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重口味经济学
2834800000006

第6章 多长点脑子,才能“不差钱”

美女看多了也烦

在物质充裕的今天,我们发现原来自己向往的东西在今天来看也失去了原来的诱惑力。就像你的面前有个好吃的大西瓜,你吃上一块觉得美味可口,于是你一块接着一块地吃。如果让你把整个西瓜都吃了,估计吃到最后一口,那将不再是美味,而是食不知味了吧。同一个西瓜,吃第一口的时候和吃最后一口的时候,为何相差甚远?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告诉我们:口感会随量的增加而递减,一旦超过了身体的接受限度,多吃一口,就会多一口不情愿。

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原理,有时又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说:“一个人从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所增加的利益,随着他已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例如你初见一位美女,定会念念不忘,可是让你天天都见到美女,过了一段时间,你也不会觉得她貌若天仙了。

当你口渴时,心想如果现在能有一瓶可乐就好了,别说一瓶了,就是一箱我也能喝下去。此时,真的有一箱可乐,你会马上喝下一瓶,既解渴又香甜。随着第一瓶水下肚,你对解决口渴的需求降低了,接下来你又喝了一瓶是因为这可乐实在好喝。随着第二瓶下肚,你对这美好的口感的需求也降低了,当你喝到完全不想喝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可能你都会吐出来。

有天小王和小赵一起去吃午餐,两人想吃炒饭,小王点了一份小盘的炒饭,10元。而小赵点了一份大份的,12元,他还说小王,“大份的多划算,虽然贵了两元钱可是多了很多呢。”小王却说:“小份就能够吃饱了。”几分钟后,二人的饭同时端了上来,小王吃完后说这饭真好吃。而小赵这时还没吃完,又过了几分钟,小赵吃不下去了,他说:“这家的炒饭味道一般,剩下的这些我吃不下去了。”

假如你今天去吃炒饭,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正常你能吃饱的量,一个比正常多出一倍的量,两份价钱是一样的,但是要求多的那份你必须吃完,你会怎么选择?相信很多人都会选多的。但你一旦尝试了就知道,有时候多未必就好。消费者有时候在乎的不是第一口的感觉是否美好,而是“最后的感觉”是否能够令人回味。再好的美食当你已经吃不下去了的时候,为了怕浪费,你还继续吃,在边际效应的影响下,恐怕它就是你的噩梦了,下次你也不会再吃它了。

所以,作为商家,对“量”的掌握要有度,在节约成本和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上找到平衡点。所谓“加量不加价”可能会吸引到一些消费者,但是市场上的需求往往是多样的,每个人的需要也是千差万别,生产者不可能掌握他的每一位顾客的需求,那么聪明的生产者就应该把选择权交给顾客。追求同一种商品类型的多样化也就成了一种趋势。

许多商家也利用这个边际效应的原理,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我们去旅游胜地玩的时候,假如正好赶上旺季,你会发现不但各个宾馆人满为患而且一点都不打折。等到旅游旺季即将过去的时候,有些商家为抓住余热推出了这样的活动:住进店里的旅客前两天不打折,从第三天开始每天都降低一个折扣等级,第一天、第二天不打折,第三天打八折,第四天打七折……结果这家店的营业额同期比别家高出来30%。随着天数的增加,游客对住店的需求就递减,打折则是留住那些正在犹豫是否再多停留几天的人。

有些人一冲动,会想反正房价打折了,多停留几天无所谓,即使随便逛逛也可以。

这个世界上,人们对绝大多数物品的消费以及闲暇的享受,都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然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欲望就是无度的,这个世界也将变得疯狂起来。许多商家采取的一些打折促销的方式也是在通过一些诱惑降低边际效应的影响,作为消费者,当我们不需要一些商品的时候,不会因为价钱上的诱惑而购买,因为边际效应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心理作用大过经济作用。当你心理达到了一个边际效应,即使你购买了,也不会因为这件商品比较便宜而多加垂爱的。几天后,它就会成为一件多余的鸡肋。

琳琳去逛街,打算买一件毛衣,恰逢商场的换季打折,琳琳上前挑选了一件自己比较喜欢的,决定买下来。此时店员说:“小姐,我们店里现在有活动,一件九折,两件八折,三件七折,就买一件很吃亏的。”琳琳一听确实是。她在店里接着逛,需要的毛衣已经买了,别的真是没有需要了,随便挑两件吧。于是,她又买了一件外衣和一条裤子。毛衣琳琳经常穿,可是,这外衣和裤子琳琳并不缺,回家后穿了几次就放在一边不喜欢了。用边际效用理论分析,这件毛衣正是琳琳现在所需要的,所以购买后给琳琳主观上的效用超过衣服本身的价格。而多出来的外衣和裤子产生了边际效用递减,所以被琳琳冷落了。

物质消费给你带来的满足,只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对该项欲望得到满足的主观评价越来越低,这似乎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某些诱惑下购买的物品慢慢地越来越无味和无趣。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就要量力而行了,有时候贪多不见得是一件好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从消费这些物品中得到效用,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取决于他从这一定数量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比如,暂时短缺一件衣服,即使这件衣服没有折扣,你也会购买的。如果你衣服不缺少,可能只有很低的折扣才能吸引你。也就是消费物品的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需要有多种多样的物品需求。商家也会不断创造多种多样的物品,来满足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

满足感也有折旧率的

人的满足感就是自己的需求变成了现实之后,精神上的宽慰和满足。德国经济学家戈森研究欲望与享受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他提出一个人的欲望强度会随着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因而浪费某种物品感受到的享乐,也因欲望的不断满足而递减。因此推导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满足感会随着一点一点的填补而打折扣的。

