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2891300000047

第47章 对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2)

经过20年改革开放,我区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要求,仍需我们冷静地反思目前我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正确地估价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实施大开发的重点和关键,谋求在大开发中促进大发展。从我区实际看,目前农业、农村和农民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农村经济方面来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革开放20年来,我区农村已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体制框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目前我区农村的经济体制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所有制结构还不够完善。首先,在广大农村,以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低,不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和不平衡性的要求,不利于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其次,农村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够规范,个别地方以行政命令而组织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同虚设而不发挥作用,无法实现农村经济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无法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市场主体,并依据市场导向去狠抓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尚未成形。首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区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到1999年底,全区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了68.9:19.5:11.6,但从经济总量上分析,第一产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仍未打破,加之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农村经济无法实现跨跃式发展。从农业内部产业来讲,偏重种植业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工副业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农民增收渠道的单一,影响了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尚未形成,由于生产的过度分散、信息不灵,一个产业、一个产品往往分布零散,使生产处于无序状态,支柱产业难以形成,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农业科技无法推广,市场竞争缺乏优势,加之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发展链尚未形成,农村中农户的小块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之间、农户生产的小而全与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过程中,集体统一经营的职能发挥不够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集体统一经营,行使着集体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承担着集体资产管理、协调利益关系、组织生产服务和资源开发,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职能,肩负着为农户家庭经营提供信息、生产、科技、供销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义务。但从我区农村的现状来看,由于我们在思想上偏重了家庭承包经营而放松了集体统一经营这一重要层次,从而导致了集体统一经营的职能没能有效地发挥,使得集体经济实力下降,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建立,无力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科技、生产、供销等服务,造成了农村中利益关系难以协调,集体资源无法开发,生产服务无力可为,集体经济难以壮大,兴办公益事业处处伸手,农民对集体和基层干部依赖性和信任度降低等现象的存在。四是农产品流通不畅,市场发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个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从我区实际来讲,由于国有商业参与农产品流通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农村供销社重经营服务思想严重,农民尚未有组织地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价格不合理,市场上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对农村市场的宏观调节失控,对农村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管理等问题的存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五是小城镇发展明显滞后。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县乡财政压力的逐步增大,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投入不足,加之农村的人力资源无法实现合理有效地转移,进而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土地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地方工业和第三产业无力启动,农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无法改变,生活水平不能得以提高等问题的存在。

(二)从农业的发展来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克服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薄弱环节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已影响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由于国家投入存在着非农产业倾向,加之地方财政困难重重,投入不足,在广大农户当中还未形成长期有效的投入激励机制,涉及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农村电力设施、公路交通设施、林业基础设施、运输仓储设施、信息产业设施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等设施的建设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口的快速膨胀已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所导致的乱垦乱开荒地资源,盗伐林木资源,使得本就脆弱的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林面积的减少导致的缺水、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态恶化造成的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都成为我们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之农村人口基数大、生育高峰的不断来临,农民的生育观念未从根本上转变,致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三是农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低,部分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一方面,随着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的加大,大多数农产品产量与商品量均有提高、供给量逐渐过剩。但与此同时,农产品的产销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信息闭塞,交通运输滞后,开拓市场手段不多,收购资金缺乏,流通领域经营体制不顺都导致了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存在。另一方面,在大农业内部,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也造成了大多普通农产品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不足问题的存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环节薄弱,缺乏强有力的龙头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困难重重。四是农业资本和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已影响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经济效益低与现代化装备投入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受传统农业思想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的影响,大农业的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产学研相互脱节,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农业以活劳动投入为主体的增长方式已达到临界点,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减缓,使农业投入的主体面临着无力投入的现实局面,加之工农业的发展在资本配置上已形成强烈的竞争关系,农业发展投入不足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三)从农民方面来讲,目前面临的主要是增收减负,提高素质和劳动力合理转移问题。农村改革20年的发展,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业已开始向着现代农业和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问题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民作为农村生产力的核心,其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从我区来讲,农民面临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收入减缓与负担过重使得农民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劳动力得不到合理地转移,农业的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形成,传统农业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在不断加重,使得近几年来,我区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客观上要求农民投向农业基础产业的投入增加。加之在农村中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验收,超出农村实际的小康建设,集体经济匮乏而要农民负担的一些公益事业,“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因农村税费体制不合理而带来的一些不合理负担,还有许多名目繁杂的隐形负担的存在,都给农民带来了利益的损失和负担的加重,这不仅导致了农村干部群众关系的紧张,而且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二是农村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推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都对当代农民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这“两个转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是不行的。从我区实际来看,农村教育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年文盲的目标,在广大农村也正在不断普及推广农业科技,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尚不发达,素质教育仍处在探索阶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仍占相当比例,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此而导致的农村中文盲、科盲、法盲人数居高不下,已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制约了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制约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合理转移。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不相协调,农村经营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合理有效地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加之农民收入减缓与收入渠道单一矛盾日渐突出,这都要求我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有序地转移,以此来进一步维护农村的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是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问题,只有我们冷静而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作为,才有可能通过振兴农村经济来促进和带动大开发,才能逐步缩小我们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

作者单位:民乐县委党校

省委党校98级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