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琴清英
2891400000058

第58章 《碣石调·幽兰》序之“宜都王叔明”考(1)

《碣石调·幽兰》序之“宜都王叔明”考——兼及《幽兰》谱的抄写年代

喻意志 王蓉

一、《碣石调·幽兰》概况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琴谱,也是唯一一首用文字谱的方式保存下来的琴曲。该谱抄卷原珍藏于日本京都市西贺茂神光院,现归属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为纸本墨书一卷,卷高二十七点四厘米,全卷长四百二十三点一厘米。此谱在我国长期湮没无闻,直至清末杨守敬(1839~1915)在日本访书时方得见之。光绪十年(1884),我驻日公使黎庶昌(1837~1896)将之编入《古逸丛书》,得以刊载行世。

自《古逸丛书》收录《幽兰》琴谱之后,琴家杨宗稷(1864~1931)于1911~1914年间对此谱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打谱,是近代第一位研究《幽兰》谱的学者。他对此谱的研究及打谱成果载于其《琴学丛刊》之《琴谱三卷》中,刊行于1914年8月,包括《幽兰古指法解》《幽兰减字谱》《幽兰双行谱》《幽兰五行谱》,从而使得曾在东瀛“二三百年间浮沉如飘萍之《幽兰谱》”,“有杨宗稷竟以本谱谱成减字谱而至演奏”。

至20世纪50年代,前辈琴家管平湖、查阜西、姚丙炎、徐立孙、吴景略、吴振平等对《碣石调·幽兰》也进行了打谱和研究。70年代以后,又有吴文光、龚一等琴家相继加入此行列。迄今为止,海内外的众多学者、琴家就此谱的抄写时代、版本、定弦、调性、音阶、律制、指法、乐曲内容等等,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由此可见,《碣石调·幽兰》在琴学研究、谱式学研究、琴律研究、音乐考古以及我国中古时期音乐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弥足珍贵的研究价值。

二、问题的提出

日本东京博物馆藏《碣石调·幽兰》序此谱前记有“碣石调·幽兰序一名倚兰”(笔者按:“一名倚兰”当是注文)题名,序文内容如下:

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祯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隋开皇十年,于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

从这段序文,我们可以读出以下几层信息:一是琴家丘明的基本情况,其生卒年为494~590年(取虚岁九十七),他于555年左右(因梁朝为502~557,故梁末即在557年之前)在湖南宁远九疑山隐居;二是琴曲《碣石调·幽兰》又名《倚兰》(笔者按,亦即《猗兰》),该曲的基本特色为“声微而志远”;三是《幽兰》一曲的传承,即丘明在去世的前一年(即序中所云“陈祯明三年”,589),九十六岁时将之传给了“宜都王叔明”,之后无人传之。

目前,学界对于序文中“宜都王叔明”的理解,尚较模糊。即《幽兰》所授之人是为宜都人、名“王叔明”者,抑或为陈朝“宜都王”,名号“叔明”者?尚无定论。笔者撰写此文,正是就此问题进行考索。

三、有关“宜都王叔明”的史料分析

在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中,大部分论著认为“宜都”为地名,“王叔明”即是琴家丘明的传人。今略举几例:王德埙《碣石调·幽兰卷子谱点注》(《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1期)注中云“宜都”为“唐朝县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王叔明”为“琴人丘明传人”,且“诸典失载”。吴文光《碣石调·幽兰研究之管窥》(《中国音乐》2000年第2期),认为《幽兰序》中“王叔明”与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所载“陈宜都”为同一人,并云:“陈为国姓,宜都为地名,这种称谓方式在古代甚为常见”。中云:“据前序及第四拍中有‘丘公云……’等字,知原本系后人抄自王叔明之本。”章华英《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云:“从谱前小序可知,现存《碣石调·幽兰》是经南朝梁会稽人丘明(493~590)临终前传给王叔明,当是六朝旧曲”。

笔者按,以上理解均有失误,丘明授《幽兰》之人实为南朝陈高宗陈顼(528~582)的第六子,被封为宜都王的“陈叔明”。《陈书》卷二十八《宜都王叔明传》云:“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也。仪容美丽,举止和弱,状似妇人。太建五年,立为宜都王,寻授宣惠将军,置佐史。七年,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又为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进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入关,隋大业中为鸿胪少卿。”