为了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商家而言顾客就是自己的“上帝”,是掌握自己生死大权的人。谁赢得了顾客,也就赢得了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为此,任何一个商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顾客满意度的调查,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来抓。因此,要想获得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就必须投其所好,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事实表明,对于消费群体来说,单一的产品无法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

赵总经营一家食品企业,以生产各类面食为主,该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主要生产速冻饺子,很受大家欢迎。由于公司成立得早,也成了老品牌。在那个年代能吃上速冻饺子还不是容易的事,许多人在商店里看见了都买不起。所以,老赵的饺子销售一直很好,许多有钱人是他的忠实顾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吃饺子是稀松平常的事了。从那时开始,老赵的饺子销售量一再下滑,由于原料成本和辅料成本不断提高,导致销售在倒闭那年减少近40%。关键是,公司所生产的产品只有一种,太过单一,而他们生产的产品,外面已经有很多厂家在生产和销售了,而老赵近几年没有新客户递增,而老客户部分没增量相反减量,甚至还有一些跑去别的厂家拿货,导致公司的销售业绩快速下滑。一些从老赵这批发饺子的零售商说:“顾客都反映你公司的饺子不如以前好吃了。”老赵还纳闷呢,一直都是一个配方呀,怎么会不如原来好吃呢?其实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很少吃到速冻饺子,所以吃速冻饺子比较新鲜的同时也是满足了一种享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品牌的饺子琳琅满目,人们对这饺子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需求量自然就会下降。而其他品牌都推出了新的商品,比如速冻烧卖、奶香馒头等等。老赵这单一的产品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随着饺子成为家常便饭后,人们吃饺子的欲望得到了满足,饺子也没过去那么吸引人了。可见,商品的多样化,常常被消费者视为商家竞争实力的象征。商家的商品种类越是丰富,消费者对其的认可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几乎所有商家都在想方设法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化需求,让消费者尽量能够感受多种体验。

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产品的极大丰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摆脱贫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人对物质的消费属于感性消费,决定顾客购买的因素有很多,不单是产品本身的作用。多样化的追求就要求商家多动脑筋。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自然不会觉得吃饺子是一种奢侈,而是对其他物质享受要求更高了。

每个人获得满足感的标准不一样,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需求,标准高需求高,标准低需求自然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压力的增大,物质的诱惑也许能弥补一些人们的心理空虚,所以,出现了许多越来越热爱物质的人。他们手机频繁更替;新兴电子产品一个都不少;对名牌服装、化妆品如数家珍;为了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不惜花掉一个月工资。在商场、超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轻的人们更是成为购物的生力军。

他们希望拥有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一切向名牌看齐,享受物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物质能给你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能够填补寂寞,使人得到快乐。而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只是一时的,戈森定律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单一的物质追求,当物质得到满足后,随后而来的则是失落感。

戈森认为人们的欲望很多,—个人想要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就应当善于安排,合理消费。在生活中,任何一种事物的生命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能健康、强壮和多产。因此,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的生活画出一个范围,那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幸福感。不仅物质会给人们带来满足感,精神的满足更能长久维持。你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只有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发现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合理的定位。

人的满足感是方方面面的,精神的、物质的、学识的、爱情的等等。物质是华丽的外衣,精神则是内心的充盈。生活,离不开外在的包装,也需要内心的安宁、平和。凭借物质,提高生活以及追寻内心的美好,才能使“物有所值”。如果一个人,周围都是物质社会,那么他眼里所见心里所想的物质内容,都会自然成为他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永远渴望。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专注于自己想要得到的,而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我们不能无边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否则,我们将无法找到幸福。要想得到幸福,那我们就要让自己从想得到的东西中转移到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上。如果一个人,对于物质的渴望不多,他欲望自然就没那么强,所以很容易满足,或者说满足感的折旧率就没那么高。

谁是你的榜样

明星代言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从价格战到新品战,各行各业的“战争”愈演愈烈,当频出新品和降价吸引人们眼球不再奏效的时候,采用明星代言吸引公众的营销方式适时产生。无论是服装、化妆品还是食品、电子通信产品,几乎每一个阵营,都有男女明星压阵。明星代言巨大威力就是他产生了示范效应。明星代言之所以这么有效,是利用消费者的爱屋及乌心理,把对明星的热爱嫁接到对其代言产品的关注与信赖上,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对商家来说,广告代言人的影响力能快速地拉动产品的销售。就拿卖得火热的“清扬”去屑洗发水来说,联合利华公司请来了台湾知名主持人小S,她时而活泼俏皮、时而高贵性感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完美地演绎了“清扬”独特的去屑卖点,很容易在消费者心中引起共鸣,使人过目不忘。她代言“清扬”洗发水,使得该产品销售量大幅攀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明星虽然也是普通人,但明星有明星的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

有某女明星应邀参加某商品代言活动,由于路上有事迟到了,慌忙赶来,丝袜被刮了一个洞,可是来不及买新的了。于是,这位明星用剪刀在袜子上又多剪了几个洞,她依然充满自信地走上台去。活动到了尾声的时候,记者们开始提问,当问到她的袜子的时候,这位明星说:“这是今年非常流行的一种风格。”本来是想化解尴尬,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不但代言活动非常成功,她那双破洞的袜子也成为“粉丝”们的新宠,一些痴迷的粉丝为了效仿她的服装,还故意将自己袜子剪出破洞。精明的商家瞄准了这个有利的商机,顺应歌迷们的心愿,迅速推出了带着“破洞”的丝袜。

