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2
2894100000013

第13章 文学之星(3)

文学翻译家。原名卜成中。1902年5月18日生于浙江杭州。父亲是刻字工人。1919年夏,于杭州私立宗文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投考邮政,在浙江邮区、杭州邮局服务二十三年,直到1942年底。这期间,自学英语和世界语,并开始翻译、介绍东欧各弱小民族的文学。最早印成书的译文是保加利亚的瓦佐夫(Vazov)的短篇集和匈牙利的Hesczcg的短篇合集。他从世界语翻译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勇敢的约翰》是在鲁迅的帮助下出版的。1943年,在浙江富阳乡村译书。1944~1946年,先后在浙江衢县简师及初中教书。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找不到职业,流寓上海、富阳、杭州亲友家,并从事翻译。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之后又在浙江干部学校学习。1950~1952年2月,在上海鲁迅著作编刊社,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编刊社于1952年7月迁到北京,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他即转该社鲁迅著作编辑室。1959年又调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1972年重编《鲁迅全集》,又回到鲁迅著作编辑室工作。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现任鲁迅研究室顾问。主要译著有:《勇敢的约翰》(1931年,湖风书局)、《过岭记》(1931年,中华书局)、《春天的歌》(1933年,中华书局)、《保加利亚短篇集》(1945年,正言出版社)、《上尉的女儿》(1944年,东南出版社,初版名《甲必丹女儿》;194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美丽之歌》(1949年,文化工作社)、《苏联作家自述》(1950年,上海出版公司)、《裴多菲诗四十首》(1951年,文化工作社)、《可爱的祖国》(1952年,文化工作社),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裴多菲诗选》(1954年)、《塔杜施先生》(1955年)、《好姑妈和小鹿》(1956年)、《尤若夫诗选》(1957年)、《华莱斯诗选》(1958年)、《密茨凯维支诗选》(1958年)、《多尔第》(1960年)及《腊玛延那·玛哈帕腊达》(1962年)等。关于鲁迅著作研究的文字,有《鲁迅全集校读记》(1950年)一种。

汪静之

现代著名诗人,教授。1902年7月20日生。安徽省绩溪县八都余村人。幼年在乡村私塾读书。十二岁起学做旧诗。1916年到汉口,先后在茶叶铺和纸铺当学徒一年。1919年到屯溪安徽第一茶务学校读书,开始作新诗。1920年到杭州第一师范读书,1921年在《新潮》、《新青年》、《小说月报》、《诗》杂志发表新诗。1921年秋与潘漠华、冯雪峰、魏金枝、柔石等人组织晨光文学社。请国文老师朱自清、叶绍钧为顾问,在杭州报上出版了《晨光》旬刊,数月后停刊。1922年4月4日,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成立湖畔诗社,出版了四人诗合集《湖畔》。后又在上海出版了《支那二月》月刊,数月后停刊。1922年,诗集《蕙的风》(亚东图书馆)出版,鲁迅审阅了《蕙的风》的原稿,做了修改,并在回信中给以指导,特别指出要学习拜伦、雪莱、海涅的诗。汪静之最喜欢海涅,且受海涅爱情诗的影响,又由于他受“五四”运动和“新青年”进步思想以及西欧民主主义文艺思想的影响,当时写的爱情诗比较多,并获得了很多读者,受到顽固派的攻击、诋毁,而鲁迅却给予支持。朱自清说:《蕙的风》“对于旧礼教好象投掷了一枚炸弹”。“五卅”运动,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决定不再写情诗,不再唱悲歌,写出《劳工歌》和《破坏》,编入第二本诗集《寂寞的国》(1927年,开明书店)。这期间大部分时间在中学或大学教书。北伐战争时期曾由郭沫若介绍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任编纂,又在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任《劳工月刊》编辑。抗日战争时期曾由章铁民介绍在国民党中央军校广州分校任国文教官,后期在贵州独山因生活困难,被迫兼做酒生意,之后又到重庆做酒生意和开小馆子糊口。1945年以后,先后在白沙大学预修班、江苏文理学院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他还写有短篇小说《耶稣的吩咐》(1926年,开明书店)、长篇小说《翠英及其夫的故事》(1928年,亚东图书馆)、短篇小说集《父与女》(1929年,大江书铺);理论著作有:《诗歌原理》(1928年,商务印书馆)、《李杜研究》(1928年,商务印书馆)、《作家的条件》(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者痛于日寇侵略,还编选历代《爱国诗选》(诗选注四册;1938年,商务印书馆),《爱国文选》(文选注四册;1939年,商务印书馆)。解放后,写有零星诗歌,如《乐园的逐客令》、《列宁颂》、《列宁与真理》、《列宁世界的心》、《血液银行》等,结集成《诗二十一首》。这些诗表现了在薪时代里他新的觉悟和进步。1979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80年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诗作《告慰马克思》。

