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5
2894400000040

第40章 国运纪事(12)

上海寓沪外国人超过万人。据《申报》11月14日报道:截至10月14日止,上海寓沪外国人达11497人,来自20多个国家,人数在100人以上的是:英国3713人,日本2157人,葡萄牙1329人,美国991人,德国785人,印度568人,法国393人,俄国354人,奥地利158人,意大利148人,西班牙146人,丹麦121人。上海已成为外国寓华人数最多的城市。

浙江兴业银行成立。浙江兴业银行由浙江全省铁路公司附设的银行独立而成,是旧中国主要的商业银行之一。总行设于杭州,1914年迁至上海,主要经营工商业存放款、发行银行券、储蓄、外汇、仓库等业务。

贞文女学校长惠馨为争求办学经费而服毒自杀。惠馨是满族人,早年孀居,博学多才。她认识到:国势日蹙,非兴学无以救亡,因此,大力提倡兴办女学。她为此辛勤奔波,终于募集了一笔钱款,在杭州创立了贞文女学校。1904年秋,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惠馨登台演说,强调非兴学不能自强,并割其臂对众人发誓办学到底。到了1905年秋天,学校经费不足,几度停课,惠馨无计可施,决心实践自己的诺言。她给杭州副都统写信,痛陈女学兴衰的利害关系,请求拨给学校长年经费。然后她暗自吞下毒药,并留下遗书,以死来感动当局,请拨款兴妇学,图自强。

11月

11月1日。清廷任命辜鸿铭为黄浦河道局总办。

清廷诏奖陆军会操士兵。

11月2日。清廷免缓奉天熊岳、锦县等旗民受灾地钱粮。

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日本文部省发布《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简称《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对中国留学生作了许多无理的限制。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中日甲午战争后,至1905年日本有中国留学生数千人。当时日本“学店”林立,为牟利广收中国留学生,无人管束,教育制度混乱。《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名为取缔公私立学校,实以私立学校为主,况且言明取缔对象为“清国人”,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震动。

11月3日。法律馆派员赴日本调查法律。

11月4日。清廷任命奕、瞿鸿、袁世凯为全权大臣,与日本全权大臣小村寿太郎商议东三省事宜。

河南巡抚陈夔龙奏请在河南省城设立尊经学堂,以保国粹。

商部奏准统一全国铁轨宽度。商部奏称,各省现有的铁路,均由工程师确定规格,如关内外、京汉两路,轨宽均为4英尺8英寸还多,而正太铁路已稍有不同,若不及时规定统一的宽度,恐怕日后不同铁路难以互联。国外已有前车之鉴。应统筹全局,早定规章,如钢轨距离的尺寸,桥梁承受的压力,开凿山洞的大小,制作车辆的高宽,以至车底挂钩的形式,离轨的高低,均宜各路一律,毫厘不差。而后国内凡有轨道之处,均能互相衔接。清廷批准。

11月6日。上海玉器业3000余人集会,呼吁同业不用美货,坚持到底。

11月7日。日本驻华公使内田康哉照会外务部,满洲日兵可于6个月内撤退,条件是俄兵也必须如此照办。

11月9日。清廷命大学士裕德管理礼部事务,肃亲王善耆管理理藩院事务。

俄人在新疆伊犁等处设立道胜银行支行,并设经营居留地。

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因上月广东连州教案要求索赔,并要求撤换粤督。

11月10日。广东武备学堂改为两广中学堂。

11月11日。上海务本女塾召开运动会。上海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务本女塾召开秋季运动大会,这是上海女界举办的首次运动会。运动会分师范、中学、小学、幼稚舍4个级别,项目有竞走、跳绳、体操、抛球、跳舞、唱歌、游戏等,其中既有团体项目,也有个人项目。

广东寓沪同乡分别致电外务部、邮传部,反对借款修筑广九铁路,要求自建。

张之洞议借英款开办湖北自来水公司。

练兵处奏定陆军学生考试授官章程。

11月12日。徐世昌等奏定巡警部官制。巡警部除尚书、侍郎外,另设左右丞各1人,左右参议各1人,巡警部分警政、警法、警保、警学、警务5司,下设16科。凡京城内外工巡事务,皆归其管理,原内外城工巡总局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局,内城设5厅,外城设4厅,各省巡警亦归该部督办。警政司下设行政科、考绩科、统计科和户籍科4科,掌管警察一切事务及负责制定户籍管理制度;警法司下设司法科和调查科2科,掌管警察内部管理制度和调查地方政法情况及国际警察规则等;警保司下设保安科、卫生科、工筑科和营业科4科,掌管社会治安、卫生设施与保障、京城内外道路修造计划和市场管理等;警学司下设课程科和编辑科2科,负责审定警官学校的课程设置、成绩考核、学生注册的有关制度及编译各国警官制度、法规和警学书籍;警务司下设文牍科和庶务科2科,掌管部内一切文书通讯和出勤考核,警员功过记载等。每司设郎中1员,主持工作;每科设员外郎1人、主事1人,各科主事下设一、二、三等书记官若干名(位七、八、九品)。内城巡警总厅下设中、南、西、北、东5个分厅,外城巡警总厅设东、南、西、北4个分厅,负责掌管内外城一切警察事务。总厅设厅丞,厅丞下设参事官。分厅设厅知事1人,下设警官若干。总厅内下设总务、警务、卫生3处,处下共设警事、机要、文牍、支应、统计、护卫、治安、交涉、刑事、户籍、正俗、交通、建筑、清道、防疫、医学、医务等17股。处设参事官,股设股长各1人,副股长2人。1906年初,巡警部奏准将全国绿营一律改为巡警。同年11月,在清廷进行中央行政机构裁并时,巡警部改为民政部。

清出使法国大臣刘式训到任,原使臣孙宝琦卸任。

浙江天台县法国教堂被焚毁。

11月13日。京汉铁路举行竣工典礼。

清廷命外务部多派翻译,选呈东西各报。

清廷电寄驻藏大臣有泰,以英政府已承认中国为西藏主国,此次西藏对英赔款120余万两,由国家代付。

四川总督锡良奏准在成都设立银行。

山东华德合资中兴煤矿有限公司成立,创办人张翼,招新股160万元。

11月14日。因谋炸出国考察政治五大臣案被捕的革命党人张榕被判永久监禁。

中英会议藏约,因英使费利夏迫清议约大臣张荫棠于约稿上签字未遂,谈判停止。

俄驻华公使璞科第会晤******奕,力劝中国向日本收买东清铁路,若中国需用资金,则俄国当向美法两国商借款项。

上海商务总会改选,曾铸任总理,朱葆三任协理。

11月15日。外务部照会英驻华公使萨道义,择期会议苏杭甬铁路废约事宜。

11月16日。日本国全权大使小村寿太郎、驻京使臣内田康哉在乾清宫觐见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并呈递国书。

清廷任命陆征祥为出使荷兰大臣,并兼理海牙和平大会事宜。

上海设公益机器纺织有限公司。商部准祝大椿等在上海创设公益机器纺织有限公司,纺织棉纱及原白、印花各布,欲集股100万元。

科布多参赞大臣瑞洵被革职。瑞洵在出差回京时沿途肆意勒索,所得财物需用一二百匹马驮,毡房数十架之多,因此清廷于本日下令将瑞洵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所得不义之财全部交出,发还各地。

11月17日。中日两国全权大臣奕、小村寿太郎等在北京正式开议东三省条约事宜。共开22次会议,本日是第一次会议,议定会议手续及两国与会人员,日方提出大纲11款,为会议基础。

清廷调胡为工部左侍郎,任命唐绍仪署外务部右侍郎,调伍庭芳署刑部右侍郎。

11月18日。清廷命政务处大臣筹定立宪大纲。

上海发生列车相撞事件。据《申报》11月20日报道,本日晚6点钟,由上海驶往吴淞的一列火车行至江湾北首时,汽机突然关闭,停在途中。稍后又一列火车也由上海驶往吴淞,两车相撞,数名工人被震出车外,幸无人员伤亡。

11月19日。户部奏准各省铜元通用,以划一币制。

清廷统一本位币、辅币。清廷决定铸造重库平1两银币作为本位货币,铸5钱、2钱、1钱3种银币与铜元、制钱为辅币。清廷在谕旨中说:“财政处奏,酌拟铸造银币分两成色,并行用章程,开单呈览一折,据称从前各省所铸银元,系属一时权宜,未可垂为定制。现在明定国币,拟铸造重库平一两银币,定为本位,更铸五钱、二钱、一钱银币,与现铸之铜元、旧有之制钱,相辅而行等语。整齐圜法,为当今财政要图,着户部造币总厂按照所拟章程,行知直隶、江苏、湖北、广东各分厂,赶紧铸造,嗣后公私收发款项,均应行用银币,以垂定制而昭大信。”

户部、财政部奏准限制各省铜元铸造数量。江苏、湖北、广东等大省,每月造数不得逾百万,直隶、四川两省,每月造数不得逾60万,其余各省每月造数不得逾30万。如不遵照奏章,将承办人员严行参办。现未设厂省份不用另设,如山西、陕西等省,可由户部总厂拨给,贵州等省尚未开铸,如有需用,可由四川等省拨给。各省现有工厂不得沿用旧名,应统一命名为户部造币分厂,冠以某省字样。至于各局所用铸模,均须从户部领取,所有现用各种旧模一律停废,各省局未领取铸模之前暂行停铸。各省应将历年铸造铜元数目查明,自开铸起共铸出多少,现积多少,民间需用数目约计多少,并已经行销州县多少处,其购买物料铜斤未经铸造者尚存多少,限3个月内如实报知财政处户部,即由户部造币总厂据此迅速制造铸模,分别颁发,各省领到新模再行开铸。清廷批准。

