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5
2894400000011

第11章 文学类(2)

闻家驷

外国文学研究家,文学翻译家,教授。闻一多之弟。原名闻籍,笔名砚田。1905年3月12日生。湖北省浠水县下巴河镇陈家大岭人。少年时期,念四书五经,但也开始阅读一些传播新时代思潮的报章和杂志。中学初学英语,后改学法语,在汉口法文学校和上海震旦大学肄业。1931年赴法国,学习法国文学。归国后在北京大学教法语。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执教,担任法语和法国浪漫派诗选等课程,其间于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7月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工作者代表大会。解放迄今,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丛书丛刊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民主同盟**********常务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先后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谈波德莱尔》(《学文月刊》,1934年),《读雨果的诗》(《学术季刊》,1943年一卷六期),《论巴拿斯派的诗与象征派的诗》(《学术季刊》,1943年一卷六期),《读戈吉野的诗》(冯至主编的《文艺周刊》,1945年)。译著有:纪德的《浪子回家》(《小说月报》),《雨果诗选》(1954年,作家出版社),《雨果诗选》(《译文》,1955年3月号),缪塞的《回忆》(《译文》,1957年5月号)。抗战期间在昆明发表的译诗译文有:华勒莫夫人的《你怎样处理了它们》,魏尔仑的《感伤的对话》、《泪溅》,《一条漫长……》、《错误的印象》,拉佛尔格的《一种无与伦比的严厉》、《秋歌》,阿波里奈尔的《多病的秋天》、《密腊波桥》、《狱中》、《练习》,古尔蒙的《雪》,科莱特(C0lette)夫人的《巴黎的春天》,维斯奈(Wisher)夫人的《巴黎妇女的抵抗》,杜阿梅尔(Duhamel)的《我的巴黎》和《夜深的思想》,柏耳拿罗史的《假傻子》等。1971年发表了译作《维尼言论选译》和《左拉言论选译》。闻家驷也写一些杂文,散见各报刊,主要有:《当真是匪警吗?》(《时代评论》,1945年11月26日),《最后的话》,《论救国》(《时代评论》,1945年),《死去再生——向罗曼罗兰学习》(1945年)等。此外还有《一多兄死难二周年祭》(1948年《中建》三卷四期北平版),《我所知道的朱自清先生》(1948年《中建》三卷八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追忆一多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1960年12月20日)。现在已完成《红与黑》译稿,正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法国文学部分的条目,并增补早年所译的《雨果诗选》。

柳风

现代作家。原名甄永安,字升平,曾用名陈慎铭。1905年2月14日生于河北省大名县儒家寨。早年在北京大学当过旁听生。1930年在北京附近黄村组织暴动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大名县麦收暴动,1932年被停止组织生活,同年在北方左联做过出版发行工作。1937年赴延安,担任过市政府教育科长,《新中华报》校对、边区文协秘书等职。1946年8月重新入党。1950年任陕西省委宣传部秘书。1951年协助****翎创建西北戏曲研究院,任秘书长。1954年该院改为陕西省戏曲剧院后,任第一副院长。1957年调省剧目工作室任主任。1978年末任戏曲剧院核心小组成员,1979年任该院党委书记。1925年,曾写过诗和小说,皆由海音书社出版。赴延安后,曾在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发表小说《麦收》,在《新中华报》、《边区工人》上发表小说和诗歌。在省委宣传部工作时,他写过一本反对******的说书词《常二叔大破******》。他的剧作主要有:根据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改编的童话剧《金色鲤鱼》(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反特戏《两颗铃》(与****翎合作)。此外,还编过《****翎现代戏曲选集》(1962年,西安东风文艺出版社)和连环画词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1979年与入合作改编表现民族团结的戏《王昭君》、《五家坡》。