春节联欢晚会巨大的示范效应从语言到着装都深深地影响着观众。近几年,春晚参加者的着装、行头都成为热卖品。牛莉演小品时穿的那件普拉达粉红大衣,迅速“发酵”了一水儿女人的购物欲。果不其然,春节联欢晚会一过,淘宝上到处打着“牛莉春晚大衣”的招牌,从几万元的“正品代购”到几百元的“高仿”都有销售。春节联欢晚会刚结束没几天,当晚主持人及表演嘉宾的同款服装便现身各大网店,成为热销的网购单品。价值上万的名牌礼服,淘宝上同款山寨货只卖一百多,董卿的白色蕾丝礼服、胡可的露肩蝴蝶结小红裙都成了大热款。一位商家说:“这款礼服是某某大牌的新款,我们店里原本就在卖的。没想到胡可上春晚也选了这件,所以我马上更改了商品名。”这位掌柜说,在这些礼服山寨款里,胡可的那身红色露肩蝴蝶结连衣裙,最受大家喜爱。

由于普通大众,尤其是年轻的“追星族”,对明星很崇拜,常常将明星神化,视明星高不可攀,导致明星的一举一动都给这些“追星族”起到示范效应。这种明星的示范效应顺延到其所代言的产品上,利用明星的无形资产和明星身份的丰富联想,把消费者与明星相联系的形象和价值观转移到品牌本身,与明星有关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好的,具有较高档次的,甚至被认为是不可实现的。

所谓示范效应,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例如明星代言、舆论宣传、广告等,所诱发消费者不顾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条件去模仿,出现过度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的经济现象。消费者在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收入与消费及其相互关系时,会和其他消费者相比较。当一些人看到周围的人因收入水平或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购买高档消费品时,无论自己的收入有没有变化,都可能仿效他人扩大自己的消费开支。根据人们的消费心理,商家们则可以抓住机会大赚一笔。

在今天这种商品供应比较丰富的情况下,消费的示范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对市场供求关系起着比较大的作用。明星代言,消费者愿意效仿他们,并渴望实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言谈举止等等。在电视广告里,消费者看到别人漂亮的手机,就把自己的手机丢了,就是在利用这种示范效应。企业看准这一点,在人们有意无意接受并认可明星的价值观的同时,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潜移默化中灌输品牌信息和商品信息,变“明星的崇拜者”为“商品的购买者”,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形成潜在的商品购买群体。去年,某奢侈品品牌的最新款手袋刚刚推出明星代言的广告,就引爆了消费的热潮。有超过30人预订这款价值7000元人民币的手袋,而且还是立刻预订也要一个月后才能拿到货。究竟明星效应为奢侈品消费助力多少?有个奢侈品品牌的消费经理说:“不可否认,明星代言、明星走秀为一些品牌的消费营造了氛围。”

虽然很少有人能用几万元买一条品牌裙子,但却有成千上万的人花得起几千元买一款同品牌的香水或领带。在范思哲全年总收入中,有21%的利润来自衣饰配件,其中明星的示范效应对其销售“功不可没”。许多消费者被明星效应和品牌效应所吸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造成低收入水平者的消费需求远远超出他们正常的水平,从而影响正常的收支状况。

张光就受到了明星示范效应的影响。有天他看到一个同事穿了一双KANYE WEST为LV设计的球鞋时,惊讶和羡慕得不得了,他产生了购买的冲动,攒了好几个月的薪水,终于也穿上脚了。果然,他觉得名牌就是不一样,别人都用羡慕的眼光看他。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尤其钟爱明星穿的用的品牌,有次他见郭德纲穿GIVENCHY豹纹衬衣主持节目时,便跑去店里买同款的衬衣。有些在别人眼里,可能只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因为他喜爱的明星穿着后便不再普通。有许多他这样的消费者,甘做很多人口中的明星效应奴隶,结果花费了自己大部分积蓄,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很高兴,尤其是当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时候。

这里所表现的是消费的示范效应。它是指一些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会受到周围其他某些消费者的影响。小萍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派对,在一个豪华宾馆的草坪上,小萍的几个朋友碰面后就互相攀比了起来。琳琳的父亲有很大的产业,但是究竟是什么产业,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手上拎了一个香奈儿的粉红色包包,时不时地打开又收起来,就怕人家看不见。丽丽那么大热个天居然围了一个皮草的小围巾,还一个劲地和大家说,这种皮草多么贵,保养如何如何讲究,配衣服如何如何难。芳芳没显示自己穿什么名牌,但是一直在谈结婚旅行要到欧洲。面对这样三个朋友,小萍去了一次发现就自己最灰头土脸,既觉得她们有点俗气,可心里又确实羡慕人家的名牌。回到家越想越生气,于是她用了自己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LV包,打算在下次聚会的时候一定要拿着,不然太没面子了。可是自己在这未来的几个月内都得省吃俭用。其实,小萍的经济水平还达不到购买一些奢侈品牌的程度,这样的消费根本不适合她,但是爱面子好攀比的心理还是让她买了一个名牌包。

示范效应是一些人接触到周围的人买高档消费品时,可能会仿效他们从而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于是,消费的示范效应会造成低收入水平消费者远远超出他们正常的水平,从而导致挣的供不上花的情况,影响消费者正常的生活。放眼望去,社会中的示范效应,就更加严重了。老婆说自己老公:“你看人家谁谁谁老公多好,挣多少多少钱,怎么怎么样。”父母说孩子:“你看人家谁谁谁家孩子,学习多么好,挣多少多少钱,每年给父母多少多少钱。”孩子说父母:“你看谁谁谁他爸,怎么怎么样,有多少多少钱。”这种“你看看谁谁谁,怎么样”,俨然成为了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现象背后隐藏的就是攀比心理,是虚荣心理在作祟。当人们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作为消费者,自己的消费水平要建立在对自我经济情况正确客观分析的基础之上,否则只会因为过分追求虚荣心的满足,导致盲目攀比。千万不要因为面子而让自己“大出血”。