被扣留的俄国军舰离沪。日俄战争期间逃至上海并被扣留的俄国军舰、船舶共12艘离沪回国。9月5日日俄签订《朴次茅斯条约》后,10月24日,驻沪俄总领事阔雷明照会上海道袁树勋,告知在沪各俄舰将回国。当时清廷外务部以日俄议和既成,电告南北洋大臣转饬各关道释放俄舰,但必须收回修理及起运器械的费用。水师提督萨镇冰会同税务司到江南制造局起出所存军械交还俄舰,俄军以枪械机簧有一些锈损为由,拒付各项费用。袁树勋接报后,竟以中方支出费用并不多,十分大方地表示免于索偿。所有俄国军舰遂于本日返回。

11月20日。上海工界和平社在豫园集会,500余人出席,会议议定不入美货商店,疏远不服劝导的亲朋故友。

11月21日。杭州烟业工人同盟会罢工,要求店主增加工资。

比利时驻华公使葛飞业离任,由参赞博赉尔署理驻华公使。

11月22日。江苏泰兴县2000多人反对抽牙帖捐,将高等小学堂砸毁。

11月23日。户部招考司员50人,派赴日本学习财政法律各学科。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二次会议,中国代表对日方的11款讨论大纲提出异议。

11月24日。应两江总督周馥之请,清廷同意上海暂弛米禁。

16名中国学生搭乘法国邮船由沪赴法留学。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三次会议。

11月25日。清廷设置考察政治馆。清廷在谕旨中说:“前经特简载泽等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着即派政务处王大臣设立考察政治馆,延揽通才,悉心研究,择各国政法之与中国体制相宜者,斟酌损益,纂订成书,随时进呈,候旨裁定,所有开馆一切事宜,着该王大臣妥议具奏。”

清廷下令严拿革命党人,严禁革命排满说。

因云南省城开设商埠,云贵总督丁振铎奏请拨款30万两,以济要需。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四次会议。

11月26日。清廷以日俄战争后,俄于蒙古有扩张权力之事,命肃亲王善耆前往蒙古查办事宜。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五次会议。

中国留学生就读之日本各校本日贴出告示,限令中国学生本月29日前呈报原籍、住址、年龄等项,若逾期不报,则对本人不利。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其前身为《二十世纪之支那》。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强调说明“今者中国以千年****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又特别指出实行民生主义的必要,提出“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主张。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随即被同盟会的宣传者概括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报》的庶务干事开始由宋教仁担任,初定为月刊,后改为不定期刊。发行后立即风行国内外,创刊号初印6000册,7次重版,以后各期也常常印四五版,销数达四五万册,成为当时最畅销、最有影响的杂志。最初五期的主编为张继,责任编辑是胡汉民。主要撰稿人有陈天华、汪精卫、朱执信、廖仲恺和宋教仁等。从第6期起,主编为章太炎,后来有几期因章太炎有病,由张继(第19期)、陶成章(第20~22期)主编。1908年10月,出至第24期,被清廷通过日本政府下令禁止。1910年2月,汪精卫和胡汉民在日本秘密印行了第25、26期后停止,共出26期,另有第3号号外1张,《天讨》增刊1本(第12期临时增刊)。《民报》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著名的刊物,是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有力武器,把多数有进步思想的群众,吸引到革命旗帜下来,在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向前发展。

清廷命王公大臣会议讨论废弃弓箭一事。肃亲王善耆认为,京旗各营向来不熟悉枪炮,如果再放弃弓箭,倘有急用无所准备,未免因噎废食,贻误大事。他主张将弓箭暂时保留,从现在开始让八旗幼童学习枪炮,等10年之后,各兵操演成功后再撤弓箭。善耆的意见被通过,照此定稿咨照兵部核议办理。

11月27日。清廷移广西庆远理苗同知驻思恩县属五十二峒。

苏州城内染坊工人罢工,并印发传单,要求绸缎庄增加工资。

11月28日。大学士裕德卒,清廷予祭葬,入祀贤良祠,并赐谥号文慎。

清廷任命荣庆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上海公共租界圣公会教士所设英翰书馆的部分工人因承印抵制美华工禁约的传单,被外国工头扭送巡捕房关押,工人举行罢工,要求立即释放。

中日全权大臣举行第六次会议,议定两条:(一)中国政府允许将由安东(今丹东)县至奉天省城所建造的行军铁路,仍由日本政府接续经营,改为转运各国工商货物;(二)开议奉天(今沈阳)至新民屯铁路问题。

中德在济南签订《胶高撤兵善后条款》。参加签订人员,中方是署理山东巡抚部院提督军门杨士骧,德方为德国钦命署理总督胶澳文武事宜大臣师孟。1900年,德国派兵驻扎在胶州、高密,此条款即为撤走驻扎胶州、高密的德兵而签。全文共5款。

11月29日。清廷任命连顺署镶黄旗汉军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