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891400000090

第90章 民国时期的古琴修斫(2)

(三)九嶷传人管平湖和弟子郑珉中

管平湖(1897~1967), 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苏州齐门人。自幼从父亲管念慈学琴学画,十三岁丧父后,又从叶诗梦、张相韬继续学琴,1912年入九嶷琴社,从杨时百学琴两年有余,得《渔歌》《潇湘》《水仙》等曲。随杨师学琴时,正值杨时百修琴最多时期,耳熏目染对于修理、鉴赏古琴亦有所获。“曾制仿古式琴十二张,为各门人所得”,其中1927年所制落霞式,取名“大扁儿”,尚存北京。管氏修琴比较谨慎,遇到声音不好的琴,多方考察找出原因,然后才去动手修治,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破腹重斫。1944年下半年,管先生为学生程宽修唐琴“飞泉”,最初声音有些细小,处理岳山长短之后则具有“雄宏之趣”。在民国期间,管氏还修过唐琴“清英”、张慎修修制的“玉涧泉”、明制“万壑松风”、明蕉叶式“金声”等琴。

郑珉中(1923~)号南郭琴叟,祖籍四川华阳,幼读“四书”、“五经”,1937年初学琴于山东王杏东,后随李浴星、管平湖学琴,溥雪斋学画。1940年秋随管平湖弹琴之外,还涉及鉴别和修补,遇到问题管氏反复讲解,并且告诫不能草率破腹修琴。之后郑氏经管氏指点修“人籁”琴,管氏很满意,称他已经入门了。1948年夏,北京琴界名琴“幽涧泉”,两侧开裂,音散不能成声,朋友请郑珉中修理,修后几年声音发越,雄宏松透,于远处也能听到琴声。

(四)太原江东布衣孙净尘和教育厅长虞和钦

民国7年(1918),广东招学庵、丹阳孙净尘、傅侠仙、李冠亭等琴人发起,聘请长沙顾卓群教琴于太原,成立元音琴社,当时山西高官教育厅厅长虞和钦、财政厅厅长朱子钦、警备司令荣鸿胪闲暇时也聚于琴社。次年,山西欲振兴雅乐,在育才馆设雅乐班,继而聘请吉安彭祉卿、浏阳杨友三、杭县沈伯重、长沙顾梅羹来太原,1922年7月,阎锡山聘请琴家杨时百于雅乐班讲琴。一时琴人名家汇集三晋,山西琴乐大盛。为解学员用琴之需,孙净尘与虞和钦相继做琴三百余张,为琴人琴生所用。

孙森,生卒年无考,字净尘,号江东布衣。江苏丹阳人。清末即赴山西为官。好古文、喜诗书,亦能昆曲琴箫,皆为其父所传,制琴之外,尚有瑟十余床。民国9~12年(1920~1923)聘请琴工方近升,监制二百一十二张古琴。所用琴材得自龙门,经过十日夜煮泡,又烈日中暴晒一年之后,才用于制琴。琴腹刻八分书“江东布衣孙净尘琴工方进升”十二字,样式以仲尼、伏羲为主,另有蕉叶式、此君式各八张,万壑松式一张。琴制成之后,即为师友弟子取去。琴人顾藩曾经藏其琴两张。

虞和钦(1879~1944),名铭新,又字自勋,以和钦字行,号五隐先生。宁波镇海邬隘扎马村(今属北仑区大碶镇)人。1917~1923年,任山西省教育厅厅长。1922年杨时百在晋受琴半年有余,住在虞和钦的莳薰精舍,虞和钦随其学琴。其间受秦华影响,请雇琴工二名,亲自监工,有创制新式之好,制琴一百余张,琴背多刻名“虞韶”。其间常带所制佳器参加雅集。《北京琴会嶽云别业第四集纪事》中有记:“案上横琴三十余床,皆唐宋元明时佳品,或杨虞二君自制良材。”

二、南方地区——上海及浙江、江苏两地

江浙沪三地琴学悠久,北宋之后,相继有南宋的浙派、明代的松江派、明末的虞山派、清代的广陵派等琴派的出现。民国元年扬州成立里广陵琴社,民国8年(1919),苏州琴人叶希明发起怡园琴会,到会三十三人。民国9年(1920)年秋,周梦坡在上海又发起晨风庐琴会,为期三天,来客有十五个地区,一百二十八余人,规模空前。1936年苏州成立今虞琴社,年底于上海成立分社,此后数年坚持月集、星集。其间今虞琴人张子谦、吴景略等擅长修琴。民国初四川琴人吴浸阳曾在上海做琴。杭州徐元白、徐文镜兄弟和汪自新也有做琴之好。南通梅庵琴社师徒因学琴之需亦有古琴制作。