冲动是魔鬼

有句话说:冲动是魔鬼。大多数人都在一时冲动下做出过一些后悔的事来,冲动购物的人就更多了,受到些刺激,头脑一热,便掏出腰包,买了一堆可能用不到的东西回来。如果你一有空就去逛街,并且不辞辛劳地将各专卖店、步行街、大卖场、商场通通逛上一遍;无论是服装或是其他,只要看到喜欢的就不问价格统统“拿下”;如果你花钱时心情愉悦,而回家会发现买了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而万分后悔;如果你觉得购物是排解郁闷、愉悦心情的最好方法;如果你时常因为买不到想要的某种商品就彻夜难安;如果你总是经不住各种打折返券的诱惑……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典型的冲动型消费者,即购物狂。

多年来,消费品的零售商和制造商理所当然地认为,女人钱是最好赚的,只要具备了有吸引力的介绍、标新立异的理念,就会深刻影响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所以,精明的商家们正是抓住了许多女性消费者爱购物、易冲动的特点,将打折、返券等的海报贴在了商场里最显眼的地方,而这些女性往往经不起这些“甜蜜”的诱惑,成为了这些商家的“俘虏”,凡是有便宜可挑、凡是有特价可淘,这些女性消费者们便会乐此不疲地奔波于各个卖场。

冲动型购物都是受到群体行为的感染,人一多,就感觉不买可惜了,这就属于冲动型消费。影子在一家外企上班,周围的同事都是以时尚著称的达人,经常拉着她去逛街。时间长了,她对物质的欲望也越来越强,只要看见喜欢的东西,就想即刻拥有,一定迫不及待买下来,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冲动购物的习惯。明明家里还有一大堆化妆品,看见促销还是觉得不买不划算;鞋子多到放不进鞋柜,还是买个不停。有许多衣服在衣柜里还没有摘标签,但是她还是忍不住再添一件。每个月上万元的薪水,可每个月都是月光族。这样的生活她过了三四年,如果年纪越来越大,却没有银行存款,实在很可悲。周围的朋友都攒了许多了钱,有的买了车,有的开始理财,有的买了房子,可她除了一大堆没用的衣服,什么都没有。

多数冲动型购物者都是为了获得一种满足感,也有一些人是为了释放压力、消磨时间或排遣寂寞。不管哪种形式,过度消费之后,都会有所后悔。想要短时间控制一个人的购物欲望很难,不过,可以通过一些小窍门来减缓这种购买欲。在购物前先列好清单做好预算,当你想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你可以适当出去走走,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让消费回归理性。如此,再询问周围的人,自己是否真需要这件物品,听听别人的建议。

影子为了戒掉这个冲动购物的恶习,她每天睡前都要回想一整天花了多少钱,一条一条记下账目,一星期整理一次账目,了解自己的花费,经过两个月的记账,逐渐知道哪些是固定开销,哪些能省则省,哪些是根本不必要的花费。而且她都把工资分成三等份,一份是必要的支出,一份是平日的生活开销,最后一份是要存在银行的不动款。每天仔细地记账,随时掌控金钱的动向,不随意花钱,虽然没有开源,倒是渐渐节流,培养出存钱与记账的好习惯,对于金钱也越来越有概念,不再随心所欲花钱了。慢慢地,开始一个月都有了剩余,而且给自己定下一个存款目标,会开始努力节流,试着不让自己随心所欲地花钱。

在冲动消费的人群中,女性占多数,是典型的冲动型购物者。因为,冲动型购物是感性消费,女性较男性也是比较感性,易受情绪影响,更容易导致冲动购物。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坐飞机去扫荡名牌,也可以一时兴起买下上万元的穿不上的衣服。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在极端情绪下,增加逛街次数。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女人都认为值得。说女人会因为特别时期,冲动消费,其实是借口,更多的女人都拥有购物癖,是不折不扣的血拼狂热者,推崇的是“生命不息,购物不止”。

盛小姐自己经营一家服装小店,由于自己本身是做服装生意的,经常逛街和网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网上购物次数更频繁,看到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能用上就直接先买了。开始的时候,她还把自己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去消费。可慢慢有了网购瘾,总是忍不住去狂买,甚至都不考虑自己是否能承受。最近更严重了,如果一天不进行网购的话她就寝食难安。忍到半夜,她也会爬起来在网上买些东西。她也察觉出自己不是喜欢购物那么简单了,于是去看了心理医生,被告知得了购物依赖症。

为了戒除这种网购瘾,专家给她提供了一个方法,可以推荐给大家:在网购的时候绑一根橡皮筋在手腕上,每次点击“购买”时就用橡皮筋弹一下自己,产生一定的疼痛感。然后这样重复一段时间,形成惯性反应之后,即使手上不绑橡皮筋,在点击“购买”的时候,潜意识里手腕也会有疼痛感。由于人都不喜欢体验疼痛感,所以慢慢地你就会减少点击“购买”的次数了。不论盛小姐最后是否彻底戒除了购物瘾,但她暂时控制住了购物的冲动,可见冲动购物不但给我们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物质上的浪费,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当然冲动型消费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当消费者光顾的门店在进行商品促销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物冲动。对于某些商品来说,可能消费者处于可买可不买的边缘,但促销折扣往往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冲动购物。只有懒女人,没有丑女人——有人认为这句经典名言,是商家为了促进消费制造出来的。热情血拼的女人大多也是热爱生活的性情中人。随着各种节日的来临,各大商家纷纷通过橱窗广告、短信、报纸、电视等媒介,推出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等优惠活动,为的是能吸引更多的顾客消费。女人们大多冲向商场,冲向专卖店,冲向欲望满足的圣地。用光现金,用光购物券,刷爆身上所有信用卡。

