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梁之光
2890200000001

第1章 序

1934年11月7日,中国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桥山山脉中段的华池县南梁诞生,后来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我作为陇东人,从小就听老人述说过******、谢子长、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梁梢林里“闹红”的故事和传说。在南梁,一大批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震撼天地、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捍卫了这块血染的土地。在全市“红色旅游年”启动之际,华池县组织人员整理编写了“华池红色文化丛书”,它不仅丰富了庆阳老区的党史研究,也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习党史,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有益的教材。“华池红色文化丛书”的出版,是庆阳老区人民的一件喜事。

华池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29年初,******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华池南梁一带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迅速形成燎原之势。通过“兵运”、“起义”、改造“绿林”等斗争形式,在南梁创建了陇东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独立的工农武装——南梁游击队。尔后,这支游击队与晋西游击队、商贩队会合,成立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了红二十六军,这标志着西北地区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有正规番号的工农革命武装。这支武装力量,是在远离中央、远离革命中心的特殊情况下创建的,是在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全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的,期间遇到了千难万险,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能够发展壮大,并保存下去实属不易。

南梁,是西北红军的摇篮,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未丢失过的一块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联成一片,成为西北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各路红军会师和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坚实基础。南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华池是当时全国“最文明、最进步”的地方之一。这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试验区,也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模范区、总后方,许多新思想在这里涌现,许多新经验在这里创造,进而推向全国其他根据地,成为新中国的雏形。“三三制”政权建设模式在这里最早试验,为陕甘宁边区及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大生产运动在这里最早开始,使这里成为陕甘宁边区的主要后勤基地;******给华池县县长李培福亲笔题词“面向群众”,党的群众路线在这里充分体现;中国惟一用人名命名的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在这里诞生并发展成熟,对人民司法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争取婚姻自主的“刘巧儿”原型封芝琴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新的婚姻制度在这里萌芽,进而推动了全国妇女解放的进程;反映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民歌《军民大生产》在这里诞生,唱红了陕甘宁边区乃至祖国大江南北。华池这块热土,不但养育了革命,也造就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和一大批革命干部。有******亲笔题赠“面向群众”的华池县县长李培福,有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张振财、劳动模范高隆清,有从放羊娃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原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刘懋功等。

1985年,国家拨出专款,庆阳地委、行署,华池县委、县政府在荔园堡修建了南梁革命纪念馆,并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胡耀邦、****、习****等中央领导亲笔题词。1988年,南梁革命纪念馆被列为省级革命遗址,尔后相继列为中央、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老区群众中、尤其在青少年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南梁革命历史以及南梁革命纪念馆已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缅怀先烈、启迪后昆的重要基地。

南梁革命老区在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2004年,南梁革命政府旧址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这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南梁革命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加快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让革命老区人民尽快富裕起来。我们要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红色旅游”办成牵动大、效益好、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推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昔日的荣誉已成为过去,但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往往会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深沉的思考。开创未来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老区精神,努力实现老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华池红色文化丛书”用全新的视角,重现了华池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光辉历史。不仅历史地、系统地记载了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全过程,也记载了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牺牲的先烈的英雄事迹和主要党史人物。读了这套丛书,觉得编者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感到这是一本总结历史经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鼓舞干部群众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好读物。

有鉴于此,欣然命笔,为之作序。

****中央候补委员

****庆阳********黄选平

二○○五年五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