沈从文

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曾用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中医家庭。1918年从家乡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各县生活,参加预备兵的训练,后正式参加军队,任上士司书,也作过屠宰收税员。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的部队各种生活,使他默想与体会了人生趣味,开始怀疑过去,憧憬未来。1922年,因受“五四”余波的影响来到北京,本想升学读书,但未成功,于是学习写作,始用化名“沈从文”。1924年起,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杂志》上面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同时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北伐战争后,于1928年到上海继续写作,与胡也频、丁玲先后编辑《红与黑》和《红黑》杂志,并曾参加新月社,在《新月》、《现代》、《文学》、《小说月报》上发表作品。1929年在吴淞中国公学教写作。1930年夏,在武汉大学国文系任讲师。1931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编《大公报》副刊《文艺》,次年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同时与杨振声、朱自清等共同编辑中学国文教科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同清华、北大、南开南下,在昆明西南联大教习作。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并编《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文学副刊。解放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研究出土文物和中国丝绸,又在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兼职,研究工艺美术图案和物质文化史,并在《人民日报》、《文物》、《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978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继续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专题的研究工作。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沈从文是一位在国内外有成绩、有影响的多产作家,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七十余种。在创作上,善于以清谈的文笔抒写青年的苦闷、军队的生活以及乡村的状况,其主要作品多以沅水流域的风土人情作背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不同侧面,显示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另外,他多年从事写作教学,在文艺批评方面有着精审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如《论中国创作小说》、《论汪静之的<蕙的风>》、《论朱湘的诗》、《论焦菊隐的诗》等。主要著作有:《鸭子》(1926年,北新书局)、《蜜柑》(1927年,新月书店)、《好管闲事的人》(1928年,新月书店)、《老实人》(1928年,现代书局)、《雨后及其他》(1928年,上海春潮社)、《篁君日记》(1928年,北平文化学社)、《入伍后》(1928年,北新书局)、《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新月书店)、《呆官日记》(1929年,上海远东出版社)、《旅店及其他》(1929年,上海中华书局)、《十四夜间》(1929年,上海光华书局)、《凤子》(1930年,杭州苍山书店)、《沈从文甲集》(1930年,上海神州国光社)、《石子船》(1930年,上海中华书局)、《一个天才的通信》(1930年,光华书店)、《沈从文子集》(1931年,新月书店)、《游目集》(1931年,上海大东书局)、《一个女剧员的生活》(1931年,大东书局)、《虎雏》(1932年,上海新中国书局)、《都市一妇人》(1932年,上海新中国书局)、《记胡也频》(1932年,光华书局)、《月下小景》(1933年,现代书局)、《一个母亲》(1933年,上海合成书局)、《记丁玲》(1934年,良友图书公司)、《如蕤集》(1934年,上海生活书店)、《八骏图》(1935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月下小景外八篇》(1936年,上海复兴书局)、《新与旧》(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从文小说习作选》(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湘行散记》、《边城》(1936年,开明书店)、《废邮存底》(与肖乾合著;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一个女刁人的日记》(1938年,上海晨光书局)、《记丁玲》(续集;1939年,良友图书公司)、《湘西》(1940年,商务印书馆)、《烛虚》(1940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昆明冬景》(1941年,平明书店)、《云南看云集》(1943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黑凤集》(1943年,开明书店)、《春灯集》(1945年,开明书店)、《主妇集》(1943年,商务印书馆)、《我的生活——沈从文自传》(上海中央书店)、《长河》(1948年,开明书店)、《沈从文小说选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及由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从文散文选》(1980年)、《从文小说选》(1980年)等。关于历史文物的研究论文,已发表的有四十余篇,较注重实物资料的比证分析,多有新的见解。主要著作有:《中国丝绸图案》(1957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唐宋铜镜》(1958年,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龙凤艺术》(1960年,作家出版社)、《中国历代服饰研究》(1980年)等。