有一天,两个女人坐在商场中的休息区里,手中拎着大包小包的购物袋。她们正在谈论近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中一个说:“哎,最近要搬家,都要愁死我了。我现在的房子里都是一堆没用的东西,扔了有点舍不得,留着还没地方放,搬家又不好带走。”另一个问:“为什么当初我们会买这些东西呢?这些东西只能扔掉或卖掉,没人想要这些东西。”她们正在后悔当初的冲动购物行为,为今天的生活带来麻烦。可今天她们手中的购物袋中也可能就是日后的废品。事实的确如此,许多人并不真正清楚他们为什么购物,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拥有这些东西。真是看见了第一反应就是想拥有,有了以后,没过多久就弃在一旁,然后接着买新的。

冲动购物不是女人的专利,只是女性比例高一些。周先生已工作5年,3年的网购让他花去了16万元,他买了很多电子产品,每出一款新的手机呀相机呀,他都忍不住想买,何况网上支付这么便捷。另外,一些模型玩具也是他购买的对象。最近他查了自己的支付宝账单后惊讶地发现,过去的一年他买了59个玩具共花了近9万元。“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花掉的,”周先生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毕业5年了还没攒下钱,终于知道我家柜子里抽屉里那么多没用的东西哪来的了。”作为商家,当然喜欢冲动型消费的人,并希望他们越冲动越好,所以,商家经常会耍一些小手段,他们可以通过购物环境的布置,给顾客造成一种心理错觉,从而形成冲动消费的氛围,比如:暖色的灯光、动感的音乐、迷人的芳香……都是商家为刺激消费而精心布置的。商业专家潘好龙认为:“培养消费者的消费冲动,是现在众多商家努力的方向。”

另外,通过商品组合也能勾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很多情况下,一个单件装饰品卖不出去,但商家把若干个装饰品连同家具摆放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气氛,消费者就会忽视掉商品本身的价值,而为了追求商品所包含的生活方式,不惜重金。

面对众多商品的诱惑和商家的手段,我们在逛街时必须保持清醒、机警并以平常的感觉进行购物。一次逛街的行程可能成为一次被掏空钱包的经历,尤其是那些不懂节制的人更可能会大出血。不要让购物使你元气大伤,如果稍作计划,你完全可以避免冲动购物。

别跟着羊群走

大多数人喜欢的就是好的,别人都做的我也得做,比如:别人都考研,我也得考;别人都穿这个牌子,我也要穿;别人都买股票,我也得买;别人都投资房产,我也不能落下;这就是从众心理,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这也就是羊群效应。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挡住羊群的去路,领头羊先跳了过去,接着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然后,将木棍子撤走,剩下来的羊,走到原来放木棍的地方,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一跃,就像跳过木棍一样,尽管那木棍已经不在了。羊这种动物都是成群生活,只要三只羊以上,就会出现一只头羊,不论这只头羊走到哪,其他羊都会跟到哪。有一群羊,找不到水草,饿了好几天,突然有只羊向一个方向跑去,另外的大部分羊不管那只羊为什么会向那个方向跑,都会跟着一起行动。结果有两个:要么它们得到了水、草,要么它们什么也没有得到。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群体,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地马上跟着。

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形容一个人的从众跟风心理。这种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一些推销人员经常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来促成交易。比如,推销人员可以对客户说“谁谁谁都买了这个东西”,或“你们单位的谁谁谁给他妈妈就买了一个”“刚刚楼下的就买了一箱”。事实上,“大家”是否真的都买了,是不可验证的,也是不重要的,对消费者来说,只要说到“大家”这两个字,就可以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有位养生用品的推销员,在公园中向一群老年人推销养生保健鞋,将其功效说得神乎其神,说只穿其鞋,不用吃药就可以治所有的病。起初大家还都在看,突然有位小伙子凑上前来说:“这不是我爸前几天买的那种鞋吗?我要再买一双送给我岳父,我爸说效果非常好。”另一个人说:“真的吗?那我也买双给我妈。”这人一边说着一边掏钱给了推销员。许多老人纷纷购买。有些人明明用之无效,甚至出现不良反应,只因看了别人都买,自己不买很丢面子,便花了五百元买了一双价值只有几十元、而且起不了保健效果的“保健鞋”,别人向其咨询,只得含糊其词,结果让周围的一些人也同样受骗。等到人人一齐说受骗,已经晚了。推销员为了把产品忽悠出去,说话的那个小伙子,还有第一位掏钱购买鞋的人都是托儿,利用的就是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这种跟风盲目购买保健品的现象在中老年消费群体中非常常见,不少老年朋友听说深海鱼油可以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硬化,结果吃出了胃肠消化不良;有些老年朋友听说蛋白粉可以增加营养因而“天天吃”,结果却吃出便秘与积火。保健品虽然不是药品,但是效用也是因人而异的,别人都买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羊群效应时常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形成了周围的人都在做的事情,就应该效仿的观念。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从众”。在别人的忽悠下,“你看大家都怎样怎样”的气氛下,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的,为了面子,为了不使自己遭遇麻烦,往往喜欢跟在大家的后面走,有时明明知道大家的选择是错误的,也不愿意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子,以至于硬着头皮去走自己本不愿意走的路。

英国伦敦有雾都之称,大雾导致人们上班的不便,经常因塞车而迟到。一家公司在了解了这一事实后,制定了一个册子让迟到者写下自己迟到的原因。大家的原因通常是一样的——“大雾,塞车。”所以后来者为了简要,便写下“同上”二字。这似乎成了一个习惯。一日,一位刚进公司的员工迟到了,她行色匆匆地写下一行字:“我丈夫生了病,我陪他去看医生了。”第二位迟到者以为第一位的理由仍是“大雾,塞车”呢,便不以为然地写了“同上”二字。就这样,事态正常进行,所有的迟到者都写下了“同上”二字。

“从众”是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很多时候,还没有理清头绪,还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假对错,就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这样的后果往往就是赚不到便宜,甚至会酿成悲剧,更会成为别人的笑柄。从众心理,给人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小视的。

