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李广的声威和出色表现,景皇帝时期,李广在边地频繁调动,先后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郡的太守,基本上是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有匈奴人哪安家。
同一时期与李广一样辗转于边地的名将,还有一位程不识将军。程不识是非常认真细致的一个人,做事喜欢讲原则,为人很硬气。他算是文职出身,曾在长安任职太中大夫。景皇帝觉得他这种性格反而比较适合领兵,于是调往边地。程不识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称得上保障有力,匈奴人是不太喜欢骚扰程不识的。李广带兵的风格和程不识相反,毕竟两个人出身不一样。李广是纯正的行伍出身,大仗小仗打了几十年,他清楚士兵们需要什么。李广军中没有严格的等级,平时也不抓训练,人人自便。外人看上去这支军队不像堂堂帝国正规军,倒像是一群土匪。然而匈奴人从来不敢打这支土匪军的主意,因为李广把他的士兵们当成自己兄弟,士兵们甘愿舍弃生命,为他们的将军,也是他们的大哥李广,冲锋陷阵。
当时边境士兵的最一大心愿,就是在服役期间能分派到李广部;第二大心愿就是不分派到程不识部,在他帐下当兵太累。后来这个说法流传得很广泛,程不识自觉脸上无光,公开发表了一番言论,当然是为了抬高自己。程不识说,李将军治军太简略,敌人突袭他肯定挡不住;不过呢,李将军的士卒都乐于为他赴死,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地;本人治军虽然有些繁琐,但是敌人从来不敢进攻我。
李程二位将军的带兵方式不能说谁好谁坏,指挥官都有自己的性格,带出来的兵能打仗就是好兵。
刘彻即位后,觉得和李广这种名将应该多接触接触,于是把李广调回长安,担任未央卫尉;程不识同时被调回,担任长乐卫尉。这次对匈奴开战,李广参战,程不识留长安守大门。
刘彻最后制定的作战策略是,由聂壹负责引诱匈奴单于率军前来边城马邑,帝国军队在马邑旁边设伏,等匈奴单于来了,一举而灭之,毕其功于一役。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注定,当年帝国和匈奴的第一次冲突就是在马邑城,刘邦为此差点搭上一条性命;半个多世纪后历史在同一地点重演,只不过这次中埋伏的恐怕要是匈奴人了。
聂壹在帝国政府授意下,频繁向匈奴走私大量物品,并有机会接触到匈奴单于。现任的单于是冒顿的孙子,军臣单于。军臣单于对聂壹逐渐很快有了信任,聂壹便找到一个机会,说他可以把他的家乡马邑城都献出来。当然他肯定找了合适的理由解释自己的动机,这个就不用管了。军臣单于半信半疑接受了,并约定聂壹回马邑做内应,杀掉马邑的长官,以人头作为信号。
聂壹用一个死囚的人头代替马邑长官的人头,城下的匈奴情报人员见到后,迅速回报军臣单于,马邑城已被聂壹控制。军臣单于率十万骑兵越过边界,直奔马邑而来。不知道聂壹是怎么说动军臣单于亲自领兵十万前来,不过我觉得很可能是匈奴内部问题,军臣单于需要打一场胜仗巩固他的威信。
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气氛非常紧张。韩安国、公孙贺、李广率骑兵和战车兵埋伏于此,兵力二十万左右,统一由韩安国协调指挥,负责与匈奴军主力正面交战;王恢和李息的三万步兵,由王恢协调指挥,负责进攻匈奴人的后勤线。
不断有斥候回报匈奴人的动向,韩安国几个人收到的最新情报是,匈奴人大军离马邑只有百里之遥了,一天之后即会进入汉军伏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