而据郭玉堂先生《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可知关于陈叔明尚有更详细的史料,即大业十一年(615)的《隋故礼部侍郎通议大夫陈府君(叔明)之墓志铭》。该墓志于民国廿五年(1936)农历七月廿九日在洛阳城北杨凹村北地出土,“志石书法秀润静雅。盖题阳文篆书‘陈君墓铭’”。其墓石今存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

今据《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将此墓志铭节录如下(笔者视需要加注释如后):

君讳叔明,字慈尚[注1],吴兴长城人也[注2]。出自帝舜之后,胡公满食菜于陈,因而赐姓。源与颍川同祖,汉太邱长实之支子钓徙家长城……

注1:《陈书·宜都王叔明传》作“字子昭”,当因入隋后避炀帝子元德太子讳改。参见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版。笔者按,元德太子名昭。

注2:今浙江湖州。……君前陈武皇帝之孙,孝宣皇帝之第六子[注3]。太建七年,册封宜都郡王,时年十二[注4]……君共第四兄长沙王叔贤同产[注5]。宣皇命贵妃袁氏养之。礼贯群蕃,恩深诸子。八年授宣惠将军。九年授卫尉卿,其年改授智武将军。十年出授东扬州刺史,将军如故。十二年进授散骑常侍,南徐州刺史。十三年授使持节都督、吴兴太守。十四年加诚武将军。[注6]至德元年征授侍内秘书监。二年改授侍内左卫将军。三年授内书令。[注7]真明元年[注8],册拜司空……真明三年,百六运拒,庚子数终,与青盖而同入,渡沧江而不反[注9]……大业二年,散官未废,诏授正五品朝散大夫[注10]。四年兼鸿胪少卿。六年守礼部侍郎。七年东巡,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八年,授朝议大夫。其年以临辽勋,例授通议大夫,寻摄判吏部侍郎事。九年,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

注3:陈武皇帝即开国皇帝陈霸先,557~559年在位。孝宣皇帝即陈宣帝陈顼,569~582年在位,在位十四年,年号太建。

注4:《陈书·宜都王叔明传》称“太建五年(573)立为宜都王”。按此墓志铭称叔明卒于“大业十年”(笔者按,原误为“大业七年”),即614年,年“五十三”,则知其生年为562年。至太建五年,叔明年正十二。则叔明封宜都郡王的时间当以史书为确,墓志误。

注5:《陈书·高宗二十九王传》载:“何叔仪生长沙王叔坚、宜都王叔明。”《长沙王叔坚传》称:“(祯明)三年入关,迁于瓜州,更名叔贤。”是避隋文帝杨坚讳而改。同产:同母所生。

注6:对宜都王叔明自太建八年至十四年(576~582)的任官及迁转,《陈书·宜都王叔明传》只言“七年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墓志所载更为翔实,可补史志之阙。

注7:至德元年即583年。“侍内”即侍中,“内书令”即中书令,因避隋文帝父杨忠讳而改。

注8:真明即祯明,为陈后主年号,因隋高祖之祖名祯,故改为“真”。祯明元年即587年。

注9:真明三年,即隋开皇九年(589)。《陈书·鄱阳王伯山传》载隋军攻占金陵,诸王子“相率出降,因从后主入关”。作为亡国君臣王裔,是隋阶下之囚。到长安后,隋文帝将之“并配于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如此长达十七年之久,至大业二年(606)才发生变化。

注10:《陈书·鄱阳王伯山传》载:“大业二年,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南史·鄱阳王伯山传》同之。叔明墓志及其他相关墓志均证实隋炀帝确有此举。

大业七年[注11],凯旋西旆,礼毕东辕。其年十二月廿七日还届洛川,奄然暴殒,终于河南县思顺里之宅,春秋五十三……以十一年正月廿八日辛酉,卜兆于洛阳县安山里凤台原……

注11:笔者按,前文已叙及叔明于大业八年授朝议大夫,九年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诸事。由西凯旋,当在大业十年。故此处“大业七年”当为“大业十年”,即614年,亦是叔明的卒年。赵万里先生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未能辨之。