施蛰存

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教授。笔名安华、薛蕙、李万鹤。原籍浙江杭州,1905年12月1日生,成长在松江(今属上海市)。其父施亦政是清末秀才,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文牍,后到松江任工厂经理。他八岁时随家迁至松江。1922年中学毕业后,考入之江大学。翌年到上海进上海大学。受新文艺界前辈郭沫若、茅盾、陈望道等人的影响,开始了文学活动和创作。1926年转入震旦大学读法文,同年参加过C·Y(共青团)。“四·一二”政变后,脱离了共青团的组织。1929年任上海水沫书店编辑。1932年5月在现代书局编辑《现代》月刊。1934年8月应上海杂志公司之聘,与阿英合作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1938年参加全国文协昆明分会,任理事。从1937年起到解放初,先后在昆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等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调华东师范大学(今改为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授至今,为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1979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是在抗日战争前。共发表了五十多篇小说。还写了一些新诗和散文。小说集有:《追》(1928年)、《上元灯》(1929年,上海水沫书店)、《将军的头》(1931年,新中国书局)、《梅雨之夕》(1932年,新中国书局)、《李师师》(1933年,良友图书公司)、《善女人的行品》(1934年,良友图书公司)和《小珍集》(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等,小说内容大多描写旧社会里江南小市民的生活。散文集有:《灯下集》(1937年,开明书店)和《待旦录》(1947年,上海怀正出版社)。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妇女三部曲》、《今日之艺术》、《波兰短篇小说集》、《捷克短篇小说集》、《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渔人》、《荣誉》、《征服者贝莱》等。1957年后,转入对文物考古的研究,著有《水经注碑录》、《汉碑年表》、《碑跋》等。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他的《唐诗串讲》。

周煦良

文学翻译家,教授。笔名舟斋、贺若璧。1905年8月8日生。安徽省至德县(今并为东至县)人。1920年进上海大同学院读中学和大学。1925年夏,因参加“五卅”运动并反对校方而被迫离校,发表过新诗《玩具店门口的穷孩子》(《民国日报》副刊)。1926年春考进光华大学化学系。1927年初夏赴武汉。1928年春赴英国留学,进爱丁堡大学学哲学、心理学和文学。1932年得硕士学位回国。1933年底参加福建人民政府反蒋抗日运动,任人民大学筹备委员。后流亡香港,数月返沪,不久翻译了英国物理学家秦斯的《神秘的宇宙》(开明书店)。是年秋赴北平,闭户读书。在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上发表散文《纪念》及《论文坛上的恶势力》。1935年夏应郑振铎邀请到暨南大学英文系任教。此期间发表过一些新诗,如《睡女》(《大公报》诗刊,1935年),《七个冷静的礼拜过去了》、《挽歌》(俱载《新诗》月刊,1936~1937年)等。为《新诗》月刊纪念英国诗人霍思曼逝世译其诗七首发表,以后又陆续将他的诗集《希罗普郡少年》全部译出。此外,还写过论述新诗格律的文章。1938年到四川大学英语系任副教授。此期间发表过一些散文和诗,参加过由老舍筹备成立的中国文学家协会成都分会。1940年到上海,译英国湖畔诗人考勒立治的《老水手行》三章,以英汉对照形式在《西洋文学》杂志上发表。1943~1945年蛰居扬州。1945年回上海,与傅雷合编《新语》半月刊,与施蛰存合编《活时代》。并应聘光华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此期间除写散文、小品文、诗及译诗之外,还发表文学论文《论水浒与荡寇志》,寓言式故事《烧路头草》若干则。同年12月,参加马叙伦等人发起的爱国民主党派中国民主促进会。i946年携全家来沪,兼任新陆师范学校英文系主任。1947年参加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因在反内战“宣言”上签名,暑期为校方解聘,后应聘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1949年秋重返光华大学任英文系主任。1951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主任。1958年秋调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任《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副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2年起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和上海文联副秘书长。此外,还担任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年初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后,应出版社要求他译过不少小说,其中有英国金斯莱的《水孩子》(1956年,儿童读物出版社),英国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1956~1963年,新文艺出版社)等。此外,他在《文学评论》上发表过论文《论民歌,自由诗和格律诗》,在《文汇报》上发表过《怎样建立新诗的格律》等。他主编过大学文科试用教材材《外国文学作品选》,并译了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歌,拉丁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片断,英国诗人雪莱的《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片断。此外还译有美国巴马与威理著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末日记》(1947年,上海龙门联合书局)、苏联考塞夫臬考夫的《活命的水》(1951年,中华书局)、苏联保斯托夫斯基的《金羊毛的国土》(1952年,春明书局)、东德史悌芬·海姆的《理性的眼睛》(与叶封合译;1954年,平明出版社)、法国凡尔纳的《天边灯塔》(1957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苏联法捷耶夫的报告文学《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美国劳勃特·纳珊的中篇小说《珍妮的肖像》(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英国毛姆的小说《刀锋》(1981年)以及哲学与自然科学书籍,和关于翻译理论及技巧的论文。