许多人买基金股票赚了些钱,但是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好不好,就跟着别人买。何女士对基金一窍不通,她甚至连什么是基金、买了基金后怎样卖出都不懂。看到身边朋友买基金赚了钱,开始坐不住了。她拿出一些积蓄买了5万元基金,结果现在连本金都亏了8000多元。

许多买投资产品的人,对其专业知识很缺乏,缺乏自身对市场方向的驾驭能力,缺乏成熟有效的投资理念。看到身边的人在买什么,就“跟风”把钱全部投进去。其实我们都知道,看到其他人赚钱,想捞一把就完全照搬别人的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正确的。理财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步一步地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投资一个理财产品之前,首先要检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一定要先了解该产品的基本情况,学习相关知识,切忌盲目跟风,防止羊群效应害得你血本无归。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何女士因为吃过基金的亏,面对疯涨的房价多了一些理智。近来她身边许多朋友正在海南炒房子,也叫她一起去。“你知道吗?我朋友告诉我,三亚的房子很多都要两三万元一平方米,都快超过上海了,有的老板一个人就买了十几套,买好没一天,一个平方米就涨了千把元,转手就能赚很多,简直是卖疯了。”何女士咨询了专业人士,她显得很冷静。“我觉得太热了,我不晓得自己现在该不该进,但至少我觉得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不能把所有钱都投那里。”

所有的人都想投资成功,就像所有的商人都想成为百万富翁,于是,遇到好的项目、看到别人通过某种方式挣钱了,马上就一拥而上,争相模仿,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得不偿失。“羊群效应”就在时候出现了。一个人做了某种生意赚了钱,其他想创业的人也许忧虑迟疑,一旦好几个人都赚钱了,大家便开始疯狂跟风。直到市场饱和了,产品卖不出去了,人们才清醒地看到:在狂热的市场气氛下,获利的是领头羊,多数狂热的追随者都是牺牲者。

LED是新兴的产品,利润高,对技术要求不高,不需要多少投资,所以,LED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于中华大地,昨天卖衣服的,今天也来创业生产LED灯,前天还是学校的学生,今天也创业做老板,上个月还在小厂子打工,今天也开了家公司。他们以为LED投资小,见效快,技术容易掌握,许多人都靠它赚了钱,自己干也能赚钱。可是这些跟风者对其技术和市场的了解都太浅显,产品质量也不行。群雄并起则鱼龙混杂,不但自己的生意做不下去,赔了钱,也导致整个LED市场出现混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所谓的热门行业,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轻信跟随,迷信热门,是很多创业者的一个通病,只盯着那些所谓的热门,一心想要一鸣惊人,一夜暴富。

生活中,应避免羊群效应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不应该成为从众的牺牲品。人要想克服这种从众心理,必须要培养自己的主见,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观点,即使你的观点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做事情时,要多动脑子,不要让别人的言行影响了你的决定。跟风有道,抓住精要,效仿与否,关键在于自身情况如何,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别让自己成为夕阳产业

“剩女”是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新词,有些女性或是学历高,或是收入高,也许还长得高挑美貌,由于自己的优越感,她们在对于自己的另一半要求颇高,也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慢慢挑。殊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这些“三高”的女性们,有的忙于事业,有的忙于学业,或是等着能配得上自己的人出现,而错过了择偶的黄金季节,有的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而一剩再剩……

“剩女”这个词带有贬义,“剩”有在与别人比较之下,没被人看上的意思在内。其实许多女性是选择走了单身这条路,而不是不得已,也非“自身条件困难”。多数“剩女”因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从而变成“剩女”。据一则相关调查结果显示,40%的女性之所以“被剩下”,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如果她们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仅29%的人表示会降低标准,41%的女性表示宁缺毋滥,标准不会降低,而余下的30%的人甚至表示会独身到老。

这些“剩女”们为什么没人娶?是因为不够优秀吗?似乎不是,其中不乏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之人。但正因为自身的条件,使得这些女人的选择范围异常的狭小。她们总是希望能找个比自己强的男人,但她们本身已经很出色了,再想往上寻找,能找到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楠楠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教育她对自己有高要求,希望她能够成为人上人。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在大学里面,很多男生追求楠楠,可是她看不上。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她进入了一家非常好的公司,薪水也不错。此时,25岁的楠楠觉得自己现在的条件足够挑一个优秀的男人。她的妈妈也觉得女儿如此优秀必定能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好的“金龟婿”了。于是,楠楠从自己25岁开始一直在挑,不论是自己认识的还是别人介绍的,她总能挑出别人的问题来,觉得这些人都不够完美,配不上自己。而且,她觉得自己条件好,也不怕没人看上,所以就慢慢挑着。可没想到,不知不觉的,她已经30岁了,还是没遇见合适的。

为什么像楠楠这样的女性最后都挑成了“剩女”,还是抱着宁缺毋滥的心理呢?首先,在这个经济的时代,一个女人能够成为各个方面都优秀的“剩女”所要投入的成本是很高的,不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也正是成本高,所以,她们变得更加挑剔。另外,今天是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常说女人能顶半边天。而在这个时代,女人能顶的不只半边天了。过去中国的女人受到压迫和歧视,也没有赚钱的机会,不能自己养活自己,到了十几岁就不得不嫁出去,找个老公。而今天的女性不容小看,她们不但能自己养活自己,在事业上、学业上、能力上都不逊色于男性,甚至能做得更好。她们不用靠着男人生活,所以就开始慢慢挑选,希望找个什么都比自己强的男人,对于比自己差的男人往往不屑一顾。

“剩女”基本上都是眼光比较高的,原本就不能将就,等到自己学历更上一层楼后,就更是将梦中的白马王子想象得完美无缺。去看看任何一场的相亲会就会发现,参加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大家都找不到好老公,所以不得不来相亲,可是来相亲的男性却很少,能达到这些“剩女”们的标准的男人就更少了。很多女人在寻找爱人的过程中,总是心存挑剔。她们在心里勾勒出好男人的形象,比如他一定不能抽烟、喝酒,赚钱一定要多,要有房有车,要诚恳专一,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就免谈。

