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的青春是首歌
2843300000031

第31章 附录(4)

再则,套用当下比较有说服力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作者还是要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的。”用这一条来衡量孟祥宁,显然这个尺度有些过高,因为孟祥宁还在中学读书,在大人的印象中,一个小孩子能写出什么来?其实不然,孟祥宁已在《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女子文摘》《燕赵晚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七十多篇,在“河北文学馆杯”征文大赛中连续两届获得过二、三等奖,这些成绩足以让同龄的孩子们望尘莫及。当然,人和人是不能比的,甚至在有些方面没什么可比性。咱只说孟祥宁和她被收录在《青梅煮酒》一书中的作品。

《青梅煮酒》共二百多个页码,在该书的第91页至103页收录了祥宁的《远去的奶奶》《触电》《宝石》《会狗叫的猫》《亲爱的那不是爱情》五篇作品。按我的阅读习惯,我觉得《远去的奶奶》

是散文,另外四篇是小小说。散文和小小说是有区别的。说《远去的奶奶》是散文,是因为内容和情节上虽然有人物出现,但祥宁所表达的主要还是情感。

在《远去的奶奶》这篇散文中,祥宁的写作天赋已经显露出来,我们常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文章则是“形也不散神也不散”。为什么说“形也不散”呢?在读完这篇文章后,作品所传递的信息一下子就能让人明白,这是在写自己的奶奶,表达一种对奶奶的怀念之情。这种情感人皆有之,我在怀念奶奶的时候也和祥宁一样,甚至落泪。这种情感对大家来说太普通了,因人人皆能感动的情感也就没什么能让人感到稀奇的了,内容无非是说奶奶如何如何好,祥宁在这一点上也是这样写的,内容上有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同伴小朋友欺负我”,奶奶像个英雄一样把他们吓跑了;另一个细节是奶奶给“我”编的辫子很好看,引来“羡慕的目光”,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对这些细节的处理上,好多人(包括我)自己也可能这样来写。祥宁的高明之处不在于此,而在于对这一整篇散文的统筹上,说白了是布局,这一基本功或者说天赋,祥宁体现得很好,想必编者也是慧眼独具,所以把这一篇放到了最前面。其实在我个人看来,祥宁更好的一篇是《宝石》。

那么,《远去的奶奶》是如何布局的呢?文章的开头,当“我”

在夏日的夕阳下踽踽独行之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女孩,由一开始场景的烘托“蝉还在不知疲倦地叫着。倦鸟归巢。风,飘向远方。”等(这几句也见语言描写功力),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奶奶,由此陷入了对奶奶的回忆中,引出后面的内容。文章的最后再次提到“那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女孩消失在视线中”,前后呼应。

对奶奶的情感作为主线穿插其中来写,文章就有了起伏,应了那句“文似看山喜不平”。这种文章工法,是非常传统的,也是一个写作者必备的基本写作要领,在一篇看似不起眼的小散文中被祥宁运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形、神、情的兼备,所以我要说祥宁写文章是有天赋的。更为可贵之处,文章结尾画龙点睛,如下:

奶奶的背影突然出现在黛色的天边,迤逦前行,那个地方叫天堂吗?

喂,(奶奶,)等等我。

我拼命地跑着,任凭眼泪在脸上滑落,凝固,然后风干。

这样的结尾不但对整篇文章起到了统领的作用,更是对散文的情感予以强有力的提升。

其余四篇为什么是小小说呢?就是符合小小说的特征,篇幅短小,人物、情节和故事结合得很好。

《触电》《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写的是朦胧、萌动之情。在如今这个时代,这种感情提早出现并不见得是坏事,我们说有些事情该发生的就是要发生,晚一些不如早一些。通过阅读祥宁的这两篇作品,祥宁在作品中对这种感情处理得非常好,也非常棒。祥宁是大孩子了,相信在现实中她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肯定会让爸爸妈妈放心的。

《宝石》《会狗叫的猫》是属于魔幻题材的小小说,这是当下最能吸引人、最受关注的一种题材,这种题材的开挖将会随着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更加丰富。《宝石》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想像力丰富。从愚公移山挖出宝石,一直写到人们为了得到宝石也不移山了,而是把山弄得千疮百孔,并写到探险。故事情节较好,有现实意义,能吸引人,结构框架也不错。缺点是没有展开,在对细节和人物的把握上有欠缺。相信随着知识面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祥宁以后会处理得更好。

《会狗叫的猫》突出了小说的故事性,紧扣人的心弦,读来几分紧张、几分刺激。我的意见正如有的人曾说过的那样,不该把主人公写死,可以增添恐怖的成分,也可以出奇,但是不要进入老套路,让主人公最后都死掉了,以此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样写不是不好,而是把作品局限住了,没有了想像的空间。

祥宁其他发表过的更优秀的作品我还没来得及读,相信祥宁以后会有让我大吃一惊的作品出现,期待!

