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勉
一位献身戏剧艺术事业数十年,在文艺界德高望众的陇剧老前辈曾经意味深长地给我们讲起一则陇剧演出时的逸事。
陇剧初创时期某次到西安演出,有两位观众面对写有陇剧剧目的戏单,有一段对话:
A陇剧?不知道好看不?
B好看。我看过。
A得知道听懂呢不?
B能听懂。不唱就是秦腔,一唱是有小电影呢(指有字幕)。
于是二人欣欣然步入剧场,去欣赏一场新鲜的陇剧演出。
两位观众无意中的谈话,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语言是各个剧种形成和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础之一
此处我们所指的语言,是从“话,言语”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譬如普通话、陕西话、四川话等。
语言的不同,是形成纷繁的地方剧种的原因之一。各地的地方戏是以音乐和方言的不同为特征的,而语言的不同或方言的差异,是影响戏曲地方剧种音乐走向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说各戏曲剧种之间因语言(包括语音、声调、韵等)的不同而产生变异和差别。
我们可以观察到,南昆、北昆或川昆之间的差别,是因语言引起的,语音上的差别影响到了音乐。用四川话唱昆曲,便成了川昆的特点。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不同的支派,虽同属一种声腔系统,它们的不同,或差异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语言的不同。
语言是地方戏的基础,是形成戏曲剧种的重要因素。地方戏是以不同地方的语言为特征的。在我国北方,梆子声腔剧种有多种不同的剧种。最早渊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高亢激越的民歌,首先形成的剧种是秦腔(陕西梆子),随后向东发展,同各地语言、民间曲调结合陆续形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剧种。由此可见,同样的声腔系统,可以形成不同的剧种,所以然则何?语言的差异,不同方言的运用使之然也!更为有趣而直接的例子,在河北和北京郊区一带,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年人还把河北梆子叫做“秦腔”,只不过是用河北话唱秦腔,已经成为另一个剧种了。
因此,可以说语言是各个剧种形成和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础之一,地方戏以方言为特征,语言是地方戏及地方戏声腔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二、剧种的语言是决定剧种流传范围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一个剧种的方言基础,也就是它们方言区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它的流传范围。即使以北方方言区来讲,陕西话、河南话、河北话、北京话、山东话等虽同属一个大的方言区,但也形成了自己一个独特的小方言区,因此如前所述,在一个大的声腔系统内,形成了各自在小方言区内喜闻乐见的不同地方剧种。同一种方言或相近方言使用范围的大小,决定这种方言基础上产生的剧种流传范围的大小。越出这个方言区,剧种就会在语言的影响下产生变异,形成支派。这也就是秦腔在陕甘,或进一步扩大一些说,在西北五省(区)使观众如痴如醉。形成一个庞大的观众群的原因,也是多年来“秦腔打出潼关去”总也形不成气候的根本原因之一。京剧却借推广普通话之威风行全国,全民族共同的普通话是它的重要的语言基础。
由此说到陇剧,陇剧产生于陕西方言具有很大影响力的陕甘方言区。它虽然由陇东道情发展而来,以陇东官话为语言基础,但实际上它生存发展的环境中,艺术化了的关中方言即秦腔的语言,对它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它流传的方言区内最大的、可以从艺术化的角度上给它以语言营养的方言。再加上陇东方言和陕西方言的接近,陇剧草创时期的演员都是从秦腔演员转行而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陇剧的语言十分靠近秦腔,形成了前面所述的西安观众的“不唱就是秦腔”,既陇剧的道白语言与秦腔十分相似的现状。
“不唱就是秦腔”,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好处在于便于借鉴和学习优秀的兄弟剧种的长处,将长久流传的,艺术品位高的表现手段“拿来”为我所用,迅速提高陇剧的艺术档次,扩大陇剧的流传区域,跻身于成熟的剧种之列。另一方面,却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模糊了剧种的特色,失去了本身的艺术特征。二是容易造成以“陇东道情”为基础的音乐唱腔和秦腔化的道白之间的隔阂和不融洽,从而产生出“二张皮”的感觉。这个问题,长期存在,也在长期摸索,它的解决还有待时日,需要在今后的艺术实践中引起重视,探索出一条陇剧的道路来。
三、戏曲语言对戏曲发展的影响
对于一个剧种来说,方言或者语言之间的互相影响,可以使剧种的特色得到加强或者减弱,这就要看这个剧种本身的发展程度和包容能力。徽班进京发展成京剧,至今不衰,可以说语言稳定是一个重要因素。国家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则给予京剧以极大的普及能力,这可以说是语言对剧种发展以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例子。普通话的这个普及过程,和京剧逐渐传播和发展的进程,从宏观上讲,在时间上基本同步,大概不是偶然的。
从诞生之日起便困扰着陇剧的语言问题,确实处于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之中。
选用方言区小的语言环境,剧种特色增强,语言和唱腔之间隔阂小,但传播和发展范围减小,无语言隔阂的受众减少;选用方言区域大的语言环境,受众增加,但剧种特征减弱,语言及唱腔之间的隔阂增大。正如省陇剧团老团长陈光同志在《陇剧初建时期发展概说》一文中所指出的“舞台语言还不够统一,且道白生硬,与唱腔有不谐调之感,究竟它的道白应如何发展?如何确立自己的音韵规律?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事关一个剧种的语言风格和剧种特色,陈光同志的总结可以说一语中的,非常值得重视,已经到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及时总结解决的时候了。
一个剧种的语言问题。是剧种的基本建设项目中最基础的问题之一,因此不揣冒昧,专项提出,一管之见,供有识之士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