芳子是个四川女孩,虽然人有点矮,但是长得十分秀气,今年33岁。她27岁就开始相亲,可对方一听说她是博士毕业,很多都吓跑了。以芳子的长相,在校园时找个男朋友可以说一点问题都没有,可她一直认为没有满意的对象。她想自己的水平越高,越有条件找到优秀的男人,于是她一路读到博士,还开了一家自己的公司。此时她发现,学历高的收入没有她高,收入比她高的学历没她高,难得遇到一个学历收入都比她高的,对方的年龄和样貌又不符合她的要求。她坚决不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她说:“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么催,都不要随便对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价。”于是拖到了33岁,眼见周围人都结婚生小孩了,就剩她自己一个人,她也感到压力很大。尤其是她发现现在别人给自己介绍的男人还不如以前呢,一般都40左右,而且是离异的男士。和她年纪相仿的男人大都结婚了,有些没结婚的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好,更是入不了她的法眼。她也遇见一些条件不错的男士,但是人家也挑她,觉得她年纪大。

像芳子这样的女孩,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工作中,她们都有很多机会可以遇见不错的对象,只是她们太挑剔,错过了好机会。如今单身群体已经近两亿,因为尚未嫁人而被贴上“剩女”标签的单身女性早已不是恐龙的代名词,反而呈现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的“三高”状态。如今,“剩女”已越来越趋向于“女神”,因为独立自主而结婚绝不凑合,宁缺毋滥。特别是有漂亮脸蛋的“剩女”,要求更高,因为社会给她们的机会确实太多,她们有理由期盼。但这些女性似乎没有意识到,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自己。自己受过良好教育,而且能干,却想要男人挣得更多,这对女性自己不利。

娜娜最近奔波在各种相亲的场合,她自己说:“我不是在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第一次是个部队转业的,她嫌人家文化程度不够,没有共同话题,后来人家自己创业开了公司;第二个是银行职员,家庭条件不错,但她嫌人家没有品位;第三个是某大学的硕士,40岁,但是离过婚,还有个孩子;第四个是在一家国企上班,年纪相仿,但是她嫌对方赚得太少。接下来还有好几个,她也都不满意,她说:“为什么女孩不愿嫁给挣钱比自己少的男人?因为收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挣得少说明能力不行,没有女孩想要嫁给能力不行的男人。”她越是相亲越是遇不见合适的,而且年纪越大选择的范围越小。她说自己如果大学毕业后就业不读研究生、不读博的话,在工作中就会遇见很多条件都适合的男人。现在她30多岁了,还真有点后悔了,当初有许多合适的人她都过于挑剔,错过了,如今就只能降低点标准了。

有人说女人到了30岁就是一道坎,过了这个年纪就很难找对象了,再漂亮的女孩择偶的范围也会越来越窄。40岁以下的男性找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女性不奇怪,而且男性都能接受,但女性在择偶的时候往往希望和自己年纪相仿。再加上这些优秀“剩女”希望找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男人,导致出嫁之路更艰难。人不要因为追求得太完美,而变得过于贪婪。很多“剩女”们之所以剩下,主要是因为她们想借助婚姻这块砖,踩得更高,看得更远。又要嫁个有钱人,又要是各方面都有魅力的成熟男,耽误的只是自己。

男人也不是傻子,尤其是那些精英男人们,你接近他们图的是什么,相信他们可能比你自己还清楚。寻找另一半的过程就好比是投资股票,市场上懂得“价值投资”的人是少数,女人中懂得发现“潜力股”男人的也是少数。别让自己成为夕阳产业,那样不论自身条件多优越,在择偶方面也会处于劣势。同时,别追求完美,你自己也未必是完美的人,“潜力股”更值得投资,稳定和平淡的生活,才是幸福的关键。

投入太多,亏损时受伤重

当一段爱情结束后,究竟受伤重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多人都认为是女人,因为女人比男人感性,自然容易受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谁投入的越多,当这段感情结束后,谁亏损的就越多,受伤就越重,不分男女。有些人对感情义无反顾,很执着。但是,感情很微妙,变化无常。所以投资感情是件有风险的事。也许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许多感情的投资到最后都是血本无归,你喜欢的,他不喜欢你,喜欢你的,自己又看不上。怎样合理投资感情,成了困扰适婚男女的难题。因为,一旦投资失利,损失都很惨重,不仅失去了感情,甚至还有金钱、时间、精力等等。

理财专家说投资要精打细算,坚决不能做亏本的买卖。爱情好比买股票,买对了,赚到终身幸福,否则,将痛不欲生。如果投资一段时间后,连成本都没有收回,还是考虑及早撤兵为好,早点清醒。谈恋爱恰似一条起跑线,两个人在这期间也会磨合得更好,在日后的生活中将受益匪浅。如果这期间没磨合好,那可就真是输在起跑线上了。许多人只看重情,不在乎那些“亏损”,也就不容易受伤,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呢?