(一)上海吴浸阳制琴与今虞社友修琴

上海的琴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松江府志》记载有北宋普照寺文照大师以琴乐供养佛的记载,明代有“松江派”盛极一时,永乐年间朝廷征天下善琴者,松江派琴人刘鸿便是其中之一。清代玉清宫道人张鹤编撰了《琴学入门》两卷。1918年江苏江阴郑觐文创立琴瑟学社,两年后,周庆云在上海举办晨风庐琴会,之后四川吴浸阳在上海制琴。1936年今虞琴社上海分社成立,琴家云集,交流琴学之余,广陵琴家张子谦和常熟吴景略等经常自己修琴或帮琴友修琴。

吴浸阳(1882~1958年),字观月,又德华,号纯白,四川灌县人。少年时为青城山道士,20世纪初往来于苏、沪、杭一带。琴艺兼有川、熟两派,擅《渔歌》《潇湘水云》。30年代初去香港。吴浸阳斫制了六十四张琴,分别以《易经》六十四卦命名,其中多数是1925年后,得到周庆云和史量才的帮助,用在上海一带县城中收集到的大量明代老梁柱斫制的。这六十四卦琴至今尚有三张存世,其中一张为査阜西旧藏,琴为仲尼式,桐木紫漆。琴形扁圆修长,做工考究。琴背镌“鉴空”,下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再下刻:“浸阳得良材于吾抗,按易卦次序斫六十四琴,此乃观卦,举以归。予因悟镜花水月之指,故名之曰‘鉴空’。辛丑仲春上丁,新州叶希明识于亦园。‘璋伯’印。”龙池内刻:“此明代屋梁也,庚申秋吴德华斫卦琴,叶希明题。”

今虞琴社上海琴社成立之后,上海琴人之间的活动比较频繁,文人雅士亦常参加今虞雅集。上海为民国的经济中心,琴人聚集,传世古琴随之聚集,如唐琴“九霄环佩”、宋官琴“虞庭清韵”、“松石间意”,都曾经先后流转于上海。一时间沪上琴人藏琴数以百计。又今虞琴人常到古玩店中搜寻旧琴,时有上品,旋即购回,有刹音、掉漆、配件残缺者多为张子谦、吴景略和吴镇平三人修葺。

张子谦(1899~1991),名益昌,字子谦。祖籍江苏仪征。广陵派琴家,十三岁拜孙绍陶为师。1930年末赴上海,1934年结识査阜西和彭祉卿,琴坛称之为“浦东三杰”。今虞琴社上海分社成立后,积极参与琴社事务,1938年之后几年,全靠张氏维系琴社活动,功不可没。在沪期间常为社友修琴,最初修琴并不得法,遇到问题或问询工匠或与琴友商讨,日积月累颇有心得。最初为吴景略修理在古玩市场购买的成化年落霞琴,“漆色灰暗,且略需小修”,先在木器店定做的轸子,之后揩漆,竟几日不干,问了漆工才知道,大漆需要在湿热的地方才能快干,改变方法一夜便全干,之后又揩了三次漆。前后二十三天修好此琴。张子谦修琴遇到雁轸岳龈等木工问题多找木器店修配,补漆修殺重髹全靠自己动手。有记载的还修过沈草农的“九霄丹凤”琴,黄渔仙的唐琴、“惊涛”琴,自己所藏“蕉叶”和新得小琴等。

吴景略(1907~1987),名韬,字景略,别号缦叟。江苏常熟人,二十岁时随河南籍琴人王瑞璞学琴,后随吴浸阳弟子李明德学琴。1937年从常熟移居上海,之后在上海、常熟两地授琴修琴制琴。在上海期间曾两次为张子谦修明代“蕉叶”琴,1940年为梅庵琴人邓怀农修明琴“松云”。査阜西旧藏“漱玉”被侵华日军士兵刀劈,经吴氏修理,声音依旧,且毫无痕迹。之外还有唐师旷式“太古遗音”、谢孝苹的唐琴、李允中的唐琴、张彤霞的元琴等。1941年还斫有新琴多张,其中有两张蕉叶即是仿制张子谦所藏的明代祝公望“蕉叶”。所制“八宝灰”琴时至今日已经发大蛇腹断纹,实为可贵。

(二)苏州吴兰荪修琴

吴建(1883~1960),字兰荪,生于湖南汉寿县,民国初即任第二师军需长之职,长达十余年,闲暇时研习古琴。1921年曾偕次子吴兆基赴上海参加“晨风庐琴会”。1923年卸任后在苏州盘门瑞光塔畔,购地建园,并亲自提名“琴园吴”。吴氏先后购琴十余张,有名琴“复古殿”、“衡阳晓钟”、“玉玲珑”等。所购琴中遇到缺少配件、漆面损伤、刹音拍面的问题皆由自己动手修整。如在市上初遇“玉玲珑”时,多处损伤但木质优良,其凭着对古琴结构的了解和多年弹琴的根底认为此琴不同一般,购得后经过一番研究,用相应质地木料黏合拼补,经一年有余修治完工,形音俱佳,至今还为其后人所用。之外还无偿为琴友修整琴器,修琴水平之高为琴人称赞,享誉苏州、上海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