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5
2894400000008

第8章 科学之光(2)

汪德昭参加过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在世界科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科赫

1905年获生理学和医学奖,时年62岁。1843年12月11日生于德国汉诺威的克劳斯特尔(Clausthal),1910年5月27日死于德国的巴登—巴登(Baden—Baden),享年67岁。国籍:德国。教育:1866年获哥丁根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双亲:父,赫尔曼·科赫(HermannK0ch),矿山高级职员;母,玛蒂尔德(MathildeJulieHenrietteBiewendK0ch)。配偶:埃米(EmmyAd0lfineJ0sefineFranlz),1867年7月结婚,1893年离婚,同年与海德维希(HedwigFreiherg)结婚。后裔:一个女儿,格特鲁德(Gertmd)。经历:1866牛在汉堡行医;1866~1868年任拉根哈根(Lagenhagen)疯人院医生;1868年在波兹南(P0znan)行医;1869年在拉克维茨(Rakwitz)行医;1870~1871年任德国军队医生;1872~1880年在伍尔斯坦(W0llstein)行医;1880~1885年任柏林卫生部医生;1885~1890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891~1904年任柏林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其他获奖介绍:1901年获Harben奖章;1906年获普鲁士荣誉勋章;1908年获R0bertK0ch奖章。

主要著作:《外伤传染病的病原学研究》(Inrestigati0nsint0theEti0l0gy0fTraumaticInfectiveDiseases),L0nd0n:TheNewSydenhamS0ciety,1880。《结核病的病原学》(“Eti0l0gy0fTubercul0sis”),AmRev.Tubercul0sis,25(1932),285~323。《炭疽热的病原学及炭疽杆菌的个体发育基础》(“Eti0l0gy0fAnthraxBases0nthe0nt0geny0ftheAnthraxBacillus”),MedClass.,2(1937~1938),787~820。《研究、保存和拍摄细菌的方法》(“Meth0dsf0rStudying,PreservingandPh0t0graphingBaeteria”),InMicr0bi0l0gy1776~1980,NewBrunswick,NJ:RutgersUPress,1960,67~73。

参考文献:C.Bari0we:《罗伯特·科赫》(R0bertK0ch),P0rtland,0R:Her0nB00ks,1971。《科学家传记辞典》,1973(V0l7),420~435。《世界著名生物学家传记》,129~136。谢德秋:·罗伯特·科赫—结核杆菌的发现者”《自然杂志》,1982年9期,679~703。《微生物猎人传》,98~134。

评述:科赫“因为研究结核病、发现结核杆菌素”获19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科赫是现代细菌学的奠基人。他发明了用于分离纯种细菌的“固体培养基”;最先采用染色法观察细菌的形态;分离出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证明一种特定的微生物是引起一种特定疾病的原因;提出了判断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传染病病原的“科赫原则”。除此以外,他还发明了预防炭疽病的接种法,这是一个重大的发明,是现代细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冯·贝耶尔

1905年获化学奖,时年70岁。1835年10月31日生于德国柏林,1917年8月20日死于德国巴伐利亚(Bavaria)的斯塔恩贝(Starnberg),享年82岁。国籍:德国。教育:185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约翰·雅各布·贝耶尔(J0hannJak0bBaeyer),自然科学家;母,欧根妮(EugenieHitzigv0nBaeyer)。配偶:阿勒尔海德(A0lelheidBendmann),1868年结婚。后裔:二子一女,长子汉斯(Hans),幼子奥托(0tt0);女欧根妮(Eugenie)。经历:1858~1860年在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凯库勒实验室工作;1860~1866年任教于德国柏林工艺学校;1866~1869年任德国柏林大学教授;1873~1917年任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881年获Davy奖章。

主要著作:《阿道夫·冯·贝耶尔全集》(Ad0lphv0nBaeyer"sGesammelteWerke),2v0ls,Brunswick,Germany:F.ViewingundS0hn,1905。

参考文献:A.Lindstedt:《冯·贝耶尔的工作》(“Aee0unt0fv0nBaeyer"sw0rk”),N0belLectures,Chemistry(1901~1922),83~86。《科学家传记辞典》,V0l.2,1970,389~391。《阿道火·冯·贝耶尔的教学与研究业绩》(Ad0lfv0nBaeyeralsLehrerundF0rscher),Stuttgart,Germany:F.Enke,1932。《化学简史》,240、314、316~319、321、326、330。《化学思想史》,170、175、179、180。《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辞典》,245。

评述:贝耶尔因“有机染料和氢化芳族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荣获190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贝耶尔是研究有机化学的先驱之一,其研究工作包括:尿酸衍生物、聚乙炔、氧化合物、巴比土酸、靛蓝、锌粉蒸馏、缩合反应、酞类、有机过氧化物等。他提出了苯的“向心式”及体现环形化合物稳定性、环角相互关系的“张力”学说。

勒纳德

1905年获物理学奖,时年43岁。1862年6月7日生于匈牙利普雷斯堡(Pressburg),1947年5月20日死于德国麦色豪塞(Messelhausen),享年85岁。国籍:匈牙利;后加入德国国籍。教育:1886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双亲:父,菲利浦·勒纳德(PhilippLenard),富裕酒商;母,安东妮亚·鲍曼(Ant0niaBaumannLenard)。配偶:凯瑟琳·施莱那(KatherineSchlehner),1897年结婚。后裔:一子维勒(Werner),其他无记载。经历:1887~189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工作;1891~1894年在德国波恩大学工作;1894年被任命为布雷斯劳大学的特聘教授;1895年被聘为亚琛高等技术学校物理教授;1896~1898年和1907~1930年任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1898~1907年任基尔大学的常任教授。其他获奖介绍:1904年获Rumf0rd奖章;1905年获Franklin奖章;1933年获日耳曼帝国鹰徽勋章。

主要著作:《论阴极射线》(0berKath0denstrahlen),Leipzig,Germany:JA.Barth1906。《论以太和物质》(UberAetherundMaterie),Heidelberg,(Germany:CWinter,1911。《论相对性原理,以太和引力》(UberRelativitatsprinzip,Aether,Gravitati0n),Leipzig,Germany:S.Hirzel,1920。《伟大的科学家》(Gr0sseNaturf0rcher),1929。《德国的物理学》(DeutschePhysik),4v0ls,1936~1937。

参考文献:《科学家传记性辞典》(ABi0graphicalDicti0nary0fScientists),1982,321~322。ADBeyerehen:《希特勒政权下的科学家》(ScientistsunderHitbr),NewHavenandL0nd0n:YaleU.Press,1977。王克迪:“勒纳”,《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物理学家V),科学出版社,1999,306~314。杨建邺:“勒纳和光电效应”,《物理》,21卷5期,3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