李红

(1902~1961)现代作家。原名李寿民,笔名还珠楼主。四川省长寿县人。自幼喜欢绘画、书法,酷爱文学。因家贫少孤,仅读到高小即辍学自习。少年时代,随家迁徙,曾漫游云、贵、川、赣、皖、浙、苏、鲁、冀等地,饱览祖国锦绣河山,对后来写作有很大影响。青年时代,在天津做过邮政局职员、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为地方报刊撰写过一些游记、杂记、食谱。三十年代起,在天津、上海等地陆续出版数十部章回体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是其中代表作。同时,还为一些剧团编写不少京剧剧本,其中,《汉明妃》、《昭君出塞》、《墨黛》等后来成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尚小云剧团的保留剧目。在此期间,于1939年因拒绝为日寇写作而被日本宪兵队拘捕,经斗争出狱后,曾在上海卖字为生。解放后,曾在上海天蟾京剧团、军委总政文化部京剧团、北京京剧三团担任编导,并为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成员。先后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有《雪斗》、《白蛇传》、《岳飞传》、《南山化蝶》、《霍小玉》、《秋江》、《喜相逢》(与人合作)、《李岩之死》(与人合作)等。1956年,应中国新闻社之约,根据《史记·游侠列传》,撰写了章回小说《郭解》、《剧孟》,以及历史小说《岳飞传》,先后在上海《新闻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及港澳报纸连载;《剧孟》一书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参加作家艺术家西北参观团赴大西北访问,写了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西北纪行》等散文和诗歌,散见于《甘肃日报》、《西安日报》、《北京日报》,其中一部分收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旄头漫卷西风》、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早看西北》。1957年,又写成章回小说《十五贯》,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8年病中仍坚持写作,完成历史章回小说《杜甫》初稿,未及修改出版即离人世。

张寒晖(1902~1946)

现代剧作家。又名张兰璞、含晖。河北省定县西建阳村人。其父是清末有革新思想的文人,对他的思想颇有影响。1919年入保定高师附中学习。“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写白话诗和剧本。1922年考入北平人艺剧专。1924年下半年因学校解散,回家务农。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靠同学资助维持生活。同年10月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在艺专工人俱乐部、北平青年俱乐部工作,组织五五学社,出《五五剧刊》,写了《他们的爱情》等剧本。并积极参加当时北平的各次示威游行。后因宪警通缉,被迫回乡。1928年夏再入北平艺专。第二次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曾创作了暴露封建家庭虐待妇女的三幕话剧《黄绸衫》,演过《终身大事》、《英雄与美人》、《一片爱国心》、《醉了》等剧。因其反对校方艺术至上和超阶级的艺术观,强调艺术为革命服务,主张戏剧地方化,被学校革职。随后回定县帮助民教馆搜集材料,研究秧歌、民谣。1930年在北平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并在故乡发展左联成员。1931年春赴西安民教馆任教,组织流动图书文库,举办各种展览,提倡话剧大众化、地方化。1934年在家乡组织抗日救国会,出版通俗读物,创作了暴露统治阶级罪恶、宣传革命的小说和戏剧:《屠户》、《过渡》、《王半仙》、《血乞丐》、《月亮上升》、《我是一个人》(均因思想激进,报刊不敢刊登)等。1935年9月应邀赴西安,从此长期扎根祖国西北。先后在西安二中、民兴中学、东北竟存中学、黎明补习学校任教。编过《老百姓报》,作过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政治部游艺股长。根据东北军士兵“失掉了家乡想家乡”的心情,创作了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公开发表时,署名“佚名”),唱出了东北人民在日寇侵略下失去故土的惨痛和打回老家去的希望,成了动员千百万人民英勇抗战的战斗号角。抗日战争开始后,领导剧团深入农村,宣传抗日,写了不少剧本。1941年3月,奉命撤回陕甘宁边区。1942年5月赴延安,历任边区文协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为了深入农村,协助地方剧团和民间文教工作者收集整理民歌,创作了歌颂边区民主选举、教育俘虏的秧歌剧《从心里看人》、《打开脑筋》、《争取俘虏》、《太平车》等。被陕甘宁边区人民称为“人民艺术家”。他创作的《松花江上》、《边区十唱》(即《军民大生产》)均收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林如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