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2893500000039

第39章 经济科技(3)

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此期间主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等等。

此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注,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很多领域,是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20世纪十大科学事件

1900年:普朗克提出解释光与如何活动的量子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1910年:托马斯·摩根证实基因是遗传单元,并沿着染色体的细胞组织顺序排列;

1913年:尼尔斯·玻尔应用量子理论解释电子的行为,制作了原子基本模型;

1942年:恩里科·费米完成第一个受控核反应。3年以后,美国投掷原子弹炸死成千上万日本人;

1946年:制造出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

1953年:英国的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制作成功脱氧核糖核酸模型;

1969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美国五角大楼创建因特网;

1978年:酶被用于基因重组,遗传工程诞生。世界上第一个健康的“试管婴儿”路易丝出世;

1996年:英国研究人员基思.坎贝尔和伊恩·维尔穆特第一次成功克隆哺乳动物——“多莉”绵羊。

布朗运动

悬浮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这是1826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是发现的。不只是花粉和小炭粒,对于液体中各种不同的悬浮微粒,都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发现、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间接地证实了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气体动理论的建立以及确认物质结构的原子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推动统计物理学特别是涨落理论的发展。由于布朗运动代表一种随机涨落现象,它的理论对于仪表测量精度限制的研究以及高倍放大电讯电路中背景噪声的研究等有广泛应用。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首先发现,并根据此规律创制了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随原子序数逐渐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其本质是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这个规律的发现是继原子——分子论之后,近代化学史上的又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它所蕴藏的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对以后整个化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知道意义。

玻璃镜子

镜子是一种表面光滑,具反射光线能力的物品。镜子分平面镜和曲面镜两类,常见的是平面镜,多用来整理仪容;曲面镜又有凹面镜、凸面镜之分。主要用作衣妆镜、家具配件、建筑装饰件、光学仪器部件以及太阳灶、车灯与探照灯的反射镜、反射望远镜、汽车后视镜等。在科学方面,镜子也常被使用在和望远镜、雷射、工业器械等仪器上。

玻璃镜子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诞生于“玻璃王国”——意大利的威尼斯。威尼斯制造的明亮轻便的玻璃镜远比形象模糊的青铜镜受欢迎,曾风靡欧洲。1666年,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一家镜子工厂,从而进一步制出了高质量的大玻璃镜。自此,玻璃镜制造技术开始外传。玻璃镜子最早是在明代传入我国,清代乾隆以后玻璃镜逐渐普及。

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化学纤维的两大类之一。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纺制成纤维,竹子、木材、甘蔗渣、棉子绒等都是制造人造纤维的原料。

17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提出,仅靠蚕丝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穿着需要。1664年,英国生物学家****通过研究认为认为,人类完全可以生产人工丝。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过多年研究,制造出了硝酸丝。1889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了他制造的人造纤维纺织机,第二年,在法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人造纤维工厂。1905年,英国开始生产人造纤维。后来,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

火柴的发明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火柴是在577年发明的,但当时的火柴都只不过是一种引火的材料。后来在马可波罗时期传入欧洲,英国的沃克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洋火”。但是早期的火柴有致命缺点:黄磷非常稀少、容易自燃,而且容易使人中毒。在1852年经过瑞典人距塔斯脱伦姆的改进,发明了安全火柴。以磷和硫化合物为发火物,必须在涂上红磷的匣子上摩擦才能生火,安全程度提高。安全火柴的优点在于把红磷与氧化剂分开,不仅较为安全,而且所用化学物质无毒性。所以也被称为安全火柴。

避雷针

避雷针是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主要用来保护发电厂、变电所的室外配电装置、输电线路个别区段以及工业与民用高层建筑的。避雷针实质上是引雷针,它将雷电引向自己从而保护其他设备免遭雷击。现代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发明的。

钟表

钟表是钟和表的简称,钟和表都是计量和指示时间的精密仪器。按国际惯例钟表通常是以内机的大小来区别的,机心直径超过50毫米、厚度超过12毫米的为钟;直径37—50毫米、厚度4—6毫米者,称为怀表;直径37毫米以下为手表;直径不大于20毫米或机心面积不大于314平方毫米的,称为女表。

手表是人类所发明的最小、最坚固、最精密的机械之一。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有机械力和电力两种。机械钟表是一种用重锤或弹簧的释放能量为动力,推动一系列齿轮运转,借擒纵调速器调节轮系转速,以指针指示时刻和计量时间的计时器;电子钟表是一种用电能为动力,液晶显示数字式和石英指针式的计时器。

马力

马力是工程技术上常用的一种计量功率的单位,是指米制马力。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采用的是英制马力。1英制马力等于550英尺·磅/秒,等于745.7瓦特。18世纪后期,英国物理学家瓦特把马力的定义规定为在1分钟内把1000磅的重物升高33英尺的功,这就是英制马力,用字母HP表示。规定1米制马力是在1秒钟内完成75千克力?米的功。即1米制马力=75千克力?米/秒=735瓦特。1英制马力=1.0139米制马力。米制马力没有专门的字母表示,1米制马力的值和1英制马力的值也是不同的。马力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已废除。