三年前,李震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瑶瑶。李震是做装潢设计的,正好瑶瑶的房子需装修,这样二人就聊了起来,而且互留了电话,李震答应帮瑶瑶的房子出个设计图。他们就这样频繁地来往。

瑶瑶漂亮可爱,极具亲和力,李震渐渐喜欢上她了,于是开始了疯狂的追求。只要瑶瑶提出要求,他都义无反顾地满足。不论瑶瑶家有什么大事小情,他都第一个到场,换灯泡、修水管、买大米都是他的活。芝麻大点的小事,只要一个电话,李震都会直奔瑶瑶家。有次瑶瑶生病了,李震半夜带她去医院,一检查是急性阑尾炎,李震帮其办理了住院手续,又请假照顾了她好几天。可惜李震努力了一年,瑶瑶并没有明确表示接受他,还以自己有男朋友的理由拒绝他。看到这种情况,就连李震的朋友都骂他:“你不是一般的傻,是很傻!买股票,看着行情不好还得割肉呢,你都亏了一年了,赶紧放手算了!”后来,李震发现他面临的竞争很激烈,追求瑶瑶的人很多,条件好的也很多,这份投资,大了去了,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劝他放弃,他觉得自己已经坚持一年了,现在放弃很可惜。

最近一段时间,瑶瑶没怎么联系他了,突然有天他在马路上遇见了瑶瑶依靠在一个男人的肩上,十分亲密。瑶瑶看见了他,立刻上前去打招呼,并告知她和身边这位准老公马上就要结婚了,李震帮着装修的房子就是他们的新房。李震这时才清醒,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在替别人投资,等到收益的时候,却没自己什么事了,自己是亏大了。

每个人在接受别人的投资时,都会默默地评估一下,他要的回报,我给得了吗?很多人都遇到过来势汹汹的追求者,他们不惜金钱、时间甚至是自尊,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索爱,和索求更多。许多投资理财书上都讲,“要把鸡蛋放进三个篮子”,这样才足够保险,至少损了这支基金,还有另外两支赚钱的股票。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感情一次只能面对一个,而婚姻更是只有唯一的赌注,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安安到了结婚年龄了,许多人都给她介绍男朋友,安安也见了好几个,其中有三个她认为还不错的,她打算在这三个中选择一个作为未来的老公。安安是个现实的女孩,她想货比三家最后再做决定和谁交往。于是这三个男人她都联系,想都了解了解。第一个男人个性比较温和,安安觉得他缺少男人味,于是还在考察中。另一个男人条件不错,有房有车,可是安安觉得他为人不够坦诚,也不能一时将自己交给他。第三个男人是一个公务员,工作不错,为人也老实,可他没有房子。安安就在这三个男人中纠结着,这段时间她为了应付这三个男人也累坏了,三个都了解点,但是都没有机会深入了解。所以,她比来比去,每个人各有优点,又各有缺点,很难取舍。

谁也不是傻瓜,渐渐地这三个男人都发现了其他人的存在,结果可想而知,安安花了一年的时间周旋在这三个人身上,打算投资个好的,可到最后一个都没留住。任何一种投资行为,交易双方都是存在风险的。男人也不傻,人都是自私的,谁都怕承担风险。例如从经济学角度看,不难得知男人为什么总怕女人图自己什么,尤其是钱。因为他们不愿为一个没有把握收益的投资冒太多的风险,显而易见,他们喜欢低风险的投资。因此,经营感情,也可以说是一份不折不扣的风险投资,你需要周密地计算,以及绝对理性的远景规划,才能保证赢得爱情这笔巨额资产。去找个不是只看中条件而和他在一起的人,这样一旦哪一天失去了金钱等外在条件,也不会承受连带的损失。

一般而言,爱情收益与你投资的时间和心力大致上成正比。如果你投入的是关怀、耐心与无私,那么你也会得到这三种收益。当然,爱情不能是一厢情愿的苦恋,对方也必须爱你。笑笑刚和男朋友恋爱的时候,非常甜蜜,二人在同一家公司,都是新入行的小职员。做了大半年,笑笑升了职,他们的关系一下子微妙起来,笑笑从男友的同事眨眼变成了男友的上司。起先,笑笑没在意,后来就觉得不对劲了。同事们总在背后议论自己的男朋友。有的说,有个上司女友成天被她管着日子不好过;有的说,以后不用担心没有特别优待了,反正肥水不流外人田。最近男朋友的情绪越来越不对,总和她吵架。为了挽回这段感情,笑笑决定辞职,离开了这家公司。笑笑离开后,男友便顶上了她的位置,两人的尴尬局面也暂时得到了缓解。可是,升职了的男友经常应酬,很晚才回家,二人又出现了矛盾,常常吵架。终于有一天,男友提出了分手。笑笑一下子崩溃了,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了爱情,她连事业都能放弃,可不料是这样的结果。

人的一切行为与成本与收益有关。当人们在做选择、做决定的时候,都考虑所选择和所做的决定收益与成本如何。如果收益大于成本,肯定会选择去。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爱情,爱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所经历的爱情可能不是惊天动地,但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你爱他,是你的一种投资,他有权利不接受。一般相爱的两方,一方付出的多,一方付出的少,爱情的天平便不平衡了,时间越久,深爱的那方觉得越累,总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爱得那么深,对方怎么这么没反应?对方怎么这么无动于衷?抑或是对方对你的付出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值,便慢慢地开始对爱不确定,觉得他或她不够爱你。

在爱里,可以不图名、不图利,甚至有人也不苛求对方的爱,但请注意,把爱投出去本身,对我们自己就是一种满足,你可能什么都不要,但你至少要一个情感的出口——情有所属,爱有所依。对于爱情,也许就好像飞蛾扑火,即使明知深陷其中只能带来自我毁灭,却仍然在所不惜。爱到浓时,嘴角总是洋溢着不经意的笑容,为他痴迷;爱到恨时,心中仍旧充满对方的影子,为他疯狂。爱情世界往往不公平,情感投入也往往不平衡。因为在最后那一刻之前,你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的付出会换来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要有丰盛的收获,就要做足投资的功夫。那些所谓的理财知识、投资技巧,都需要细细研究和总结;爱情当然也需要下功夫投资,时间、外表、金钱等等。可如果对方对你怎么都不来电呢,这种情况下,就算你的投入再多,也难有丁点回报,所以,爱情是个感性投资,但光靠感性有时候会看走眼,这时需要进行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