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传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海地区的乐曲为主。丝竹音乐是将丝弦和竹管乐器结合起来演奏,有时还加上一点儿轻打乐器,以起到点缀的作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
明朝嘉隆年间,著名戏曲音乐家张野塘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年在苏州吴中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这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其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内容很广,包括粤剧、潮州音乐、小曲和地方性民歌曲艺等。而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广东音乐专指丝竹音乐。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东音乐在当地民间“八音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广东音乐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欣赏它,并不一定要从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其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八音
八音,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期,按制作材料的不同,把当时的乐器分为8类: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例如: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因使用8种乐器而得名,即弦、琴、笛、管、箫、锣、鼓、钹;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共使用8种乐器,即横箫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
板眼
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在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称为板,其余的拍子称为眼。板有“实板”、“虚板”之分;眼也有“实眼”、“虚眼”之分。板眼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音乐风格、曲式、速度、情绪等方面的变化。不同的板式所表现的内容有所不同:快板所展现出来的是情绪热烈、急促,适合表现高潮紧张部分;慢板则善于表现抒情、叙事;而散板则节奏自由。由于各种板式的交替,赋予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魅力。
宫廷音乐
宫廷音乐,是在中国历代王朝中,乐手们为宫廷统治者演奏的音乐。宫廷音乐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于民间,由宫廷御用文人乐工修改编订而成。而且,从民间收集音乐素材也是体察民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按照宫廷音乐的演奏场合,其可以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外朝,是群臣朝会办事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和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按照宫廷音乐的功能性质,其可以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主要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皇帝的威严;娱乐性音乐主要以供人欣赏、愉悦身心为目的。
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起源于商朝,传说,当时有一位乐师叫师涓,他专门收集、整理乐曲,并能演奏动听的乐曲。有一次,暴君商纣王把师涓抓去,命令师涓专门为他演奏。但是师涓演奏的乐曲都不合纣王的口味,于是纣王就想要杀他。
师涓觉得像纣王这样的暴君,无法理解激发人们斗志的好乐曲。为了应付纣王,他冥思苦想,创造了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而纣王听了却很高兴,于是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歌舞之中,无心治理国家。不久,纣王便被周武王打败了。
唢呐
唢呐,又称喇叭,是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8孔(前7后1),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大约在公元3世纪时,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在金、元时代,唢呐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较广、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其发音高亢嘹亮,开朗豪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
中国大锣
中国大锣是铜制的,扁平圆体,直径大约90厘米,是锣类乐器中形体较大的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使用的一面中国大锣,是中国清朝时期制造的,同时也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件中国乐器。
中国大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击乐器,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拿木槌击奏,经常使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主要起增强节奏、渲染气氛的作用。其宏亮、粗犷的音色,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中国大锣主要有3种打法:放音击、闷音击、边音击。
古乐器
古代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八音”是我国最早按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纯正的汉民族乐器。
古代乐器主要有钟、罄、拍板、铙、钹、丝竹、筑、笙、竽、埙、缶、排箫、筝、古琴、瑟等。开通丝绸之路后,中国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羌笛等。慢慢地,汉族乐器和胡夷乐器相融合,组成了现代的民族古典乐器。
古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在孔子时期,它就成为盛行的乐器。至今,已经流传3000余年。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从古至今,“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特点,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今天,古琴音乐依然是中国音乐的灵魂与精髓。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多枚扁圆钟按音调高低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并用木锤和棒敲打铜钟,发出不同的乐音。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但那时的编钟多为3枚一套。随着时代发展,每套编钟的枚数不断增加。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我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
箫
箫,又名洞箫、单管、竖吹,是一件非常古老的乐器。箫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新石器时代开始以竹制作,历史上亦称为“笛”。大约在汉武帝时,它从西域传入中原。唐代以后,箫专指“竖吹的笛”,即“横吹笛子竖吹箫”。箫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至今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乐器。
琵琶
琵琶,古时称“批把”,最早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书中记载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批”,向后挑进称“把”,就命名为“批把”。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南北朝时,人们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时,曲项琵琶由波斯经新疆传入我国,并在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盛行起来。现代琵琶就是由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今天,琵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青睐。
笛子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由于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竹笛”。大约4000多年前,笛的材料由骨制变为竹制。在汉代以前,笛多是竖吹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横笛传入我国,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的主要乐器。今天,笛子不仅是我国传统乐器竹笛的代名词,而已作为管乐在交响乐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笛子独奏表演也被世界舞台所关注。