国际米制

国际米制,旧名米突制,为法国于18世纪末所首创。1875年,法﹑德﹑美﹑俄等十七国在巴黎签订米突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米制主要单位规定如下:一,长度主单位为米,代号m,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米尺在0°C时两端标线间的距离,约等于通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二,质量主单位为千克,代号kg,为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内的铂铱合金制成的标准砝码的质量;三,容量主单位为升,代号l,为一千克纯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密度最大(4℃)时的体积。米制的主要优点是:单位的选取有可靠标准;各基本单位间有密切联系;采取十进位制,使用方便。国际米制也是我国的基本计量单位。

华氏温标与摄氏温标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脱以氯化铵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零华氏度,把人体正常温度定为96华氏度,中间分为96等分,而后又作调整,将纯水的沸点定为212华氏度,其冰点定为32华氏度,其间划作180等份。

摄氏温标是1742年由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发明的,他将一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规定为0℃,冰点定为100℃,两者间均分成100个刻度,和现行的摄氏温标刚好相反。直到1744年才被卡尔·林奈修成现行的摄氏温标: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

打字机

打字机就是用以代替人工书写、刻制蜡板等的一种机器。通过敲击键盘上的某一个按键,使字模打击到色带上,从而在纸或其他媒介上打出该字符。每打一次纸袋向左移动,以备打印下一个字符。文字字符键是按照“QWERTY”顺序排列的,分为三行,另外还有空格,回车,换行,上移等一些功能键。打字机有硬打、软打两种打字方式。硬打是将字母或字头直接击打辊筒,属机械打字方式;软打是以点阵,通过喷墨、针式、热敏转印、激光等方法打出字迹,属电子打字方式。打字机键盘对后来计算机键盘有很大影响。

早在1714年,英国工程师亨利·米尔便获得了一项关于写字机器的专利,但没有留下任何图样。以后相继发明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打字机,但都没有具备实际使用价值,未能正式生产。世界上最早的打字机诞生于1808年,由意大利人佩莱里尼·图里发明。

卡路里

卡路里是能量单位,现在仍旧广泛地应用于营养计量和健身手册上,国际标准的能量单位是焦耳。一般所说的卡路里分为两种:大卡(C),多用于食品标注,将1000克水在1大气压下由摄氏14.5度提升到15.5度所需的热量,约等于4186焦耳的内能。小卡,记做cal,多用于科研文档中,1000小卡=1大卡。

X射线

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故又称伦琴射线,是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射线分三种: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内的称软X射线。实验室中X射线由X射线管产生,X射线管是具有阴极和阳极的真空管,阴极用钨丝制成,通电后可发射热电子,阳极(就称靶极)用高熔点金属制成(一般用钨、铜、镍等材料)。用几万伏至几十万伏的高压加速电子,电子束轰击靶极,X射线从靶极发出。由于靶极被电子轰击时产生高温,所以必须用水冷却。同步辐射源可产生高强度的连续谱X射线,现已成为重要的X射线源。

霓虹灯

霓虹灯是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的。1898年6月的一个夜晚,拉姆赛和他的助手正在检查一种稀有气体是否导电。他们惊奇地发现,该气体不仅导电,而且发出了极其美丽的红光,他们将这种气体命名为氖气。后来他们相继实验了其他一些气体,发现不同的气体发出不同色光,犹如天空美丽的彩虹。霓虹灯也由此得名。霓虹灯自1910年问世以来,历经百年不衰。它是一种特殊的低气压冷阴极辉光放电发光的电光源,霓虹灯是靠充入玻璃管内的低压惰性气体,在高压电场下冷阴极辉光放电而发光。如今霓虹灯成了城市的美容师,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就把城市装扮得格外美丽。

液晶

液晶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因为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光学特性,20世纪中叶开始被广泛应用在轻薄型的显示技术上。它既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晶体的一些光学特性。人们常见的电子手表和电子计算器上的显示元件就是用液晶制作的。1888年,奥地利科学家莱尼茨尔首次合成一种介于液体和固体之间的化合物。后来,德国物理学家列曼把处于“中间地带”的浑浊液体叫做液晶。液晶被发现以后,人们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途,直到1968年,它才成为电子工业上的重要材料。

激光

“激光”,又称镭射,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1917年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激光的原理。1958年激光被首次成功制造。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方向性好,因为激光高度集中,所以激光的亮度比普通光的亮度高千万倍,甚至亿万倍,可以在一瞬间产生出巨大的光热,成为无坚不摧的强大光束;激光还可以具有很大的能量,用它可以容易地在钢板上打洞或切割。在工业生产中,利用激光高亮度特点已成功地进行了激光打孔、切割和焊接。在医学上,利用激光的高能量可使剥离视网膜凝结和进行外科手术。在测绘方面,可以进行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的测量和卫星大地测量。在军事领域,激光能量提高,可以制成摧毁敌机和导弹的光武器。

核电站

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道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基本相同,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核电站除了关键设备——核反应堆外,还有许多与之配合的重要设备。以压水堆核电站为例,它们是主泵,稳压器,蒸汽发生器,安全壳,汽轮发电机和危急冷却系统等。它们在核电站中有各自的特殊功能。从1954年至今,世界上已经有几百座核电站在运行发电。

传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