“天赋加勤奋才能更胜一筹。”这句话是我自己的总结,现在把它送给祥宁。我的天赋不行,人又懒,所以虽然是年近不惑了,但无法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写作更上一层楼,好多事情都半途而废。因此,我寄希望予祥宁,她天赋不错,真心希望她能更胜一筹。

忘了说一句,这一句很重要,就是不能因为写作把学习耽误了,要处理好学习和写作之间的关系。在现阶段,主要精力应该放到学习上,学习是为以后打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以后的创作后劲也就越足,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09年5月25日于石家庄

(赵志东,男,生于1971年。1992年在《诗神》发表第一首诗歌《雨季》,后陆续在《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江门文艺》《佛山文艺》《中国文学》《大众阅读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石家庄日报》等报刊刊出。系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石家庄。)

向日葵里的籽儿

——评90后作家孟祥宁的《像向日葵一样成长》

◇梁乃丹

小说《像向日葵一样成长》出自90后小作家孟祥宁之手,部作品摒弃了********的写作技巧,字里行间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清新,像是一个邻家小妹在向你诉说她的初中成长史,一粒一粒的故事,恰似向日葵里的籽儿,整齐排列,清香袭人。

这部作品在描写主人公的初中生活中弥漫着温馨的亲情、真挚的友情,还有带着青涩的小爱情。主人公莫小爱真诚又可爱,她没有显赫的家世、特殊的才华、骄人的相貌,就像我们在大街上随便看到的一位穿校服的初中女生,平凡得很。故事也是在讲述发生在这个平凡女生身边的平凡事儿,没有跌跌荡荡、大起大伏,一粒接一粒的小故事紧凑而又自然地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朵向着阳光快乐成长的向日葵。

细节上,小说里的很多情节都会引起我们对初中时代的怀念,作者把它们码成字儿,变成句儿,写成行儿,一桩桩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学校里,罗丽会拉着莫小爱的手,让她陪自己去WC;课间十分钟,莫小爱和同学们像小馋猫一样隔着学校的栅栏叫嚷着买零食;15岁的莫小爱也会嚷嚷着要减肥;样样优秀的麦落落不屑一顾地对待周围每个人,但老师却格外偏爱这样的优等生。看到这些小情节,我们就会不禁一笑,那个罗丽好像是我,那个莫小爱好像是你,那个麦落落好像就是初中时的某某某。我想,这就是这部小说成功处之一,它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花季雨季。

80后已经是网络炒作的过去时,90后理所应当地接上了班儿。

祥宁的小说向读者们展现了90后健康、进取的成长历程。这些孩子们心地善良、热爱生活,他们会主动向灾区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他们会对生活困难的同学伸出温暖的手;这些孩子们大胆有节制,学校假期补课,他们会通过电话、E-MAIL的方式向媒体、教育局举报,争取自己暑假休息的权利。莫小爱们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中的一员,“像向日葵一样成长,面向阳光、满心希望”。

在2009年的青年文学创作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可爱的孟祥宁,她聪颖谦虚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隔一年有余,18万字的长篇小说诞生在这位高中女生的笔下,可以想象,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祥宁一定是挑灯熬夜进行创作,才为我们奉献出这部清纯力作。

(梁乃丹,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

毕业于石家庄学院新闻与传媒系。21岁时创作长篇处女作小说《当我爱你的时候》,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在30余家传媒发表童话、小说、散文、电影评论等各类作品100余篇。

著有童话寓言集《多多和真真》等作品。)为青春代言,请你们听好

◇左文义

读罢孟祥宁的《希望你不要知道,知道也请你忘掉》(以下简称《希望》)等四篇小小说作品,再看罢她的简历,一时心头喜怒悲恐惊五味杂陈。于是,连文章的命名都不禁模仿起了孟氏的口气与风格。

其实,每个阶层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需要自己的代言人,就像一个国家或组织需要有新闻发言人一样。在国际舞台,人们绝少听到小国弱国的声音,同样,弱势群体弱势年龄段的人,其声音往往也不被社会听到,此时代言人尤为重要。18岁的祥宁是高中生,自然为学生代言,为青春代言了。并且,她的水平着实了得呢。像一个高妙的导游,给大家讲解外表风风火火而内心充满无奈与痛苦的“青春期”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