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利领军三万向西北进攻匈奴右贤王,一路很顺利到天山,打得也很顺利。右贤王实力一般,汉军装备也比匈奴好。几次交手,汉军占尽优势,右贤王损失一万多人,向东撤退。李广利没有追,他怕遇到匈奴单于本部的大部队。李广利是有点聪明的,但是他的聪明到此为止。
不好意思,我又要拿李广利和卫青霍去病比较。卫帅打仗,事前周密筹划,走哪条路,怎么走,谁打哪里谁打哪里,哪里打哪里不打,打完怎么撤回来…清清楚楚,卫帅打一仗,就像写了一篇好看的小说;霍少打仗,生猛无比,疾速行军,全军压上,集团冲锋,士兵们锐气殆尽时,撤,仿佛作了一首诗,还是李白的诗,畅快淋漓。广利哥哪边也不占,他是打到哪儿算哪儿,像写日记。
我们前边说过了,匈奴现在的控制范围比之前小了很多,也就是说,纵深小了。匈奴人当然不喜欢这样,但是对李广利来讲,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二十年前,混邪王投降,当时的匈奴单于眼睁睁看着就是没办法,因为太远太远了,力不从心。如今匈奴的反应和集结时间短了很多,右贤王吃了败仗,且鞮侯收到消息,迅速做出反应,短时间内集结数万军队,应对李广利。这是地方小的好处,动员快。
匈奴人没有追李广利。干嘛要追,吃力不讨好,我半路拦截。
李广利掉小心了,来回走的都是一条路,而且走得不快,情报工作还不到位。匈奴人急行军,斜插到李广利回师路线的前方,打伏击战。
李广利很听话地陷进匈奴人伏击圈。匈奴人从四面八方冲过来时,李广利仰天长叹,我打个仗怎么就这么背!李广利下令军队迎击,几次突围未果,包围圈反而越来越小。
李广利明白五年前赵破奴将军为什么投降了。这没法打,又不想死,只能投降。
所有的方向都是一片杀声,不停有人向他报告伤亡数字,几百…上千…几千…上万…几天后,伤亡数字已经逼近两万,再这么下去就是全军覆没。活着的军官们都在等待李广利下命令,他们更希望李广利下的是投降令。谁都不想死。
李广利脸上阴晴不定。
代理司马赵充国浑身鲜血冲过来。
身后跟着一百多同样浑身鲜血的战士。
“将军,我刚探知匈奴兵力的薄弱处,我们一百弟兄在前面开路,将军率大军跟在后面,我们冲出去!”
“将军,来不及犹豫了!”
赵充国和这一百多敢死队,脱掉盔甲,这是为了行动方便;一人一把明晃晃的大刀片,近身搏击这个东西比什么都好使。
李广利把大旗交到赵充国手里,士兵从来都是朝着军旗的方向前进,李广利把剩下的所有战士的性命交到赵充国手里。
只有这么一次机会。
李广利这个人尽管算不上优秀的将军,但是他运气好,打大宛有猛人上官桀,打匈奴又有猛人赵充国。
赵充国做的事情,李广将军的儿子李敢当年也做过,就是冲击匈奴人的军阵。李敢当年这么做是为了鼓舞士气,赵充国是为了杀出缺口,让李广利逃命。
赵充国就没准备活着回去。
匈奴人措不及防,敢死队所到之处,士兵陷入混乱,包围圈出现缺口,名副其实地杀出一条血路。这个时间很短,匈奴人一旦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重新组织起来,赵充国这一百来人根本不经打。
亏得李广利的大部队迅速跟了上来,加剧了匈奴人的混乱。其他方向的匈奴人已经得到消息,开始向缺口处靠拢。
赵充国!快快快!
赵充国成功了,汉军溃围成功。
到达边境后,赵充国一头从马上栽下来。
随军医生发现他身上有二十多处伤口。赵充国撑过来了,没死。
回长安后,刘彻亲自验看赵充国的伤,大发感慨,全国通报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