陈太建十年,娶仁威将军黄门郎驸马都尉到郁第三女为妃[注12],去大业元年先卒,今便同圹。

注12:太建十年,即578年。叔明年十七。到郁为到仲举之子,《陈书·到仲举传》载“子郁尚文帝妹信义长公主”,后仲举父子以罪赐死,郁诸男女“以帝甥获免”,不言到郁曾官仁威将军黄门郎,亦不及郁女嫔于宣帝子。案郁之死在光大元年(567),距太建十年已逾十年,则传云“帝甥获免”,不仅免于死,且重与帝室为婚矣。

四、“宜都王叔明”的生平大事年表

今笔者以墓志铭为主要依据,参考《陈书·宜都王叔明传》及《碣石调·幽兰》序,将陈叔明的生平大事年表大致列诸如下:

陈宜都王陈叔明生平大事年表

齐高宗明皇帝肖鸾建武元年 甲戌494年

琴家丘明生于此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梁世祖元皇帝肖绎承圣四年乙亥555年

丘明约于此年至湖南宁远九疑山隐居。年六十二岁。公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

陈世祖文皇帝陈蒨天嘉三年壬午562年

陈叔明生于此年,字子昭。系陈宣帝陈顼第六子。

三月,陈安成王陈顼自周还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文帝命其为中书监、中卫将军。

陈高宗宣皇帝陈顼太建五年癸巳573年

十二岁。立为宜都王。宜都,即今湖北枝城。

陈太建八年丙申576年

十五岁。授宣惠将军。

陈太建九年丁酉577年

十六岁。授卫尉卿,其年改授智武将军。

陈太建十年戊戌578年

十七岁。娶仁威将军黄门郎驸马都尉到郁第三女为妃。

出授东扬州(治所在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刺史,将军如故。

陈太建十二年庚子580年

十九岁。进授散骑常侍,南徐州(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刺史。

陈太建十三年隋高祖文皇帝杨坚开皇元年辛丑581年

二十岁。授使持节都督、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

陈太建十四年隋开皇二年壬寅582年

二十一岁。加诚武将军。

是年正月,陈宣帝死。皇太子陈叔宝即皇帝位,史称“陈后主”。

陈后主叔宝至德元年隋开皇三年癸卯583年

二十二岁。征授侍内秘书监。

陈至德二年隋开皇四年甲辰584年

二十三岁。改授侍内左卫将军。

陈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均在今南京),后主置宠妃于其间。君臣在此酣歌,《玉树后庭花》等曲自夕达旦不绝。后主宠信江总等人,不理政务。

陈至德三年隋开皇五年乙巳585年

二十四岁。授内书令。

陈至德四年隋开皇六年丙午586年

二十五岁,进号安右将军。(笔者按,此条据《陈书》叔明本传补。)

陈祯明元年隋开皇七年丁未587年

二十六岁。册拜司空。

十一月,隋文帝问取陈之策。并于祯明二年三月诏暴后主二十恶。十月,发兵八路攻陈。

陈祯明三年隋开皇九年己酉589年

二十八岁。出降入关为隋阶下囚。

正月,隋军攻占建康,陈亡。

四月,晋王杨广俘后主等至京师长安,献俘于太庙。后主陈叔宝与诸王子相率出降入关,成为隋阶下之囚。

到长安后,隋文帝将后主及诸王子并配于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处之,长达十七年之久。

琴家丘明于是年将《碣石调·幽兰》曲传授给叔明,翌年卒于丹阳县,享年九十七岁。

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丙寅606年

隋炀帝以后主第六女陈婤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

四十五岁。诏授正五品朝散大夫。

隋大业四年戊辰608年

四十七岁。兼鸿胪少卿。

隋大业六年庚午610年

四十九岁。守礼部侍郎。

隋大业七年辛未611年

五十岁。东巡,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

隋大业八年壬申612年

五十一岁。授朝议大夫。以临辽勋,例授通议大夫,寻摄判吏部侍郎事。

隋大业九年癸酉613年

五十二岁。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

隋大业十年甲戌614年

五十三岁。由西凯旋,十二月二十七日,还洛川,奄然暴殒,终于河南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思顺里之宅。

隋大业十一年乙亥615年

正月二十八日辛酉,卜兆于洛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安山里凤台原,与妻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