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旗帜的力量
2891600000059

第59章 甘肃要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

西部大开发,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它牵动着12亿中国人民的心,也向全世界展现了21世纪中国美好的前景。实施这一战略,是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抓住世纪之交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对甘肃带来的机遇,培育和建立甘肃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亮点,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问题。针对甘肃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名胜遗址诸多的特点,甘肃旅游要着力打好文化旅游这张牌。

一、甘肃概览及区位优势

甘肃,地处我国的西北中心,黄河上游,地形狭长,土地辽阔,山川壮美,横跨四个湿度区。甘肃是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秦设陇西郡,唐代置陇右道,故简称陇。元代始建甘肃行省,省制由此建立至今。甘肃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东与陕西为邻,南连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靠宁夏,并与蒙古国接壤。全省国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境东西跨度1650.5公里,南北狭窄,最宽处530公里。全省总人口2542,8万人,共有45个民族。从甘肃的地貌来看,基本涵盖了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由此构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包括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甘肃境内现已探明的矿产有70多种,其中有10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有32种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全省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甘肃省还有丰富的野生生物650多种,占全国总数的37%,其中大熊猫、金丝猴等尤为著名。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省。

甘肃在全国经济总布局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国家摆布在地理中心的很重要的一颗棋子,是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支点,西部资源开发的大趋势将对甘肃的大开发给以有力的支持。省会城市兰州在中国西北处于连接陕西、青海、宁夏、新疆4省区的中心位置,并且处在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最大的交通通信枢纽和网络中心,四条铁路干线和六条国道在这里交汇,在西部大开发中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甘肃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既有水乡茶园,又有雪山冰川;既有千里沃野,又有大漠戈壁。据考古发现,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距今约3000年前周朝的祖先就在陇东的泾河和中部的渭河流域创造了我国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历史的开端。甘肃陇东及天水一带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部是扼欧亚要冲的河西走廊,丝绸古道纵贯全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名胜古迹不胜枚举。

(一)丝路文化。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丝路文化遗迹十分丰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欧亚大陆相互联系的纽带,中国的丝绸、漆器、瓷器、造纸法、印刷术、火药、冶铁、水利灌溉技术等由此传向西亚及欧洲,而西亚的植物新品种、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及宗教文化也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这条贸易道路,曾经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同著名的古波斯文化、希腊文化连接起来,从而成为东西文明的汇合处,成为中外交流的传送带。

(二)石窟雕塑壁画艺术。丝绸之路以石窟壁画艺术最为典型,陇山西侧的麦积山石窟,河西走廊东西两端的炳灵寺石窟和莫高窟、榆林窟,是镶嵌在甘肃丝路上的四颗明珠。此外,从陇东的北、南石窟、保全寺石窟,中部的木梯寺石窟、水帘洞石窟、天梯山石窟,再到西部的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西千佛洞石窟,佛龛灿若群星,形成我国西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群落。石窟艺术是融建筑、雕塑、壁画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雕塑是其主体。雕塑方面,无论是敦煌、麦积山泥塑,还是炳灵寺北石窟石雕,都显得多姿多彩,具有一种超人的魅力。与雕塑相比,石窟壁画更能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它既出自丰富的想象力,也来自现实生活,壁画大多表现为佛教内容,而敦煌飞天则成为敦煌文化的名片,世界美术史上的一大奇迹。与此相关的,还有位于嘉峪关市东的魏晋古墓群内的“地下画廊”,以其新颖的构思、严谨的结构、简捷的笔法、明快的色调和生动逼真的形象,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历史的真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三)宗教文化。以拉卜楞寺、崆峒山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渗透在这片土地上,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观。拉卜楞寺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庄重巍峨、金碧辉煌,历经280余年的历史,形成安多藏区佛教中心,有“卫藏尼哇”(第二西藏)之称。它在群体布置和空间处理上巧妙地运用地形,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群体丰富多彩,色调艳丽统一,装饰精致考究。四面墙壁布满佛教内容壁画,梁坊上挂满了织锦法幢、幡、乡佛、围帐,中为布阵天花藻井,周饰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拉卜楞寺藏文经卷之丰富为全国佛教寺院之冠。此外,甘南的郎木寺、合作寺也给宗教文化锦上添花。平凉崆峒山历史上有“道教第一名山”的殊荣,不仅颇具北国之雄,并因青山披翠、多有奇花异草更兼南乡之秀。

(四)民族文化。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陇右大地一直是许多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舞台,不同时期崛起于西北的各个游牧民族,要向文明挺进或问鼎中原,都要足踏甘肃大地。多民族人民不同的习俗、信仰,使甘肃的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民族文化又具有了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在少数民族中,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撒拉、土、满等10个民族,不但人口较多,而且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的地区。其中,东乡、裕固、保安等3个民族,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民族风格极具特色,民风民情异常浓厚。

(五)始祖文化。以两皇文化、大地湾遗址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是对甘肃文明的有力考证,其间有一些名胜古迹及出土文物更是对甘肃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位于甘肃秦安县东的大地湾遗址,出土文物近1万件,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其最早年代距今约7800年,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在全国罕见。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伏羲是龙图腾部落的创始人和华夏民族的祖先,打破了一些西方史学家臆造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大地湾陶器上界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记事符号,早于陕西省半坡和山东汶口陶器象形文字1000多年,为研究伏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此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会师楼、腊子口等革命传统文化,具有欧洲吉普赛人遗风的永登薛家湾村落文化等历史人文景观,也为这里添加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三、思路与建议

要发展甘肃文化旅游业,实现甘肃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并拉动甘肃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甘肃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总体轮廓,依据时代大背景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理清和制定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旅游市场结构,奋力拓宽客源渠道。甘肃必须坚持国际、国内旅游并举发展:国际旅游要以扩大自联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甘肃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为目标;国内旅游要以炒活甘肃旅游市场,拉动内需,提升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为目标。

(二)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产品的深度开发。旅游产品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调整结构,提高质量。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产品在国际上的品牌效应,打好这张牌,努力实现甘肃旅游产品的更新、优化和升级。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甘肃旅游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形象。要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展开强大的宣传促销攻势,通过系统、长期、大规模、多手段的连续宣传,把旅游资源开发成精品名牌产品,提升甘肃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改变以往人们对甘肃比较片面的认识,以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更多中外游客,促进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

(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各行各业,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各方联动,由政府营造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从组织领导、产业政策、资金投入、工作部署等方面做好工作。要站在旅游业的发展前沿,宏观、综合地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五)必须大力改善旅游的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条件,尤其是交通问题乃是基础设施的首要问题。因此,加快甘肃经济发展,培育和建立甘肃旅游增长点,必须以改善交通现状为前提。加强“欧亚大陆桥”铁路旅游运输组织,开辟西部风情旅游路线。改建公路运输网路,开辟特色专题旅游线路。在公路建设的基础上,开辟公路沿线的李氏文化寻根游、沙漠游、狩猎游、渡假游、道教和佛教名胜游、野生动物观光游等,既能促进旅游业发展,又能促进公路沿线的资源开发。

古代丰富的历史胜迹告诉我们,甘肃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甘肃人民勤劳智慧,富于创造精神。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在21世纪的晴空里吹响,我们相信,新世纪的甘肃大地,必将以更加艳丽的光彩绽放在21世纪的中国大家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