孙大雨

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孙铭传,字守拙,别号子潜。1905年1月21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诸暨县。在上海读初中时积极参加1919年“六三”爱国运动,劝租界商店罢市。192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25年毕业后出国游历一年。1926年入美国新汉布什尔州的达德穆学院,翌年获该院奖学金,1928年高级荣誉毕业。1928~1929年入耶鲁大学研究院专攻英国文学。1930年秋至1957年,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等校外文系英国文学教授兼主任。1946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次年加入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被推为干事,后为干事会主席。1919~1923年,在《少年中国》、《小说月报》、《时事新报》等发表过诗和短篇小说。1926年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两首有韵文规律的十四行诗。1931~1932年,翻译罗伯脱·勃朗宁的长诗《安特利亚·特尔·沙多》,在《武汉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四期登有长诗《自己的写照》、莎士比亚剧译及短诗。1933~1934年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自己的写照》续稿,这是一首用四音组韵文写成的现代诗,奔腾雄浑,浩瀚澎湃。还英译唐代孙过庭《书谱序》(英文月刊《天下》第二期)。此外在《诗刊》(戴望舒编)、《民族文学》、《宇宙风》、《现代评论》等刊物上也有诗或译诗发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莎士比亚剧诗《黎琊王》集注本二卷(诗译)。1956~1957年发表论文《诗歌的格律》(《复旦学报》1956年~1957年),就白话文诗歌写作和译诗的韵文节奏规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创见。除已出版的《黎琊王》外,《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都已按集注本诗译好;另外还译成《风暴》与《冬日故事》二大喜剧,也都有集注。把《翘绥》、《康忒勃垒故事集·序诗》作了诗译。他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翟利尼的《自传》译稿几十万字。最近还用古典英文韵文诗译了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六首)、《远游》、《卜居》与《渔父》,宋玉的《高唐赋》与《神女赋》,潘岳的《秋兴赋》,刘伶的《酒德颂》,陶潜的《归去来辞》(散文译),韩愈的《石鼓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

朱维之

文学翻译家,教授。1905年3月26日生于浙江省平阳县朱家岛村一个农民家庭里。1919~1924年在浙江省温州中学师范部学习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和朱自清先生的劝导有志于文学事业。早期论文有《墨翟的人生哲学》(1924年《青年进步》月刊),《中国最早的文学家屈原》(1925年《青年进步》月刊),《十年来的中国文学》(1926年《青年进步》月刊创刊十周年纪念特号)。1927年春在武汉参加北伐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编纂股工作,曾任北伐第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1928年任上海青年协会书局编译,写过《玛瑙一般的希望》、《天堂里的烦恼》等短篇小说和戏剧若干篇及《戏剧起源与宗教》等论文,并翻译爱尔兰耶茨诗剧《心所向往的国土》。1929年春任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发表论文《旧约中的民歌》(1930年《协大学术》)。1930年游学日本,在中央大学研究科和东京帝国大学文化讲习会学习。1932年回国任福建协和大学国文系讲师兼《福建文化》主编,发表《李卓吾论》(内有《李卓吾年谱》译文;1935年,协大书店)。1936年起到上海之江大学,先后任该校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发表《中国文艺思潮史略》(1939年,长风书店;1946年开明书店),《基督教与文学》(1941年,青年协会书店),《文艺·宗教论集》(1951年,青年协会书店),《无产者耶稣传》(小说,1951年,广学会书店),翻译弥尔顿长诗《复乐园》(1951年,广学会书店)。1951年加入上海翻译工作者协会,1952年调任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任翻译文学组组长。1962年11月加入中国作协。解放后的主要译著有:《复乐园》(附弥尔顿短诗选,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格里鲍耶陀夫诗剧《聪明误》(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马雅可夫斯基诗剧《宗教滑稽剧》(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多米尼加共和国史》(与李霁野合译;1972年,天津人民出版社);论文主要有:《弥尔顿和复乐园的战斗性》、《格里鲍耶陀夫的思想和艺术》、《论“莎士比亚化”》、《论“威尼斯商人”》、《沦“席勒式”》《论“哈姆莱特”》(世界文学名著选评;197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著还有:弥尔顿的诗剧《计土参孙》,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等。除译著和论文外,编写出版的教材有《古代中世纪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十七、十八世纪欧洲文学》、《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外国文学简编》亚洲部分(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任南开大学中文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