称短篇力作。《斗牛》围绕新大阪晚报社编辑部主任在组织一次斗牛比赛的前前后后,他同投机商人之间的斗争和他在爱情生活上的波澜与抉择,展示了人类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叉矛盾,挖掘人类悲剧的渊薮。斗牛和爱情两条故事线索交叉发展,活跃而纷乱,但又有内在联系,互为补充、映衬,后者为前者起了烘托作用。作者将审视的焦点转向津上和同居情人笑子的内心深处,他们纷乱、述惘而各有所思,而他们种种焦躁的复杂心态,又始终同斗牛比赛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是在生活的具象和实感中加以展现的。《比良山的石楠花》和《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截取科学家和艺术家相关的一段生活情景,融进了作者对生命、艺术、价值、永恒等等的思索,发掘出与民族文化相联系的深层意蕴。在《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中,冒充友人之名画假画讨生活的原芳泉,并不是能力不济,只因社会地位低微,艺术才能遭到践踏,才丢下画笔,在穷乡僻壤造焰火为生,在失望和困窘中结束了寒酸冷落的一生。《比良山的石楠花》中用炽热的理想和坚韧的毅力攻克动脉系统难关的三池俊太郎,一生循规蹈矩,潜心钻研,为人处世超凡脱俗,但依然落得同原芳泉一样的不幸结局。作家以他独具风格的感伤面又诙谐的笔触,描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跌宕起伏与命运对他们的扭曲和他们对命运的抗击。

这三篇小说弥漫着的悒郁感伤氛围,在描写“不伦之恋”的《猎枪》(1949)中也有所反映。这部短篇小说表现的是关于生与死的永恒主题,通过三位女性的三封信,对她们深藏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探索,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缜密思考。作者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韵味,把三封信情节化,用灵活而富于变化的笔法,串成为完整的故事,前呼后应,融合交流,牵动着情节的跌宕,处理得细腻动人,含蓄深沉地将她们的复杂感情关系揭示得清晰鲜明,从侧面描写了这种“不伦之恋”带给三位女性的不幸。

进入50年代后期,日本文学的一个明显转折,表现在从选材到切入生活的角度,都有别于战后初期那种激烈控诉军国主义罪行,而开始转向反映战后生活。井上靖也开始从描写过去转而反映今天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艺术观念,使之适应日本社会对文学审美主体结构发生的变化,写下了像《城堡》(1964)、《夜声》(1968)等精湛之作,表现出一次超越的心路历程。《城堡》的女主人公透子,在美国突袭原子弹所造成的仿佛冬天残梦般难以磨灭的劫难折磨下,虽然爱上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考古学者,但原子弹后遗症引起她灵魂的骚动并陷入痛苦的深渊,如同被囚禁在一座无法逃脱的《城堡》之中。作者在《夜声》中引导读者和他一起,跟踪退休老教师千沼镜史郎,沿着古远《万叶集》咏吟的路线漫游,寻觅人们心驰神往的万叶时代。然而,日本经济的高度发达,破坏了诗情画意的旧址,破灭的不止是主人公的理想之乡,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日本文化发生,繁衍的摇篮。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蜚声文林艺苑,尤其是《天平之甍》(1957);《楼兰》(1959)、《苍狼》(1959)、《敦煌》(1959)等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展现了中国远古文化多姿多采的历史长卷,抒发了他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天平之甍》的主人公扬州高僧鉴真是作者满怀激情着意刻画的形象,他带着凝重的思索,成熟的赤诚,虽九死犹不悔的勇气,终于冲破中国东海的惊涛骇浪,踏上了日本国土,传经扬道,把唐代文化艺术介绍到日本。《敦煌》的主人公是我国宋代天圣年间数举进士而不第的举人赵行德,他怀着对敦煌文化的憧憬,在兵荒马乱中奋不顾身,设法保护了大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以及他在生活、爱情上的坎坷磨难,宏阔地层现了丝绸之路艺术宝窟的雄姿,表现了背负着沉重命运的人们所做的悲壮搏斗,赞美了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这类所谓西域题材的历史小说,通过古朴幽远的笔致,把人们带回到远古遐想中去,感受到文明古国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