芦笙
芦笙,是西南地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的簧管乐器。相传远古时代,苗族的祖先造出日月后,又找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苗人的祖先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这种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日子就吹芦笙庆贺。而芦笙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成婚的“媒介”。于是,芦笙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村寨中享有特殊地位,这些村寨也有了“芦笙之乡”的美誉。
古筝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广泛流行,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有说法认为,筝是因其发音而得名,刘熙在《释名》中说“筝,施弦高,筝筝然”,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传统的筝乐,早期被分成南北两派。之后比较代表的是“浙江、山东、河南、客家、潮州”五大流派。到了现代,流派的区别很小,几乎每个派别都兼具各家之长,平分秋色。而今,古筝依然是民族乐器中的代表乐器。
二胡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古代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到了宋代,取名为“嵇琴”。明清时,它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的主要演奏乐器。近代,才被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已慢慢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走进了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如今,二胡演奏在世界舞台享有盛名。
扬琴
据史书记载,中世纪以前,中东的亚速和波斯等古代阿拉伯国家流行着一种击弦乐器,名叫“萨泰里琴”。明朝,随着中国和西亚、东亚间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萨泰里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最初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发展到我国各地。之后,经过民间艺人的改造,萨泰里琴渐渐演化成为我国的民族乐器──扬琴。它与钢琴同宗,音量宏大,刚柔并济,容易与其他乐器融合,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锣
在我国,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曾称为“金”,故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到了宋代,锣被应用于民间艺术“鼓板”中。元代,除各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中常常鸣锣外,它还是杂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明清以来,锣广泛用于戏曲和舞蹈音乐及传统吹打乐中。20世纪后,锣被各民族广泛用于民间娱乐、节庆活动、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中,成为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战争和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近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如民族乐队、各种戏剧、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已经成为今天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是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马头琴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相传有一个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它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用它演奏的乐曲,声音圆润,低回婉转,粗犷激昂,具有浓烈的草原风格,在中国和世界乐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
《阳光三叠》
《阳光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琴歌,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名诗为词谱写而成。因诗中有“阳关”和“渭城”这两个地名,在当时演唱时将其中诗句反复吟咏3遍,故得名《阳光三叠》,又称《阳关曲》《渭城曲》。
《阳光三叠》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的高艺术价值,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弘治四年(1491年)的一本琴谱《浙音释字琴谱》,目前流行的出自1867年编的《琴学入门》一书。《阳光三叠》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忧愁,表达了别恨离愁和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称《梅花引》《玉妃引》。在结构上,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3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所以称《三弄》。明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梅花三弄》最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之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此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耐寒等特征,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获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制作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更表现出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坎坷一生。此曲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风格和技巧,展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
《平沙落雁》
《平沙雁落》最早刊于明末的《古音正宗》琴谱集。此曲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300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刊载谱集多达56种,有的还同时刊载在不同传派多个乐谱,累计近百种之多。《平沙雁落》自问世以来,深受琴家喜爱,广为大众流传,经过加工发展后,形成了段数、调式、定弦、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本,成为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此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秋高气爽、云程万里、风静沙平、鸿鹄飞鸣的描摹,抒发了逸士(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的心胸远志。
《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曲。在历代传谱中,此曲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曲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渔樵问答》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形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此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意在表现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以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唤起了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如今流传有多种谱本和演奏形式,而最为流行的演奏形式是筝曲和二胡曲。筝曲《汉宫秋月》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淳朴古雅;二胡曲《汉宫秋月》速度缓慢,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运用了各种复杂的技法,具有较深的艺术感染力。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也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创作的。《阳春白雪》是由民间器乐曲牌仪《八板》或《六板》的多个变体组成的琵琶套曲,各个《八板》变体组合在一起形成变奏的关系,之后又插入了《百鸟朝凤》的新材料,因此其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结构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