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从自行车到宾利:一个北大学子的创富之路
2889100000015

第15章 再次创业:宾利的年代(2)

我途经公司附近的商业区,看到正在进午餐的白领时,心想,你们或许都还不知道我呢。但不久的将来,你们都会向我买投资房产的!

打开一份中文地产报,看到上面多如牛毛的地产公司广告,我不禁默默暗语:将来,我要超过你们所有人,成为第一名!

按照“从结果开始”原则,澳帝悉尼公司在开业的第一年,就销售了六百套投资房产,价值3亿澳元(18亿元人民币)。进人第二年,墨尔本公司的营业额也达到两个亿。

我们为合作成功,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合作第一年,我们就售出5亿澳元(3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房产,创下了数项行业纪录。许多销售人员也因此获得了丰厚的收人。我们为墨尔本的员工购置了几辆宝马汽车,还为悉尼员工买了几辆奔驰。

圣诞前夕,公司还让全体员工及家人飞到澳州北部著名的度假胜地——阳光海岸,召开大型圣诞宴会,送出10万澳元现金、十几块劳力士手表、五十多支万宝龙笔。

黄力发短信感慨道:“约瑟夫,如果把公司的现金流比作血压,我们现在可是得了高血压了!”

那是房地产业令人振奋的时期。我们创下了澳洲市场上的几项纪录。4月底的一个晚上,我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卖出了价值近7000万澳元(42亿人民币)的一百三十套房子。

9月的一个下午,在短短的138分钟内,我们售出了价值1.65亿(近10亿元人民币)的四百套公寓。当时的场面如同激烈的竞标战。我们采取了有步骤的销售方式。一共四百套房,七百八十人抢购。最后,只能采取抽签的办法。买主先写明他们希望购买的公寓数量。待名字抽出时,他们才可以选择具体户型。那段时间,公司内部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黄力不光是交易专家,还非常懂得如何激励我和安迪。他清楚,我俩都喜欢竞争,尤其是安迪,总想击败我这个师傅。

我们向开发商承诺卖出两百套公寓,但私下里,我们决定把四百套全部卖掉。安迪渴望他的墨尔本团队打败我的悉尼公司。

黄力知道,悉尼团队的实力更强。他对我说:“安迪正在调兵遣将,矢志打败悉尼。”

这消息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动力。为确保开盘成功,我们i个人坐下来商讨战略。黄力建议我们三个人打个赌。黄力拿出4万,我和安迪一人3万,共10万。哪个团队销售量最高,就可赢得这lO万澳元。除此之外,三位董事还拿出10万澳元,设五个奖,用来奖励前五名销售精英。第一名可获得5万澳元(30万人民币),十分可观。

为了获胜,安迪调动墨尔本全体人员,包括行政人员,一起上阵。他们不遗余力,到全澳各地去寻找买主。而我的策略则是依靠悉尼的销售团队,鼓舞他们的士气。我希望他们多挣佣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动我五位销售领导的积极性。

我对他们讲:“墨尔本想打败悉尼,而我们悉尼必须赢!你们都没有劳力士表。等我们打败墨尔本,我送你们每人一块劳力士。”我同时也发动所有行政人员,由他们协助,保证售出的公寓尽快成交。

项目开盘那天,气氛令人难以置信。全部公寓都以押金形式预售出去,其中绝大部分都交换了合同。我们打赌的期限是二三个月,最终悉尼公司胜出。虽然在项目开盘时,墨尔本公司的预售数量超过悉尼公司,但他们在期限内的成交量却落后悉尼公司。最后,悉尼以130%的优势获胜。

就公司总体而言,在这个项目的销售上可谓大获全胜。开发商最后只能再推出新项目,以满足市场需求。全体员工都获得了丰厚的佣金。公司的营业额达到数亿。

继墨尔本、悉尼之后,我们又陆续在布里斯本、奥克兰、北京、上海以及越南先后开设了分公司。

2004年,我邀请安迪和黄力一同到中国去看看。我们为四处崛起的高楼大厦而惊叹。从北京酒店的窗口望出去,林立的高楼一眼望不到边。在做房地产生意的人眼里,这是一幅神奇而令人陶醉的画面。离开上海的那一天,我们互相对视,不约而同地感慨道:这里新楼比比皆是,而我们居然还在袖手旁观。

于是,我们作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定。当时的这一决定做得比较草率,尽管我们在北京和上海都造起了一些声势,但效果寥寥,销售额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部分原因是,中国的投资者还没有进军澳洲地产市场的心理准备。

时至2005年年末,地产市场渐趋冷却,利率也在悄悄上升。尽管我们的生意还保持在令人满意的水平,但由于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的分公司,同时也没有对变化了的市场作好应对准备,我们在澳洲和新西兰市场的业绩开始不断下滑。我开始认识到我们生意模式中的缺陷。与此同时,我与安迪和黄力的合作伙伴关系也逐渐出现裂痕。

作为生意伙伴,安迪和黄力都是难得的人选。我们相互信任、相互关怀。我们待对方如亲兄弟,彼此也都很赏识。我们之间从未因金钱而计较。我们三人在一起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们之间融洽的关系,都使我感到,没有比作为他们生意伙伴更幸运的事了。我永远感谢他们给了我加盟他们生意的机会,感谢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接受。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是朋友,而且今后也会是朋友。

从2005年下半年起,我们三人开始对业务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尽管我们的成绩可观,但我们生意的体制和经营方式更适用于繁荣的市场,而缺乏应对挑战的机制。我认为,应通过精选素质优秀、意志坚定的团队,以及建立更有效的体制和经营方式来扭转生意的局面。同时,我还希望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战略。要完成以上目标,需要时间。

安迪和黄力对所面临的挑战的反应与我截然不同。他们还要继续扩展生意。我认为,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生意环境时,我们应该集中全部精力、能力和资源,来巩固我们的主要生意。我主张重点抓利润率及保障员工和销售队伍的收益。

虽然我仍珍视与两位合作伙伴的关系,我渐渐感觉到,在澳帝,很难实现营造一个lO亿澳元的生意目标。此时,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否判断有误?会不会因为我,而令安迪和黄力不得不放慢脚步?

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我只有自己从头来过。

决定离开我的合作伙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我不得不这样做。

我邀请安迪和黄力到君悦酒店共进晚餐。三年半前,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开始了我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安迪对我说:“约瑟夫,你究竟想跟我们谈什么?你让我感到紧张!”

我打开一瓶上好的红酒,然后对他们说:“我想感谢你们两位对我毫无保留的接纳。我们的的确确干出了一番成绩。我们都有极大的收获,公司上下也都硕果累累。但是,我现在想中止我们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不想批评我们共同创建的公司,我只想开始独立干一番事业。”

借着酒精的作用,黄力发表了一些激烈的言辞。但我明白,那未必是他的本意。安迪则始终保持沉默。

但是,我的决心没有动摇。我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经营一番事业。

最后,我们还是友好地结束了我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我离开了一个实力雄厚的组合,把未来及希望寄予我自己和悉尼公司的全体同仁。

自2006年7月1日起,我成为悉尼公司完全和唯一的股东。作为交换条件,我放弃了澳帝旗下所有其他公司的股份。

我们要为新公司设计一个新的名字,锁定一个新的目标。当我向全体员工宣布,悉尼公司已正式脱离澳帝集团时,大家都感到非常兴奋。

事实上,许多人对此早有预感。我为同事们毫不犹豫的支持态度所感动。有的人甚至对我说:“约瑟夫,今后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哪怕是搬到你家车库办公,也无所谓!”

回顾在澳帝的时光,我既有感激,又有骄傲。但使我兴奋不已的是,我终于开创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我周围聚拢着一批难得的人才,有些人从未来集团追随我至今。

就这样,亚太集团(Ironfish)诞生了。为公司起名,我们花了很大工夫。因为这个名字要能体现公司的所有价值观。“Iron”,即“铁”,体现了公司致力于客户长期效益的坚实基础;“Fish”,即“鱼”,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着好运和富庶。这是一种刚柔的结合,阴阳的搭配。加在一起,它们体现了投资过程中的一种平衡及和谐。公司中文名字为“亚太集团”,代表企业发展远景。

从一开始,我就对大家讲:现在,我们自己干了。我们没有不成功的借口了。接下来,我邀请格兰特·莱恩((~rantRyan)和苏珊·安德森(SusanneAnderson)出任公司的董事。

格兰特自未来集团时期,就跟着我在干。他从销售开始,逐渐晋升到营销经理,后又进入公司管理层。他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意中的一员大将。我初次结识苏珊时,她还是未来集团一名物业管理员。我加盟澳帝时,她开始跟着我干。以后,逐渐由办公室经理晋升为一名公司经理。她现在也是公司的一员干将。

他俩都具有正直、忠诚,办事巨细无遗和能够通盘考虑问题的可贵品质。我深知,他们与我过去的成绩是分不开的,而且对于我们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他们身上还有一种令我欣赏的品质,那就是他们敢说我需要听的话,而不是只说我喜欢听的话。他们在许多方面能力都要超过我。我很欣慰他们能进人公司的决策层,和我一起实现把亚太集团建成亿万价值的梦想。

我们在一幅洁白的画卷上开始绘制我们事业的新蓝图。我们最基础的价值观包括:激发人们的梦想;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关系;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并进而实现经济上的自由。我们为客户提供高回报的产品及高质量的服务。

我们的员工来自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能够针对客户的特殊需要,提供恰当的服务。同时,我们遵循严格的职业操守,无论在业务中还是私下里,与客户打交道时都保持极高的透明度。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以及多年丰富的经验。不仅如此,我们还有帮助投资者实现拥有价值近20亿澳元(12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物业的纪录。

我的目标是,将亚太集团建成一个价值百亿的公司。我认为,我们不适合效仿Mirvac等开发公司的模式。我也不想成为第二个未来集团或澳帝。我更不想成为又一个Raywhite或McGrath式的连锁房地产中介公司。我想开创一份独具特色的事业。我坚信,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并且能做得更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