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幻真理的国度
2819300000011

第11章

“任务!”

仪表显示:“选项1、任务模拟;2、任务审核;3、任务人生。”

兰子李带着疑惑进一步看了下去,在“任务模拟”里,她看到了很多所谓荣誉任务,是被世人公认的优秀任务,进而制成的模板,她也随便制作了一个任务,很可惜,直接被判定为“低劣的任务”,并详细说明了一系列制作的问题,把兰子李看呆了。

这个是游戏么?看着又不像,后面的“任务审核”显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制作了,而不是模拟了,如果你制作类似“低劣的任务”,通不过是肯定的,甚至兰子李预感到,如果恶意大量制作,可能会有惩罚机制。

她的目光移到了“任务人生”上,进去一看,才恍然大悟,“乖乖,数据化啊!现代人已经可以将感性与理性结合到这样高的程度了吗?太神奇了!”

原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发展遭遇桎梏,所以在科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为了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他们建立了“任务人生”这一模式化的产物,使之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积极地探索进取机制,使得人类可以肯定对自己的选择,不再犹豫不决,从而促进了文明的飞速发展。

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会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任务观,任务观可以认为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它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任务的选择、任务的建立、任务的描述、任务的预期、任务的步骤,任务的奖励与惩罚、任务成败的总结等等,其中的主体是任务的建立、奖励与惩罚、总结。

对于孩童而言,3~5岁是启蒙期,主要在于产生环节性的概念,片段的印象等,比如奖励、惩罚,比如胜负的重要性远不如过程重要,比如无意识的锻造自身的想象力等等,不一而足;

6~8岁是引导前期,目的是建立任务的观念,生活处处有任务,核心是任务的取向问题,反人类、反人格、反品质等等的任务是不被承认的;

9~11岁是引导中期,主要是尝试建立任务,至于任务等级的评定、任务的奖励与惩罚设置、任务的总结撰写,前者由老师,学校评定,中者由老师与家长完成,后者由家长引导、提示,学生自己完成;

12~14岁为引导后期,主要是进一步让总结的主体归为学生一方,其中次要的可以引导孩子对任务的描述、预期做前期认识;

15~16岁是过渡期,主要对剩下的次要环节做详细指导,如奖励与惩罚是否合理,如预估期望很难达成,是否可以进一步分解,其中的探索性分解可教授,如总结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不是流于表面等等,这一时期,孩子就可以开始佩戴仪表,可以与“任务人生”进行联网对接,开始参与融入到正式的“任务社会化”中去,一般而言,如果每一年你的任务审核少于3次,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如果不合格任务超过限值,则需要接受“任务辅导”;

17~19岁为活跃期,也必须佩戴仪表,学校、社会组织介入,举办一系列活动,主要有任务的评选(如最**的任务),任务的建模,任务的案例学习等等;20岁以后为独立期,任务完全自主化,可参加全世界任务核心组织举办的任务模拟大赛,并开始对任务进行归档(允许归档的最低年龄是15岁),伴随一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现代人超过100岁的平均年龄而定,19~60岁为法定个人能力上升期,此时每半年的任务审核一般要保持在20次左右,通过需达到10次左右,否则也会有一定的惩罚机制。一般的意思就是平均,实际上每2年会有一次统计,要完成至少20次任务(允许任务失败率达到50%)。

换句话说,兰子李18岁,处于活跃期,但是她失忆了,如果她不能在19岁之前完成3次任务审核,并有一定通过率的话,岂不是会有惩罚?她的疑问很快得到了仪表的回答:“经查询,您属于特殊人员(暂定1月期3级病残),暂时未有强制措施,1个月后会有新的鉴定。”

“哈哈哈哈!”兰子李在感到这极致有趣的同时,却是感觉不到内里那股强大的无形力量的驱使。于是,她折腾了半天,终于在“任务模拟”里得到了一个“合格的任务”评价,吐吐舌头,还真是不容易!

任务描述:目前的我因为某种意外的原因失忆了,但是我恢复了有关数学的记忆,其他记忆可能也会慢慢地恢复过来,我不会悲观,因为我很幸运,有着数学的存在,我将不再会孤单,但是我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数学发展却很陌生,看来记忆恢复得不多,我觉得自己有事可以做了,让我再深刻体会一遍世界的数学发展,我也是愿意的。而且仪表的功能我还在摸索中,我已经感觉到它对于我的帮助很大。

任务内容:利用仪表功能辅助我了解现代数学/利用数学小店帮助我了解现代数学。

任务时限:1个月。

任务奖励:信心+100,智慧+100/信心+80,智慧+80,任务币+1000

**********

任务完成度:

任务完成说明:

总评分:

奖励获得:

任务阐述: